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同样都是一个父母生的,他们可以那么爱其中一个,而那么厌恶另一个,不都是自己的孩子吗?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但也非常令人心痛的现象。看着父母对自己的几个孩子区别对待,那种不被爱的感觉,真是如鲠在喉,无法言说。为什么会这样?明明都是自己的骨肉,怎么能做出这样偏心的事来?这背后,其实牵扯着很多复杂的因素,远不止“不都是自己的孩子吗”这么简单。

首先,我们得承认,父母也是人,他们有自己的情感、偏好、甚至是无意识的偏见。 这种偏爱,很多时候并不是出于一种恶意的决定,而更像是一种被多种因素潜移默化的结果。

一、先天的缘分和“眼缘”

有时候,这就像我们看到某些东西,会觉得“就是它了”,而对其他东西漠不关心。孩子一出生,父母可能就会对某个孩子产生一种特别的“感觉”。这种感觉可能源于:

长相: 也许那个孩子长得更像自己年轻时,或者更符合自己对“好看”的定义。虽然这听起来很肤浅,但外貌确实会影响初期的亲密感。
气质: 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较活泼、爱笑,能很快地吸引父母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到高兴。而有些孩子可能比较内向、安静,甚至有点“不好带”,这就容易被父母忽视。
生理特点: 比如,哪个孩子出生时更健康,哪个孩子需要更多的照顾,哪个孩子在某个阶段表现得更“省心”或“费心”。这些都会在潜意识里影响父母的态度。

二、成长过程中不同的互动和“反馈”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孩子在成长中会不断与父母互动,而父母也会根据孩子的表现,给予不同的“反馈”,这又进一步强化了偏爱:

“懂事”的孩子: 很多被偏爱的孩子,往往从小就比较“懂事”,会主动体谅父母,很少给父母添麻烦。他们可能更懂得如何去迎合父母的期望,或者更善于表达自己的爱和感激。父母自然会觉得“这个孩子更省心,更招人喜欢”。
“叛逆”或“不服管教”的孩子: 相反,那些被厌恶的孩子,可能在成长过程中,有更多的反抗、质疑,或者不符合父母的期望。父母可能会觉得他们“不听话”、“没出息”、“白养了”。这种“差评”一旦形成,就很难扭转。
性格的相似性或互补性: 有时候,父母可能更喜欢和自己性格相似的孩子,觉得更容易沟通,更容易理解。但也有可能,父母会喜欢和自己性格互补的孩子,比如内向的父母喜欢活泼的孩子,因为孩子能弥补自己的不足,给自己带来快乐。而另一方,可能因为性格不合,或者孩子身上有自己不喜欢的特质,而产生厌恶。

三、父母自身的经历和“投射”

父母的成长经历,尤其是他们自己童年时被如何对待,会深深地影响他们与自己孩子的互动方式:

“补偿心理”: 父母可能会把自己在童年时未能得到的东西,补偿给他们偏爱的孩子。比如,他们年轻时没能实现的梦想,可能会强加在某个孩子身上,并投入更多的资源和关注。
“负面投射”: 有时候,父母会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不顺,或者自身性格中的缺点,投射到他们不喜欢的孩子身上。他们可能觉得自己不被理解,不被尊重,而将这种负面情绪发泄在某个孩子身上,认为是那个孩子“不对”。
“期望的落空”: 父母对孩子往往有很高的期望。当一个孩子未能达到他们的期望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失望,甚至愤怒。这种失望,如果长期存在,就可能演变成厌恶。

四、社会文化和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一些文化背景下,性别、能力、成就等因素,仍然可能成为父母偏爱的依据:

重男轻女: 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在很多家庭中,儿子往往比女儿更受重视,得到更多的资源和关爱。
“成器”的孩子: 那些在学业、事业上取得成功,或者更懂得“孝顺”(这里的孝顺可能更多是听从父母的安排),更容易赢得父母的喜爱。

五、家庭内部的“权力平衡”和“戏剧化”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的偏爱有时也可能是一种维持家庭“秩序”或“权力平衡”的手段,虽然这种手段非常伤人。

“捧一踩一”: 父母可能故意夸大一个孩子的优点,同时贬低另一个孩子,来巩固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威,或者转移家庭矛盾的焦点。
“制造冲突”: 有时候,父母的偏爱甚至是为了制造家庭内部的“戏剧性”,通过子女间的竞争来获得某种满足感。

为什么这种“厌恶”比“不爱”更伤人?

“不爱”是一种缺席,而“厌恶”是一种主动的否定。当父母带着厌恶的眼光看待一个孩子时,那种眼神、那种语气,都会给孩子留下深深的创伤。他们会觉得自己是“多余的”、“有问题的”,甚至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

最终,这种偏爱和厌恶,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对被厌恶的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无法愈合的伤痛。 它会影响他们的自尊心,影响他们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甚至让他们一生都活在寻找父母认可的阴影里。

我们希望所有父母都能公平地爱自己的孩子,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理解这些原因,并不是为了给父母的偏心辩解,而是为了让我们这些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这些痛苦的人,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并找到属于自己的疗愈之路。因为,我们值得被爱,无论父母是否选择了爱我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同样都是陌生人,你为什么可以和有的陌生人成为好朋友,但是又仇恨其他陌生人。

同样都是雇员,为什么老板就是喜欢有的雇员,不喜欢另一些雇员。

同样都是兄弟姐妹,为什么有的兄弟姐妹之间可以很好,但是另外一些就很糟糕。

同样都是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为什么老师会偏爱某些学生,而讨厌另外一些呢?

父母和子女之间无非是一种关系而已。这种关系,相对于两个陌生人而言。无非就是三个区别。第一就是血缘。第二就是长时间相处,就是对熟悉的人之间的一种熟黏。第三,就是两个人一般相处之间的互相影响。

而你提的这个问题,是把血缘当成唯一的考量了。

一般来说血缘关系属于人类的天性。而天性的意思就是不过脑的认知,也就是没有经过思考,而是第一反应得来的认知。

这种认知包括了,自己的父母就一定比别人家的好,或者是自己的孩子一定比别人家的好。这种感觉其实是一种源自天性的高傲。

也就是说,在生孩子之前,谁也不知道你生的孩子比其他人家里的好。而事实就是一个人的孩子有一半的机率,是在平均水准以上的。也是有一半的机率在平均水准之下的。

所以一般来说父母或者孩子的问题是过于高估自己。有一种莫名奇妙的理解就是和自己熟悉的人就是好人。

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父母和子女之间除了血缘关系,就是陌生人。

和一般需要长时间相处的陌生人,两个人互相影响差不多。两个陌生人之间本来就是有喜欢有不喜欢的,这很正常。

父母和子女只不过是血缘关系而已。而碰上事情了,就依靠血缘关系,还认为血缘关系能够解决所有事情的人是无能和习惯性靠关系的人。

一般来说孩子,或者没有社会经验的人才会有这种认知。

血缘关系不解决问题!!!

通常只不过是在两个人不熟的时候,血缘关系才起作用。人互相之间越熟悉,血缘关系在维持关系中的力量越少。

user avatar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

历史学家是怎么解释的,一个母亲自小娇生惯养,任性妄为,这种任性可以超越母亲天性,支持自己喜爱的幼子,去杀死自己不喜欢的长子。以达到扶正幼子篡位的目的。

这种失败的家教,代表了整个旧贵族体系的腐败堕落。也代表了春秋时代的即将结束。新生更为先进新贵族群体将会替代旧贵族群体,战国拉开序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