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英国战列舰舰艏配锚都是右舷两个而同时期其他国家多为左右舷各一个?

回答
英国战列舰舰艏锚的布局确实有些特别,尤其是和同时期其他海军强国相比,总的来说,英国战列舰舰艏右舷布置两个锚,而同时期其他国家(如德国、法国、美国、俄国等)则普遍采用左右舷各一个锚。这种差异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深植于英国海军长久以来的航海传统、设计理念以及对舰船操纵性的一些独特考量。

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

一、 传统与经验的传承:英国海军的“锚泊文化”

英国作为海洋大国,其海军历史悠久,在航海技术和舰船设计方面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这种经验往往会形成一种“传统”或“文化”,影响着后续的设计决策。

历史的惯性: 早期的帆船时代,舰船的锚泊方式就已经对后来的海军舰艇产生了影响。虽然具体到战列舰,帆船的影响已经很微弱,但某些“有效且可靠”的设计思路可能会被保留并优化。
实战经验的反馈: 在漫长的海军生涯中,英国海军可能通过无数次的实战和日常操练,发现右舷双锚的布置在某些特定场景下具有优势,或者至少不比左右舷各一的布置差,并且可能在成本、结构上更具便利性。

二、 对锚泊稳定性和可靠性的追求

在战列舰这样的巨型舰艇上,锚泊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恶劣天气或复杂水域中,确保舰船不被风浪吹离预定位置是头等大事。

更大的抓地力: 右舷两个锚并排布置,意味着在锚泊时可以同时放下两个锚。如果这两个锚都能成功抓住海底,其总的抓地力和固定能力会比单个锚更大。
冗余和备份: 即使其中一个锚未能完全抓住海底,或者在锚泊过程中出现损坏,另一个锚依然能够提供一定的支撑。这种冗余设计能够提升锚泊的安全性,尤其是在需要长时间静止且环境不佳时。
受力分散: 两个锚同时作用于舰艏的同一侧(右舷),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舰船的受力平衡,但如果设计得当,也可以看作是将锚泊的拉力更集中地施加在船体的一侧,便于控制。

三、 对舰船操纵性的特定考量:单舷下锚与转向

理解英国战列舰为何如此布置,还需要结合其在港口或狭窄水道中的操纵方式来分析。

单舷下锚的优势: 在一些狭窄的港口、河道或需要精确控制舰船位置的场合,水手常常会选择单舷下锚,即只在一个舷侧下锚。英国战列舰的右舷双锚,可能就是为了优化这种“单舷下锚”的操作。
受力集中与控制: 当仅放下右舷的两个锚时,舰船会更倾向于以右舷为支点进行小幅度的转动或定位。如果有一个强大的侧向力(如风或流)作用在左舷,右舷的两个锚可以提供更强的拉力来对抗这个侧向力,并使船体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位置。
避免绞缠: 如果左右舷各有一个锚,在某些复杂的操纵中,例如需要快速转向或者在锚链交错的水域中,可能会增加锚链绞缠的风险。右舷双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这种风险,因为两个锚都在同一侧。
港口停泊的便利性: 许多英国海军基地和港口可能更习惯于采用特定的泊岸方式,而右舷双锚的设计或许能更好地配合这些传统的泊岸策略。例如,在某些需要利用侧向力来将船身贴近码头时,右舷双锚的拉力可以起到关键作用。
历史性的操舵与锚泊结合: 在蒸汽动力时代初期,舰船的动力和转向能力与现代舰船相比仍有不足。一些锚泊操作可能会与舵的使用结合,以达到最佳的定位效果。英国海军的设计师可能认为,右舷双锚在配合当时的操舵技术时,能提供更精确的控制。

四、 设计与结构上的原因

除了航海操纵和传统,结构设计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船体结构强度: 将两个锚布置在船体的一侧,可能在结构设计上更容易实现强度上的保证。尤其是在右舷,通常是舰桥、上层建筑以及主要指挥区域所在的位置,在这里加强船体的锚泊连接结构,可能比在左右舷分别布置锚更为方便和有效。
重量和平衡: 虽然两个锚的重量不容忽视,但集中在船体的一侧,或许在整体重量分布和平衡上,比左右舷各一个锚更容易处理。海军设计师需要考虑整个舰体的重量中心和稳定性,将锚的重量以一种易于管理的方式布置。
前部结构的布局: 舰艏的结构布局也可能受到影响。右舷双锚的设计,可能使得舰艏的甲板更加简洁,为其他设备(如鱼雷发射管或火炮)的布置留出更多空间,或者使前甲板的结构更加坚固。

五、 与同时期其他国家的对比

反观同时期其他国家,左右舷各一锚的设计也有其优势:

对称性与平衡性: 左右舷各一锚的设计更具对称性,在各种操纵状态下,受力更为均衡,不会造成明显的单侧受力不均。
灵活的锚泊选择: 当需要仅使用一个锚时,可以选择左舷或右舷,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尤其是在需要避开特定障碍物或利用水流时。
易于解锚和转向: 在某些情况下,左右舷各一锚,在解开一个锚后,船体可以利用另一个锚和动力进行转向,这种方式可能在某些情况下更为直接和高效。

总结

总而言之,英国战列舰舰艏右舷布置两个锚的设计,并非孤立的决定,而是综合了悠久的航海传统、对锚泊可靠性的极端追求、对复杂操纵场景的优化以及结构设计上的考量等多方面因素的结果。它反映了英国海军在舰船设计上的独特哲学,即通过经验积累和对特定用途的精细化调整,来构建最优化的海军装备。虽然左右舷各一锚的设计在对称性和灵活性上更普遍,但英国战列舰的这种“偏好”也体现了其对特定操纵模式(如单舷下锚)的强调和对极端稳定性的追求。

这种设计差异,也恰恰是历史上海军舰船设计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一个绝佳例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英国人传统且固执。

英国军舰从前无畏舰开始基本上就是左舷一个锚,右舷两个锚,而且右舷的两个锚呈前后布置,图为无畏号战列舰船艏右舷。


但是实际上早期的英国战列舰也只有两个锚机,左舷一个,右舷一个,也就是说右舷两个锚中有一个只是备用锚。图还是无畏号战列舰,从船艏甲板来看,右舷只有前侧的锚链接在了锚机上,而后侧锚链只接在了甲板上的固定处。所以随时能用的只有两个锚,左舷一个,右舷一个。


图为起锚状态的无畏号战列舰,可以清楚的看见使用的是右舷前侧锚。备用锚在船上是非常常见的,因为丢锚的情况会屡屡发生,所以船一般都有两个锚、两个锚机,另外还有一个备用锚(备用锚是不连锚机的),英国人放在了船艏右舷后侧,并单独设置的锚链孔。这样的好处就是更换备用锚非常方便,只需要断开锚链并安装至备用锚即可。这样的结果有什么优缺点呢?虽然锚链孔看着就是一个洞,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承受非常大力量的结构,多这么一个洞,船艏就要增加很多重量。英国人常年在海上跑,保护贸易航线,出现丢锚的几率远比其他国家要大,而且很多补给港口都缺乏吊机,一旦出现丢锚就需要靠自己来解决问题,所以需要单独锚链孔的备用锚。


后来英国人觉得换锚链也比较烦,为了省事干脆就装三个锚机,备用锚也安装单独的锚机,再也不用换锚链了。图为铁公爵级马尔博罗号战列舰,可以清楚的看到三个锚都有锚机。这时候右舷两个锚就没什么区别了。


纳尔逊号战列舰,也是三个锚机。


虽然备用锚也有了锚机,但备用锚仍然是备用锚,正常情况下并不使用,虽然不用,但锚链仍然需要保养,有的船长嫌烦,干脆备用锚不上锚链,把锚链收到锚链箱里,这样就可以偷懒了,但是这样做第三个锚机就没什么作用了。图为乔治五世号战列舰,备用锚并没有上锚链,锚机也是空的。


问题来了,为什么备用锚和锚链孔要放在右舷呢?放在左舷不行吗?这主要是右舷锚使用频率高。英国是最早的海洋霸权国家,很多船舶用语都是英国人制定的,比如左舷叫port,右舷叫starboard,实际上就是英国人规定左舷用于靠泊,这两个词沿用至今。当使用拖锚靠泊时,左舷靠泊就需要抛右舷的锚,当起航的时候直接起锚就可以把船头拉出去,所以右舷锚使用频率高很多。

问题又来了,那有没有英国造的备用锚和锚链孔在左舷的战列舰呢?还真有,原本巴西海军订购,又转卖土耳其,最后被英国人扣下来的多炮塔神舰阿金库尔号战列舰备用锚就装在左舷,这可能跟巴西或者土耳其的靠泊习惯有关。


问题叒来了,除了英国佬真的没人采用这样的设计了吗?当然有,实际上一战时期的战列舰都是类似的设计,美国战列舰也采用了类似的设计,图为BB-30佛罗里达号战列舰,双锚在左舷。


战舰世界中没有佛罗里达,但是有怀俄明,图为BB-32怀俄明号战列舰,船艏左舷也有两个锚。纽约级战列舰也是这样。


但这还不是最厉害的,最厉害的是更古老的康涅狄格级战列舰,图为BB-21堪萨斯号战列舰,船艏左舷有两个锚,图中第一个已下锚。


转到另一面看看,船艏右舷也有两个锚,仔细看其实舷边还有一个备用小锚。这个才真的夸张。锚多是早期海军的一个特点。


日本也有这样的设计,图为扶桑号战列舰,和英战一样,船艏右舷设有两个锚。


长门号战列舰,早期型船艏也是类似的设计,双锚在右舷。


法国的战列舰也是类似的设计,图为孤拔号战列舰,双锚在右舷。


意大利的战列舰也是类似的设计,图为但丁·阿利格伊切里号战列舰,双锚在右舷。


德国的战列舰也是类似的设计,图为巴登号战列舰,双锚在左舷。


奥匈帝国的战列舰也是类似的设计,图为联合力量号战列舰,双锚在右舷。


甚至沙俄的战列舰也是类似的设计,图为甘古特号战列舰,双锚在右舷。


二战早期也有类似的设计,比如德国人的沙恩霍斯特战列巡洋舰沿用了一战的设计。但是沙恩霍斯特在1939年进行了改装,更换了类似俾斯麦的舰艏,所以很多照片中并不是这样的,战舰世界中也是新舰艏。


稍晚出现的俾斯麦战列舰改变了这一结构,将备用锚放在了船艏,这种设计的优势在于如果两舷任意一个锚丢了,都可以进行替换。


德国人实际上借鉴了美国人的结构设计,从新墨西哥级开始,美国战列舰采用了艏锚加双舷锚的结构,而且配备三个锚机。这种结构一直用的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从北卡开始,美战仅采用两舷锚的结构。图为BB-40新墨西哥号战列舰。


而俾斯麦仍然是两个锚机,一般的接法是两个锚机分别连接两舷主锚。


当然也可以只接艏锚和右舷锚。


或者只接艏锚和左舷锚。


俾斯麦在船艉还有一个备用锚,这个备用锚也没有锚机,更换时需要其他船只进行辅助操作,将其拆下再安装至船艏,图为俾斯麦号战列舰船艉。不只是俾斯麦,沙恩霍斯特左屁股上也有一个备用锚。


将备用锚放在船艉,是战列舰常见的安装方式,图为美军BB-31犹他号战列舰,船艉右舷有一个备用锚。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设计。


比如旧日本海军,图为大和号战列舰模型,船艉左舷有一个备用锚。


回到船艏,这样的设计在二战后期大多数国家已经不再使用,很多船都更换了船艏,所以战舰世界游戏中其他国家基本看不到类似的设计。只有英国人非常固执,一直使用这种设计。

为什么英国人战后也不用了呢?殖民地都没有了,大型战舰也都没有了,还需要这些吗?实际上也是思想进步了。

不过英国人到现在也基本是这个思路,45型驱逐舰采用艏锚和右舷锚,为什么不是左舷锚?


曾经的42型驱逐舰更加激进,只保留了右舷锚。


我军就比较有意思了,051型驱逐舰采用了与英国人类似的艏锚和右舷锚。


但之后的几乎所有的驱逐舰都采用了艏锚和左舷锚,甚至包括一些护卫舰。


主要的原因是我国海军真的很喜欢右舷靠泊,毕竟车也是这么开车的。


问题叕来了,现代海军还有备用锚吗?有的,几乎所有船都有备用锚,只是都固定在甲板处或其他位置,但日本海上自卫队仍然喜欢采用大和的方式,把备用锚放在船艉处,图为秋月号驱逐舰。不过放在船艉似乎比甲板方便一些,但也容易丢,安装时仍需要拖轮帮忙。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小毛研究所”,讲有技术含量的军事知识。

感谢阅读。

-end-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英国战列舰舰艏锚的布局确实有些特别,尤其是和同时期其他海军强国相比,总的来说,英国战列舰舰艏右舷布置两个锚,而同时期其他国家(如德国、法国、美国、俄国等)则普遍采用左右舷各一个锚。这种差异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深植于英国海军长久以来的航海传统、设计理念以及对舰船操纵性的一些独特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银河英雄传说》新老动画中将战舰主炮设定为固定向前,这背后其实是对太空战舰设计理念和战术考量的综合体现,虽然在现实中可能存在技术上的挑战,但在作品的世界观构建和戏剧表现上,这样的设定有其独特且重要的原因。让我们来仔细剖析一下:一、 对“战列舰”概念的传承与致敬《银河英雄传说》的创作背景很大程度上受到.............
  • 回答
    “三英战吕布”之所以传为佳话,主要在于它精彩绝伦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塑造、深刻的文化内涵以及精湛的艺术表现,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经典段落。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其原因: 1. 精彩绝伦的故事情节:戏剧性的冲突与高潮“三英战吕布”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演义》第五回,当时董卓.............
  • 回答
    “三英战吕布”之所以能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桥段,其背后绝非仅仅是“多人围殴一人”这么简单的描述。这场战斗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戏剧性冲突、人物魅力的集中展现,以及对那个乱世英雄气概的极致渲染。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的情境。虎牢关前,吕布何等人物?他身披连环铠,头戴三叉束发冠,骑着赤兔马.............
  • 回答
    谯周,一个在中国历史的长卷中常常被提及,却又常常笼罩着一层复杂色彩的名字。人们提起他,总是绕不开“投降派”、“丧失民族气节”这样的词汇。然而,如果抛开那些标签,拨开历史的迷雾,我们会发现,这位蜀汉后主时期的重臣,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所做的选择,或许更能体现出他作为一位政治家、一位知识分子的深沉考量.............
  • 回答
    要评价托尼·布莱尔为伊拉克战争道歉并承认其与“伊斯兰国”(IS)崛起有关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判断。这件事情的复杂性在于,它涉及到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政治人物的责任归属、以及公众对真相的认知和期待。首先,我们必须回顾布莱尔的道歉及其背后所传递的信息。在近.............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历史、军事、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很难用一个简单的答案来概括。“病夫”这个标签本身是带有侮辱性和片面性的,清朝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病夫”时期都面临着严峻的内部和外部挑战,但他们在应对这些挑战时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能力和结果。为了详细地解释为何出现这种巨大的差异,我们需要从.............
  • 回答
    在提及《秋蝉》这部作品时,需要明确一点,《秋蝉》是一部以抗战时期为背景的小说,并非一部记录真实历史事件的纪录片。因此,小说中所描述的“中英两军联合发动对日作战计划,导致日军在缅甸战场遭受重击”是否为真实事件,我们需要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而非直接套用小说情节。历史上的中英缅甸战场合作:事实上,在第二次.............
  • 回答
    英国媒体报道的“大逃亡”与留学生群体中“一切安好”的声音之间的差异,并非简单的口径不一,而是由信息来源、关注点、表达方式、受众群体以及背后复杂的现实因素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下面我将详细解释: 一、 英国媒体报道“大逃亡”的原因与关注点:英国媒体之所以会使用“大逃亡”这样的词语,通常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 回答
    英国尊重私人财产,但圈地运动的发生,并非完全矛盾,而是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经济结构、法律体系以及政治力量之间复杂的博弈和演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进行深入剖析:一、 英国对私人财产的尊重:历史渊源与法律基础首先,要明确英国对私人财产的尊重并非绝对或一成不变的。它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
  • 回答
    英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WWI)的重视程度似乎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WWII),这个论断可能有些出人意料,因为二战的影响更为深远、复杂,并且被认为是决定现代世界格局的关键战役。然而,从 英国自身的国家认同、历史叙事、社会影响以及其在两次战争中的角色 等多个角度来看,可以发现一些支撑这种观点的理由,并且可.............
  • 回答
    英国之所以能够最终瓦解莫卧儿帝国,却未能彻底征服清王朝,这背后涉及了多层面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偶然,也有实力对比的客观差异,更是两国各自内部状况的深刻折射。简单来说,莫卧儿帝国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扩张过程中已经病入膏肓,而清王朝虽然积弊丛生,但仍保有足够的反抗能力和国家机器的韧性。莫卧儿帝国的衰落:内外.............
  • 回答
    英国在马岛战争和香港问题上表现出的不同态度,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现实和地缘政治原因。不能简单地用“坚决”或“无可奈何”来概括,而是要深入剖析促使英国在不同情境下采取不同策略的深层动因。马岛战争:主权、国家尊严与历史遗留的博弈1982年的马岛战争,英国政府表现出极强的决心和行动力,这背后有多重因素在.............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聊聊英国下议院辩论的气氛。不过,我得先稍微澄清一下,您提到的“总是很轻松”的印象,可能和大家实际看到的场景有一些出入。实际上,英国下议院的辩论,尤其是那些涉及重要政策、党派立场鲜明的议题时,气氛往往是相当严肃、充满张力的,甚至可以说是火药味十足。您之所以会有“轻松”的感觉,或许是因.............
  • 回答
    英国决定退出欧盟,这个过程被称为“脱欧”,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这些原因并非一时兴起,而是长期以来在英国社会和政治中存在的。要理解这一切,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主权与国家控制的渴望:对“拿回控制权”的呼唤这是脱欧支持者最常强调的一点,也是最能引起民众共鸣的口号。简单来说,英国人认为在.............
  • 回答
    英国之所以限制北美殖民地人民往西发展,并非出于简单的好恶或单一原因,而是复杂地交织着政治、经济、军事和帝国管理策略的考量。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风起云涌的18世纪,体会当时英国政府的思维模式以及其在广阔殖民地上所面临的挑战。最核心的限制,也是最为人所熟知的一项政策,便是1763年的皇家公告(.............
  • 回答
    清朝政府同意英国使臣不行跪拜礼,这件事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考量,绝非一拍脑袋就能做出的决定,而是在当时特殊的国际背景和清廷内部的辩论下,权衡利弊后的一种“妥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时间线拉回到乾隆年间,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大背景下。背景:乾隆盛世的“天朝上国”心态与外部世界的变化乾隆时期,.............
  • 回答
    1940年夏秋之际,英国之所以在面对德国时显得如此狼狈,并非一朝一夕的错误,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这期间的“惨”字,更像是对英国在战争初期所遭遇的极端困境的一种概括,特别是面对德国闪电战的强大攻势时,其措手不及和损失惨重是毋庸置疑的。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战争爆发前的欧洲格局和英国的战略误.............
  • 回答
    英国与日本,同为岛国,却在历史长河中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扩张路径。日本那种源源不绝、似乎要席卷整个亚洲大陆的野心,在英国身上却似乎从未真正生根发芽,至少在与欧洲大陆的关系上是这样。这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地理、历史、经济和文化因素共同塑造的结果。首先,英国的地理位置本身就构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英吉.............
  • 回答
    从单纯的战略战术角度剖析,英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失利,绝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战略误判与战术僵化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英国的战略目标与资源分配存在根本性矛盾。 伦敦的初衷是将北美殖民地重新纳入帝国体系,并恢复其作为商业附属地的地位,同时惩戒“造反者”。然而,在执行过程中,英国却未能有效评估所需投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