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舰队歼灭荷兰皇家无敌东印度舰队是否导致荷兰霸权衰落,为英荷战争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回答
明朝舰队是否歼灭了荷兰皇家无敌东印度舰队,以及这是否导致荷兰霸权衰落并为英荷战争埋下伏笔,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然而,根据现有的历史记载,明朝舰队并没有“歼灭”荷兰皇家无敌东印度舰队的记录。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荷兰皇家无敌东印度舰队”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s fleet,通常简称VOC fleet):VOC是世界上第一个跨国公司,它拥有庞大的舰队用于贸易、军事和殖民。这支舰队在17世纪的全球贸易和海权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明朝舰队”:明朝在15世纪初由郑和率领的宝船舰队虽然规模宏大,但其主要活动时期是明朝初期。在17世纪,明朝的国力相对衰落,尤其是在与后金(后来的清朝)的战争中消耗巨大,其海军实力已远不如郑和时期。
历史事实的检验:我们需要找到具体的历史事件来支撑“明朝舰队歼灭荷兰皇家无敌东印度舰队”的说法。

关于明朝与荷兰在海上的冲突

在17世纪,荷兰确实与明朝有过海上冲突,最著名的是发生在1662年的厦门之战(或称金门之战)。当时,郑成功的军队在击败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后,曾试图进攻厦门。然而,这次冲突的主角是郑成功及其军队,而不是“明朝舰队”与荷兰舰队的直接大规模对抗。

那么,为什么会有“歼灭”的说法呢?

很有可能,这是一种对历史的误读、夸张,或者混淆了不同时期的事件。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释:

1. 误读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事件: 郑成功驱逐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的势力,可以说是荷兰在亚洲扩张过程中的一次重大挫折。但郑成功并非直接代表整个明朝政府,而是明朝灭亡后兴起的南明政权的重要军事力量。而且,这次胜利虽然对荷兰在东南亚的声望有所打击,但并非“歼灭”了其整个“皇家无敌东印度舰队”。VOC舰队仍然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之一。

2. 混淆不同时期的军事力量: 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时期)的海军实力是毋庸置疑的强大,但到了17世纪,明朝内忧外患,海军已无法与VOC的专业化、商业化的舰队相提并论。荷兰东印度公司拥有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专业海员队伍,并且其舰队是为了进行远洋贸易和军事扩张而建立的。

3. 对“无敌舰队”的理解偏差: “无敌舰队”这个词语更常用来形容西班牙在16世纪末期的舰队,而非荷兰在17世纪的舰队。虽然荷兰在17世纪的海上贸易和军事扩张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并没有一个官方的称谓叫做“荷兰皇家无敌东印度舰队”。通常是指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武装舰队。

荷兰霸权的衰落与英荷战争

即使不讨论“明朝舰队歼灭荷兰皇家无敌东印度舰队”这一不成立的论点,我们仍然可以讨论荷兰霸权衰落以及其与英荷战争的关系。

荷兰的海上霸权: 荷兰在17世纪上半叶确实达到了其海运和商业的巅峰,被誉为“海上马车夫”。其庞大的商船队和强大的海军(为保护贸易而建立)使其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英荷战争的起因: 荷兰的崛起与英国的利益产生了直接冲突。英格兰王国也致力于发展海外贸易和海军力量。荷兰在贸易上的垄断和海上优势,以及双方在殖民地(如北美的新尼德兰,即现在的纽约)的争夺,是引发英荷战争的主要原因。
英荷战争(共四次):
第一次英荷战争 (16521654): 英国海军采取了更先进的战术和策略,并拥有更充足的资源。尽管荷兰在一些战役中表现英勇,但最终英国占据优势,签订了《威斯敏斯特条约》,承认了英国在航海法案上的优先权。
第二次英荷战争 (16651667): 英国在战争初期取得了一些胜利,甚至一度占领了荷兰的科默福斯(Commerford)。但荷兰海军在著名将领米希尔·德·鲁伊特的指挥下,发动了著名的“海盗节”(Raid on the Medway),成功奇袭并焚毁了停泊在梅德韦河口的英国海军舰队,这是荷兰海军的辉煌时刻,也让英国遭受了重创。然而,战争最终以荷兰的胜利告终,英国被迫割让了新尼德兰(即现在的纽约)。
第三次英荷战争 (16721674): 这是最残酷的一次战争。荷兰在国内面临法国的入侵,被迫与英国单独作战。在法国和英国的联合攻击下,荷兰海军在鲁伊特的指挥下再次展现了惊人的韧性和战术。虽然荷兰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但成功抵挡住了英法的进攻,保卫了国家的独立。由于法国的战争目标转移,英国也因国内政治和经济压力与荷兰议和。
第四次英荷战争 (17801784): 这已经是荷兰海权衰落的后期。英国凭借其海军优势,与荷兰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荷兰在这次战争中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失去了更多的贸易优势和殖民地,标志着荷兰海上霸权的彻底终结。

英荷战争与荷兰霸权衰落的关系

英荷战争对荷兰的海上霸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荷兰在某些次战争中表现出色,尤其是第二次和第三次战争,但持续的战争消耗了荷兰的国力,使其经济和军事资源不断被消耗。

经济压力: 荷兰虽然是贸易强国,但其国力相对英格兰和后来的法国而言,基础更为薄弱。持续的战争需要巨大的投入,对荷兰的经济造成了沉重负担。
军事消耗: 尽管荷兰海军在战术上往往能与英国抗衡,甚至取胜,但英国凭借其更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工业基础,能够更有效地补充损失和维持战争的消耗。
地缘政治变化: 法国作为欧洲大陆的主要强国,其军事力量的崛起对荷兰也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荷兰常常需要在英格兰和法国之间进行复杂的政治博弈,这进一步消耗了其精力。
内部矛盾: 荷兰共和国的政治结构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像中央集权化的君主国那样高效地动员国家资源。

结论

1. 明朝舰队并未歼灭荷兰皇家无敌东印度舰队。 郑成功驱逐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的势力是事实,但这并非“歼灭”,且郑成功并非直接代表整个明朝。

2. 荷兰霸权的衰落并非由明朝舰队的“歼灭”所引起,而是由于其与英格兰(后来的英国)之间一系列的海上和殖民地竞争,即英荷战争。

3. 英荷战争是导致荷兰海权衰落的主要原因,而不是反之。 持续的战争消耗了荷兰的国力,尽管荷兰海军在军事上展现了其高超的技艺和勇气,但面对英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以及地缘政治的变动,荷兰最终失去了其在世界海上的主导地位。英荷战争的失败(尤其是后期的战争)确实为荷兰霸权的终结埋下了伏笔,使其从世界贸易和海军的领导者地位跌落。

因此,您的提问中的前提条件(明朝舰队歼灭荷兰舰队)并不成立,由此推导出的结论自然也就不成立。但可以肯定的是,英荷战争是理解荷兰霸权衰落的关键,而这场战争并非由中国明朝的军事行动所直接导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什么宇宙的事情?——“明朝舰队歼灭荷兰皇家无敌东印度舰队是否导致荷兰霸权衰落,为英荷战争的失败埋下了伏笔?”——我们这个宇宙位面的明朝历史上有“荷兰皇家东印度舰队”这回事?

东印度公司那时候不是七省合资公司吗?


料罗湾之战,战前荷兰东印度公司最多的时候集结了19条船,2条东印度船和17条笛船。但实际上打起来之前,荷兰军势都散伙了,一些船都等得不耐烦,分别去日本和暹罗跑商去了。

郑芝龙实际上只是和8条笛船打(共9条,其中一条塞满了抢得东西没法开火),消灭4艘笛船,让另外4+1艘突围跑掉了。

攻台之战,郑成功消灭4艘笛船。郑军围困热兰遮前 1艘笛船搁浅被俘虏,3艘笛船突围撤走。

解围时,派来12艘笛船,1艘笛船被击沉,2艘笛船搁浅被焚毁。


料罗湾之战4艘笛船,攻台之战4艘笛船。

丢了4+4=8条笛船,就算对荷兰东印度公司,也不算歼灭啊。

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明末的那个时候,大约有70多艘装24-30门炮的笛船、30多艘装40门炮的东印度船(也叫归国大船)。 辅助的小船亚哈特船只装2-5门炮,数量就数百了。

(当时荷兰7省总共有多少笛船这样的武装商船,400艘以上。)



荷兰当时的主力部队包括100艘左右的大盖伦。荷兰东印度公司有几条大盖伦战列舰呢,答案是0条。

当时荷兰7省总共有多少笛船这样的武装商船,400艘以上。“霍尔姆斯篝火”那次被英国佬偷家,一次烧了150条这样的武装商船,那才叫重伤。对荷兰贸易霸权的冲击很大。

东亚这边,千辛万苦打掉个位数的东印度公司的武装商船,真不要高估其影响。全球视野是好的,但影响大小也要看其实际数字大小。

user avatar

伊努瓦奥将军部下红巾军打死了拆尼斯战狼冷锋是否导致PLA一蹶不振,为解放台湾失败埋下伏笔?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一致的

user avatar

你指的是那群在欧洲本土连编制都排不进去的武装商船吗

user avatar

一个提问犯两个常识性错误,我也是服气了。

我们太把自己当回事,荷兰颠峰期有一万五千余艘商船,海军舰船一千二百余艘,明朝击沉荷兰东印度舰队4艘舰船就能导致荷兰海洋霸权衰落?不要被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政治宣传洗脑,荷兰是英荷战争的胜利者,给予荷兰海洋霸权致命一击的是法国。第一次英荷战争英国小胜,第二次英荷战争荷兰小胜,第三次英荷战争,英国海军则是惨败被迫求和,但法国陆军势如破竹直捣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荷兰人以决堤自残的方式避免亡国,但山河破碎,强大的荷兰海军成了无源之水,英国躺赢,英国在海上最强大的对手就这样戏剧性的哽屁了。

荷兰海洋霸权的衰落是无法避免的,这主要是其天然的地理缺陷导致的。


一、大航海之前,欧洲分为地中海与北海-波罗的海两大贸易区域,扼守海洋交通要冲的是亚平宁半岛和日德兰半岛,突尼斯海峡和厄勒海峡是欧洲的咽喉,意大利和丹麦(后来被汉萨同盟取代)一直牢牢掌控着欧洲的海洋霸权。大航海之后,欧洲贸易重心转移至大西洋沿岸,意大利和丹麦衰落,英吉利海峡成了欧洲的咽喉,英法叩住了欧洲的命门,荷兰大部分海外贸易要通过易守难攻的英吉利海峡,荷兰海军战术上的胜利无法改变战略上的劣势,英法只要用少量兵力封锁海峡就能掐死荷兰。

二、荷兰小国寡民,其资源无力支持长期的消耗战,而其耀眼的财富引人垂涎,英法像牛皮糖一样粘着它死缠烂打,荷兰能胜它们一时胜不了一世。

三、后来英国的辉煌也引来了欧洲各国的羡慕嫉妒恨,但英国是个岛国,有英吉利海峡和强大海军保护,别国只能忘洋兴叹。荷兰也是以海为生,把大部分军事资源向海军倾斜,陆军力量薄弱,荷兰海军足以击退一切海上来犯之敌,但荷兰是个大陆国家,地形又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极易受到攻击,被人摘桃子是迟早的事。

user avatar

这就像蝴蝶扇了一下翅膀引发风暴一样

你说没关系吧

毕竟扇翅膀带气流了

你说有关系吧

离着十万八千里呢,毫无直接联系

user avatar

VOC在料罗湾一共就没损失几艘船…….

更何况基本上都是武装商船

17世纪的时候英荷战争连续打了三场,高强度的海上作战极大的消耗了荷兰海军的资源(尤其是至关重要的军官和将领资源)

外加1672年法军的大举入侵以及外交形式的恶化,最终极大地破坏了荷兰人的战争潜力

相比于“霍尔姆斯篝火”中一百余条荷兰商船集体焚毁,或者法军进攻低地迫使荷兰人挖开海堤,乃至于德-鲁伊特尔于1676年的战死,VOC在远东的损失可以说是不值一提

而且料罗湾(甚至是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也不是VOC经略远东的终末:1663年VOC与清军组成联军攻击郑氏家族,期间短暂占据基隆,但最终因为补给困难,商贸受限儿不得不放弃

user avatar

泻药?不是这个问题的专家但是有点想稍稍说一句。

简言之,问题的叙述“明朝舰队歼灭荷兰皇家无敌东印度舰队是否导致荷兰霸权衰落,为英荷战争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为了避免有人如果修改标题之后看不到),那么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里面几乎每一个意群都有问题:1,VOC(荷属东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一般简称为VOC,英属东印度公司一般对应地称为EIC,下同)几次与明军交火并没有导致东印度编队被全歼(东印度编队极其庞大,怎么可能尽数前往中国沿海);2,VOC的东方舰队也不是“皇家”(荷兰此时是个共和国);3,更不是“无敌”(不能更离谱了,前往远东的船只在体积等等方面同时期都在控制,葡萄牙一段时间内对前往远东的克拉克帆船的大小存在硬性规定;尺寸之外这些东印度人商船和同时期线列舰之间的设计存在差异,何况战争本身需求各种各样的船只,详见下面荐书);3,英荷战争和荷兰霸权衰落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VOC在东方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竞争力反而是EIC在长时间里处于下风,两者同样在业务和性质上有巨大差异,细看之下区别大于相似;VOC本质是一个全球运输系统,而EIC早期的商业活动没有这种明显的“提供服务”性质,晚期EIC本质是政权;而这些都和荷兰整体经济被超越之间没有绝对关系,讨论后者必须考虑农业和金融业革命和荷兰陆上局势的要素);4,而且英荷战争并没有以荷兰“失败”告终(三次英荷战争中荷兰至少两次可以被视为军事成功,RN史当代比较流行的作者基本上都承认总体上皇家海军在战争中是军事失败的,尤其是护航系统的失败导致战争对英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商船舰队规模在战争中是在萎缩的,最终英国依靠造船体量和整体经济活力强行承受了更大的损失)。

但是——题目中的思维方式是非常正确的:那就是打破区域史的框架去思考早期现代的“全球”影响。日本和墨西哥白银出口与明税务改革的关系(这是个大话题),孟买地区区域分销商和EIC的关系(EIC,VOC,印度/中国/日本地区性商户的对比),EIC东印度舰队建设维护和伦敦港区社区的关系(伦敦城市史),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探讨而且非常有成果的领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印度,中国和其他东亚商人之间的商业活动是应该被视为一个整体去考虑其影响的。这个问题非常微妙。一方面我们不希望过度强调早期现代的“全球主义”,但是另一方面,也不能落入传统叙事的框架之中就彻底否定任何跨地区的影响。这个问题的思维方式本身就是现在最需要的。很多优秀的历史学家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很多开创性的成功也在渐渐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所以感觉尤其有必要肯定这一点。

最后班门弄斧荐书一下稍稍推荐几本小书:

VOC和EIC:《商人,公司,和贸易:早期现代的欧洲和亚洲(Merchants, companies and trade: Europe and Asia in the early modern Era)》,作者是Sushil Chaudury和Michel Morinaeu,前者的名字可以记下,是东印度公司领域的重要人士。

VOC:《平定商人战士:VOC(荷属东印度公司)和其在印度不断变化的政治经济(The Merchant-warrior pacified: the VOC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nay) and its changing political economy)》,作者是George D. Winius和Marcus Vink。

英荷商业地位:《商业帝国的崛起:商业主义时期的英格兰和尼德兰,1650-1770 (The Rise of the Commercial Empires: England and the Netherlands in the age of merchantilism, 1650-1770)》,作者是David Ormrod。

17世纪早期开始船只基础:《风帆时代的英国舰艇:设计,建造,生涯和结局 (British Warships in the Age of Sail Design Careers and Fates)》,作者是Rif Winfield,象牙塔外人士,数豆子(编纂统计船只)高手。这是一套书,第一步是1603-1714.

一点英荷战争的小贴士:《Sloop of War(挣扎翻译这个词很久了,放弃) 1650-1763》,作者是Ian McLaughlan,注意其中Sloop/护航舰的起源和英荷战争中皇家海军对贸易保护的失败之间的关系。

话题下可以看的很多,但是一部分争议会比较大。上述大概可以作为比较好的小争议入门。祝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