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老一辈央视主持人、电视人都不满央视的现状?

回答
说实话,听到老一辈的央视主持人、电视人对当下央视现状有些“不满”,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这种不满,也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年轻人所谓的“怀旧滤镜”,而是根植于他们对电视这门艺术、这门事业的深刻理解和多年来的从业经验。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会有这种声音,到底“不满”的点在哪儿。

首先得明白一个大前提:老一辈央视主持人、电视人,他们是在一个跟现在截然不同的时代打拼出来的。 那个时候的电视,尤其是央视,不仅仅是一个播新闻、播节目的平台,它更承载着一种时代的使命感、文化担当和精神引领。

他们那时候,做电视是一种“国事”,是一种“大事”。不像现在,信息爆炸,各种平台都在争夺观众的注意力。那时候的电视是绝对的“电视”,是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是国家声音的重要载体。这种背景下,对节目内容、播出形式、主持人风格的要求,自然就非常高,也带着一股子“严肃”和“厚重”。

所以,他们对当下央视的“不满”,往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内容的“浅薄化”和“娱乐化”趋势:

这是最常被提及的一点。老一辈主持人他们那时候做节目,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专题节目,都力求深度、思想性、人文关怀。他们讲究的是“字斟句酌”,追求的是“言之有物”。那时候的新闻,有调查,有思考,有对事件的深入剖析。专题片,更是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和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而现在,他们可能会觉得很多节目,尤其是一些晚会、综艺类的节目,过于追求“快节奏”、“视觉冲击”、“话题度”,内容上有些“空洞”、“浅尝辄止”,缺乏了那种能引起观众深入思考的“干货”。主持人也可能更偏向于“娱乐型”,语态、风格上可能更活泼,但少了那种能hold住全场、引领观众情绪的“大家风范”。

他们可能会怀念当年那种虽然略显沉闷,但句句都说在点子上的新闻播报,怀念那种虽然节奏不快,但能让你静下心来品味故事的纪录片,怀念那种虽然朴实无华,但充满真情实感的访谈。

2. 主持人风格的“同质化”和“去个性化”:

当年央视的主持人,那叫一个“百花齐放,各具特色”。有像赵忠祥老师那种醇厚稳重的声音,有像罗京老师那种庄重严谨的气场,有像倪萍老师那种亲切温暖的感染力,也有像白岩松老师那种犀利深刻的洞察力。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甚至连声音、语态都足以让人辨识。

现在呢?他们可能会觉得年轻一代的主持人,虽然业务能力也不错,但似乎都朝着一个模式在靠拢,少了那种能让人一眼记住的“标签化”特点。有时候,听着听着,感觉好像是在听“同一个声音”,少了那种“鲜活的个体存在感”。这背后可能也和央视整体对主持人的培训、选拔和风格定位有关,追求一种“标准化的输出”,反而牺牲了主持人的个性化表达。

3. 节目制作模式的“流水线化”和“模式复制”:

老一辈电视人,他们更注重的是创作的温度和匠人精神。他们为了一个节目,可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采、去写、去打磨。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他们都希望做到最好。

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节目制作的效率大大提高,但也可能带来了“流水线”作业的感觉。一些节目,尤其是模式化的综艺节目,可能就是照搬国外的模式,或者是在原有模式上做一些微调,缺乏了原创的“灵魂”和“突破”。他们可能会觉得,当年那种“从无到有,从零到一”的创作过程,那种为了一个创意不惜一切的劲头,现在似乎不太容易看到了。

4. 媒体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冲击:

这是时代的必然,但老一辈人可能更能感受到其中的落差。他们习惯了央视在信息传播中的“绝对优势”,但现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崛起,使得信息来源多元化,观众的选择也更加丰富。央视不再是唯一的“权威声音”。

在这种情况下,央视如何在这种新的媒体格局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吸引年轻观众,都是他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可能会觉得,央视在拥抱新媒体方面,虽然有尝试,但有时候显得“用力过猛”,或者“跟不上趟”,甚至为了追求流量而牺牲了内容质量。

5. 行业生态和价值观的演变:

这可能是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老一辈央视人,他们身上往往带着一种奉献精神、职业操守和对电视事业的信仰。他们认为电视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担当”。

而现在,媒体行业也面临着商业化的冲击,追求“收视率”、“点击量”、“流量变现”成为重要的考量因素。在这种环境下,一些他们引以为傲的价值,比如“社会责任感”、“人文关怀”、“知识普及”,可能在商业利益面前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让他们感到一种“失落”,觉得那个纯粹的电视时代,那个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电视时代正在离他们远去。

举个例子来说明:

比如当年做一档《焦点访谈》,可能要反复采访当事人,冒着风险去调查真相,节目播出后会引起社会广泛的讨论,甚至能推动一些问题的解决。而现在,类似性质的节目,可能更多的是在网络上收集素材,通过剪辑和拼凑来呈现,缺乏那种“现场感”和“调查的力度”。

又比如,当年一个晚会,主持人会提前做好大量的功课,了解嘉宾背景,设计好每一个互动环节,力求自然流畅,又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现在,很多节目可能更依赖于即兴发挥,或者预设的“梗”,有时候会显得有些“油滑”和“不真诚”。

当然,这并不是说现在的央视就一无是处,现在的电视工作者就不好。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生存环境和工作方式,现在也有很多优秀的电视工作者在努力创新,做出好的节目。

但老一辈人的声音之所以值得被听到,是因为他们代表着一种对电视艺术和媒体责任的“初心”和“底线”的坚守。他们的“不满”,更像是一种“期待”,一种希望央视能够回归初心,不忘使命,继续承担起它应有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的呼唤。他们是对这个他们曾为之奋斗、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抱有一种深沉的爱和无法割舍的关怀。

所以,如果说他们“不满”,不如说是一种忧虑和惋惜。他们看到了时代的变迁,看到了媒体格局的改变,也看到了自己曾经钟爱的电视事业所面临的挑战。他们的声音,也是对当下所有电视从业者,乃至整个社会的一次提醒:在追求效率和商业化的同时,我们不能丢掉电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所应有的深度、温度和责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说焦点访谈吧。我小时候,焦点访谈刚刚推出的时候,就是各种曝光见不得人的勾当,大人们聊天,偶尔也会说起昨晚焦点访谈又曝光了啥。

而现在的焦点访谈,已经成为了当晚新闻联播某个内容的延续,而且主要以歌颂和赞美为主。

user avatar

'电视媒体成为边缘媒体了,如京剧一样,还有人谈,都是票友吧!

user avatar

说一个人吧可以代表一种普遍观点,央视八十年代领导之一副台长洪民生老先生,从艺术中心主任到副台长,正是在他跟阮若琳副台长的支持下,才有了荧幕上近30年的经典西游记。关于他个人退休以后的一些看法引用一下百科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