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生孩子那么疼带孩子那么累,大家还是愿意生,存点钱老了养老不好吗?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触及了人类繁衍、家庭情感、社会文化以及个人价值选择等多个层面。确实,从纯粹的经济和个人舒适度角度来看,生孩子并抚养孩子确实伴随着巨大的投入和辛劳。那么,为什么大多数人仍然选择这条路,而不是选择更“经济实惠”的独身或只生育一个孩子,然后把精力放在储蓄和个人享受上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一、 生理和心理的内在驱动:

生物本能与繁衍的冲动: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繁衍是物种延续的根本驱动力。虽然人类拥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和复杂的社会系统,但深层次的生物本能依然存在。很多人会体验到一种“想要成为父母”的渴望,这种渴望并非完全理性,而是源于生命本身的冲动。
荷尔蒙的影响: 怀孕和分娩过程会伴随大量荷尔蒙的变化,这些荷尔蒙不仅影响身体,也会影响情绪和心理状态。许多女性在怀孕期间会体验到一种母性的唤醒,对未出生的孩子产生强烈的保护欲和爱意。
体验生命完整的渴望: 对很多人来说,养育孩子是体验人生完整性的一部分。经历怀孕、分娩的艰辛,到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学习走路、说话、思考,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但也带来了独特的成就感和生命意义的体验。有些人认为,如果一生没有经历过养育后代,人生似乎是“不完整的”。

二、 深厚的情感联结与家庭意义:

无条件的爱与付出: 养育孩子的过程虽然辛苦,但孩子带来的纯粹的爱和喜悦也是其他任何事物难以比拟的。那种看着孩子对你露出笑容,依偎在你怀里时的温暖,是许多父母甘愿付出一切的动力。这种爱是无条件的,深刻的,能够超越物质的考量。
家庭的延续与传承: 孩子是家庭的血脉延续,是家族历史的继承者。许多人希望将自己的基因、价值观、甚至是家族的“故事”传承下去。孩子也是连接两代人、甚至三代人之间情感的纽带,是维系家庭凝聚力的重要元素。
归属感与陪伴: 在一个人生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当父母年迈,或者伴侣关系出现危机时,孩子常常是重要的情感支柱。为人父母的角色能够带来一种深刻的归属感和被需要感。孩子们长大后,也会形成自己的家庭,与父母保持联系,提供情感支持和陪伴,尤其是在老年时期。

三、 社会文化与价值观的影响:

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 在许多文化中,尤其是在中国等亚洲社会,“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等观念根深蒂固。结婚生子被视为人生中一个重要的“人生阶段”和“社会责任”,不生孩子可能会面临来自家庭、亲戚甚至社会的压力。
“天伦之乐”的追求: “含饴弄孙”、“儿孙绕膝”被认为是人生晚年的一种幸福景象。这种对“天伦之乐”的向往,是很多人生孩子的重要动力。孩子们成家立业后,可能会有自己的孩子,父母可以享受隔代亲的乐趣。
社会支持体系的影响: 虽然您提到“存点钱老了养老”,但如果一个社会的老年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或者人们对未来的社会养老保障信心不足,那么“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就会更有市场。即使不希望给孩子增加负担,但潜意识里可能仍然认为孩子是晚年的一道保障。
社会认同感: 在很多社会群体中,已婚已育的身份更容易获得认同和融入。育儿的话题也是社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人们建立新的社交圈。

四、 个人成长与自我实现:

挑战自我与潜能激发: 养育孩子的过程是极具挑战性的,它迫使父母学习耐心、责任感、牺牲精神,并不断地调整和成长。许多人在成为父母后,会发现自己以前从未意识到的潜能,并因此获得深刻的自我成长和实现感。
重新认识世界: 孩子会用他们独特的视角看待世界,他们的好奇心和天真有时也能让成年人重新审视熟悉的事物,带来新的启发。
情感上的满足与回馈: 尽管过程辛苦,但看到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取得成就,父母会感到巨大的欣慰和自豪,这种情感上的回馈是无价的。

为什么选择存钱养老是另一条路,但不是所有人都会选择?

情感的缺失: 只存钱养老,意味着放弃了体验养育孩子带来的独特情感联结和家庭生活的乐趣。对于那些极度看重家庭和情感连接的人来说,这种缺失可能是无法弥补的。
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即使存了很多钱,未来的生活也充满了不确定性。疾病、意外、通货膨胀都可能侵蚀储蓄。而“养儿防老”虽然有其局限性,但孩子作为一种情感和实际上的支持,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比金钱更可靠(尽管这种观点也存在争议)。
对“意义”的追求: 有些人认为,金钱只是工具,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更深层次的体验和情感连接上。养育后代是实现这种意义的一种重要方式。
社会压力和从众心理: 如前所述,社会和家庭的期望会影响很多人的选择。在大多数人都会生孩子的情况下,不生孩子可能会让自己感到孤立或与主流脱节。

总结来说,人们愿意承受生孩子的疼痛和抚养孩子的辛劳,并且仍然选择生育,并非完全出于理性计算,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生理和心理上对繁衍的内在驱动。
对无条件的爱、家庭传承和情感联结的深切渴望。
社会文化中对家庭和后代的传统观念与期望。
在养育过程中实现个人成长和人生意义的追求。

存钱养老固然是一种理性的规划,但它忽视了人性中对情感、归属感以及生命体验的复杂需求。对于许多人而言,养育孩子所带来的丰富情感和人生意义,远比纯粹的物质积累和个人舒适度来得更为重要和珍贵。当然,现代社会生育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会根据自身情况做出选择,生育与否、生育多少,都应被尊重和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徒步比带孩子更累。

极限运动比生孩子更危险。

竞技体育比生孩子更伤身体。

为啥还有人参与?

因为喜欢啊!

养孩子就是升级版的宠物,

为啥养?

因为喜欢啊!

user avatar

你的问题已经包含了答案:绝大部分人都无法存下足够养老的钱。

因为货币会持续贬值,导致货币的购买力不断减少。

翻开1990年的报纸,人们惊叹猪肉价格已经高达2.3元一斤了,但是到了2022年。。。

按这种速度,等你退休后猪肉应该要三百多块钱一斤了,如果你按今天的物价计算出自己存100万就够养老,实际上要存1000万才够花。

导致人们放弃存钱养老这种方案的原因,就是无法在年轻时存到1000万。

放到一个很长的时间来看,存钱是个伪命题。

以下是分别按照6%和8%的贬值速度计算100万存款的真实购买力变化。

假设现在你存了100万,20年之后用来养老:

  • 按6%的贬值率,20年后购买力相当于30万。
  • 按8%的贬值率,20年后购买力只剩下20万。

如果你还大胆地想把钱存30年之后再拿出来花。。。。

30年后100万剩下的这点购买力,存折丢了都不心疼。

想存钱,却存了个寂寞。

不要以为这很夸张,疫情后美国疯狂印钱,其他国家也只能跟着疯狂印钱,美国一些日用品的物价去年到今年就上涨了2~3倍,油价更是随着俄罗斯被制裁而飞涨,货币购买力的下降速度可不是8%这么温和。

难道就没有别的理财工具对抗货币贬值了吗?

假设货币贬值的速度是8%,任何一种资产的增值速度超过8%都可以对抗货币贬值。

过去曾经有过最好的理财工具是房子,例如我到深圳的时候房价是8000元一平方,现在同样地段已经超过90000一平方,如果当年把钱变成房子,那就啥都不用干,到退休后靠这房子养老就够了。

我自己就亲眼见过这样的朋友,卖掉深圳的房子套现700万,回到三线城市花一百多万买了三房,剩下的钱存定期+少部分买熟悉的股票,然后直接退休了。

那么问题来了,当年你有在低点买到一线城市的房子吗?

你应该没有。

现在买还来得及吗?

晚了。

房价不会永远都这样涨下去,因为中国的出生人口越来越少,但交付的房子越来越多,房子不太可能成为对抗货币贬值的工具了,房住不炒啊。

股票的波动性更不可能作为常规的理财工具。

普通人,根本不可能找到一种安全的、稳定的、年化收益超过8%的理财工具。

如果有人向你推销这样的理财工具,那一定是骗子。

这就注定存钱养老对大部分人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不要以为那些生孩子的父母傻,又疼又累,怎么还要生?

因为生孩子就是普通人应对养老的唯一解决方案。

把每年理应被货币贬值白白吃掉的钱花到孩子身上,孩子就会从一个不能创造价值的婴儿,变成一个能产生价值的成年人,这就是一个突破货币贬值的过程。

孩子长大后父母退休,孩子赡养父母,成为一个良性循环。

生孩子辛苦一些还是独自养老辛苦一些?

这其实就是一个算账的过程,两种方式都有利有弊。

生孩子:前18个月比较辛苦,孩子3岁就上幼儿园了,真正感觉很辛苦的过程并不长,就是这三年(预计评论区会有人反驳我,首先,我有孩子,其次,我孩子从小到大都是我带的,我老婆上班,我自由职业,家务有保姆,带孩子的每个细节我都是非常有经验的)。

不生孩子:年轻时有更多的时间娱乐,代价就是没钱养老也没人照顾,老年人从失去收入到死亡的平均时间超过20年,当中仅仅是卧床不起的时间平均都要超过8年。

要算账,就要评估自己接受年轻时辛苦3年,还是接受退休后辛苦20年,二选一。

其实大部分人不会真的去算账,只会去观察,最终大部分人选择了生孩子,就是因为观察到生孩子这个选择更“划算”。

因为年轻时身体的承受能力强,养育孩子这种苦相对容易接受,但老年后身体承受能力弱,小小的痛苦都会放大很多,这是人在年轻时很容易忽略的问题。


假设中国有3650个不孝子,这些人就是不愿意赡养老人,然后每天可以看到10个这样的新闻,是不是会让你觉得养儿不一定能防老呢?

作为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其实我国每天都有200人死于车祸呢,但是你害怕上路了吗?

不要用小概率去否定生孩子这种最大众化的养老方式。

嘴巴是别人的,生活是自己的,不要试图遮住自己的眼睛去放大某一种选择的优势或弊端,这样只会自己坑自己。

大部分人最终都选择了生小孩,是因为大家在长年累月的生活中观察到:这是人类唯一可以轻松实现的养老方式。

user avatar

闺女20年诞生。

我原来不太想要孩子,主要是因为我总觉得,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我无法和她提前商量她是否真的愿意降生。所以我一直就是放任,没有备孕,也没有避孕,但是工作很忙,基本也很少和爱人啪啪,结婚七个年头,曾经怀过一次,结果是宫外孕,做了手术感觉更怀不上了。虽然丈母娘会总是催促,但两边的老人其实也还算开明,没有给什么压力。

本来我觉得,这就是缘分让我不会有孩子,我们两夫妻也乐个压力小,各自能打拼,也还有我们相对自由的生活。但是,就在这个时候,这个孩子来到了。

不管孩子来与不来,我都反对以一种算计的心态去对待。因为从怀孕到出生到现在一岁多些,我必须得说,缘分中想要来到你家的生命真的会表现出她对出生和你见面的渴望。

我们两夫妻没有过备孕的说法,直到月经没来,才发现我俩一年没几次的啪啪真的第二次怀上了生命。这个孩子自怀上,就展现了她对我们的温柔与爱。她的妈妈是一个瘦弱的姑娘,而且身体也很敏感。但是怀孕过程没有过任何孕反,甚至都没觉过恶心。好吃好睡还好开心。只有一件事我们俩一直担心,就是几次孕检都说孩子发育有一点缓慢,我俩怎么营养的吃甚至专门住院几天做检查做保胎,孩子还是缓慢发育四周。医生给我几个原因,其中也有蛮吓人的。但是我都冥冥中觉得这个孩子肯定没事。所以我鼓励妻子,放心的催产,我们不等了,不需要等到非赶上进度。

整个生产拖的时间很久,从凌晨两点进了产房到九点生出来,七个小时其实大部分时间也并不痛苦。妻子跟我说,打了无痛之后,她甚至无聊的睡了一觉。只有我和老妈还有丈母娘看着别人进去都出来了一头雾水,在产房外面团团转。孩子最后出生五斤六两。医生说,很健康,以我媳妇的体格要是孩子再大一些,生的肯定就会比较累了。也就是孩子为了心疼她的妈妈,故意差四周大小就不生长,为了让妈妈顺利生产。

孩子出生后,又坚强又结实。她的妈妈奶水并不充裕,她既没挑过奶粉,也没挑过奶嘴。甚至绝少因为饿而大哭不止。两三个月之后就几乎完整的睡一夜。甚至我有时候半夜观察,她在半夜醒来,也不哭闹,而是哼哼两声发现妈妈没醒,就想想算了,自己把自己哄睡了。再大一些,摔倒了不哭,还爬起来再学着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