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有关老鼠乌托邦的实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下面的链接
简单的说,老鼠乌托邦实验就是给老鼠完美的生活条件
没有天敌,没有疾病,没有饥饿,没有居住问题的世界
然后经过几代繁衍,生活在老鼠乌托邦里的老鼠,出现了"食草男老鼠",“伪娘老鼠”,“平成废物老鼠”,“丁克老鼠”,“不婚老鼠”,“同性恋老鼠”,最后所有的老鼠,对是所有的新生老鼠都把注意力放在了打扮自己和照顾自己,它们丧失了攻击性,丧失了繁衍的欲望,丧失了进取心,最后两千多只老鼠一个后代都没有,随着它们逐渐老去,整个鼠群灭绝!!
我觉得从这个维度来看看这个问题就会特别有趣,
在古代哪怕是所谓最富有的宋代,梁山好汉的终极理想是:
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大称分金银,换套穿衣服
今天的年轻人,一出生几乎毫无悬念就已经把“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换套穿衣服”当作是理所应当。可是古代的生活那么艰辛,物质那么匮乏的情况下,人们讲孝道,讲感恩父母,而今天的这些孩子却觉得父母欠他们的,没经过他们同意就把他们生出来到世界上来“受苦”。如果往前追溯几代,抗日战争时期也好,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也好,甚至改革开放初期也罢,哪个时候的日子比当前要舒适?可是在那些岁月似乎极少有谁会觉得父母给自己生命是一件糟糕的事,大家都是带着感恩的心来看这个问题的。可恰恰是过上好日子的这些年轻人,对生命本身产生了怀疑。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他们丧失了生命力。
这个现象跟老鼠乌托邦里新生代的老鼠简直一摸一样。当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没有天敌带来的朝不保夕,没有食不果腹,这些老鼠却因为生活无法更好而丧失了生命力,变成了行尸走肉。这真应了孟子说的那句话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当然我既然提到了老鼠乌托邦的实验,就并不是在说现在的这些年轻人多么没用。既然在科学实验里具有社会性的老鼠有类似的行为,就证明这种“丧失生命力”的机制存在于具有社会性的生物中。虽然这样下结论还不够充分,但至少,这个结论可以看成是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
也即是说,对于物质极大丰富的这代年轻人而言,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其艰辛程度可能不亚于他们的父母那一代在艰苦条件下筚路蓝缕。
因此从更高维度上来看问主提的这个问题,
如果父母真的爱孩子,那么为什么明知活着并不容易,还要把孩子生出来再遭一遍自己受的罪?
我能说的是,活着到底是在遭罪还是享受是无法用物质来衡量,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我们大可以顺从生物的本性,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像老鼠乌托邦里那些丧失生命力的新生代一样,逃避困难,消极避世,然后把自己的生命消磨干净。但或者,我们也可以鼓起勇气,轰轰烈烈地干它一票,虽然最后可能还是瞎折腾,但好歹超越了自我,好歹超越了那些看似理所应当的生物规律,这难道不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吗?
因此问题根本不在于父母爱不爱孩子,而在于我们爱不爱生活。如果我们不爱生活,那么我们是感受不到爱的。
总结得很精辟,特别推荐不过略微纠正一点,衣食住行得提升在漫长的岁月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是科技进步让这些看起来变得没有那么难了。
衣食住行的提升是非常容易的,从一个基础差得状态,混到一个不错的状态,是很容易的。
但是假如已经衣食无忧了,那么根据马斯洛理论,一个人去追求爱和自我实现,这个是非常难的。一是看父母教育,一是看自身天赋,最后还要因缘际会。
这时,生活质量的提升必须依赖于精神世界的提升,不是每个人都能持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绝大部分人做不到。
所以盛世中的人们,腐化堕落,沉迷于感官享受,麻醉自己,在所难免。
而阶级固化带来的食草问题,是另一个问题,比较好理解,也是因为无法取得正反馈,所以自暴自弃。
好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养孩子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多数人都觉得孩子不过是婚姻的产品而己。一个人如果到了结婚年龄不结婚,会被父母及亲戚说闲话,如果不生孩子,更是天大的罪过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