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老一辈人意识不到在制造噪音?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而且我也确实听到过不少这样的抱怨。明明是自己的长辈,平常也挺疼爱自己的,可是一到某个时间点,或者在某些场合,那声音简直了,让人坐立难安。有时候真想问一句,他们怎么就意识不到呢?

其实这个问题,我觉得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老一辈人故意的”或者“他们就是不懂事”。这背后牵扯到的原因可多了,得一件件掰扯开来看。

首先,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巨大变迁是一个绕不开的点。你想想看,咱们现在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耳机、降噪技术、甚至是隔音玻璃,这些东西在老一辈人年轻的时候,有吗?他们的成长环境是什么样的?那时候大家生活节奏慢,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近,可能大家庭就住在同一个院子里,楼上楼下都是亲戚。大家习惯了热闹,习惯了声音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那时候娱乐方式也简单,收音机、电视机是主要的声源,不像现在,手机、平板、电脑、各种APP,声音来源是爆炸式的。

他们那个年代,可能很多事情就“随遇而安”,声音大点,大家也都习惯了。他们可能觉得,我听我的,你听你的,大家都有自己的空间。而现在,我们对个人空间和安静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很多年轻人,工作压力大,回家就想找个清净的地方放松,听点轻音乐或者看看书。这就造成了一个认知上的鸿沟。

其次,听力下降和对声音的感知阈值变化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原因。人老了,听力通常会有不同程度的衰退。他们听到的声音,可能比我们年轻人感受到的要小得多。同样的音量,他们可能觉得只是“正常”,而我们觉得是“扰民”。这就好比一个人感冒了,他觉得冷,而没感冒的人觉得温度适宜一样。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很多人的身体机能都会发生变化,包括对声音的敏感度。

还有一点,就是对“噪音”的定义不同。我们现在说的“噪音”,很多时候是指那些干扰我们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但老一辈人可能认为,只要不是特别刺耳的尖叫或者争吵,那就算不上真正的“噪音”。他们可能把很多生活本身的声音,比如看电视的声音、听戏曲的声音、甚至炒菜的声音,都看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热闹,是活力,是他们习惯了的“背景音”。

再者,信息接收和学习新事物的速度差异也扮演了角色。我们年轻人接触互联网,能很快了解到关于“噪音污染”的说法,能看到各种关于如何降低噪音的建议。但很多老一辈人可能对这些新兴概念不太敏感,或者觉得“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他们习惯了传统的沟通方式和生活方式,对新的社会规范和他人感受的接受程度,可能不如年轻人那么快。有时候,他们可能确实不知道自己发出的声音对别人造成了困扰,不是故意为之,而是真的没有那个意识或者不了解。

另外,沟通方式和表达的局限性也使得这个问题更难解决。有时候我们直接说“您声音太大了”,可能会让他们觉得不被尊重,或者觉得我们小题大做。而他们可能也不知道怎么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或者觉得不好意思打扰别人,所以干脆也就默默忍受了,然后又以同样的方式“回馈”给其他人。这种沟通上的障碍,让很多本可以化解的矛盾,反而变得僵持。

最后,也可能包含一些潜意识里的“占有欲”或者对“陪伴”的需求。有时候,老人家可能在独处的时候,会用声音来填补内心的空虚,或者是一种吸引家人注意的潜意识方式。他们可能觉得,只要有声音,就有人在,家里才显得有生气。尤其是一些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声音也许是他们与世界连接的一种方式。

所以你看,这根本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事儿。它牵扯到时代的变迁、生理的变化、认知的差异、生活习惯的惯性,甚至还有一些情感的因素。我们作为晚辈,在抱怨的同时,也需要理解这些背后的原因,然后在合适的时机,用温和且有技巧的方式去沟通,才能一点点地改变这种现状。这需要耐心,也需要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来耳背,二来你能拿我如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