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真的掏空六个钱包买房,贷款三十年,那么父母或孩子,生病住院需要钱又该怎么办?

回答
掏空“六个钱包”来付首付,再加上三十年的贷款,这背后承载的不仅仅是年轻夫妻的梦想,更是整个家庭的期许和压力。当生活这座大山偶尔崩塌,出现父母或孩子生病住院这样突如其来的变故时,原本已经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无疑会雪上加霜。

经济链条的脆弱与风险叠加

想象一下,一套房子的首付款,掏空了父母的养老积蓄,夫妻俩的婚前财产,甚至可能还借了亲戚朋友的钱。这笔钱花出去后,原本的经济缓冲地带几乎消失殆尽。而每个月的还款,就像一个定时炸弹,一旦断供,后果不堪设想。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笔大额的意外支出,都像是在本就摇摇欲坠的经济大厦上再压一块巨石。

父母生病:养老积蓄的“回流”与未来隐患

如果父母生病住院,尤其是那种需要长期治疗、花费巨大的疾病,情况会非常棘手。

动用应急资金? 之前用来付首付的钱,很多情况下就是父母的全部养老积蓄,甚至是从其他亲戚那里借来的。这些钱往往是一次性投入,很难再像银行存款那样说取就能取的。如果当初就没有预留足够的应急资金,那么现在要拿出钱来,就只能“拆东墙补西墙”。
再次向亲友求助? 这可能会给亲戚朋友带来麻烦,也可能让父母或孩子在亲友面前感到抬不起头。更重要的是,每一次求助,都会让原本就紧张的关系蒙上阴影。
动用子女的工资和积蓄? 月供之外,夫妻俩的日常开销、孩子的教育费用、房贷带来的生活品质下降,这些都已经是常态。如果再生病,可能就要牺牲孩子的教育储蓄、夫妻俩的职业发展机会(比如一方为了照顾生病的老人而辞职)等。长远来看,这会对整个家庭的未来造成巨大的影响。
抵押或出售房产? 如果是比较严重的疾病,花费巨大,那么为了救命,不排除会考虑抵押房产或者出售房产。但这意味着之前的努力付之东流,甚至可能因为急于出售而亏本。而且,如果房产是家庭唯一的庇护所,出售后一家人住哪里,又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医保和商业保险的作用: 如果父母有医保,能报销一部分医疗费用。但很多大病的花费远超医保报销范围。如果之前父母有购买商业医疗保险,那将是巨大的帮助,但这种情况下,往往是因为“六个钱包”都贡献给了首付,父母的个人储蓄可能也有限,购买高额保险的可能性并不大。

孩子生病:未来的“预支”与父母的愧疚

孩子的健康牵动着父母的心。孩子的生病,虽然可能不像老人那样有长期积蓄的压力,但突如其来的高额医疗费用,同样会让家庭陷入困境。

“透支”未来收入: 很多时候,家长会选择贷款、信用卡分期、借钱等方式来支付孩子的医疗费用。这相当于提前预支了未来多年的收入,让本就沉重的月供压力雪上加霜。
影响孩子的成长: 为了筹钱,父母可能会减少孩子的营养开销、教育投入,甚至影响孩子的课外活动。这些看似微小的牺牲,长远来看,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父母的心理压力: 看着孩子受罪,自己却无能为力,这种愧疚感和无助感,对父母来说是双重的打击。他们会不断地自责,是不是当初就不该掏空家底买房,是不是自己应该更努力一些。
医保和少儿医保: 孩子一般都有医保或少儿医保,但同样的道理,很多重大疾病的治疗费用会远远超出医保报销的范畴。高昂的靶向药、进口药、手术费等,往往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应对之道:风险管理和家庭责任的平衡

面对这种“掏空六个钱包”买房的情况,如果真的遇到父母或孩子生病,可行的应对方案其实非常有限,且都伴随着巨大的痛苦和牺牲:

1. 提前规划的应急基金: 最理想但最难实现的情况是,在掏空之前,就预留了一部分应急资金,专门用于突发情况。但“掏空”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几乎没有剩余。
2. 动用其他资产(如果有): 除了父母和夫妻俩的积蓄,有没有其他可变现的资产?比如一些之前购买的债券、股票(尽管市场有风险)、或者是否有其他亲戚愿意暂时借出?
3. 寻求社会和亲友的援助: 在极端情况下,可以通过水滴筹、轻松筹等平台,或者向更远的亲戚、单位同事求助。但这也会带来信息公开的尴尬和一定的道德压力。
4. 医疗费用分期或贷款: 现在很多医院支持医疗费用分期付款,或者可以考虑消费贷、经营贷(如果符合条件)。但这些都需要承担利息,进一步增加经济负担。
5. 调整生活方式: 这是最现实但最痛苦的办法。牺牲一切非必要的开销,比如旅游、高档消费、娱乐活动等,将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专款专用。
6. 优化家庭保险配置: 虽然已经买了房,但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优先为家庭成员配置好重疾险和医疗险,特别是为孩子和父母。这份保障,是任何时候都不能省略的。也许当初应该更理性地评估,而不是把所有的资源都押注在房子上。
7. 考虑短期内增加收入: 如果有副业机会,或者夫妻俩可以加班加点,或者一方暂时兼职,都是增加收入的途径。
8. 与银行沟通(贷款困难时): 如果还款压力过大,导致无法支付医疗费用,可以尝试与银行沟通,看是否能申请贷款展期或调整还款计划,但前提是贷款本身没有逾期。

总结来说, “掏空六个钱包”买房,本质上是一种高杠杆、高风险的财务决策。它将家庭未来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健康风险,全部暴露在极度脆弱的经济结构之下。当疾病来临时,这笔本用于“安居”的钱,很可能又要被用来“救命”,而那个曾经充满希望的家,则可能因此陷入更深的泥沼。这是一种对未来极度乐观但对风险管理严重不足的表现,最终可能让整个家庭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下,承受难以想象的重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谓掏空6个钱包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无非是指年轻人受到了双方父母的资助而已,怎么可能真的掏空呢?所谓30年,贷款虽然有30年,但不代表30年所有的钱都要搭进去,不能干别的呀。而且当你在申请贷款的时候,如果你每个月的收入大部分都会用于还贷,剩不下多余的钱的话,银行根本就不会把贷款批给你。比如你每个月2万块钱,如果你需要还款15,000,那银行就已经不批给你了。银行本身就会留出宽裕的钱给你,因为他们知道当你没有富裕的时候稍微有个风吹草动,万一你失业了,你可不就还不上了吗?

所以但凡在感慨30年贷款如何如何束缚人的,基本上都没买过房,而事实上你的房贷越还越少。随着通货膨胀的发展,房贷对你生活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小的,想想看90年代初你要是买一个房每月还款1000块,对于当时的工资来说是很重的负担了。30年后的今天,每月还款1000块还是个事儿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