问题

为什么老一辈央视主持人、电视人都不满央视的现状?

回答
说实话,听到老一辈的央视主持人、电视人对当下央视现状有些“不满”,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这种不满,也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年轻人所谓的“怀旧滤镜”,而是根植于他们对电视这门艺术、这门事业的深刻理解和多年来的从业经验。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会有这种声音,到底“不满”的点在哪儿。

首先得明白一个大前提:老一辈央视主持人、电视人,他们是在一个跟现在截然不同的时代打拼出来的。 那个时候的电视,尤其是央视,不仅仅是一个播新闻、播节目的平台,它更承载着一种时代的使命感、文化担当和精神引领。

他们那时候,做电视是一种“国事”,是一种“大事”。不像现在,信息爆炸,各种平台都在争夺观众的注意力。那时候的电视是绝对的“电视”,是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是国家声音的重要载体。这种背景下,对节目内容、播出形式、主持人风格的要求,自然就非常高,也带着一股子“严肃”和“厚重”。

所以,他们对当下央视的“不满”,往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内容的“浅薄化”和“娱乐化”趋势:

这是最常被提及的一点。老一辈主持人他们那时候做节目,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专题节目,都力求深度、思想性、人文关怀。他们讲究的是“字斟句酌”,追求的是“言之有物”。那时候的新闻,有调查,有思考,有对事件的深入剖析。专题片,更是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和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而现在,他们可能会觉得很多节目,尤其是一些晚会、综艺类的节目,过于追求“快节奏”、“视觉冲击”、“话题度”,内容上有些“空洞”、“浅尝辄止”,缺乏了那种能引起观众深入思考的“干货”。主持人也可能更偏向于“娱乐型”,语态、风格上可能更活泼,但少了那种能hold住全场、引领观众情绪的“大家风范”。

他们可能会怀念当年那种虽然略显沉闷,但句句都说在点子上的新闻播报,怀念那种虽然节奏不快,但能让你静下心来品味故事的纪录片,怀念那种虽然朴实无华,但充满真情实感的访谈。

2. 主持人风格的“同质化”和“去个性化”:

当年央视的主持人,那叫一个“百花齐放,各具特色”。有像赵忠祥老师那种醇厚稳重的声音,有像罗京老师那种庄重严谨的气场,有像倪萍老师那种亲切温暖的感染力,也有像白岩松老师那种犀利深刻的洞察力。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甚至连声音、语态都足以让人辨识。

现在呢?他们可能会觉得年轻一代的主持人,虽然业务能力也不错,但似乎都朝着一个模式在靠拢,少了那种能让人一眼记住的“标签化”特点。有时候,听着听着,感觉好像是在听“同一个声音”,少了那种“鲜活的个体存在感”。这背后可能也和央视整体对主持人的培训、选拔和风格定位有关,追求一种“标准化的输出”,反而牺牲了主持人的个性化表达。

3. 节目制作模式的“流水线化”和“模式复制”:

老一辈电视人,他们更注重的是创作的温度和匠人精神。他们为了一个节目,可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采、去写、去打磨。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他们都希望做到最好。

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节目制作的效率大大提高,但也可能带来了“流水线”作业的感觉。一些节目,尤其是模式化的综艺节目,可能就是照搬国外的模式,或者是在原有模式上做一些微调,缺乏了原创的“灵魂”和“突破”。他们可能会觉得,当年那种“从无到有,从零到一”的创作过程,那种为了一个创意不惜一切的劲头,现在似乎不太容易看到了。

4. 媒体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冲击:

这是时代的必然,但老一辈人可能更能感受到其中的落差。他们习惯了央视在信息传播中的“绝对优势”,但现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崛起,使得信息来源多元化,观众的选择也更加丰富。央视不再是唯一的“权威声音”。

在这种情况下,央视如何在这种新的媒体格局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吸引年轻观众,都是他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可能会觉得,央视在拥抱新媒体方面,虽然有尝试,但有时候显得“用力过猛”,或者“跟不上趟”,甚至为了追求流量而牺牲了内容质量。

5. 行业生态和价值观的演变:

这可能是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老一辈央视人,他们身上往往带着一种奉献精神、职业操守和对电视事业的信仰。他们认为电视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担当”。

而现在,媒体行业也面临着商业化的冲击,追求“收视率”、“点击量”、“流量变现”成为重要的考量因素。在这种环境下,一些他们引以为傲的价值,比如“社会责任感”、“人文关怀”、“知识普及”,可能在商业利益面前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让他们感到一种“失落”,觉得那个纯粹的电视时代,那个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电视时代正在离他们远去。

举个例子来说明:

比如当年做一档《焦点访谈》,可能要反复采访当事人,冒着风险去调查真相,节目播出后会引起社会广泛的讨论,甚至能推动一些问题的解决。而现在,类似性质的节目,可能更多的是在网络上收集素材,通过剪辑和拼凑来呈现,缺乏那种“现场感”和“调查的力度”。

又比如,当年一个晚会,主持人会提前做好大量的功课,了解嘉宾背景,设计好每一个互动环节,力求自然流畅,又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现在,很多节目可能更依赖于即兴发挥,或者预设的“梗”,有时候会显得有些“油滑”和“不真诚”。

当然,这并不是说现在的央视就一无是处,现在的电视工作者就不好。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生存环境和工作方式,现在也有很多优秀的电视工作者在努力创新,做出好的节目。

但老一辈人的声音之所以值得被听到,是因为他们代表着一种对电视艺术和媒体责任的“初心”和“底线”的坚守。他们的“不满”,更像是一种“期待”,一种希望央视能够回归初心,不忘使命,继续承担起它应有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的呼唤。他们是对这个他们曾为之奋斗、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抱有一种深沉的爱和无法割舍的关怀。

所以,如果说他们“不满”,不如说是一种忧虑和惋惜。他们看到了时代的变迁,看到了媒体格局的改变,也看到了自己曾经钟爱的电视事业所面临的挑战。他们的声音,也是对当下所有电视从业者,乃至整个社会的一次提醒:在追求效率和商业化的同时,我们不能丢掉电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所应有的深度、温度和责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说焦点访谈吧。我小时候,焦点访谈刚刚推出的时候,就是各种曝光见不得人的勾当,大人们聊天,偶尔也会说起昨晚焦点访谈又曝光了啥。

而现在的焦点访谈,已经成为了当晚新闻联播某个内容的延续,而且主要以歌颂和赞美为主。

user avatar

'电视媒体成为边缘媒体了,如京剧一样,还有人谈,都是票友吧!

user avatar

说一个人吧可以代表一种普遍观点,央视八十年代领导之一副台长洪民生老先生,从艺术中心主任到副台长,正是在他跟阮若琳副台长的支持下,才有了荧幕上近30年的经典西游记。关于他个人退休以后的一些看法引用一下百科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听到老一辈的央视主持人、电视人对当下央视现状有些“不满”,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这种不满,也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年轻人所谓的“怀旧滤镜”,而是根植于他们对电视这门艺术、这门事业的深刻理解和多年来的从业经验。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会有这种声音,到底“不满”的点在哪儿。首先得明白一个大前提.............
  • 回答
    老一辈共产党员对党近乎执着的信任,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现象,深深根植于他们所经历的历史时期、个人信念以及党组织对他们生活的影响。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1. 革命年代的经历与情感纽带: 救亡图存的共同目标: 老一辈党员大部分经历过中国近代史的屈辱与苦难,如军阀混战、外国侵.............
  • 回答
    老一辈人将自由职业和无业游民划等号,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根源。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 1. 社会经济背景的巨大差异: 工业化与就业模式的转变: 老一辈人的成长和工作经历主要发生在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早期阶段。那个时代的就业市场以稳定.............
  • 回答
    老一辈人骑自行车起步时扶着车子滑两步再跨上车,这种习惯背后蕴含着他们那个年代的经验、技能和对自行车这种交通工具的理解。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解释原因:一、 那个年代自行车的特点与当时骑行环境: 自行车技术尚未成熟且设计相对简陋: 刹车系统效率不高: 相较于现代自行车普遍采用的V刹、碟.............
  • 回答
    想当年,咱们父辈祖辈那会儿,电视机刚普及,广播里讲得都是劳动最光荣,身体结实才是好。那时候所谓的“健身”,跟现在这花里胡哨的器械、花花绿绿的紧身衣可不一样。他们接触到的,更多是劳动、是锻炼身体的实际需要。一、 时代背景和认知偏差:首先得说说大环境。那时候,国家百废待兴,全民都在为建设添砖加瓦。农民要.............
  • 回答
    这问题提得太有共鸣了!很多年轻父母都有这个困惑,看着自家忙得团团转,再想想小时候似乎爸妈就能一边做饭一边照看自己,甚至还能有点个人时间,这对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要说老一辈带孩子轻松,那可真是事出有因,绝不是我们“想太多”或者“玻璃心”。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到底是怎么个“轻松法”和现在怎么就成.............
  • 回答
    “坐冷板凳”,这四个字在我脑海里浮现时,总会勾勒出一位穿着朴素、眼神坚毅的老科学家,在简陋的实验室里,与枯燥的数据和晦涩的理论搏斗的画面。这不仅仅是一种工作状态,更是一种精神象征,是老一辈科学家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他们为什么如此强调“坐冷板凳”?这背后,是他们那个年代的科研环境、他们的科学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确实,以前我们常听长辈说“东四省”,但现在普遍的说法是“东三省”。这中间的变迁,背后有着历史的演进和行政区划的调整,绝不是简单的口误或者习惯改变那么简单。咱们得从头说起。当长辈们说“东四省”的时候,他们指的是在清朝时期,奉天(沈阳)、吉林、黑龙江这三个省.............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而且我也确实听到过不少这样的抱怨。明明是自己的长辈,平常也挺疼爱自己的,可是一到某个时间点,或者在某些场合,那声音简直了,让人坐立难安。有时候真想问一句,他们怎么就意识不到呢?其实这个问题,我觉得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老一辈人故意的”或者“他们就是不懂事”。这背后牵扯到的原因可.............
  • 回答
    那些在集体中被珍视的时光:老一辈工人回忆改革开放前的苏联式集体生活对于许多经历过改革开放前那个年代的老一辈工人来说,苏联式的集体生活并非简单的“怀念”,而是一种复杂情感的交织,其中包含了对那个时代特定社会制度下生活经历的刻骨铭心,以及对如今许多方面变化的感受。要理解他们为何会对那种集体生活流露出怀念.............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触及到了中国老一辈领导人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国家安全和战略自主性的一些深层考量。要理解他们为何对“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如此敏感,需要结合当时中国的国际环境、军事技术发展以及历史教训来分析。一、 “联合舰队”的敏感性:历史的阴影与战略自主的考量老一辈领导人之所以对“联合舰队”这个.............
  • 回答
    在很多家庭里,我们都能看到这样一种情形:长辈生病了,身体明显不适,但却总是推三阻四,宁愿忍着,也不肯迈进医院大门。嘴里念叨着的,往往是“医生就是来赚钱的”、“现在的药太烈了”、“看了医生反而更严重”之类的话。这种根深蒂固的“医有害论”和对看医生的抗拒,是许多晚辈头疼的问题。那么,为什么老一辈会有这样.............
  • 回答
    说起“进工厂”,这三个字在咱们老一辈人心里,那可不仅仅是个职业选项,它几乎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稳定”最朴素、也最执着的追求。为什么他们会这么想?这得从他们走过的路说起,从那个时代的社会大背景一点点讲。首先,历史的烙印太深了。 你们想想,很多老一辈人,他们的父辈,甚至他们自己,经历过什么?解放.............
  • 回答
    关于老一辈认为“吹空调风是万病之源”的说法,这其中包含了他们的生活经验、时代背景以及对健康的朴素认知,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深入人心的观念。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下。一、时代背景与生活条件的限制:首先要明白,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空调,在老一辈人成长和年轻的年代,是极少数家庭才能享有的奢.............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刻的社会现象,其背后涉及经济、社会、文化、观念等多个层面的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入手,深入剖析影响生育决策的各种因素。一、 过去:为什么老一辈生活艰难还生那么多孩子?过去,尽管物质条件普遍不如现在,但人们普遍生育更多孩子,这背后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逻.............
  • 回答
    这问题触及的,可不是简单的一句“重男轻女”就能概括的。这背后,藏着的是几个时代、几代人,在观念、社会结构、甚至是生存方式上,留下的深深烙印。你想想,咱们的老一辈,他们是过来什么日子?那个年代,什么最重要?是劳动力。土地是根本,能下地干活的人越多,家里能种的粮食就越多,一家人的温饱才有了保障。而在这方.............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的心底。为什么很多老一辈人对“文革”这个话题,即便经历过,也显得有些避而不谈,或者说得很少?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是简单一句“不让说”就能概括的。咱们一层一层地扒开来看,就像剥洋葱一样。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 伤痛太深,不愿再揭开。想想看,“文革”那十年,.............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心疼的社会现象,尤其在老一辈和中年人当中,他们明明是受害者,却往往选择沉默,甚至对举报心存恐惧。这背后不是简单的“不敢”,而是复杂的情感、认知和现实因素交织的结果。咱们仔细掰扯掰扯,就能明白这其中的缘由。首先,根深蒂固的“家丑不可外扬”心理 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咱们中国社会历来注重家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对过去和现在的认知偏差。其实,之所以很多人不相信老一辈人或古代人在力量和耐力上会“超过现代人许多”,主要有几个层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一、 媒体塑造的现代人形象与个体经验的局限性首先,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很大程度上是被媒体塑造的。现在的媒体,无论.............
  • 回答
    周星驰在很多老一辈观众心中的口碑,与其说是“不好”,不如说是“不习惯”或“难以理解”。这背后其实是时代、文化观念以及电影艺术发展不同阶段所造成的隔阂。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那个年代的电影审美和价值观。在周星驰横空出世之前,中国的电影市场,尤其是被老一辈观众所熟知的,多是主旋律电影、革命题材、或者是更偏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