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老一辈那时带孩子那么轻松,对比现在带娃就像伺候祖宗一样?

回答
这问题提得太有共鸣了!很多年轻父母都有这个困惑,看着自家忙得团团转,再想想小时候似乎爸妈就能一边做饭一边照看自己,甚至还能有点个人时间,这对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要说老一辈带孩子轻松,那可真是事出有因,绝不是我们“想太多”或者“玻璃心”。

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到底是怎么个“轻松法”和现在怎么就成了“伺候祖宗”了。

老一辈带孩子那会儿,“轻松”的背后是怎样的景象?

1. 社群力量的强大,分摊了育儿压力:
邻里互助是常态: 那个年代,邻居之间的关系更紧密。谁家孩子哭了,可能楼上楼下的奶奶大妈都能搭把手。孩子在院子里玩,哪家大人看到了,顺手就能照看一眼。这种“隔壁老王”式的天然看护,让父母的压力分散了不少。孩子不是只属于一个家庭,而是整个社区共同的“财产”。
大家庭的支持更显眼: 如果是生活在大家庭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他们本身就在同一屋檐下,带孩子那是分内事,甚至可以说是责任和荣耀。孩子可能就是全家人的“宝贝”,大家轮流抱,轮流哄,父母的负担自然就轻了。不像现在,很多年轻人是独生子女,或者跟父母分开住,就少了这层天然的支援。
“集体”教育的雏形: 很多孩子白天会去村里的“学前班”或者由村里组织的妇女照看,这些都算是一种早期的社区托管。孩子们在一起玩,一起被照看,父母白天也能集中精力去做别的事情。

2. 育儿观念的不同,“标准”没那么高:
“养育”重于“教育”: 当时的主要目标是把孩子“养活”,保证他们吃饱穿暖,不生病,能长大成人。对于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性格塑造、兴趣培养等,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和细致的规划。孩子能在地上爬,会自己吃饭,不哭闹,就已经是很“乖”很“省心”了。
对“散养”的信任: 孩子能在外面疯跑,自己在泥巴地里玩,和小伙伴们打架了自己解决,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就是要“磨砺”的,太娇惯反而不好。这种“放养”模式,自然就比时刻盯着、精细化管理的模式要省力得多。
信息渠道的局限性: 当时获取育儿知识的渠道非常有限,主要靠长辈的经验和口传心授。没有琳琅满目的育儿书籍、海量的育儿网站和APP。一旦遇上问题,可能就一句“我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或者找个老一辈问问,就这样解决了。不会像现在一样,因为一个细节不确定就焦虑万分。

3. 社会环境的助力,让父母更“聚焦”:
家庭分工相对清晰: 很多家庭里,父母的角色分工会更传统一些。比如,母亲可能主要负责家务和孩子,而父亲则承担养家的主要责任。虽然这现在看来有性别刻板印象,但在那个年代,这种相对明确的分工,让父母各自的“战场”更清晰,也更容易执行。
物质生活压力相对较小(在某些方面): 虽然整体物质水平不高,但当时大家消费都很朴素,对孩子的物质需求也相对简单。没有满天飞的早教班、昂贵的玩具、名牌童装等,家长在“满足孩子物质需求”这方面的压力就小很多。养活一个孩子,可能就是基本的吃穿和义务教育。
工作和生活的界限更模糊: 很多工作是可以在家完成的,或者工作时间相对规律,不会像现在这样,很多人需要加班到深夜,或者经常出差。父母白天可能还在做农活或者手艺活,孩子就在旁边玩着,这种“边工作边带娃”的模式,对他们来说是常态,也就不觉得是额外的负担。

现在带娃,为什么感觉像“伺候祖宗”?

1. 信息爆炸与“内卷化”育儿:
育儿焦虑无处不在: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接触到的信息量呈指数级增长。从孕期开始,到胎儿发育、母乳喂养、辅食添加、早教、英语启蒙、情商培养、各种兴趣班……我们能看到太多关于“完美育儿”的示范和理论。一旦孩子出现任何“不达标”的表现,父母就容易陷入焦虑,生怕“输在起跑线上”。
“科学育儿”的精细化: 以前可能就“喂饱了就行”,现在是“母乳喂养的科学姿势”、“辅食添加的黄金原则”、“睡眠训练的abcd法”……每一个环节都有无数的“专家建议”,父母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稍有差池就感觉自己没做好。
社交媒体的比较: 朋友圈里充斥着别人家孩子各种“闪闪发光”的照片和事迹:小小年纪会弹钢琴、能流利说英语、得了各种奖项。这种无处不在的比较,让年轻父母觉得自己不为孩子投入更多、不给孩子报更多班、不花更多心思去“打造”,就是不合格的父母。

2. 家庭结构的变化与社会支持的缺失:
核心家庭的孤立: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年轻人多是小家庭模式,甚至很多都是异地工作。父母不在身边,没有老人帮忙分担,全靠小夫妻俩,压力自然巨大。
育儿成本的飙升: 从奶粉、尿布、玩具到教育支出,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经济压力是压倒一切的。为了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父母不得不更加拼搏,也意味着他们能陪伴和投入在孩子身上的精力被进一步挤压。
社会支持体系的薄弱: 相较于一些发达国家,我们国家的托育、育儿服务体系还不成熟,价格昂贵且选择有限。很多父母想要上班,但又找不到合适的托管机构,或者托管质量不高,最终只能一方(往往是母亲)选择辞职在家带娃,但这又带来了经济和职业发展上的压力。

3.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从“养活”到“养好”再到“养优”: 时代不同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孩子的期望也水涨船高。现在的孩子是“掌上明珠”,是家庭的希望,是被寄予了更高期望的下一代。父母不仅希望他们健康快乐,还希望他们有出息、有能力、有好的品德和气质。
“陪伴”的质量要求更高: 即使是忙碌的父母,也都知道“高质量的陪伴”很重要。这意味着父母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和孩子互动,倾听他们的想法,解决他们的问题。这种“高质量”的陪伴,本身就需要大量的精力、耐心和智慧,绝不是简单地在同一个空间里就能完成的。
“安全感”的过度追求: 现在的社会环境,很多家长觉得“不安全”的因素太多了,无论是食品安全、网络安全还是人身安全。这种不安全感,让父母恨不得24小时把孩子绑在自己身边看管,生怕出任何意外。

4. 社会节奏的加快与个人时间的压缩:
高强度的工作压力: 如今的职场竞争更加激烈,很多工作需要长时间投入,加班、出差是家常便饭。父母回到家,身心俱疲,但孩子还有各种需求等着满足,这让他们更觉得“分身乏术”。
碎片化的时间管理: 即使有了孩子,很多父母仍然需要兼顾工作、家庭和社会关系。他们需要在极其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工作任务、家务劳动、育儿需求,甚至还要挤出一点点时间给自己充充电。这种生活状态,怎么可能不觉得“累”和“像伺候祖宗”?

所以,你看,老一辈带孩子“轻松”,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社会支持、育儿观念和期望值,都跟现在完全不一样。而我们现在,不仅要面对巨大的信息量和精细化的育儿要求,还要承受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再加上信息时代无处不在的比较,自然就觉得带孩子比“伺候祖宗”还累了。

这不仅仅是“带孩子”本身,更是整个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们观念变化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我们不是不努力,而是时代的要求和我们所处的环境,让我们不得不“更上一层楼”,去回应每一个“精细化”的育儿细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赞同较高票的回答,“过去的孩子不是老一辈带大的,而是死剩下的!”

我爷爷今年七十八岁,有时候坐在一起聊天,他会跟我说一些他小时候的事情。比如去地主家的地里偷红薯,猪圈门口的老鼠洞里捡到银大洋,还有就是童年的小伙伴因为生病死了丢在山上喂狼……

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是一堆的孩子。少则三四个,一般七八个,多了十几个。因为穷,经常是挨饿受冻,所以孩子都能活下来的人家简直太少了。爷爷这一辈,家里是五个孩子,爷爷是老幺。值得庆幸的是,爷爷的几个哥哥,姐姐都在艰苦时代存活下来。

邻居家有八个孩子,孩子中排行老六的是个女孩,因为岁数和爷爷相仿,天天在一起玩。

在老六十四五岁的时候,不知道染上了什么病,因为没有钱医治,卧床不到半个月人就没有了。

爷爷知道邻居家的老六生病了,还合计放羊回家之后去邻居家看看老六,结果没等回到家,就在小山坡上看到了老六躺在地上,且是一丝不挂。我爷爷已经猜到了老六这是死了,所以被邻居脱光了衣服扔到小山坡上。爷爷又哭又怕,最后在远处折了一点树枝,勉强把老六赤裸的身体给盖上了。

回到家之后爷爷就发了烧,好在被太奶奶用了一点土法去治,很快烧就退了。

两天后,爷爷赶着羊又去那个小山坡,想再看一眼自己的玩伴,结果那块儿曾经躺着老六的地上只剩下一点树枝和一些血迹,太奶奶跟爷爷说,“那孩子估计是被狼给啃光了!”

在老一辈那个年代,一家有很多孩子,说白了死了就死了,死了一个还有好多,心可能都不会痛一下。甚至死了以后为了家里的其他人有衣服穿,连条内裤都不肯给已经稍有发育的女孩去遮羞。

而现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四个老人,两个大人,一个孩子的这种4+2+1的模式,两家人就这一根独苗,又怎会像以前一样凭着孩子自己命大而选择散养?

数量决定了他的稀有度,因为孩子出生的越来越少,所以孩子也越来越被重视。所以就出现了,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心怕摔,伺候祖宗一样地带娃。

user avatar

作为两岁娃的妈妈,我来给大家总结几条公理。公理嘛,就是不需要证明,反正大家都明白的道理。

第一公理,负责的爸妈会尽全力照顾孩子。

第二公理,小娃永远不知满足,永远索要更多。

从这两条公理就能推出来,父母越是努力对孩子好,孩子就会索取更多,然后就会更累。

不说远的,就说我们爷爷奶奶出生的那个时代,父母能给孩子的顶多是二十分的精力。二十分的能力,不能保证孩子不挨饿,也不能保证孩子不受冻。甚至不能保证孩子活下来。生十个死四个,正常。襁褓里没奶饿死了,正常。稍微大一点感冒风寒死了,正常。再大一点门口水坑淹死了,正常。大家都不当回事,孩子嘛,多生几个总有命大活下来的。

再往下,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我们爸妈出生的那个时代,父母能给孩子四十分的精力了。四十分的能力,孩子基本不挨饿了,也不太受冻了。大人多看着点,生三四个可能都能活了。我爸家姐弟四个,我妈家兄妹三个,都活下来了。至于教育啥的,随缘吧,反正保证你们吃饱穿暖,姐姐带弟弟,哥哥带妹妹。有学上你们就去上。哎哟还能考大学?不错不错你考去吧。什么家庭辅导,什么课后班,有吗?

等到我们出生的那个年代,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父母给我们六十分的精力,就已经开始感叹养儿不易了。为啥?能吃饱了就要研究营养均衡,能穿暖了就要研究美观大方。上学已经是标配,就要研究课后班补习班。马路上车子开始多了,就不能放任孩子乱跑。别的孩子开始学英语了,那孩子你也去上。要高考啦,全家一级战备,考不上?爸爸妈妈攒钱给你送出国!

等我们孩子出生的这个年代,对于父母的要求已经快要高到天上去了。曾看过一段特有意思的话:

How To Be A Mom in 2017: Make sure your children's academic, emotional, psychological, mental, spiritual, physical, nutritional, and social needs are met while being careful not to overstimulate, understimulate, improperly medicate, helicopter, or neglect them in a screen-free, processed foods-free, GMO-free, negative energy-free, plastic-free, body positive, socially conscious, egalitarian but also authoritative, nurturing but fostering of independence, gentle but not overly permissive, pesticide-free two-story, multilingual home preferably in a cul-de-sac with a backyard and 1.5 siblings spaced at least two year apart for proper development also don't forget the coconut oil.

How To Be A Mom In Literally Every Generation Before Ours: Feed them sometimes.

翻译:在2017年如何当个好家长?你要确保你的孩子学术、情绪、心理、灵魂、身体、营养、和社交的需求都得以满足,同时你还要确保自己足够小心,不要过度操控孩子,也不要忽视他们;不要错误用药;不要变成直升机式家长;不要给他们看过多的电子屏幕,不要给他们吃过度处理和转基因的食品;远离负能量,远离塑化剂;对身体要有正面态度,对社交有足够的谨慎度;平等同时又要保持权威;给他们足够的滋养同时要保持他们的独立;温和但不要过度容让;最好在家里讲N种语言,最好住在cul-de-sac(这个很难翻,指的是老美住房规划的一种,是住宅区内的死胡同形状,门前有个几家人共用的区间,很少有车出入,被认为是养娃最佳户型),有后院,养2-3个孩子使他们得到手足关爱,并且孩子年龄间隔至少两岁从而使他们得到充分发展,同时也别忘了使用椰子油。

在我们之前的年代如何当个好家长?别饿死崽。

我第一次看到这段话之后爆笑不已,同时也觉得……嗯,so true.

在孩子没出生之前,我们一个个摩拳擦掌,打定主意要给孩子至少八十分的爱。结果孩子出生了,小家伙就理所当然地以为这八十分的爱是当然要有的。而孩子永远不知满足,她并不知道父母为了给她这八十分已经付出了多少精力。她只觉得,我的需求没有完全满足,我要哭!

嗷嗷嗷嗷嗷!

如果20分的爱是把孩子扔一边随便哭,40分的爱是孩子哭了大人想哄但是太累了拍两下完事,60分的爱是孩子哭了大人尽量抱,抱不动了就放下拍拍,80分的爱就是孩子哭了要至少两个大人轮流抱着哄。

但是孩子会觉得,抱着哄不够,你要竖着抱,我要看世界;不光要抱,你要走起来!在家里走不够呀,我要出门看花看草看天空,你抱我出去走!不许停呀,走起来!不许停啊,爬楼梯,朕好喜欢爬楼梯的这个颠簸感!啊你怎么停了?嗷嗷嗷嗷嗷嗷嗷!你做深蹲啊,上次你做了二百个,抱着我上上下下的好舒服,这次你怎么不深蹲了?我要你深蹲啊,嗷嗷嗷嗷嗷嗷!

累不累?这能不累吗?

这是独生子女才有的享受,孩子多了谁也享受不着。

上次,我逛超市看到一个人高马大的白人妈妈,她带了四个娃。老大老二大概是五岁和八岁,在下面推着购物车走。老三大概三岁吧,坐在妈妈推的购物车的车子前面。购物车里面还放了个婴儿提篮,里面装了个几个月大的新生儿。在我看到这个家庭的期间,新生儿一直在哭,一直在哭。

如果是觉得“必须给孩子八十分的爱才对得起孩子”的父母,新生儿哭了妈妈必然要抱起来哄,唱歌吹口哨又拍又颠,非要孩子脸上洋溢起幸福快乐的笑容才算可以长出一口气放下。然而,这个带着四个孩子的妈妈必须全程看着那三个大孩子,阻止他们狼奔豕突上蹿下跳,她哪有那个精力去管几个月的宝宝?对不起你哭吧。反正你安全着,吃饱了,换了尿布,没病没灾的,你不高兴那你哭吧。

再说吃饭的事。以前条件不好,孩子是怎么吃饭的?家里平时可能就是些玉米糊涂粥,条件好了蒸个鸡蛋糕算过年。婴儿没牙,那就喝粥吧。把菜叶子切吧切吧煮粥里都算讲究的。

现在呢?大米白面加上N种粗粮,南瓜玉米芋头小米黑米换着吃,生怕孩子哪天吃腻。鸡蛋每天一个;换着花样研究,今天是不是可以打个虾丸?明天煮个西红柿鸡蛋面?哎呀这周煮了两次西红柿鸡蛋面了,孩子是不是该吃腻了?那做鸡肉玉米粥吧,哎呀鸡肉是不是抗生素多呀?牛肉咬不动,那打牛肉丸?……辛辛苦苦咣当咣当做了半天,孩子接回家,尝一口,小嘴一撇:“要吃面面!” 妈妈刚想瞪眼睛,一边外婆忍不住了:“好好好,外婆给你做面面!”

能不累吗,你说说?

再说说孩子哭闹的事。

举个例子。我娃极爱一种画着狗狗的酸奶,已经养成习惯每天晚上从幼儿园回家就要直奔冰箱去拿一个喝。假设某一天她回到家忽然发现酸奶喝完了,妈妈没有及时补齐,小嘴一瘪哇哇哭,怎么哄也哄不好。

怎么办?

选项A:走,跟妈妈去超市,买酸奶去!

选项B:宝宝,我知道你特别想买酸奶,但是现在家里没有了,我们吃苹果好不呀?你看这个苹果它又圆又大……(省略哄孩子五百字长文)

选项C:(瞪眼睛)哭什么哭?一边去。

是吧,作为一个想当个好家长的人,是不是感觉只能选A或者B?也就是说,要么付出时间,要么付出精力,总要拼尽全力地试图让孩子情绪稳定、同时又要给孩子很多的爱和安全感。

然而这个问题是我们父辈、祖辈从来不用考虑的。首先他们没有冰箱,其次他们冰箱里不会有每天必须喝的酸奶……再次,如果孩子要什么东西没有要到滚地哭号,果断选C,没有大巴掌抽你就已经是真爱了。

以上几个例子只是见微知著……越是试图做好家长,越是努力想给孩子最好的,就越累。因为你会被孩子牵着鼻子走,你会尽自己的全力去满足那坨根本不知什么是满足的小混蛋。

但是,真的必要吗?

我曾经看朋友转给我的一篇心理学研究文章,说现代社会,有一撮人,非常不快乐。他们似乎什么都有了,可是就是不快乐。

他们生在中产阶级家庭,从小不需要为了账单操心。他们的父母努力给他们提供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教育,带着他们去博物馆,去旅游,给他们安排补习班。他们的父母努力学习育儿知识,既有规矩也有权威,这些人都觉得父母足够好,与父母是“最好的朋友”。然而他们长大之后,却发现自己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快乐在哪里。似乎一切都很完美,他们接受了好的教育找到了好的工作在社会中有自己的位置,有自己的社交圈,有美好的原生家庭,可是他们就是不快乐。

这篇心理学文章,把这些人的不快乐归结为“父母太完美了”:父母们太过小心翼翼地育儿,做到了自己能力极限内的最好,然而孩子因此对父母抱有了潜意识的亏欠情绪,觉得自己必须做到完美才能达到父母内心的期许(虽然父母可能从未这样对孩子表达)。这使得他们潜意识内害怕失败,也错过了在叛逆期内追寻自己内心的机会。同时,由于父母太多的关注,这些孩子缺乏了自己面对困难的能力,因为总有父母兜底。

我看了这篇文章之后,说实话,心里是浓浓的“这都什么鬼”。……养孩子就是这样,也许你做多了,反而是错。每天给孩子一桌子饭菜选择,于是孩子就越来越挑食。孩子稍有哭闹就又抱又哄,于是她稍微遇到一点点挫折就立刻要求妈妈的关注。父母每天关注她的心理,于是她就失去了自己默默一个人独处,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父母每天检查作业,于是她就觉得检查作业是爸妈的事。

可是,话也得反过来说。每天不给孩子好好做饭,孩子就沉迷垃圾食品薯条可乐。孩子哭闹不抱不哄,孩子就失去了安全感和与父母的亲密连接。父母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孩子遇到了霸凌也不敢说。父母不检查作业,于是孩子破罐子破摔不写了。……你到底做到哪一步才是对的?你应该做六十分还是七十分?……对不起没人知道这个完美的线在哪里。你不可能成为完美的父母,你的孩子也不可能成为完美的孩子。他长大之后也一定会怨恨自己的原生家庭,如果你做少了,他就说他缺乏父母关爱没安全感。你做多了,他就说父母给了他太多压力让他没有机会追寻自我。

“我们一辈子等着孩子对我们说谢谢,而孩子一直等着我们对他说对不起。”

user avatar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精细育儿这个事是需要大环境支持的。在一个大家都粗糙育儿的环境里,你很难一家子精细育儿,而到现在大家都精细育儿的时代,你也很难再蒙着眼睛继续粗放。

人是环境的产物。现在条件较好的城市,已经到了精细育儿的时代了。

现代育儿环境比起老一代来有什么不一样呢?关键点在,第一,更高的医疗水平和儿童保护措施,第二,小家庭生活,第三,育儿成本下限高。

直到老一辈,全世界的未成年夭折率都是高得惊人的。平民不说,单说资源顶尖家族——皇室,猜猜清朝皇帝的子女活到成年的几率是多大?十三帝中,生得最多的几位子女早夭率分别是,康熙49%,雍正62%,乾隆44%,道光42%,毛估估清朝皇室子女夭折率过了半。活到成年但没有留下后代就死了的,还有不少。

皇帝家里都这样,你猜贫穷老百姓家里会是什么样。

战乱期间不说了,饥荒年代也不说了,就是和平的能吃饱饭的环境,孩子能平安长大,也得过许多关卡,而生产力低下让父母为了赚到全家口粮得竭尽全力从早到晚劳作,哪有心思和时间去时时刻刻陪伴孩子。

你要觉得这很遥远,我妈妈当老师的七八十年代不算很远吧?妥妥的上一辈。她当老师十年,目睹到学生里令人痛心的死亡/残疾数量相当的高了。

比方说,去河里游泳,淹死;街面游荡野狗,咬死;在家里田地劳作遇到毒蛇,毒死;打针过敏和医疗事故,死亡或残疾;还有跟家里吵架一气之下喝农药的,去山里找药材摔死的,吃到变质有毒食物被毒死的,朋友拉着去干坏事被抓起来坐牢的……故事实在太多。这也是促使她决心带孩子离开县城的一个原因,活着好好长大的不安全因素实在是太多了!

夭折事故的高低,对育儿心态带来的影响显而易见。你要预期这个孩子有一定几率没法活到成家,还有心情无微不至去照顾吗?精细育儿的成本是非常高的,付出那么大心血,结果做梦都想不到的一个小小事故,孩子就没了,残了,家长不得疯啊?在那个环境里,正常人只能尽可能多生几个,保证有孩子能平安活到给自己养老。他们带孩子那不是真的轻松,那是光活着就需要竭尽全力,不敢也不能花太多成本在养孩子上,相比起现在人带孩子所费的功夫来说当然是“轻”且“松”了。

现在大中城市里,不安全因素虽然也有,但遇到并死亡的几率已经相对很小了,家长一般并不会预期孩子活不到成家。

老一辈的生活方式更多家族聚居,把孩子托付给别人临时照顾是非常稀松平常的事情。奶奶要买菜做饭,找个闲着的大妈看一下;爸妈出差,让孩子去舅舅家吃几天。不是亲爹妈,想照顾多周全,是不可能的。现在城市普遍是小家庭,最多三代六七口人。脾气大一点的没法跟长辈同住,三口之家也相当多,亲戚什么的离得很远,再想动不动临时把孩子甩手交给别人照顾,可能就甩不出去了。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八小时工作制的普遍实行是生产力提高的结果,父母虽然有更多时间可以跟孩子相处,但是由于政策,育儿成本在一代人的时间里,提高了十倍不止,同时粗放管理配套的一切低成本公共设施,都迅速被挤出了市场。想多生几个择优培养,门都没有,生多养不起了……

粗放养育的环境没了,坏处也很快就能让父母看见。同龄孩子在一起,精细抚养的会说会唱聪明伶俐成绩优秀,一对比,放养的呆头呆脑粗鲁无礼成绩差——这个真不是我杜撰的,多个当老师的朋友都遇到过这个情况:被分别放到父母家和爷爷奶奶家的双胞胎一起上学,成绩/反应速度/社交都有很大差距,而且通常是父母照顾的那个各方面情况会好很多。因为父母体力好,责任心强,照顾更精细,爷爷奶奶毕竟年纪大,身体没那么强壮,加上观念不那么新,照顾相对粗糙。

环境,加上后果,教育了出来现在的共识:孩子还是亲自精细地养吧!

user avatar

「管奴隶的时候那么轻松,现代公司治理怎么还要学那么多管理学理论?」

我试着从育儿理念的角度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训练系的育儿理念

我国古代的社会结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即使在家庭中也是长幼有序,「长兄为父、长嫂为母」,弟弟从出生开始就得好好听哥哥嫂嫂的话;而当「万年媳妇熬成婆」以后,又是一代屠龙的勇士最终变成恶龙的故事。

这种专制型的育儿方式,父母只需要发号施令就行了,当然轻松了。这类育儿理念关注「孩子是不是听话」——听话就行,别给父母找事,找事就是打和罚,直到孩子听话为止。

如果有精力和时间,就多管管,甚至事无巨细地管;如果没有精力和时间,就只管原则问题,只要别伤害别人家的财物和人员,别自己发生意外,其余的都不管。

图源:网络,侵删

我国一直很重视幼学童蒙,把孩子留在身边养育;但是欧洲社会则不尽相同[1]。在17世纪末之前,孩子刚生下来的最初几年,父母与之玩耍就像与动物玩耍一样;随后,儿童很早就会离开双亲,通过学徒制获得教育,在帮成年人干活时掌握所需的知识。

17世纪末,欧洲学校教育的发展,让孩子得以留在父母身边,并构建以孩子为核心的家庭。为了帮助家长更好的管理和教育孩子,当时涌现出大量的《童蒙手册》,指导儿童和年轻人如何正确的说话、如何与人打招呼、如何回答问题等一系列具体的教条等。

直到19世纪前期,美国还在官方倡导专制型育儿。

作为行为主义者观点的创始者,1920年,约翰·华生(John Watson)曾做过一个「恶名昭著」的小阿尔伯特实验。

在这项研究中,沃森将这个9个月大的婴儿,小阿尔伯特,放在有小白鼠和其他毛茸茸的物体上,让他自由玩耍。然而,只要小阿尔伯特一接触小白鼠时,沃森就会立刻用锤子敲打铁棒发出巨大的噪音。经过一系列的条件试验后,华生重新在小阿尔伯特的身边放置了了动物和毛茸茸的物品——现在,不需要他们再发出任何可怕的声音,曾经令这名小婴儿充满欢乐和好奇心的动物和物体,现在却让他瑟瑟发抖。
图源:https://onedio.co/content/the-most-horrible-experiment-in-history-little-albert-experiment-10962

尽管这一实验激起了强烈的伦理学争论,但约翰·华生却藉此发展出一套自己的育儿理论,其中关于「爱和情感」的建议后来广受诟病:

「让您的行为始终客观,友善。永远不要拥抱和亲吻婴儿,永远不要让他们坐在你的腿上。如果需要,当他们说晚安时,在额头上亲吻一次。早上与他们握手。如果他们在一项艰巨的任务中做得非常出色,请轻拍他们的头。」

约翰·华生作为时任美国心理学会的主席,参与编写了给美国父母进行育儿指导的手册,让这类内容得到大量传播。

现在想起来,真是令人不寒而栗。

从训练到爱的转变

直到1958年,哈利·哈洛关于「爱的本质」的实验,才推翻了约翰·华生的育儿理论[2]

哈洛发现,如果将刚出生的恒河猴(与人类基因相似度为95%,是最接近人类婴儿的动物)放在笼子里,这些小猴即使得到了充足的营养,但在裸露的铁丝网笼地板上却无法生存超过5天。

哈洛根据人体工程学原理设计了两个「代母」:一位像真正的猴子妈妈的绒布妈妈,它温暖、柔软而耐心,但却不提供食物;另一位是金属丝网妈妈,她温暖但裸露出金属丝,同时为小猴子们提供食物。在连续165天的测试中,小猴子们虽然会去金属丝网妈妈那里获得食物,但更愿意和绒布妈妈待在一起。

当向这些小猴子们展示恐惧刺激时,他们会躲在绒布妈妈的背后获得安全感;但如果笼子里只有金属丝网妈妈,他们则会四处逃窜,充满焦虑。

爬到绒布妈妈身上寻求安慰的恒河猴宝宝,图源:哈洛关于「爱的本质」的论文,http://psychclassics.yorku.ca/Harlow/love.htm?session=A19sRVsBY90pGgZLqKsmx52pUJ

由此,哈洛认为爱的本质之一,在于能为恐惧和危险的婴儿提供安全的避风港。

现代育儿理念的诞生和兴起

19世纪60年代末,哈洛的一系列实验严重撼动了行为主义理论在育儿方面的地位。就连美国心理学会出版的育儿指导手册都有问题,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这时候,曾经和弗洛伊德共事,后来因为强调「不能将一切都归咎于过去」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和他的大弟子鲁道夫(Rudolf Dreikurs)所创立的「阿德勒心理学」进入了父母的视野,并和现代心理学中人本主义的创始人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的理论一起,一跃成为指导育儿方法的理论基石。

19世纪70年代后,简·尼尔森基于上述两大理论体系创立了正面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 PD)。个人认为,正面管教是目前商业化做得最好的主流育儿理念,不仅在全世界都很有影响力,而且在家庭和学校两个不同的教育环境中都有很好的应用。

实际上,正面管教仅仅是全球范围内主流育儿方式之一。

19世纪80年代后,全球范围内又涌现出一系列育儿方式,包括美国政府正在各州大力推行的积极教养(Active Parenting),以及澳洲推出的「Triple P」(抱歉我有点不好意思讲它的缩写)项目等。

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的大弟子、非暴力沟通的创始人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师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的作者Elaine Mazlich的师叔、P.E.T.效能父母的创始人(这段称号真是堪比龙母的称号)——托马斯·戈登(Thomas Gordon)曾经列举了9种主流的育儿方式,并将其划分为三类:

  • 第一类是适用于所有关系的:非暴力沟通(N.V.C.)、效能训练(P.E.T);
  • 第二类是基于民主理念的育儿:正面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积极教养(Active Parenting)、有效的育儿系统培训(Systematic Training for Effective Parenting,S.T.E.P.)、怎样说孩子才听,怎样听孩子才说(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and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
  • 第三类是基于专制理念的育儿:爱和逻辑(Love and Logic)、积极育儿计划(Positive Parenting Program, Triple P)以及提倡体罚的敢于管教(Dare to Discipline)。

这些育儿方式都有理论支撑,也有具体的工具和方法——但可惜的是,大多数中国父母都没有经受过基于现代心理学研究的系统育儿理念和方式的学习。

引入中国的「亲密育儿」理念

「亲密育儿法」被引入中国后,很多对此嗤之以鼻的人认为是在行为主义育儿垮台后应运而生的;其实不然。

1993年,西尔斯医生所著的《西尔斯亲密育儿法》才首次付印,于2009年由南海出版社引入中国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逐渐深入人心。这本书能在中国父母心中扎根,和这里的土壤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父母有了更多的精力和金钱集中投入到单个子女的养育。在国内推行独生子女政策,强调「优生优育」的重要性时,父母会认为对单独的子女投入再多也不嫌多,从而开始了从放养到圈养的转变。

其次,西尔斯的育儿理念符合国内部分观念。西尔斯提倡背巾法,基本就是过去养育一直在用的;农村妇女带娃,基本都是靠背巾把孩子背在身前身后,再大点就把孩子放箩筐里,背到田里去干活。西尔斯提供了「让宝宝健康不生病」的方法,并在随后两章中告诉父母如何进行婴幼儿常见医学问题的家庭护理、常见紧急状况的急救和处理方法等,对中国父母来说是很实用的。那时候大家都觉得小病就在家忍忍,去医院的都是大病。作为一本几乎包含了养育(raising)方方面面的育儿书,当然会受到欢迎。

第三,西尔斯的经历为自己背书。西尔斯是一名美国的儿科医生,他的老婆是一名护士,两人共同养育了8名孩子,这在国人看来,可比什么听起来飘忽但会被人质疑的「xx专家」更令人信服。

实际上,随西尔斯亲密育儿共同在国内兴起的,还有诸如《爱与自由》之类的育儿书——不难看到,这类书的畅销都反应出父母开始质疑过去的育儿理念时,所容易走向的另一个极端。

但我也要特别提醒的是,某些为了批判而进行的批判——例如有人批判西尔斯全是「亲密」,全然无视了西尔斯在书的一开头就强调「制定规则」,同时在第23章对常见但恼人的幼儿行为进行了诸多管教等。

写到这里大家也看得很清楚了,西尔斯的亲密育儿法更多是养育(raising),而不是真正的家庭育儿(parenting)。书里提到的抚触、袋鼠式育儿有研究支持的,但阅读的关键还是明辨是非,批判性吸收。

对孩子很冷漠的父母,我会推荐《西尔斯亲密育儿》;但对于已经很重视孩子养育的父母,我就会推荐美国儿科学会的育儿百科。

商业营销所带来的育儿焦虑

抛开国人对于阶层固化的焦虑、希望孩子能通过教育实现阶层跃迁不谈,我所看到的,很多商业营销也在加剧父母的养育焦虑。

比如,国内的正面管教常常开设体验课,有的讲师为了增加对父母的震撼效果,第一节课就设置「丛林」这种高压力的项目。这个项目的压力有多大呢?简单描述一下就是:

扮演父母的学员站在围成一圈的凳子上,用平时呵斥孩子的语言持续呵斥孩子;而扮演孩子的学员则挨个走过「父母」面前,他们永远只说一句话——我是个孩子,我需要价值感和归属感——也就是任何不良行为背后的根本动机。

基本上,「孩子」走完一圈,有的「父母」就开始哭;项目要求走两圈,两圈下来,教室的气氛凝重得像铅块,甚至绝大部分学员都当场情绪崩溃大哭。但是,这些获得满满内疚和自责的父母就此走了,并再也没有回来过。

当然,正面管教至少后续会提供工具和方法,让父母进行完整的学习;但是很多自媒体就日复一日地大谈焦虑,最后的建议也就是蜻蜓点水或者趁机推出产品……

父母能不焦虑吗?自己不看这种焦虑文章,还得接受别人好心转发给你的焦虑文章,真是一言难尽。

值得了解的当代育儿理念

我仔细考察过托马斯·戈登老爷子列举出的九种主流育儿方式(Parenting),也就是在家庭环境中所适用于父母的教育方式,而不是学校或知识教育(Education),并写过一篇简介,有兴趣的话可以看这篇:

目前国内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很少很少,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基本都是学校教育口的,而针对0~3岁的养育更少,最低龄的也是针对3~6岁的学前教育,毕业以后成为幼师的。这也就直接导致了目前针对0~3岁的早教行业良莠不齐,还收费很贵。

值得学习的系统育儿理念中,我自己目前系统学习过有两门,一是积极教养,二是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我就不细说了,昨天刚回答过相关问题,也根据中国父母的特点提到了「正面管教的正确打开姿势」

感兴趣的可以按照我在文中的,去读一读正面管教的书

现在,我简单说一下「积极教养」(active parenting)在育儿理念方面的最新进展。

积极教养的教材已经更新到第四版了,并且还在根据最近的研究不断调整和丰富。我很喜欢的新增内容包括儿童的大脑建设和正念训练(brain building activities and mindfulness training)。

正念在国内还有另一种意思,积极教养所给的定义是「Mindfulness is paying attention fullly in the present moment on purpose.」强调在某个时间段内全神贯注地进行某件事的训练,我之前写过的情绪罐子(Mind Jar)以及具象化呼吸等,都是典型的正念训练。这类正念训练能让父母学会在产生强烈情绪时停下来、管理好自己的压力、能用最好的一面和对方相处等;也能让孩子烦躁不安时获得抚慰,延长专注时间,聚焦于事情的重点等。

专注力确实是可以训练的,以往的研究都在讨论「如何不要破坏孩子的专注力」,但正念训练从正面提供了对专注力的训练方式。如果有这方面困扰的父母可以试着做起来,但这本书是针对5~12岁孩子的。

引入了大脑建设活动和正念训练以后,积极教养变得更有意思了;这些可以让父母带走(take out)的小游戏和亲子互动,让父母育儿时更有抓手。

可惜目前积极教养搭上了美国政府的线,在美国搞得风生水起,遍地开花,但国内还没有引入官方的正式出版物。相较于Triple P主张由父母指定规则的理念,正面管教也好、积极教养也好,都提倡孩子可以参与规则指定,算是对父母权威的一种挑战,所以执行起来难度可能也比较高。

毕竟,要平衡好「哪里是规则,哪里可以放手」,确实也是对父母处事智慧的考验。


题主问「为什么老一辈那时带孩子那么轻松,对比现在带娃就像伺候祖宗一样?」,其背后折射出的正是社会的育儿理念在不断变迁和动荡时的现象。

从「孩子就得听话」到给予孩子「爱和自由」,再到反思「自由的边界」——并不断探索到底管什么?怎么管?要不要管?管得好不好?

这个意义上来看,也算是社会在进步的体现吧。

参考

  1. ^ 儿童的世纪. [法]Philippe Aries著, 沈坚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第3版.
  2. ^ Harlow H F. The nature of love.[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58, 13(12):673-685. http://psychclassics.yorku.ca/Harlow/love.htm?session=A19sRVsBY90pGgZLqKsmx52pUJ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