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工业革命出现在英国?

回答
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为什么”,不如说是一场席卷全球的巨变,其根源盘根错节,遍布英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的方方面面。工业革命并非一日之功,也不是某个天才的灵光一闪,而是多种有利条件的汇聚和催化,最终在18世纪的英国这片土地上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要说英国为何能成为这场变革的先驱,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细剖析:

一、 充足且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供应:

农业革命的铺垫: 在工业革命之前,英国已经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农业革命。新的耕作技术,如轮作制、新品种的引进(如萝卜和三叶草),以及更科学的土地管理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产量。这不仅仅意味着更多粮食可以养活更多人口,更重要的是,它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
圈地运动的推动: 伴随农业革命的是声势浩大的圈地运动。这项运动虽然在短期内对农民的生活造成了冲击,但从长远来看,它使得土地的所有权更加集中,有利于大规模、集约化的农业生产,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被剥夺了土地的农民涌入城市,为新兴的工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
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 英国是一个岛国,其地质构造恰好富藏煤炭和铁矿。煤炭是工业革命最核心的动力来源,尤其是蒸汽机的燃料。而铁矿则是制造机器、铁路、桥梁等关键工业产品的原材料。英国本土的丰富资源,避免了对进口原料的依赖,降低了生产成本,也为技术的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 技术创新和科学精神的萌芽:

实用主义的科学精神: 相比于欧洲大陆一些国家更侧重理论研究的科学传统,英国在科学研究上更倾向于实用主义。许多发明家和工程师并非学院派出身,他们更关注如何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如何提高效率。这种“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导向”的思维模式,非常契合工业革命的内在需求。
关键技术的突破: 一系列革命性的技术发明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例如,珍妮纺纱机(哈格里夫斯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纺纱效率;水力纺纱机(阿克莱特发明)进一步解放了人力;骡机(克朗普顿发明)结合了前两者的优点,生产出更精细的棉纱。而最关键的突破无疑是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它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为工厂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动力,彻底摆脱了对水力等自然条件的依赖,从而可以将工厂建在更靠近原料产地和劳动力集中的地方。
对知识的开放和传播: 英国的学会和俱乐部(如皇家学会)为科学家和发明家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展示发明的平台。知识的传播相对自由,也鼓励了跨领域的合作与创新。

三、 健全的市场和金融体系:

发达的国内市场: 英国拥有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没有繁琐的关卡阻碍商品流通。随着农业革命和人口增长,国内对纺织品、工具等工业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海外殖民地和贸易网络: 大英帝国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地网络和贸易航线。这些殖民地不仅为英国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原材料(如棉花),也成为了其工业产品的销售市场。强大的海军保护了海外贸易的安全,进一步促进了资本的积累和原始积累。
成熟的金融体系: 英格兰银行的建立和发展,以及股票市场的完善,为工业投资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渠道。银行家和投资者乐于将资金投入到具有前景的工业企业中,这加速了技术的商业化和规模化生产。

四、 政治稳定和社会环境:

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英国经历了光荣革命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权力分散,政治相对稳定。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较少,给予了工商业发展更多的自由空间。与欧洲大陆频繁的战争和政治动荡相比,英国的国内环境更为有利。
保护产权的法律体系: 英国的法律体系相对健全,有效地保护了私人财产和专利权。这鼓励了发明家进行创新,也吸引了资本投资于工业生产,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劳动成果会受到法律的保护。
灵活的社会结构: 英国社会相对其他一些欧洲国家而言,阶级流动性更强一些。有能力、有野心的人有机会通过商业和技术创新获得成功,这种社会氛围鼓励了个人奋斗和冒险精神。

五、 其他重要因素:

地理位置: 英国作为岛国,其便利的海岸线和发达的内河航运系统,极大地促进了原材料和商品的运输。同时,岛国的地理位置也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其免受欧洲大陆战争的直接冲击。
文化和社会思潮: 启蒙运动在英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强调理性、进步和个人能力的发挥。这种思想的普及,为技术创新和社会变革提供了思想土壤。

总而言之,工业革命出现在英国,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层层递进的结果。这场变革就像一场精心准备的化学反应,英国提供了最适宜的反应釜、催化剂和原料,最终孕育出了划时代的工业文明。 它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系统性变革,其影响至今仍在持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刚看到这个问题,我微信公号“史客郎”前段时间写过这个话题。

全文贴上来给大家看看:


近段时间提到英国太多了。很多人都以为我仇英,其实我并不仇英。

没办法,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很多事情要去追溯的话,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得追到英国人那里去。因为人家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的国家。

这段时间,群里和后台都有小伙伴让我说说为什么英国这么牛逼?难道当年英国人一不小心碰上外星人了?当年我在读研时,问过无数前辈,他们也说不清。后来碰到书就看,前几年总算搞明白了。今天就来说说好了。

1

现在世界这些牛逼的国家,除了法国、美国,都有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德国源于普鲁士,普鲁士其实就是一群号称“骑士”的强盗,因为名声太臭,没处肯收留,波罗的海那里去开疆拓土,把当地人杀光后,再引入妓女、罪犯什么一堆人渣开垦出来的。

俄罗斯早年时被波兰人打得挺惨,搜刮更惨当年俄罗斯人饿疯了,也穷疯了,见到老弱病残,直接杀了剁成馅,做成饼,就在莫斯科中心,现在红场那地方公开叫卖。

日本也不说,当年穷人只穿上衣,下身裹条丁字裤,大冷天,两瓣白屁股扑棱扑棱,扛着里面坐着贵妇那画像,实在太惨不忍睹。

中国,本来文明古国,光辉灿烂,却碰上了百年耻辱。

这种都要么是穷,要么是被人欺。英国早年遇到的不堪回首,有点古怪:它没盐吃。

有人可能就说了:英国是岛国,四面都是海水,简直等于到处都盐啊,怎么会没盐吃呢?

还真是没盐吃。

主要是英国气候给害的:有可能一分钟前还是晴天一分钟以后就下雨,然后马上就又是晴天了。盐的来源一般有两个:要么从盐矿开采,要么靠海水蒸发。盐矿产量有限,质量也不稳定,远不如海水里晒出的盐。英国这种气候条件,就算像地中海国家那样弄好盐田,不要说晒不出盐,只怕连腌咸鸭蛋都困难。

在那个时候,没有盐吃,绝对是件大事。

当时还是农业时代,干重体力活,不多吃些盐,哪来的力气呢?到现在还是这样:干重体力活的人,口味都偏重、偏咸。

中世纪时的欧洲人,口味特别重。他们连喝的啤酒里都要放盐,咸啤酒的味道太美,现代人真是不敢想象;奶酪、黄油里也放盐,比例高得吓人,大约是十分之一,一斤奶酪一两盐,绝对能咸死人。所以现在很多人觉得当时的欧洲肯定遍地都是高血压患者。

英国这地方,和欧洲其他地方相比,还更需要盐。当时英格兰东南部一到冬天特别寒冷, 当时很多英国人还住草棚呢,很多牲畜就很难耐过冬季, 冬天草料也很少, 在冬季到来之前,农民都要大杀牲口,腌成咸肉,供未来的五个月吃。

做生意呢?也要用盐。

当时欧洲还信天主教,教皇和主教们想赚钱,疯狂设斋戒日,一年多达153天,一到斋戒日,就不能吃肉,否则要么吃肉被抓到罚款,要么事先向教堂交一笔钱,来换吃肉的权利。不可以吃肉但吃鱼没问题,这样鱼就成为肉类的替代品。

每年六月份到九月份,英国沿岸有大批青鱼游来,英国人就疯狂地捕,然后自己吃外加卖到欧洲大陆,搞点出口创汇。青鱼捞上来,就要赶紧开膛破肚,腌上,否则就会烂掉。

但欧洲人,特别是法国人,会让英国人这么好赚?知道你缺盐,知道你要吃盐,法国人拼命抬高盐出口的关税。一夸脱的盐,一夸脱一升都不到,也就四罐可口可乐那么大,道卖多少钱?最高的时相当于0.41头公牛的价格,价格和黄金差不多了。

那么什么地方有盐呢?

地中海沿岸,那里阳光普照,气候要干燥得多,也温暖得多。

但那时地中海沿岸不太平,西班牙人在搞收复失地运动,和木司令,以及自己和自己打得如火如荼,整个伊比利亚半岛战火连绵,大家拼命都来不及,没心思搞商业。

木司令很光火,反正地中海以内和以外,都是基督教徒,都是他们的敌人,最好淡死他们,死一个少一个,于是索性把直布罗陀海峡一封,结果什么地中海产的盐都出不去。海运不行,只能走法国,法国人就有了拦路收钱的本钱。这就是欧洲当时的产业链,法国站在最高端,有盐就和现在有顶级芯片一样。

当时英国人很落后,不会纺羊毛,那里技术好。英国这种气候条件的,只能忍气吞声,卖大批羊毛到佛兰德斯,也就是现在的荷兰、比利时那一带,顺带还要卖出大批腌鱼、咸肉顺带着再开采一些自然资源,像铅、砍点木材什么的,换回盐吃。

顺便说一下,另一个欧洲强国波兰,东打俄罗斯,西踢德意志,南扛土耳其,西挑奥地利,靠的也是盐:波兰当时国内有个超级大盐矿。

没想到法国国王心黑,把手伸进了佛兰德斯,还准备对英国羊毛收巨额进口税,英国早年可全指望这笔出口创来的外汇呢!

这一稿,英国人很生气,程度远远超过美国人在芯片卡我们脖子。好家伙,树也砍了,鱼捉来也买了,羊毛剪了直接就运过来了,还你点盐吃,本来就吃大亏了,你还来这一手,还让不让人活了?

英国人牙一咬,心一横,既然没钱买,那就直接派兵去抢,大家就这么凶猛地打了起来。

这场战争就是英法百年战争。

这场战争中间出了不少故事:牛逼的人有英国黑太子爱德华啦,法国有圣女贞德啦,法国国王被俘啦,英国最终战败啦,还有什么纳瓦拉美少女原本和太子订婚,最后却看上胡子一大把的法国国王公公什么的花边新闻,故事一大堆,几本书都写不完。

历史书里都说英法百年战争是为了争夺佛兰德斯,其实那只是导火索,背后原因就是一个想搞垄断,卖高价盐,一个不愿意过没盐吃的日子。

凡是涉及到吃饭问题的事,都是大问题。希特勒当年打苏联,也是觉得德国太小,不足以解决吃饭问题,东欧大平原又大又适合种粮食。为什么英国兵那么英勇,为什么英国人那么不依不饶,非要和法国干上116年?什么王位继承,什么乱七八糟理由都是假的,政治就是妥协的学问,都可以商量的,但吃饭的事情不可以商量。

这场战争,说到底就是为了嘴里有一口盐吃。

毕竟法国大,英国小。英国再拼命发狠,也是程咬金的三斧头,到最后还是败下阵来。英国人当时还没修炼成功搅屎棍技能,还有点愣头愣脑的。只剩几个海边的城堡时,跑去和法国人讲价,说如果你们每年免费给我们供应五万夸脱盐的话,我们就和你们和平。法国人说“屁”,转头稍一努力,把那几个城堡给攻下了。

英国人又没盐吃,再次过上了粗菜淡饭的日子。

这一百多年战争,两国都死了很多人,人民相互仇视。法国人打仗之前还觉得钱重要,这不难理解,一个人的曾曾曾祖父、曾曾祖父、曾祖父,到爷爷,到老爸,一堆兄弟都死在英国手里,他肯定觉得淡死英国人,比钱重要得多嘛!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那些经历过战争的领导人,一边和我们做生意,不也一边小心翼翼地问怎么做,你们才不恨我们?我们这边的领导人告诉他们,说两国一衣带水,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日本人听了后,就心惊胆战,越想越害怕。后来他们中不少人在回忆录里说,要是中国人狮子大开口,表示绝不原谅,再狠狠地冲他们要个价,当时他们心里也不至于那么怕。

反正这场仗的结果就是:英国高价都买不来盐了。2既然外面的盐来不了,英国只能“光荣孤立”,要是换成中国的词汇,就是“自力更生”了。

人类历史上,凡是喊出“自力更生”口号的,都是被逼无奈,人家不给活路走。要是人家肯给条活路,就根本不会喊,融入温暖的国际社会大家庭,它不香吗?

怎么办?两条腿走路。

一条腿是走井盐路线:英国人发现,有个叫柴郡的地方地底下有盐水。

这技术路线和我们四川差不多,但四川地底盐水埋藏深,只要把钻井钻下去,盐水就会喷出来,人们只管取水锅煮盐就行了。英国柴郡这地方盐水浅,要打个大井,把盐水一桶一桶汲出来,再煮盐。这就有点费力气,和四川相比,成本也大多了。

另一条腿,就是走海盐路线,就是到海边搭个棚子去,打来海水,再放到锅里去煮。

这两条路线,都是没办法的办法,成本高得一塌糊涂。

为什么呢?柴郡的盐水没多少,要经常打井,还缺燃料。就要到森林去砍树,再劈成木材,几百里外运过来,当时英国全烂泥路,光路上要走十几天,经常几十个人猛搞一两个月,才弄出一点点盐,成本就高得不得了。

海边也一样,也是缺燃料,也要从几百里外的烂泥路运过来。

这种搞法,极其不现实。一费人力,二费森林,三费铁锅。盐水有腐蚀性,当时炼铁技术也很差,铁里杂质多得一塌糊涂,几锅水一煮,铁锅通了,就得换锅。当时锅也是高档生活用品,不会比2万块的华为折叠屏手机便宜。

没多久,问题来了:森林基本上砍光了。

大不列颠的草地为什么美如画?英国盐民的斧头造就了它。

不过不要紧,英国人后来会这种摧残环境的结果当成大自然本身,看不到芳草如茵,就觉得浑身不舒服,一定要把树砍光,剩下那么一两棵,才觉得回归自然。像新西兰,本来是一片连绵不断的超级大森林,就这样被那些移民砍成和英国故乡一模一样的。

以为树木没了,就能挡住英国人吃盐的心?

他们在砍掉的森林里,又发现了新东西:泥煤。

泥煤,也叫泥炭。英国不是环境湿润么?大树倒下后,常常会泡在水里,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下,慢慢地就会碳化成像泥一样的东西,这种东西发热量不高,但弄得有点干后,可以直接烧。这东西也好运得多,毕竟木材形状不规则,又轻。

英国泥炭层和森林不同,它积累了成千上万年,很厚,比森林撑得时间还长。这就有点像矿了,英国人一边拼命地挖,一边也琢磨着怎么节省运输成本,当时就修了好几条运河,用船运泥炭;水到不了的地方,英国人铺了石板,省得走烂泥路。

英国人也由此养成了对泥炭的独特爱好,比如说,英国最牛逼的威士忌,一定是泥煤味的,外人没经过这段历史,实在喝不惯,很多人说它们是“消毒药水”。我个人认为,消毒药水都比它好喝,因为它还带着点烟熏味,气味有点刺鼻,一不小心可能会被呛到,还不如说它是酒中的榴莲比较合适。

这时候,英国人还是盐不够。

当时英国人已经把渔场伸到从北海伸到加拿大那里纽芬兰岛附近去了,那里鱼多,法国人和西班牙人也去捕。他们知道英国人盐不够,总喜欢挤眉弄眼,当着英国人的面故意大声说:哎呀呀,带了这么多盐,怎么用得完啊!然后哈哈大笑。

英国人也没办法,想出了两招:

第一招就是干式保鲜,捕到鱼后,先放到岸上晾干,然后撒上少量的盐,刚好保证鱼运回去,也能保鲜。为了晒鱼,他们就得登岸,就要弄些设施,还要留人看护,就形成了殖民地。

第二招,既然形成了殖民地,1583年英国人就干脆直接宣布纽芬兰岛是英国的,附近的海也是英国的,宣布完了,就拿着英国国王发的特许状,挨船来收税。法国和西班牙的渔民就骂收税的人是海盗。

恭喜他们,答对了。

这些收税的英国人原来干的老本行就是海盗。

这帮法国人和西班牙人没有钱,那就用盐抵,来条船,先缴半船盐的税。

然后英国渔民连那一点点盐都不用带了,直接从收税的不知道算官员,还是算海盗那里直接买就行了,比英国国内便宜多了,如果多买一点,还能贩回国买私盐。

就这样,因为缺盐,英国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纽芬兰。在之后的300多年里,英国把它的殖民事业扩展到全球。

接着说挖泥炭,顺着泥炭层再往下挖,就挖到了真的煤。

煤的发热量是泥炭的好几倍。

前面说过,泥炭是树倒在水里,没有氧气,才形成的。煤层在泥炭层下面,自然里面都是水,所以在开采的时候,要不断把抽出来。最早阶段,英国人用人力提水,效率当然差得一塌糊涂,于是人们就只能想怎么用机器来提水。

1695年,也就是百年战争结束246年之后,英国人终于迎来了高光时刻,有个叫萨弗里的人造出了几台蒸汽泵,用来抽水。但除了煤矿,这个蒸汽泵没其它地方要,因为第一没需求,第二它的效率非常低,要烧大量的煤,第三它会爆炸。

蒸汽泵模式,它其实就是把水蒸汽灌进泵里,让它冷凝,提水的一种机器。

然后蒸汽泵就开始慢慢地进行一百多年的进化:刚开始没有活塞,后来有了活塞。然后一环套着一环,煤矿产出越来越多,成本不断下降,各个行业开始了迭代升级:冶金行业用上焦炭,不再用木材,长期困扰冶铁质量的问题得到解决,英国的铁制品质量越来越好;得到了更好的铁后,生产工具就等到了改进,对蒸汽泵的零部件和其他采矿工具升级了,钟表业因为精密度高,转移到了蒸汽泵行业……

反正是你推动我,我前进了,再进一步推动你,相互促进,螺旋式前进。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不断积累,产业越分越细,越来越专业化。直到有一天,一个叫瓦特的人改进了蒸汽泵,大规模地提高了它的效率,让蒸汽泵发生质变,变成了蒸汽机。

这时候,英国人终于不缺盐吃了。

不过,为了解决这问题,英国点开了开拓殖民地、进行工业化等众多技术树。

它也从一个天天粗衣淡食,在寒风凄雨中挣扎,只想要搞一点盐吃的可怜虫,变成了世界最强的强者:它的煤炭年产量,在蒸汽机发明后不久,就超过了500万吨;它开始铺设铁路,建造火车;它的舰队,在全世界海洋里横行。

3

其实哪怕历史重新再回去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首先诞生这事还是显得那么诡异:要是论富裕,英国那时不但是欧洲,而且绝对算全世界的穷国;要是论技术,英国在百年战争时,连羊毛都纺不好,都要出口到佛兰德斯,别的方面也可想而知;要是论文化,英国更是可笑,哪怕在和法国打得你死我好,它宫殿里说的,还是法语,而不是英语。

日不落帝国但是在持之以恒地坚持努力了三个多世纪后,工业革命就偏偏在英国最早产生了。

这也证明了一个道理:在这个世界上,没什么事情是不可以的。只要不管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人肯持续不懈地朝一个方向去努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为什么”,不如说是一场席卷全球的巨变,其根源盘根错节,遍布英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的方方面面。工业革命并非一日之功,也不是某个天才的灵光一闪,而是多种有利条件的汇聚和催化,最终在18世纪的英国这片土地上绽放出绚烂的花朵。要说英国为何能成为这场变革的先驱,我们不妨从几个.............
  • 回答
    俄罗斯的军事工业,确实在一些领域有着令人瞩目的技术实力,这一点我们是公认的。想到那些在国际舞台上频频亮相的先进武器装备,我们很难不佩服其研发和制造能力。但要说起俄罗斯的民用产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却鲜有踪影,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技术不行”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一个核心问题.............
  • 回答
    产业空心化与去工业化:迷思与现实“产业空心化”与“去工业化”这两个词汇,近年来常常出现在经济讨论的场合,往往伴随着一丝忧虑和不安。它们描绘了一个国家制造业比重下降,生产能力向海外转移,国内经济结构失衡的景象。然而,对于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以及为何看似不利于本国的趋势却难以被有效阻止,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经.............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常常让人感到一丝历史的无奈。为什么一个相对年轻的国度美国,能在近代迅速崛起成为世界霸主,而拥有五千年璀璨文明的中国,却错过了工业革命的契机,乃至在近代屡屡遭受挫折?这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绝非一两句话能道尽。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掰扯。美国崛起的世界性优势:历史的机遇.............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触及了儒家思想与现代化的关系以及全面复兴的意义。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儒家思想是否“与科学进步与工业革命背道而驰”?首先,我们需要审慎地看待“背道而驰”这个说法。这是一种带有评判性的概括,可能忽略了儒家思想的复杂性和历史演变。 儒家思想的核心.............
  • 回答
    东亚的工业化探索成功,而中东的工业化探索普遍遭遇失败,这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虽然都曾尝试工业化,但其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社会结构、资源禀赋、外部环境以及战略选择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最终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命运。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差异和原因: 东亚工业化成功的关键因素:1. 明确的国家发展.............
  • 回答
    .......
  • 回答
    二战后,日本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的大规模转移,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迁的一个缩影。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从宏观经济政策、农业自身条件、社会思潮以及技术进步等多个层面来深入理解。一、 战后日本经济重建的迫切需求与“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日本在二战中遭受了毁灭性的.............
  • 回答
    苏联宁死都不肯大规模调拨资源发展消费品工业,这背后是一系列深刻的政治、经济、思想和历史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苏联的国家战略定位、意识形态导向以及经济体制的固有缺陷。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剖析: 一、 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战略选择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苏联自.............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未能彻底摧毁苏联的工业能力,这是导致其最终在东线战场失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德国在战争初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一路深入苏联腹地,但苏联工业的韧性和德国自身战略上的失误,使得“巴巴罗萨行动”的这一核心目标未能达成。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首先,苏联工业的“战略转移”是德国未能摧毁其工业能力的.............
  • 回答
    法国军事工业:欧洲翘楚的实力与未来航母的憧憬在当今波谲云诡的国际安全格局下,法国的军事工业依然是欧洲大陆上不可忽视的重镇。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先进的技术实力以及独立的国防战略,共同塑造了其在全球军工领域的独特地位。而近期关于法国新一代航空母舰的构想,更是激起了国内民众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这背后蕴含着.............
  • 回答
    印度作为世界第三大钢铁生产国,其钢铁产量长期位居全球前列,但为何仍被普遍认为未完成工业化?这一问题涉及印度工业化进程中的多重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挑战,需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工业化进程的阶段性特征印度的工业化始于1947年独立后,初期以重工业(如钢铁、煤炭、电力)为主导,但这一阶段的工业化具有“重.............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尖锐,也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中国在工业文明的长河中,似乎总是扮演着追赶者的角色,那些真正引领潮流、Defining the era 的“拿得出手的作品”,是不是总是被西方或者其他国家占据?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人绝对不笨。中国人民的智慧、勤劳、创造力,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有太.............
  • 回答
    苏联计划经济的弊端众所周知,诸如效率低下、创新受阻、商品短缺等等,这些问题在改革开放后愈发凸显,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解体。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却在短短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的时间里,完成了西方国家耗费数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进程,这无疑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那么,在看似弊端重重的体.............
  • 回答
    一战爆发前,奥匈帝国确实有着不可小觑的实力,它是一个庞大的多民族帝国,拥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其工业产值一度超过俄国,是当时欧洲的五大列强之一。然而,军事上的节节败退,尤其是在东线战场面对俄军的攻势时,绝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而是多重历史、政治、军事和战略层面的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表面上的强大与内在的.............
  • 回答
    东北,一个在很多人印象里只与寒冷和荒凉挂钩的土地,但在建国初期,它却承担起了共和国工业化起步的重任,一跃成为国家最重要的工业基地。这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其实有着深邃的历史逻辑和国家战略的考量。简单说,不是东北的环境“差”,而是那个时代,“差”的环境里蕴藏着“好”的资源和“易”的战略优势,而这些,恰恰.............
  • 回答
    要说清楚为什么为了推进工业化要进行三大改造,以及这个过渡时期为什么那么关键和必要,咱们得把历史的脉络梳理梳理,不能简单一句“为了工业化”就带过。这背后牵扯着经济基础、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的方方面面,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咱们先来看看那个时候中国是个什么样子。新中国成立之初,虽然赶走了帝.............
  • 回答
    特朗普政府时期,彼得·纳瓦罗(Peter Navarro)被任命为白宫贸易与制造业政策办公室主任,这一举动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可以说是特朗普经济政策中一个非常具有标志性的人物和职位。纳瓦罗其人,在被特朗普选拔之前,是一位经济学家,但他的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向,尤其是他对中国经济崛起和贸易问题.............
  • 回答
    这起事件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涉及到教育公平、资源分配、学校声誉、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分析:事件起因:地铁站命名引发的争议 核心矛盾: 陕科大(陕西科技大学)对即将开通的地铁站被命名为“西安工业大学”感到不满。 陕科大的诉求/不满原因(推测): 历史渊源与关.............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