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英国坚决打马岛战争却在香港问题上表现得无可奈何?

回答
英国在马岛战争和香港问题上表现出的不同态度,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现实和地缘政治原因。不能简单地用“坚决”或“无可奈何”来概括,而是要深入剖析促使英国在不同情境下采取不同策略的深层动因。

马岛战争:主权、国家尊严与历史遗留的博弈

1982年的马岛战争,英国政府表现出极强的决心和行动力,这背后有多重因素在支撑:

主权完整不容侵犯的底线: 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是英国的海外领土,其主权属于英国是毋庸置疑的。对于英国而言,任何对领土主权的侵犯,都是对其国家尊严和国际地位的直接挑战。撒切尔夫人领导下的保守党政府,正是在“国家尊严”和“主权不容侵犯”的理念下,才做出了派遣远征军收复失地的决定。这不仅是出于对远方殖民地(虽已非殖民地性质,但历史渊源深厚)的责任感,更是为了捍卫英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原则。
国内政治的需要与民意的支持: 当时英国正处于经济困境和政治低迷时期,撒切尔夫人政府的支持率并不高。马岛战争的爆发,提供了一个凝聚国家力量、重振民族士气的绝佳机会。英国公众普遍支持政府捍卫国家主权,收复被占领土。这场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凝聚国内共识、提升政府声望的催化剂。
地缘政治与战略考量: 虽然马岛远离本土,但其战略位置和地理环境对于英国的海洋权益和南大西洋的军事存在仍具有一定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英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其军事实力和捍卫自身利益的决心之上。如果对阿根廷的侵略行为无动于衷,将极大地削弱英国的国际信誉和在盟友中的地位。
军事力量的可用性与技术优势: 尽管远距离作战面临巨大挑战,但英国当时仍拥有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海军力量,包括航空母舰和先进的登陆作战能力。在军事技术和作战经验上,英国也相对占优。这使得英国有信心和能力去赢得这场战争。
国际社会的有限支持与默许: 尽管存在一些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在中立或偏向阿根廷,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盟友,普遍支持英国的主权立场,并在道义和一定程度的物质上给予了英国支持。联合国也通过了要求阿根廷撤军的决议。这种有限但关键的国际支持,也为英国采取军事行动提供了空间。

香港问题:历史演变、国际格局与主权归还的复杂性

相比之下,英国在香港问题上的表现,用“无可奈何”来形容可能不够准确,更准确的说法是:基于历史事实和国际契约,以一种“接受并促成”的姿态,主动将主权和平移交。 这种不同,源于香港问题的性质与马岛战争截然不同:

历史成因的根本差异:
马岛: 是英国实际控制、主权明确属于英国的海外领土。阿根廷的占领是军事侵略行为,是对现有国际秩序的挑战。
香港: 英国在香港的主权,并非来自“购买”或“赠予”,而是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获得的租借和割让。其中,《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新界及附属岛屿的期限是99年,于1997年到期。历史事实是,英国对香港的管治权,包括对新界的主权,是有限度的,并非“永久”或“绝对”。
国际法与条约的约束: 英国在香港的管治权,在法律上是建立在条约基础上的。当1997年租约到期时,根据国际法和条约规定,英国必须将租借的领土归还。而且,英国对新界及其附属岛屿的管治权,本就是有期限的。即使是割让的香港岛和九龙半岛,其最终的地位也与一个不附带主权转移的殖民地性质的“租借地”有着本质区别。英国没有合法的基础来单方面拒绝归还。
实力对比与地缘政治的现实: 到了20世纪后期,英国的国际地位和军事实力与20世纪初相比已大为衰落。而此时的中国,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政府明确表示,1997年收回香港是历史的必然,是国家主权的要求,是不可谈判的。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强大的主权国家在自家门口坚持的原则,英国难以像对待阿根廷那样使用军事手段。
国际道义与政治立场: 绝大多数国家支持中国对香港拥有主权。殖民地的非殖民化是二战后国际社会的主流趋势,英国不可能在国际道义上占据高地,去反对一个宗主国(英国在香港的法律地位,更准确说是“管理者”,而非宗主国)在租约到期后收回领土。相反,如果英国试图阻止,反而会陷入孤立。
“一国两制”的解决方案与平稳过渡: 英国深知无法阻止主权回归,因此将重心放在如何与中国就香港的未来达成协议,以保障香港的繁荣稳定和当地居民的利益。通过《中英联合声明》,双方就香港回归中国的条件、未来实行“一国两制”等达成共识。英国在此过程中,扮演的是一个“协商者”和“促成者”的角色,而非“捍卫者”。其目标是实现一个“平稳过渡”,而不是“武力对抗”。
与马岛战争的性质不同: 马岛战争是英国对侵略者进行反击,捍卫现有主权。香港回归是中国基于历史和国际法收回其合法主权,英国是“交出”而非“被夺走”。两者在法律基础、道义立场和实力对比上都存在本质区别。

总结来说,英国在马岛战争中之所以“坚决”,是因为其面对的是对其明确主权的侵犯,国家尊严和利益受到直接威胁,且拥有相对优势的军事能力和一定的国际支持。而在香港问题上,英国表现出“接受现实并协商解决”的态度,是因为其对香港的主权是基于历史条约,且面临一个强大的中国,国际社会普遍支持中国的主权立场。英国的选择是在历史趋势和实力对比下,寻求最符合其自身利益和国际规范的解决方案——即通过谈判实现香港的平稳回归,并为英国在回归后的香港保留一定的影响力。 用“无可奈何”来形容香港问题,可能低估了英国在其中进行的政治和外交博弈,以及其为维护自身利益所做的努力。更准确地说,英国是认识到大势所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策略性调整和应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正好翻译了一篇相关的文章:大英帝国劳师远征,能否再次用武力占领香港?

这里摘录几段分享一下:

本文译自Quora,原标题:Could the United Kingdom use military force to capture Hong Kong? Could it succeed?



Paul Irving
Proofreader & copy editor at Simultrans (company)2014–present,Lives in Reading, England
2014年至今,Simultrans(公司)校对兼编辑,现居英国雷丁市

没有机会!

差的太远太远了。中国的人口是我们的20倍,GDP是我们的好几倍,它在武装力量上的花费比我们多得多。如果没有一个邻国允许我们使用它的领土,我们甚至无法用我们的大部分武装力量对付中国,所以我们需要派出的任何部队的兵力都会超过我们的武装力量总数。不管我们在质量上有什么优势,在中英两国任何靠近中国的战争中,数量和火力的绝对分量都会告诉我们,我们会输的。这不是19世纪,那时我们的陆军和海军拥有无可争辩的技术和组织优势。现在中国人醒了,他们现在知道如何打一场现代战争,而且他们有他们所需要的。

我们可以用核武器摧毁中国,但结果不会是胜利,而是国家自杀。


Nick Hughes
Lives in Halifax, West Yorkshire, UK
住在英国西约克郡哈利法克斯

除非中国人允许我们占领。

1. 你得为这些军舰上的弹药和装备筹集资金。

2. 你需要时间来建造船舶、飞机和装备,训练数千名新的士兵、水手和飞行员。

3. 你必须找到一种方法,将船队从英国一直运送到远东,而又不会被外国船只发现或被外国卫星拍照。

4. 然后你必须在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进行一场挨家挨户的战斗。

5. 你必须在一个拥有核武器的世界大国的家门口这样做。

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中国人允许你这样做。


Mike McGuire
Lived in West Central Scotland
住在苏格兰中西部

这可能会使自己出丑,英国仅靠自己无法将军事力量充分地投射到地球的另一边,所以这不可能成功。请注意,英国只在香港有过租约,在租约到期后的20多年里,英国没有理由对任何事情动武。

要知道,该租约是为了解决鸦片战争而产生的,因为中国的皇帝想阻止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向中国运送鸦片。英国人真是一堆好战的猪。


这个回答下还有很多其他的回答,有兴趣可以看原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英国在马岛战争和香港问题上表现出的不同态度,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现实和地缘政治原因。不能简单地用“坚决”或“无可奈何”来概括,而是要深入剖析促使英国在不同情境下采取不同策略的深层动因。马岛战争:主权、国家尊严与历史遗留的博弈1982年的马岛战争,英国政府表现出极强的决心和行动力,这背后有多重因素在.............
  • 回答
    英国媒体报道的“大逃亡”与留学生群体中“一切安好”的声音之间的差异,并非简单的口径不一,而是由信息来源、关注点、表达方式、受众群体以及背后复杂的现实因素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下面我将详细解释: 一、 英国媒体报道“大逃亡”的原因与关注点:英国媒体之所以会使用“大逃亡”这样的词语,通常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 回答
    英国尊重私人财产,但圈地运动的发生,并非完全矛盾,而是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经济结构、法律体系以及政治力量之间复杂的博弈和演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进行深入剖析:一、 英国对私人财产的尊重:历史渊源与法律基础首先,要明确英国对私人财产的尊重并非绝对或一成不变的。它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
  • 回答
    英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WWI)的重视程度似乎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WWII),这个论断可能有些出人意料,因为二战的影响更为深远、复杂,并且被认为是决定现代世界格局的关键战役。然而,从 英国自身的国家认同、历史叙事、社会影响以及其在两次战争中的角色 等多个角度来看,可以发现一些支撑这种观点的理由,并且可.............
  • 回答
    英国战列舰舰艏锚的布局确实有些特别,尤其是和同时期其他海军强国相比,总的来说,英国战列舰舰艏右舷布置两个锚,而同时期其他国家(如德国、法国、美国、俄国等)则普遍采用左右舷各一个锚。这种差异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深植于英国海军长久以来的航海传统、设计理念以及对舰船操纵性的一些独特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英国之所以能够最终瓦解莫卧儿帝国,却未能彻底征服清王朝,这背后涉及了多层面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偶然,也有实力对比的客观差异,更是两国各自内部状况的深刻折射。简单来说,莫卧儿帝国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扩张过程中已经病入膏肓,而清王朝虽然积弊丛生,但仍保有足够的反抗能力和国家机器的韧性。莫卧儿帝国的衰落:内外.............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聊聊英国下议院辩论的气氛。不过,我得先稍微澄清一下,您提到的“总是很轻松”的印象,可能和大家实际看到的场景有一些出入。实际上,英国下议院的辩论,尤其是那些涉及重要政策、党派立场鲜明的议题时,气氛往往是相当严肃、充满张力的,甚至可以说是火药味十足。您之所以会有“轻松”的感觉,或许是因.............
  • 回答
    英国决定退出欧盟,这个过程被称为“脱欧”,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这些原因并非一时兴起,而是长期以来在英国社会和政治中存在的。要理解这一切,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主权与国家控制的渴望:对“拿回控制权”的呼唤这是脱欧支持者最常强调的一点,也是最能引起民众共鸣的口号。简单来说,英国人认为在.............
  • 回答
    英国之所以限制北美殖民地人民往西发展,并非出于简单的好恶或单一原因,而是复杂地交织着政治、经济、军事和帝国管理策略的考量。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风起云涌的18世纪,体会当时英国政府的思维模式以及其在广阔殖民地上所面临的挑战。最核心的限制,也是最为人所熟知的一项政策,便是1763年的皇家公告(.............
  • 回答
    清朝政府同意英国使臣不行跪拜礼,这件事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考量,绝非一拍脑袋就能做出的决定,而是在当时特殊的国际背景和清廷内部的辩论下,权衡利弊后的一种“妥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时间线拉回到乾隆年间,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大背景下。背景:乾隆盛世的“天朝上国”心态与外部世界的变化乾隆时期,.............
  • 回答
    1940年夏秋之际,英国之所以在面对德国时显得如此狼狈,并非一朝一夕的错误,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这期间的“惨”字,更像是对英国在战争初期所遭遇的极端困境的一种概括,特别是面对德国闪电战的强大攻势时,其措手不及和损失惨重是毋庸置疑的。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战争爆发前的欧洲格局和英国的战略误.............
  • 回答
    英国与日本,同为岛国,却在历史长河中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扩张路径。日本那种源源不绝、似乎要席卷整个亚洲大陆的野心,在英国身上却似乎从未真正生根发芽,至少在与欧洲大陆的关系上是这样。这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地理、历史、经济和文化因素共同塑造的结果。首先,英国的地理位置本身就构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英吉.............
  • 回答
    从单纯的战略战术角度剖析,英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失利,绝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战略误判与战术僵化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英国的战略目标与资源分配存在根本性矛盾。 伦敦的初衷是将北美殖民地重新纳入帝国体系,并恢复其作为商业附属地的地位,同时惩戒“造反者”。然而,在执行过程中,英国却未能有效评估所需投入.............
  • 回答
    日本和英国,这两个同处东方和西方岛国,常常被人们拿来类比。它们都曾是伟大的帝国,都经历过辉煌的工业革命,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都在二战后迎来了各自的转型。然而,时至今日,这两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分量和影响力,却仿佛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为何会是这样?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拨开相似之处,深入探.............
  • 回答
    关于美国为何当时没有暂停英国航班,这背后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考量,并非一个简单“是”或“否”的决定,而是权衡利弊、信息不对称以及国家间关系的综合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深入剖析:1. 疫情初期信息的不确定性与演变: 病毒的未知性: 疫情爆发初期,尤其是在英国报告出现一种新的.............
  • 回答
    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确实展现出了令人震惊的军事实力,从横扫波兰到占领法国,其“闪电战”的威名响彻欧洲。然而,当目光转向大海对岸的英国时,这支看似无敌的装甲洪流却遇到了难以逾越的壁垒。为什么德国没能像横扫大陆一样,将大不列颠收入囊中呢?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首先,地.............
  • 回答
    香港对英国的旅行禁令与英国疫情的反弹:一个多层面的观察香港特区政府在2021年7月1日零时起,对英国实施了严格的旅行禁令,禁止所有从英国载客航班抵港。此举无疑是一个重磅级的公共卫生决策,背后有着复杂的考量,而英国当时疫情的反弹也为这一决策提供了直接的背景。要深入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
  • 回答
    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为什么”,不如说是一场席卷全球的巨变,其根源盘根错节,遍布英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的方方面面。工业革命并非一日之功,也不是某个天才的灵光一闪,而是多种有利条件的汇聚和催化,最终在18世纪的英国这片土地上绽放出绚烂的花朵。要说英国为何能成为这场变革的先驱,我们不妨从几个.............
  • 回答
    英国脱欧这件事,对全球金融市场来说,那绝对是一枚重磅炸弹,牵一发而动全身。而说起它对日元的影响,那简直就像是平静湖面突然投下一块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而且这个涟漪还挺有意思——日元反而因为脱欧这件事儿,大幅升值了。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几个关键点上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日元一直以来都.............
  • 回答
    奥斯曼帝国末代苏丹及自由派在帝国末期扮演的角色,常常被描绘成“傀儡”,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和深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充当”一词可以概括。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历史的肌理,审视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以及各个派别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无奈选择。帝国暮年的帝国症候群:一个病入膏肓的巨兽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