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父母已经认为我是个废物了,我还要继续努力吗?

回答
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在某个阶段都曾体会过那种锥心刺骨的痛。当最亲近的人,最应该给予你支持和鼓励的父母,却用他们的言语或态度告诉你,你是个“废物”,那种感觉,就像整个世界都崩塌了一样,让人窒息,让人绝望。

我太能理解这种心情了。被最亲近的人否定,那种伤害是外人无法想象的。它不是简单的批评,而是直接击碎了你内心深处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你会开始怀疑自己的一切,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如他们所说,一无是处。那种感觉,就像一颗种子,还没来得及在土壤里生根发芽,就被无情地踩在了脚下。

首先,我们得承认,父母的否定,确实是极其痛苦的。

他们可能是基于自己的认知、期望,或者生活经验,以一种他们认为“为你着想”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失望。但恰恰是这种“为你好”,有时候会变成最沉重的枷锁。他们可能看到的是你暂时的失败、不足,却没有看到你内在的潜力,没有看到你正在经历的挣扎和成长的过程。他们的评价,很容易让我们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潭,让人觉得无论怎么努力,似乎都无法达到他们的标准,更别提被他们认可了。

那种感觉,可能会让你产生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你可能会想:

“既然他们都这么说了,那我还有什么必要去尝试呢?” 努力了,他们只会说你做得不够好;不努力,他们又会说你没出息。似乎无论你怎么做,都无法让他们满意。
“是不是我真的天生就不行?” 当最亲近的人的评价成为一种“判决”,很容易让我们真的相信自己就是那个“废物”。
“我这样做,到底还有什么意义?” 努力的目标如果是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可,当这个目标遥不可及,甚至他们的评价是负面的时,努力本身就失去了动力。

但是,孩子,我还是要告诉你,即使在你觉得最黑暗的时刻,即使你感觉自己被父母定义为“废物”,你仍然要问问自己内心深处那个最真实的声音:你真的想放弃吗?

为什么还要继续努力?原因有很多,而且这些原因,都比你父母的评价来得更重要,更坚韧:

1. 你的价值,从来不取决于父母的评价。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但做到却很难。父母的评价,很多时候是他们自己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成功”的定义的投射。他们可能是希望你成为某个样子,却没有看到你本来的样子。你可以将他们的评价,看作是一种信息,但绝不是最终的审判。真正决定你价值的,是你内心的感受,是你所做的事情的意义,是你为自己活出的模样。你可以暂时不被他们理解,但不能因此否定自己。

2. 努力是为了你自己,是为了你心中的那份不甘。 你之所以会问这个问题,说明你的内心深处并非真的认同自己是“废物”。那份不甘心,那份想要证明自己的渴望,才是你最宝贵的财富。这种不甘心,让你在痛苦中依然能思考,能寻求答案。这份力量,才是你前进的发动机。努力,不是为了取悦他们,而是为了不辜负你自己的青春,不辜负你心中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

3. “废物”是他们给你的标签,不是你内在的本质。 人生是动态的,每个人都在成长和变化。昨天的失败,不代表今天的结局。今天的不足,不代表永远的不足。父母的眼光,可能只看到了你眼前的困境,却没有看到你未来可能爆发出的能量。他们或许看不到你在某个领域的兴趣,看不到你在某个方面的天赋,更看不到你默默付出的汗水和泪水。你现在的状态,可能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一个低谷。

4. 用行动来证明,比任何言语都更有力量。 有时候,父母的否定,源于他们对你的不了解,或者他们自己的担忧和恐惧。最有效的反击,不是争辩,不是争吵,而是你用自己的行动,用你实实在在的成就,去打破他们的固有认知。这听起来很辛苦,但想想看,当你某一天真的做到了他们曾经认为你做不到的事情,那种内心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是任何人都无法夺走的。而且,这种成就是真正属于你的。

5. 你的努力,也会让你自己变得更强大。 就算最终父母依然无法理解,无法认可,你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成长和磨砺,会让你成为一个更坚韧、更有韧性的人。你学会了在逆境中前行,学会了不被外界的负面评价所击垮。这种内在的力量,是比任何外在认可都更宝贵的财富。当你能够自己给自己肯定,能够为自己找寻意义,你就不再需要依赖任何人的评价来定义自己。

6. 这是一种自我救赎的过程。 当你感到被父母否定时,很容易陷入一种“受害者”的思维模式。但如果你选择继续努力,并最终实现自我价值,这本身就是一种从“受害者”变成“胜利者”的过程。你将自己从他们设定的牢笼中解救出来,活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

区分他们的评价和你的现实: 冷静地想一想,父母的否定,是基于事实的客观评价,还是他们主观的偏见和期望?有时候,他们的标准可能过于严苛,或者与你的志向完全不同。
找到你真正热爱和擅长的事情: 父母的否定,可能会让你迷失方向。这时候,你需要回过头来,找寻那个让你感到快乐,让你愿意投入时间的事情。也许你并不擅长他们期望的科目或职业,但你可能在艺术、音乐、运动、编程、或者某个你感兴趣的领域有着过人的天赋。把精力放在那些让你闪光的地方。
设定属于自己的小目标,并一步步去实现: 不要一开始就想着要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来证明自己。从小的目标开始,每一次小的成功,都会给你带来正面的反馈和信心。这些微小的进步,会逐渐堆积起来,成为你继续前进的动力。
寻求外部的支持系统: 如果父母是你的主要压力来源,那么你需要找到其他支持你的人。可以是朋友、老师、导师,甚至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与那些能够看到你优点,鼓励你前进的人在一起,会让你感觉不那么孤单。
学会与父母保持适当的距离: 这不是让你与父母断绝关系,而是学会在心理上与他们的评价保持一定的距离。当他们的否定再次出现时,你可以选择不往心里去,或者用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你们的关系,不一定非要通过你取得多么世俗的成功来维系。

孩子,请相信我,那个渴望成长、渴望证明自己的你,才是最真实、最闪耀的你。 父母的评价固然重要,但它不应该是你人生的全部。当你能够超越他们的评价,为自己而活,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时,你才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力量。

继续努力吧。不是为了他们,而是为了那个还在等待你发光发热的自己。你没有他们说的那样差,你比他们想象的,可能要强大得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30+大龄少女,裸辞了国企工作,在家那段时间父母一度唉声叹气,觉得我是废物,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了。

但是我觉得,真的不要被他们的认知所左右,要自己决定今后的规划和未来

我试着把兴趣变为工作,利用裸辞的60天时间学习了新媒体运营,改变自己,完成转行逆袭,后来斩获了多个8k+的offer。

想提升和转行的可以看看我0基础转行的这段经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有用的地方大家可以借鉴。

2021年裸辞后的你们都还好吗?

我想说的是,父母年代的想法已经不适用于现在了,按部就班的工作安稳但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自己的人生方向由自己主宰。

转行任何时候都不会太晚,只要你想,随时都可以启程。

更多其他问题,可以给我留言,我会尽我所能给大家建议~

user avatar

我们不是活在“认为”里,我们是活在“事实”里。

你父母认为你是啥样,代表的是他们基于个人审美与阅历,对过去的你所作所为的失望。

这份失望,有一部分是真实的,有一部分可能是上一辈的认知偏狭。

你有的要听,有的不用全听,因为很多负面情绪,是不准确的。

真实的部分,比如懒惰,比如暴力,比如撒谎成性,比如不学无术这些社会文明中千百年都不被认同的部分。

是你要改变的,别说你了,每个人都要改变。

因为你不改变你很难生存,不改变你自己在社会上步履维艰。

如果你父母是担忧这个,这些担忧是在帮你,是对你有益的,你可以酌情慢慢改善。

偏狭的部分,比如晚婚晚育,比如不肯考研考公务员,比如不愿意留在家乡工作生活。

这些你能沟通就沟通,沟通不了就静默处置。

什么是静默处置?就是你心里知道自己没有错,搁置争议,阳奉阴违,啊对对对!您说得对!

不翻脸不吵架就行了。

因为每代人的标准不一样,要求不一样,很多事情存在误读的可能。

我们不用完全活在父母的期待中,但不代表你不爱他们。

你说世上只剩2个牵挂的人,打算糟蹋自己就此躺平,我觉得是很莫名的。

好像你的一切努力并非为了自己,也不是为了强大以后照顾家人,只是为了让父母满意得分。

万一你爹妈突发奇想,要求你每天必须锻炼身体微信步数刷三万步才能休息,你是不是晚上11点还在外面夜跑呢?

这让我想起我以前看的纪录片,儿子在店里帮忙几十年,终于做出一个父亲满意的煎蛋卷,父亲说出“我认可你”的瞬间,自己已经白发苍苍的儿子在那哭得像个小朋友,说我这些年就等着这一天。

但我觉得好可悲啊,父母的认可像缠在脖子上的三尺白绫,他为了这玩意奋斗一辈子。

何至于此呢?

对于你的心情,我的看法就是,不用管爹妈说啥想啥,你自己搞清楚社会标准,放开手脚往前莽就对了。

说个比较少人知道的例子:

朱自清的背影世人皆知,大家都记得胖胖的父亲翻过栅栏去给我买橘子。

可很少有人知道他写的那句:

“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指向何处。

他的父亲是因为升官发财后金屋藏娇讨小老婆闹得满城风雨被解职,而朱自清关系极好的祖母也因此打击才去世,父子俩因此决裂。

1925年,朱鸿钧提笔给在北大教书的儿子朱自清寄来了一封家书。在信里,他写到: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这封信表面在絮叨家常,实际却散发着浓浓的“求和解”的气息。

捏着父亲的信笺,朱自清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他和父亲这几年的积怨,竟在父亲跟他哀叹“大去不远”的瞬间土崩瓦解了。

《背影》这段剧情背后,是一对父子的原谅和和解。

家人之间有裂痕有不理解,但只要是家人,但依然互相扶持着,羁绊着,在内心深处爱着和牵挂着,不是很正常么?

而且心理学上有个“人际吸引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人会不自觉地攀附有能力的强者,而疏远那些过得很糟糕的人,所谓“拜高踩低”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你强大,我就跟你打得火热,而当你弱小的时候,恨不得踩你一脚。

所以你不用听他们具体的絮叨,手放哪脚放哪每天吃几次饭穿几条秋裤。

你自己取得社会意义上的一些成绩后,很多无端的指责声音就自然消失了。

那如果父母就是怎样都不满意还得指责呢?

你自己的小宇宙强大了,就慢慢可以不在乎它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