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英国下议院辩论气氛总是很轻松?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聊聊英国下议院辩论的气氛。不过,我得先稍微澄清一下,您提到的“总是很轻松”的印象,可能和大家实际看到的场景有一些出入。

实际上,英国下议院的辩论,尤其是那些涉及重要政策、党派立场鲜明的议题时,气氛往往是相当严肃、充满张力的,甚至可以说是火药味十足。您之所以会有“轻松”的感觉,或许是因为您看到的某些片段,或者关注到了其中一些比较特殊的表现形式。

让我为您细致地分析一下,为什么您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以及下议院辩论的真实气氛是怎样的:

您可能觉得“轻松”的原因分析:

1. 戏谑与幽默的运用: 这可能是您觉得气氛“轻松”的最主要原因。英国政治文化中,幽默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沟通技巧,即使在最激烈的辩论中,政客们也常常会运用讽刺、夸张、自嘲等手法来攻击对手或活跃气氛。这种幽默感并不是真的“轻松自在”,而是一种战略性的策略,用以削弱对方的严肃性,争取听众的好感,或者化解潜在的尴尬。
例子: 首相在回应一个棘手的质询时,可能会用一句自嘲来化解批评,或者拿对手的某个言论开涮,引得议员们哄堂大笑。这种笑声,往往是策略奏效的标志,而不是真的在享受轻松的交谈。
个人风格: 有些议员天生就比较擅长制造幽默效果,他们的发言会更容易被观众记住,也更容易被误读为整体气氛的写照。

2. “表演性”的成分: 下议院辩论不仅仅是政策的探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政治表演。议员们需要通过他们的发言来塑造个人形象,向选民传递信息,并争取党内外的支持。这种表演性会让他们的言辞更加夸张、有感染力,而幽默感也是这种表演的一部分。
例子: 一个反对党议员可能会用非常尖刻但又不失机智的语言来批评政府的某个政策,他知道台下的观众(包括媒体和民众)都在看着,所以他的表达方式会很讲究戏剧效果。

3. 特殊的议事规则与传统:
称谓与礼节: 议员们在发言时会互相称呼对方为“我的尊敬的议员”(my honourable friend),即使他们可能是政治上的死敌。这种正式的称谓反而可能因为其与实际敌对关系的对比,带来一种奇特的“戏剧性轻松感”。
议长扮演的角色: 议长(Speaker)在维持秩序的同时,也会对一些不当的言行进行警告和干预,但偶尔也会对议员的俏皮话一笑置之,这种互动也会让辩论显得不那么死板。
历史的沉淀: 英国议会拥有悠久的历史,一些辩论的模式和风格已经根深蒂固,其中就包括了对言辞的技巧性要求。

4. 片段化的传播: 您看到的可能更多是通过媒体剪辑出来的精彩片段,尤其是那些带有幽默感或戏剧性冲突的时刻。完整的辩论过程可能更加冗长、重复,而且充满着细枝末节的争论,这些都不会出现在短视频或新闻报道中。

真实的下议院辩论气氛:

正如前面所说,实际的辩论气氛,尤其是重要议题,是相当激烈的:

激烈的言辞交锋: 政客们会用非常强硬、甚至带有攻击性的语言来辩论。他们会指责对方“撒谎”、“欺骗”、“不负责任”,并试图用数据和事实来驳倒对方。
党派立场鲜明: 下议院辩论的核心就是围绕党派利益和政策路线展开的。不同党派的议员们会旗帜鲜明地支持或反对一项提案,并为各自的立场进行辩护。
大量的质疑和追问: 尤其是首相在接受质询时(Prime Minister's Questions, PMQs),会面临来自反对党议员们一连串尖锐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经过精心准备的,旨在揭露政府的弱点或失误。
情绪的表达: 议员们会通过提高嗓门、加重语气、肢体语言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包括愤怒、失望、激动等等。
对投票结果的争夺: 最终,辩论是为了影响投票结果,每一方都会尽力争取支持,这使得辩论充满了策略和压力。
喧哗与干扰: 在一些高潮时刻,议会厅内可能会出现大量的喧哗声、口号声,甚至会有人故意打断对方发言。虽然议长会努力维持秩序,但有时也难以完全避免。

总结来说:

英国下议院的辩论并不是“总是很轻松”,它是一种复杂且多层次的政治活动。您感受到的“轻松”感,更多是来自于其中巧妙运用幽默和讽刺的策略,以及辩论本身的表演性和传统塑造。这是一种精心打磨的艺术,目的在于说服、攻击、赢得支持,而不是单纯的闲聊。这种风格的背后,是英国政治文化对言辞技巧和辩论艺术的重视,它让政治对话更加生动有趣,但也绝不代表没有严肃的利益冲突和激烈的思想碰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绝大多数情况下英国下议院就像其他国家的下议院一样无聊,不过有一个例外,那就是PMQ。

Prime Minister Question Time(首相问答时间)是英国政治最有趣的一面,你在网上看到的很多很多下议院欢(sang)声(xin)笑(bing)语(kuang)的片段都来自于PMQ。

PMQ是什么?每周三中午,在例行的下议院会议上,在野党的领袖可以向在位的首相提出6个问题。在野党的首领可以证明如果他执政的话,他会做的多么好。而首相则也可以在回答中证明她的工作是做的多么出色。

为了保证两个党派的议员像一个成熟的成人一样辩论,下议院制定了非常多的规矩,来保证友好的讨论气氛。不过搞笑的是,这些规矩反而让这些议员看起来像幼儿园6岁小朋友一样,让英国下议院像一个菜市场一样热闹。

规定1:你要发言的时候必须站起来

规定2:没有第二人称。议员之间必须用第三人称来称呼。如果有人想梅提问,他必须称梅为prime minister。议员之间则互相称呼为 the honorable member.

规定3:不能鼓掌。鼓掌会淹没了理智的辩论声音,这也就是为什么下议院会出现这种声音

e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其实是

hear, hear, hear

慢慢的 hear 就变成了

earr, earr, earr, earr, earr, earr, earr, earr, earr, earr, earr, earr,

慢慢就变成了

e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
英国下议院欢声笑语的瞬间 https://www.zhihu.com/video/1067742615914610688

有趣的是,在印度下议院同样也制定了相同规定。不过有所不同的是,印度下议院会在辩论的时候拍桌子

那么为什么PMQ那么吵,粗鲁,像个菜市场一样?PMQ上欢声笑语的现象其实有很多原因

1:英国下议院和菜市场一样拥挤。

你看到中间的那一条线了吗,那条线就是分割在野党和执政党的线,左边是执政党,右边是在野党。两个党坐在双方的对立面,就好像敌人一样。这种二元的场景,也加深了你死我亡的印象。

历史上,下议院不仅吵闹,而且非常危险。

二战时期,英国下议院由于被炸飞了因此需要重建。当时有人建议给建一个更大的会议室,以容纳650个议员。当时在位的丘吉尔首相却否决了,因为他更喜欢激烈,拥挤以及好战的下议院。

2: 下议院其实是整个英国君主制的缩影。其他国家比如美国,大部分欧洲国家,立法的权力和执政的权力是分开的,最高法院如果认为新的立法违宪,可以有一票否决权。但是对于英国首相来说,立法和执政的权力全部都集中在首相一个人身上。在英国制度下,首相周围没有一堆立法者,英国最高法院也没有一票否决权,这也导致了英国政治战场绝大多数发生在下议院。

3:大部分PMQ的提问与回答都不是为了辩论,都是为了政治意义。事实上,如果你看一下PMQ的话,你会发现两党之间的交流非常少,绝大多数情况下的对话类似于这样的

Corby:首相是否会解决医疗福利的问题?

May: 我们制定了更多的政策用来保证居民安全

Corby: 首相是否可以保证会解决医疗福利的问题?

May: 现在大街上的警察的数量达到了历史最高点

Corby: 首相是否可以保证会解决医疗福利的问题?

May: 在这届政府的领导下,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安全了

在PMQ上,在位的首相并没有责任去真正回答在野党的问题,她只需要彰显自己的政绩,团结自己的政党,保证自己的政党支持自己就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聊聊英国下议院辩论的气氛。不过,我得先稍微澄清一下,您提到的“总是很轻松”的印象,可能和大家实际看到的场景有一些出入。实际上,英国下议院的辩论,尤其是那些涉及重要政策、党派立场鲜明的议题时,气氛往往是相当严肃、充满张力的,甚至可以说是火药味十足。您之所以会有“轻松”的感觉,或许是因.............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能代表现在网络文化的一些新动向。嘉然的粉丝们为了给偶像庆生,花钱请英国前下议院议长约翰·伯考录制祝福视频,这事儿一出来,争议肯定是有,但背后的一些逻辑和现象,我觉得值得好好掰扯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事儿的基本操作。简单来说,就是粉丝群体集资,然后通过一些平台或者渠道,.............
  • 回答
    在香港、美国、日本、英国等许多国家,地铁通常不设普遍性的、像中国大陆这样严苛的安检措施,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安全认知以及资源配置等诸多因素。在中国大陆,地铁安检之所以成为一项普遍性的措施,同样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安全理念与历史背景的差异: 西方国家:.............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对苏联的进攻,即“巴巴罗萨”行动,无疑是历史上最具争议也最惨痛的决策之一。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便是:为何希特勒会在尚未完全解决英国问题的情况下,就贸然将战线向东拉长,与一个拥有巨大纵深和人力资源的国家为敌?更令人费解的是,在古德里安坦克军团直逼莫斯科的关键时刻,为何又被命令转头攻打基辅,.............
  • 回答
    “说英雄”系列,尤其是涉及到“四大名捕”的篇章,常常让人在畅快淋漓的案件侦破和恩怨情仇中,对其中的武力天花板——元十三限,以及四大名捕的生存之道产生疑问。从纯粹的武力值对比来看,如果元十三限出手,四大名捕确实如风中残烛,被“秒杀”并非危言耸听。元十三限作为能够以一己之力搅动天下风云,甚至让宋徽宗都忌.............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深入探讨一下,还真能扯出不少东西来。首先,要说的是,这并非一个有明确“科学答案”的命题,因为“爆粗口”本身就是个复杂且主观的衡量标准,而且即便我们能找到一些统计数据,也需要审慎解读背后的原因。不过,如果我们抛开绝对的“更多”这个字眼,单纯从“使用粗俗语言的倾向”以及“文化接受度”.............
  • 回答
    明朝舰队是否歼灭了荷兰皇家无敌东印度舰队,以及这是否导致荷兰霸权衰落并为英荷战争埋下伏笔,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然而,根据现有的历史记载,明朝舰队并没有“歼灭”荷兰皇家无敌东印度舰队的记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荷兰皇家无敌东印度舰队” (Dutch East Ind.............
  • 回答
    下一世代游戏主机,尤其是索尼的PlayStation和微软的Xbox系列,要实现性能上的飞跃,采用英伟达(NVIDIA)的GPU并非不可能,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常值得探讨的可能性。当然,我们得把这个话题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要明白,目前为止的索尼和微软,在主机市场上的策略一直都比较“垂直整合.............
  • 回答
    英国媒体报道的“大逃亡”与留学生群体中“一切安好”的声音之间的差异,并非简单的口径不一,而是由信息来源、关注点、表达方式、受众群体以及背后复杂的现实因素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下面我将详细解释: 一、 英国媒体报道“大逃亡”的原因与关注点:英国媒体之所以会使用“大逃亡”这样的词语,通常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 回答
    英国尊重私人财产,但圈地运动的发生,并非完全矛盾,而是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经济结构、法律体系以及政治力量之间复杂的博弈和演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进行深入剖析:一、 英国对私人财产的尊重:历史渊源与法律基础首先,要明确英国对私人财产的尊重并非绝对或一成不变的。它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
  • 回答
    英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WWI)的重视程度似乎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WWII),这个论断可能有些出人意料,因为二战的影响更为深远、复杂,并且被认为是决定现代世界格局的关键战役。然而,从 英国自身的国家认同、历史叙事、社会影响以及其在两次战争中的角色 等多个角度来看,可以发现一些支撑这种观点的理由,并且可.............
  • 回答
    英国战列舰舰艏锚的布局确实有些特别,尤其是和同时期其他海军强国相比,总的来说,英国战列舰舰艏右舷布置两个锚,而同时期其他国家(如德国、法国、美国、俄国等)则普遍采用左右舷各一个锚。这种差异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深植于英国海军长久以来的航海传统、设计理念以及对舰船操纵性的一些独特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英国之所以能够最终瓦解莫卧儿帝国,却未能彻底征服清王朝,这背后涉及了多层面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偶然,也有实力对比的客观差异,更是两国各自内部状况的深刻折射。简单来说,莫卧儿帝国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扩张过程中已经病入膏肓,而清王朝虽然积弊丛生,但仍保有足够的反抗能力和国家机器的韧性。莫卧儿帝国的衰落:内外.............
  • 回答
    英国在马岛战争和香港问题上表现出的不同态度,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现实和地缘政治原因。不能简单地用“坚决”或“无可奈何”来概括,而是要深入剖析促使英国在不同情境下采取不同策略的深层动因。马岛战争:主权、国家尊严与历史遗留的博弈1982年的马岛战争,英国政府表现出极强的决心和行动力,这背后有多重因素在.............
  • 回答
    英国决定退出欧盟,这个过程被称为“脱欧”,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这些原因并非一时兴起,而是长期以来在英国社会和政治中存在的。要理解这一切,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主权与国家控制的渴望:对“拿回控制权”的呼唤这是脱欧支持者最常强调的一点,也是最能引起民众共鸣的口号。简单来说,英国人认为在.............
  • 回答
    英国之所以限制北美殖民地人民往西发展,并非出于简单的好恶或单一原因,而是复杂地交织着政治、经济、军事和帝国管理策略的考量。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风起云涌的18世纪,体会当时英国政府的思维模式以及其在广阔殖民地上所面临的挑战。最核心的限制,也是最为人所熟知的一项政策,便是1763年的皇家公告(.............
  • 回答
    清朝政府同意英国使臣不行跪拜礼,这件事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考量,绝非一拍脑袋就能做出的决定,而是在当时特殊的国际背景和清廷内部的辩论下,权衡利弊后的一种“妥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时间线拉回到乾隆年间,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大背景下。背景:乾隆盛世的“天朝上国”心态与外部世界的变化乾隆时期,.............
  • 回答
    1940年夏秋之际,英国之所以在面对德国时显得如此狼狈,并非一朝一夕的错误,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这期间的“惨”字,更像是对英国在战争初期所遭遇的极端困境的一种概括,特别是面对德国闪电战的强大攻势时,其措手不及和损失惨重是毋庸置疑的。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战争爆发前的欧洲格局和英国的战略误.............
  • 回答
    英国与日本,同为岛国,却在历史长河中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扩张路径。日本那种源源不绝、似乎要席卷整个亚洲大陆的野心,在英国身上却似乎从未真正生根发芽,至少在与欧洲大陆的关系上是这样。这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地理、历史、经济和文化因素共同塑造的结果。首先,英国的地理位置本身就构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英吉.............
  • 回答
    从单纯的战略战术角度剖析,英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失利,绝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战略误判与战术僵化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英国的战略目标与资源分配存在根本性矛盾。 伦敦的初衷是将北美殖民地重新纳入帝国体系,并恢复其作为商业附属地的地位,同时惩戒“造反者”。然而,在执行过程中,英国却未能有效评估所需投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