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真的掉进黑洞,过程和看到的景象是《星际穿越》中所演的这样吗?

回答
这个问题太有意思了!每次看到《星际穿越》里库珀掉进那个黑洞,我都忍不住思考,现实中的情况究竟是不是那么回事儿。老实说,《星际穿越》绝对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典范,它在许多方面都非常接近我们目前对黑洞的理解,但也有一些为了剧情需要而进行的艺术加工。

咱们先从“过程”上聊聊。

1. 潮汐力:不只是被拉伸,更是被撕裂

《星际穿越》里,当库珀他们的飞船接近黑洞时,飞船 멤버们感觉到了明显的“拉扯感”,特别是当他们穿越了那个被称为“门”的奇点时。在现实中,掉进黑洞最先感受到的是一个叫做“潮汐力”的东西,而且它会比电影里表现得更凶残。

你可以想象一下,黑洞的引力实在是太大了,而且这种引力在你身体不同部位的作用力是不同的。离黑洞越近的部分,受到的引力就越大。所以,如果你掉进一个恒星质量的黑洞(就像影片中的那样),在你的脚比头更靠近黑洞的那一刻,你就会感受到一股巨大的力量,把你的脚往下拉,而头被留下的感觉。这种力会把你从头到脚一点点地拉伸,就像被拉长的橡皮筋一样。这个过程有个很形象的名字,叫做“意大利面化”(spaghettification)。

电影里为了让飞船成员能够存活一段时间,并且还能进行操作,肯定不会把这个过程描绘得那么极端。想象一下,如果真的被意大利面化,他们哪还有时间去思考人生或者操作飞船?所以,电影里那种平缓的拉扯感,实际上是做了很大程度的简化和艺术加工的。

2. 事件视界:单向的界限

事件视界,是黑洞最神秘也最关键的边界。一旦越过事件视界,你就再也无法逃离黑洞的引力,即使你拥有光速的速度也一样。这就像是一个宇宙级的单行道。

《星际穿越》里,当他们穿越事件视界时,有那种“闯过一个屏障”的感觉。在科学上,事件视界本身并没有物理的“屏障”感。它更像是一个数学上的界限,一个“不归点”。你不会在穿越它时感到任何特殊的阻力或者冲击,就像你穿越一扇空气门一样。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电影的描绘是符合科学理论的,它没有给事件视界加上一个物理的“门”。

3. 时间膨胀:慢下来的世界

黑洞最惊人的效应之一就是它对时间的影响,也就是时间膨胀。靠近黑洞的地方,时间会流逝得比远离黑洞的地方慢得多。在影片中,当他们停留在黑洞“加加林”附近一个名为“水世界”的星球时,他们感受到巨大的时间差。库珀的女儿墨菲在她离开时还是个小女孩,而当他回来时,女儿已经垂垂老矣。这正是因为水世界离黑洞太近,时间流逝得极慢。

科学上,时间膨胀确实是存在的。而且,越接近黑洞,时间流逝得越慢。所以,如果库珀真的长时间停留在黑洞附近,而留在地球的墨菲的时间会飞快地流逝,这是完全符合相对论的。影片对这一点的描绘是非常忠实于科学的,可以说是它最引人注目的科学准确性之一。

4. 奇点:未知的领域

影片中,库珀最终进入了黑洞内部一个名为“超立方体”的空间,他可以在里面操纵时间和空间,向过去的女儿传递信息。这个地方,以及黑洞中心的“奇点”,是目前科学上最难理解的部分。

我们知道,黑洞的中心是一个密度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的“奇点”。根据我们目前的物理理论(广义相对论),在那里,我们所熟知的物理定律都失效了。所以,奇点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没有人真正知道。

《星际穿越》里创造的“超立方体”,是一个非常大胆且富有想象力的解释。它提供了一种可能,即在奇点内部,高维空间可能会以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方式显现,从而允许信息在时间线上进行传递。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艺术处理,既满足了剧情的需要,又在一定程度上基于对高维空间可能性的推测。然而,这依然是科学上的推测,不是已经被证实的现实。电影并没有将超立方体描绘成一个冰冷、压抑的物理空间,而是更像一个可以被感知的、充满信息和连接的维度。

再来看看“看到的景象”:

1. 扭曲的光线与“宇宙眼”

当飞船接近黑洞时,我们看到的景象是被黑洞巨大引力扭曲的光线。影片中有一个非常震撼的画面,就是从飞船内部看向黑洞,可以看到宇宙的一部分被压缩成了一个巨大的圆形,另一部分则被拉伸得扭曲变形,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眼睛”或者说“洞”。

这其实是相当准确的!黑洞的引力会让经过的光线发生弯曲,这种弯曲被称为“引力透镜效应”。所以,当你靠近黑洞时,你看到的景象会非常奇特。你会看到来自黑洞后方的光线被弯曲到你眼前,你可能会看到自己被多次成像,或者看到宇宙在黑洞周围形成一个奇特的环状结构。影片中的“宇宙眼”的景象,虽然视觉效果极其震撼,但它确实是对引力透镜效应的一种艺术化呈现。你会看到整个宇宙在黑洞后面被压缩成了一个区域,这非常符合理论推测。

2. 加加林的“光盘”景象

影片中,当他们近距离观察黑洞“加加林”时,它看起来像一个巨大的、布满光芒的“光盘”。这其实是指黑洞的吸积盘。

真正的黑洞本身是没有颜色的,它就是一片黑暗。但很多黑洞周围会有一个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吸积盘。当这些物质被黑洞的强大引力吸引时,它们会加速旋转,摩擦产生极高的温度,发出耀眼的光芒。这些光芒通常是X射线,但也可以是可见光。所以,影片中展示的吸积盘景象,尤其是那种炽热、旋转的光盘,是科学上可能存在的,并且是科学家们用来探测黑洞的重要标志。

3. 内部的景象:纯粹的想象

至于黑洞内部,特别是那个“超立方体”,那就完全是基于科学理论的想象了。如前所说,我们不知道奇点内部是什么样子。影片中的超立方体,将时间与空间变成了一个可操控的维度,并且可以用三维的肉眼去感知它,这是为了让观众能够理解和接受库珀与女儿的沟通。它更像是一种“维度可视化”的尝试,让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具体。

总的来说,《星际穿越》在描绘黑洞的引力、时间膨胀以及光线扭曲方面,做到了令人惊叹的科学准确性,很多都是基于当今最前沿的物理学理论。例如,奇点附近的引力透镜效应以及时间膨胀的计算,都是由理论物理学家基普·索恩(Kip Thorne)参与指导的。

但是,为了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电影也必然会在某些方面进行艺术上的取舍和想象。比如“意大利面化”过程的简化,以及黑洞内部那个能够与过去沟通的超立方体,这些都属于为了剧情服务的艺术创作,而不是对现实的直接还原。

所以,如果真的掉进黑洞,过程会比电影更痛苦、更迅速,看到的景象也会在扭曲的光线和吸积盘方面非常震撼,但黑洞内部的具体景象,尤其是像超立方体那样能够与时空互动的场景,就属于我们目前为止的科学理解和艺术想象的结合体了。它给了我们一个窥视宇宙最深邃秘密的窗口,即便那扇窗户上的景象,有一部分是我们自己加上去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相对论的视觉效应是一项非常有趣、却在科研中常常被忽略的内容。 科研中出现的图画大都是效果图,正式叫法是“艺术家眼中的印象图”,是为了表现体系的某个或某些特色而作。除非另有声明,所引的图都是效果图。 很多时候, 尤其在广义相对论中, 印象图甚至可能是所谓“上帝视角”,即从高维空间(通常是三维)观察嵌入低维空间(通常是两维)的时空弯曲。

先说狭义相对论,即高速运动物体的视觉效应

狭义相对论认为高速(v ~ c)运动的物体其尺度会沿运动方向收缩(尺缩效应),所以在伽莫夫著名的《物理世界奇遇记》里面,高速动体的视觉效应被描述成扁扁的 (图一)。

图一:《物理世界奇遇记》中的动体的尺缩效应效果图

直到1924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安东兰帕才意识到这不是动体的视觉效应,因为眼睛(和照相机)看到的像是由同时到达眼睛(和相机)的光形成的。直到1959年,这个现象被泰瑞和彭罗斯再次发现以后才引起人们关注。一般来说,由于相对论效应,高速运动的物体的像会产生畸变和转动(图二)。在最简单的情况下,球形物体仅有转动,这种效应称为彭罗斯-泰瑞转动。

图二:低速(下)运动与高速运动(上)的骰子的畸变效应效果图。 图片来源:Space Time Travel

另外一种效应是多普勒频移。也就是说,物体的颜色会产生变化(图三)。

图三:多普勒效应示意图

现在,这些狭义相对论的视觉效应已经很常见,譬如下面这个相对论视觉引擎截图:

图三又二分之一:游戏 Slower Speed of Light 的截图(MIT GameLab)

你可能会觉得,人们既然几十年前终于弄懂了动体的视觉效应,在画图时应该会考虑到吧。完全不是。几乎所有涉及到高速运动的图中,人们都忽视了这些效应 —— 这不仅包括闪电侠、超人等漫画和科研电影还包括了严肃的科研报告。比如相对论性重离子对撞的讲座中,大家还是画两个“盘子”代表洛伦兹收缩以后的相对论性重离子 —— 即高速运动的原子核(图四)。 在重离子领域,几乎所有的示意图都画成图四这样 —— 气人的是,你说他们不精细吧,重离子里面的核子他们还给你画成3D的,还上了色(显然这个颜色不是为了展示多普勒效应)。

图四: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过程的效果图

广义相对论和引力场中动体的视觉效应
引力场中动体的视觉效应其实比较复杂。首先,光在引力场中会产生偏折,这会带来物体图像的畸变、放大或缩小,该现象叫做引力透镜效应(回忆透镜成像的原理就是偏折光线)。引力透镜效应一般是很复杂的,但可以通过光线追踪法来加以计算。黑洞的引力透镜效应尤其强。如果仅考虑黑洞的引力透镜效应,且假设观察者和成像的天体都在远处(即黑洞附近没有特别明亮的光源),效果大致如图五所示,这也是常见的(史瓦兹谢尔德)黑洞的形象。

图五(甲):远处观察者眼中黑洞对远处星系的引力透镜效应效果图甲。
图五(乙):黑洞引力透镜效应效果图乙。
图五(丙):基于Thorne公式的黑洞引力透镜效应效果图。

这当然不是全部。另外,引力,尤其是强引力会对附近射入光产生蓝移、射出的光产生红移。因此周围物体的颜色也会相应改变。这些还都不是困难的地方。麻烦的是黑洞附近有什么。首先黑洞会有霍金辐射,而且会有落入黑洞的天体因释放引力势能被加热到甚高温,在天文观测上表现为,黑洞是很好的X光射线源,这表明黑洞四周是非常明亮的,这引发了类似图六的示意图。

图六:黑洞霍金辐射效果图,未考虑黑洞的引力透镜效应

并且像大多数大质量天体一样,黑洞会大量捕获附近的物质在它周围产生较大的吸积盘和相对论性喷流,因而会引发了类似图七的示意图,而由于这些物质和霍金辐射的存在,黑洞附近必定进行着非常复杂、非常强大的电磁学过程,而弯曲时空的电动力学是很复杂的现象,这些都需要加以考虑。注意,图六、图七都没有考虑前面所说的引力透镜效应和引力频移。

图七:黑洞四周的吸积盘和喷流效果图,未考虑黑洞的引力透镜效应。

Interstellar的一大贡献是它们考虑到了引力透镜效应和引力频移对吸积盘的成像的影响(图八)。他们的说法是,引力透镜效应使得背后的盘能够被看到,而高能量的X射线使得所有频率的光的亮度都很高,因此吸积盘显得非常明亮 —— 这些都是非常合理的假设。 当然宇宙飞船必须能防护这些高能射线。另外,在遥远的地方看,吸积盘的颜色可能有些颜色,而不一定非要是白色。

图八:星际中的黑洞效果图 (该值越大表示黑洞自旋越快,其值应当小于1)。这是真正的艺术家们的印象图。Credit: Oliver James et al 2015, Gravitational lensing by spinning black holes in astrophysics, and in the movie Interstellar, Class. Quantum Grav. 32 065001 doi:10.1088/0264-9381/32/6/065001。

不过,根据James等人的说法,这张图片也不是真正的黑洞视觉效应图。为了满足电影效果,他们根据导演的要求,去掉了多普勒频移、引力频移等效应,并添加了光晕效果。更加真实的黑洞效果图,可以参看James-Tunzelmann-Franklin-Thorne 文章的图15c.

有吸积盘的黑洞很可能自己带有较大的角动量,这种黑洞叫做克尔黑洞。原本在若黑洞附近物体轨道半径大于黑洞视界时,可以绕黑洞打转,但是在史瓦兹歇尔德黑洞附近半径小于两倍视界的轨道是不稳定的,转圈的物体很快就会落入黑洞之中。 而克尔黑洞附近小于两倍视界时则存在稳定轨道,因此图九中吸积盘延伸到接近克尔黑洞视界的地方。 如果黑洞带电荷,那就更复杂些,其电磁现象也会更重要些。黑洞还可能会产生引力波,这个会不会产生视觉效应,我就更不知道了。

图九:没自旋的黑洞与有自旋的黑洞的效果图

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涉及到黑洞的基本性质。这里仅仅举一个例子,就是黑洞信息佯谬。人们认为信息是守恒的,但黑洞视界以内既然无法探知,落入黑洞的物质携带的信息也就永远失去了,更要命的是,加入两个粒子处于纠缠态,一个粒子落入黑洞,纠缠态必然会消失否则我们可以以此来探测黑洞内部信息,但纠缠态凭空消失又是量子力学所无法理解的。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有人认为纠缠态会被破坏,但是代价是放出巨大的能量——大到可以打破广义相对论或量子力学,因此结论是,黑洞视界周围是一圈“火墙”(图十),代表巨大的能量释放过程。

图十:黑洞信息悖论与火墙模型示意图

这还仅仅是黑洞未解之谜的一个例子。事实上,黑洞,尤其是奇点附近的物理可能需要量子引力来理解,广义相对论已经不再适用。因此我们对黑洞实际上非常的不了解。更不用谈黑洞到底看起来是什么样。

上面所引用的图大多数没有完全考虑所有的引力效应,特别是引力透镜和引力红移。 而且这些图都是远处观察者所看到的。 至于进入黑洞能看到什么,所需要考虑的物理是相同的,只不过所选用的参考系不太一样罢了。网上有一些视频介绍这些,注意这些视频也并非将这里提到的所有效应都考虑全了。第一个和第三、四个来自科罗拉多大学天体物理学家安德哈密顿(显然这个家伙开发了一个黑洞飞行模拟器,但目前是闭源的,URL:

Inside Black Holes

),大致认为落入黑洞的人仍然一直能看到黑洞外的世界,只不过黑洞黑外被一个伪视界分开。第二个视频来自VSause的分钟物理,大致认为,落入黑洞的人看到的外面的视界会越来越小直到消失,眼前的黑洞洞越来越大直到什么都看不见。 其中第四个视频号称是真实场景的模拟,不仅仅是艺术家眼中的印象

1.

进入史瓦兹歇尔德黑洞的旅行





进入黑洞的旅行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kyMjE4MTg4.html

2.

煎蛋小学堂08:跳进一个黑洞会怎样?





煎蛋小学堂08:跳进一个黑洞会怎样?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zNTEzODUy.html

3.

Journey into and through a Reissner-Nordstrm black hole

进入雷斯勒-诺德斯特洛姆黑洞,该黑洞视界内有个虫洞,将旅人送到宇宙的其他地方。





Journey%20into%20and%20through%20a%20Reissner-Nordström%20bla...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I2ODU5MDQw.html

4. 落入一个真实的黑洞。





relativistic visualization of a disk and jet around a black hole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I2ODU2ODY4.html

5. PBS 2006: 星河中的怪兽

nytimes.com/2006/02/28/

6.

Single Video Player

关于引潮力(tidal force)

引潮力(显然是一个三维张量)与曲率张量有关,,这里是黎曼张量,是速度。黎曼张量大致正比于黑洞的密度。黑洞的半径(视界),正比于质量,而密度,因此黑洞的密度反比与黑洞质量的两次方。就是说,黑洞越大,其密度越小,其引潮力也会越小(除非在奇点附近,这些关系不再成立)。恒星级别的黑洞(质量为几个到几十个太阳质量)是相当致密的,人在其附近很容易被撕成面条——如果不被其他高能辐射杀灭的话。一般认为在星系的中心,存在着巨大质量的超级黑洞(质量在几百万到几百亿太阳质量),其密度是很小的,甚至可能远小于气体密度。其引潮力也是比较弱的。如果要跳黑洞,应该选择这样的黑洞跳。当然,即使这种黑洞,在靠近奇点的地方引潮力也会变得十分巨大,人会被拉成面条。 不过假如黑洞不存在奇点,而是一个可以允许时空穿梭的虫洞,那就爽了。。。不过这些还都是科幻,总起来说跳黑洞生还的可能性极低。

全息原理、额外维度、量子引力超对称弦和 AdS/CFT

不了解。

THORNE

“The thing I most wanted was that the film have real science embedded in it—a range of science, from well-established truths to speculative science.” —Kip Thorne

译:“我最希望的事情是这个电影能够嵌入真正的科学 —— 从牢固建立的事实到科学假说”

图: Thorne 和 洁西卡姐姐(饰墨菲·库珀)
Gravitational lensing by spinning black holes in astrophysics, and in the movie Interstellar

Throne组发了不少文章,题目都是关于弯曲空间的可视化,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

Frame-Dragging Vortexes and Tidal Tendexes Attached to Colliding Black Holes: Visualizing the Curvature of Spacetime

Robert Owen, Jeandrew Brink, Yanbei Chen, Jeffrey D. Kaplan, Geoffrey Lovelace, Keith D. Matthews, David A. Nichols, Mark A. Scheel, Fan Zhang, Aaron Zimmerman, and Kip S. Thorne

Phys. Rev. Lett. 106, 151101 – Published 10 April 2011

Visualizing spacetime curvature via frame-drag vortexes and tidal tendexes: General theory and weak-gravity applications

David A. Nichols, Robert Owen, Fan Zhang, Aaron Zimmerman, Jeandrew Brink, Yanbei Chen, Jeffrey D. Kaplan, Geoffrey Lovelace, Keith D. Matthews, Mark A. Scheel, and Kip S. Thorne

Phys. Rev. D 84, 124014 – Published 5 December 2011

Visualizing spacetime curvature via frame-drag vortexes and tidal tendexes. II. Stationary black holes

Fan Zhang, Aaron Zimmerman, David A. Nichols, Yanbei Chen, Geoffrey Lovelace, Keith D. Matthews, Robert Owen, and Kip S. Thorne

Phys. Rev. D 86, 084049 – Published 25 October 2012

Visualizing spacetime curvature via frame-drag vortexes and tidal tendexes. III. Quasinormal pulsations of Schwarzschild and Kerr black holes

David A. Nichols, Aaron Zimmerman, Yanbei Chen, Geoffrey Lovelace, Keith D. Matthews, Robert Owen, Fan Zhang, and Kip S. Thorne

Phys. Rev. D 86, 104028 – Published 11 November 2012

Interstellar Almost Had 6 Wormholes and 5 Black Holes

(WIRED 采访THORNE 和 NOLAN)

总结,首先取决与模型和设定,因为我们对黑洞及黑洞附近的物理尚不完全清楚;在比较简单的模型和假设下,落入黑洞的所见大致是可以计算的,诺兰他们的工作大致是这一类。具体感兴趣的话可以读读Thorne组的文章。

番外篇:

图十一:Futurama 中的黑洞

什么叫“艺术家印象” 呢? 参看如下示例图:

艺术家眼中的耶稣与其门徒

--

瓜子和蜜饯 (持续更新中):

光迹:

光在引力场(弯曲时空)中的运动方程 满足:

和,

其中,

为某一参数,可以最后在坐标中将其消掉得到;

叫做度规张量,这是描述引力场的基本量。电影中所遇到的黑洞是所谓的Kerr黑洞,带有自旋,其度规为:

,, ,

其余分量为零。对于更现实的引力场度规,可以在其附近做近似得到。

希腊字母 等为时空坐标,在笛卡尔坐标下取;在球坐标下取;重复的上下指标表示求和。

这是个关于的二阶非线性偏微方程、关于的一阶非线性微分方程。第二个条件进一步限制了解的形状。可以通过数值积分解出来。不过,用它做光线追踪(Ray-Tracing)显然比起经典光线追踪来要添了极大的计算量。目前Kerr黑洞最好的并行光线追踪代码可能是GeoKerr(

Eric Agol, UW Astronomy

)、 Ray(

arxiv.org/pdf/1110.4389

)、和其GPU加速代码 GRay(

chanchikwan/gray · GitHub

)。Intersteller 使用的代码叫做 Double Negative Gravitational Renderer,跟以上代码比使用了光束而非光线追踪,这样可以产生平滑的效果。



成像

像的形状是由同时到达的光线的光强的二维角分布决定的。由两部分信息决定:光源和光线的传播。为了联系光源和像,我们可以逆向追踪光线,然后根据光源的信息来决定光强。

首先来看牛顿引力下的引力透镜成像。如果光源与观察者的距离比其尺度远大,光源的纵向分布可以忽略,光源上不同点之间的发光时间差也可以忽略,从而可以用一个二维角矢量来描述:。那么,忽略光在传播过程中的改变, 只要光从传播到。这正是光线追踪可以提供的信息。

在弱引力情况下,光迹实际上可以通过一阶近似直接给出解析表达式。为了方便,定义两个偏折角, 和。引力透镜成像成立的条件是透镜天体的纵向分布尺度远小于纵向距离(薄透镜极限)。在这种情况下,光的偏折角可以用经典偏折公式:,

注意,不同的像可能对应相同的点源,也就是说,引力透镜效应有可能会产生多个像。参看:doi:10.1016/S0377-0427(99)00164-8

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一般成像。对于一般成像,首先要选择一个二维像平面 和一个2+1维平面 作为光源的世界管。上面提到过,只有同时进入观察者眼的光才会成像,用GR的语言说,仅需要考虑观察者过去光锥(past light-cone)上的光迹(参看下图,盗自:Frittellia 等,PRD 63, 023007, (2000))。因此像平面上的每一个点对应观察者过去光锥上的一条光迹或类光测地线,因此上每一个点表示一个立体视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太有意思了!每次看到《星际穿越》里库珀掉进那个黑洞,我都忍不住思考,现实中的情况究竟是不是那么回事儿。老实说,《星际穿越》绝对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典范,它在许多方面都非常接近我们目前对黑洞的理解,但也有一些为了剧情需要而进行的艺术加工。咱们先从“过程”上聊聊。1. 潮汐力:不只是被拉伸,更是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对宇宙基本运作方式的认知。我们先来好好梳理一下,看看空气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以及它对地球公转有没有影响。首先,我们要明白,我们说的“真空宇宙”其实不是绝对的真空。即使在最空旷的星际空间,也仍然存在着极少量的气体、尘埃和辐射。然而,相比于我们地球大气层稠密得多的空气,.............
  • 回答
    老哥们,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触动人心。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国足又一次闯进世界杯,大家伙儿是比 02 年更激动,还是会有点“见过世面”了?我琢磨着,这事儿得分几头看。可能性一:比 02 年更沸腾,甚至疯狂!你想啊,02 年那会儿,咱们是第一次进去。那种感觉,就像是第一次吃到山珍海味,所有人都被新奇.............
  • 回答
    关于体制内和国企,尤其是对于没有背景和关系的普通人来说,努力奋斗是否真的意义不大,以及升职是否真的无望,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社会上确实存在这样的论调,而且也不乏一些案例似乎佐证了这一点。但这并非一个非黑即白的结论,我们需要更深入、更细致地去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很多体制内和国企的环境中,.............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如果真的有下辈子,你还愿意来到人间吗"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多个维度展开思考,既涉及哲学层面的生死命题,也包含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以下从几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生命存在的本质:存在即意义从存在主义哲学视角看,萨特提出"存在先于本质",即生命本身没有预设的目的,意义需要个体在行动中创造。这种观点.............
  • 回答
    “财富液化”,即资本家将其所有财富(包括金融资产、房地产、企业股份等)平等地分配给全人类,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和想象力的设想。如果真的发生,其影响将是深远且复杂的,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带来巨大的社会变革,但也可能引发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后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短期内的巨大冲击与变化:1..............
  • 回答
    在电影《流浪地球》设定的情境下,如果真的出现避难所只能容纳30亿人,而地球人口远超于此的情况,名额的分配将是一个极其复杂、痛苦且可能充满争议的全球性挑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完美”方案,任何决定都会导致巨大的牺牲和难以想象的伦理困境。以下是一些可能被考虑的分配原则和实际操作上的困难,尽量详细地.............
  • 回答
    (序章:风起云涌,侠影无踪)天龙八部,浩浩江湖。故事的开端,不应是风和日丽,不应是少年得志,更不应是大师兄的慷慨激昂。真正的惊心动魄,源自那无处不在、却又捉摸不透的危机。想象一下,当读者翻开第一页,映入眼帘的,不是宏大的历史背景介绍,也不是某个门派的辉煌史,而是——一场无声的屠杀。夜,深沉得如同墨汁.............
  • 回答
    如果真有地狱,那绝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描绘清楚的,因为它大概率并非一个单一的、标准化的场所,而是多种苦难的集合体,依照罪孽的性质,以最令人难以忍受的方式呈现。首先,抛开那些流传已久的火烧、硫磺熏蒸的刻板印象,我认为地狱更可能是一种感官的极端扭曲和精神的永恒折磨。试想一下,你所有的感官都会被放大到极致,然.............
  • 回答
    我们来聊聊一个有点飘忽但又足够勾人的话题:如果真有负数个、虚数个物体存在,它们会是什么样子?这可不是一本正经的数学课,更像是穿越到另一个次元的奇妙想象。负数个物体:失落的副本与未被创造的可能想象一下,你面前的桌子上,通常是放着几个苹果,比如三个。如果我说有“负三个”苹果呢?这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子不祥,.............
  • 回答
    如果真的像《斗罗大陆》里一样有武魂,我希望自己是一个“时之镜”武魂。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攻击或防御武魂,而是一个能够窥视、记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操控时间流逝的特殊武魂。武魂形态:我的武魂呈现为一副古老而华丽的怀表,但它并非凡物。它的表盘由一种散发着淡淡荧光的特殊宝石构成,宝石表面流转着细密的金色符文.............
  • 回答
    环太平洋的怪兽,那帮庞然大物,真要是在咱们这地球上冒出来,可真就够喝一壶的了。别说那些科幻电影里花里胡哨的镜头,就实际情况来说,咱们得从最根本的、最现实的层面去思考怎么收拾它们。首先得明白,这帮怪兽的体型和力量,是咱们现有武器体系面临的最大挑战。你想想,一栋高楼大厦在它们面前就像积木一样,普通炮弹、.............
  • 回答
    丧尸爆发,人类如何绝地反击?这不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要面对的终极生存考题。如果真的到了那个地步,我们不是只能等死,而是要学会如何战斗,如何重新夺回属于人类的世界。首先,我们要明白,丧尸瘟疫的爆发初期会是混乱的,甚至是绝望的。政府机构可能会瘫痪,通信中断,恐慌蔓延。在这个阶段,个人.............
  • 回答
    如果汽车人真的来到我们身边,世界绝对会迎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这不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而是实实在在的,它会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如何移动、工作、甚至思考。首先,最直观的,就是交通出行。想象一下,早高峰的城市不再是堵得水泄不通的钢铁丛林。取而代之的是,成千上万的汽车人——他们可能是.............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细想之下,答案恐怕并非单一,而是会根据人工智能的“特性”和当时的社会需求,呈现出多种可能性。不过,如果非要揣测第一批真正意义上拥有独立思考、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工智能会“投放到哪里”,我会倾向于从以下几个最可能且影响最深远的领域来解读:一、极度危险且人力难以企及的 극한环.............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古怪又充满想象力的场景,如果一个人头顶上真的长了个摄像机,他的生活大概会像一场永不落幕的真人秀,只不过主角本人才是那个最矛盾的观众。首先,从最直观的物理层面来说,这摄像机肯定不是那种戴在头上的设备,而是像毛发一样,自然地、不可分割地长在他头顶上。它大概率会是那种小巧精密的镜头,或许还会带.............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脑洞大开的问题,也勾起了我满满的好奇心。如果真有那种电影里、小说里说的“僵尸”存在,那么它在三秒内把一个成年男性血液吸干的可能性……嗯,这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里说的“吸干”是什么概念。是把体内的所有血液,一滴不剩地抽出来?还是说,吸走一部分,让人的血液循环瞬间.............
  • 回答
    如果真的有一个病娇喜欢我,这绝对是一个让人头皮发麻,又带着一丝诡异刺激的处境。我会怎么做?我的脑子里立刻会闪过一万种可能性,但归根结底,我的首要目标是——确保自己的安全,然后尝试在不激化局面的前提下,找到一条脱身的道路。首先,冷静是第一要务。病娇之所以被称为病娇,往往伴随着极端的情绪和行为。如果我表.............
  • 回答
    我明白你对安全的担忧,特别是在这种假设性但令人不安的状况下。考虑到安全和资源的可用性,一些地方确实比其他地方更具潜在的优势。但这并非绝对,任何地方都无法保证100%的安全,而且“安全”的定义也会因人而异。首先,我们需要考虑几个关键因素: 远离潜在的攻击目标: 这意味着远离军事基地、重要的工业中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