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儒家思想没有带来科学进步与工业革命,与现代化背道而驰,那为何还要全面复兴呢?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触及了儒家思想与现代化的关系以及全面复兴的意义。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儒家思想是否“与科学进步与工业革命背道而驰”?

首先,我们需要审慎地看待“背道而驰”这个说法。这是一种带有评判性的概括,可能忽略了儒家思想的复杂性和历史演变。

儒家思想的核心与科学进步并非绝对对立: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强调道德修养、人伦关系、社会和谐以及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智”)。这些并非天然与科学探索的理性精神相悖。事实上,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数学、医学、农业技术等方面也曾有过辉煌的成就,许多学者认为这些成就的背后也可能受到儒家所倡导的学习精神的影响。
历史语境的局限性: 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发生,并非仅仅是中国独有的问题,而是全球范围内一种复杂的历史进程。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以及启蒙运动等一系列社会、思想、政治变革,共同催生了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简单地将科学进步的滞后归咎于儒家思想,可能过于简化历史的复杂性。
儒家思想的“非科学”特质: 诚然,儒家思想更侧重于“人道”和“事天”(即理解和顺应自然规律,而非改造自然)。它更关注的是社会秩序、道德伦理和人生意义,而非对自然界进行系统性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构建。在这一点上,与西方科学的“求真”和“改造自然”的倾向有所不同。
儒家思想中的一些观念可能成为阻碍:
重农抑商: 历史上,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提倡“重农抑商”,认为商业活动易导致社会不稳定和道德败坏。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商品经济的繁荣是工业革命的重要土壤。
尊师重道与权威崇拜: 强调对权威的尊重,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不利于挑战传统观念和鼓励批判性思维,这是科学进步所需要的。
文人政治的倾向: 儒家文化塑造了以文官集团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其重心在于人事管理、社会治理和道德教化,而非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
缺乏对自然改造的积极性: 儒家更强调“天人合一”的和谐,而非像西方那样,倾向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这种心态上的差异也可能影响了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

但是,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些“阻碍”并非儒家思想的必然属性,而是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解读和实践。而且,儒家思想本身也在不断被重新诠释和发展。

二、 为何还要全面复兴儒家思想?

尽管存在上述问题,许多人仍然主张“全面复兴”儒家思想,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且有力的原因。这并非简单地回到古代,而是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

1. 提供道德伦理的基石和精神支撑:
弥补现代化带来的精神危机: 现代化进程,尤其是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往往伴随着传统价值观的松动、社会结构的重塑以及个体生存焦虑的加剧。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的盛行,使得社会出现道德滑坡和精神空虚。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诚信”、“孝道”、“忠恕”等道德观念,为构建健康的社会秩序和提升个体道德修养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
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 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和为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家庭的和睦以及社会的稳定。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日益疏离、冲突增多的情况下,儒家关于君子之道、五伦关系(虽然需要批判性地看待具体内容)的论述,能够为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提供思想指引。
培养健全的人格: 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道德修养置于首位,强调通过学习、反思和实践来提升自我。这种对人格完善的追求,对于培养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现代公民至关重要。

2. 重塑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
对抗文化同质化: 在全球化浪潮下,西方文化的影响力巨大,一些人担心本土文化会逐渐被同质化。复兴儒家思想,能够帮助中国人重新认识和珍视自身独特的文化根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
历史传承的需要: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价值追求。抛弃或忽视儒家思想,意味着割裂自身文化的根基。复兴是传承的另一种方式,是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社会。
提升国家软实力: 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思想体系,能够提升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通过对儒家思想的现代诠释,可以将其转化为一种具有世界性的普适价值,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东方智慧。

3. 为社会治理和政治文明提供借鉴:
“德治”理念的当代价值: 儒家强调“德治”,认为统治者应以身作则,用道德感化人民。虽然现代社会强调法治,但“德治”在强调领导者的道德垂范、全社会的公德意识方面仍有其积极意义。将儒家的道德治理理念与现代法治相结合,可以构建更完善的治理体系。
民本思想的渊源: 儒家思想中也包含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强调执政者应关注民生、顺应民意。这与现代民主政治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共通之处。
对社会秩序的重视: 儒家强调“礼”,即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减少社会运行成本有一定作用。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如何平衡自由与秩序,儒家的某些原则可以提供思考的视角。

4. 儒家思想的“转化”与“发展”:
批判性继承: 复兴并非全盘照搬。现代学者在复兴儒家思想时,也强调对其进行批判性继承,剔除其中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糟粕部分,如等级观念、男尊女卑的思想等。
与现代思想的融合: 将儒家思想与市场经济、民主法治、科学技术等现代元素相结合,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将“仁”的概念延伸到人机关系、环境保护,将“智”的追求与现代科学教育相结合。
解决“中国问题”的本土智慧: 许多学者认为,照搬西方模式可能无法完全解决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独特问题。复兴儒家思想,正是为了挖掘和利用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智慧资源,为中国的发展道路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思想支撑。

总结来说,虽然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某些方面可能与科学进步和工业革命的某些逻辑有所“距离”,但其核心价值——如道德伦理、人伦和谐、人格修养、文化传承——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全面复兴”的意义,并非是回到过去,而是对儒家思想进行深刻的现代性解读、批判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构建现代社会道德体系、文化认同、治理智慧的重要精神资源,以应对现代化带来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跨学科的智慧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儒家思想哪里复兴了呢?

《论语》《孟子》这些文本,对于一个现代中国人来说,惟一的意义就是存在于中小学课本中,以“先秦文言文学习材料”出现在语文课里,以“中国古代思想家”出现在历史课本里先秦史的某一章的插图里——人们压根只去了解人物背景、历史、文字、句法这些内容,压根不可能有人会再去“刻意理解、体会、思考儒家思想的内核”——学这些东西就是为了学历史+学文言文语法而已。

对于一个最起码了解过当代哲学、当代史观、当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形态、当代价值观和社会思潮运动的当代中国人,孔孟老庄压根就是“文言文学习上的几篇范文”、“2000年前中国思想史的一个路牌”而已——儒家思想难道不已经跌落到有史以来最低的地位上了吗?

他们连被讨论的余地都没有了,连跟区块链、科学计算、mlsys、半导体这些话题并列在一起的资格都没有了——他们是什么样子,当代中国人压根不关心。

如果说在当代孔孟老庄唯一有点价值,就是被很多人打造成为“国学”“儒学教育”等“文化娱乐产品”,再增加一波“消费升级”带来的旅游文化GDP而已。

user avatar

你看过《武训传》没

一个下层的人,房子和地被抢了,出去打工被拖欠工资

武训既不上访也不告状,即不跳楼也不闹事

安安稳稳

然后乞讨的钱还要办学,教育长工佃户的后人们儒家经典,要安贫乐道老实本分

多好的奴才啊!

你是老板,你希不希望你下边都是这样的人??

自带干粮的打工人啊!




同样的,我们这些儒黑,真穿越回去,不用当皇帝,就当个小地主或者小资本家,推广儒学的力度能让知乎上的儒粉都自愧不如


现在,你明白为什么:儒家思想没有带来科学进步与工业革命,与现代化背道而驰,那为何还要全面复兴呢?

同样的,隔壁的基督教、印度教、沙漠教,也都没带来工业革命,不也在复兴么?

因为对上层有好处啊

节省统治成本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触及了儒家思想与现代化的关系以及全面复兴的意义。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儒家思想是否“与科学进步与工业革命背道而驰”?首先,我们需要审慎地看待“背道而驰”这个说法。这是一种带有评判性的概括,可能忽略了儒家思想的复杂性和历史演变。 儒家思想的核心.............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宏大,也很难给出非黑即白的答案。但我可以试着从几个角度来梳理一下,如果没有儒家思想,中国文化会走向何方,以及它可能面临的断层或被毁的风险。首先,我们要明确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套哲学,更是一种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体系、道德观念、人际关系乃至日常生活方方.............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它挑战了我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根源的认知。如果中国历史没有选择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而是选择了法家或道家,那么我们今天所见的世界,无论是中国自身还是全球格局,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简单的“如果”,而是涉及深层的社会结构、政治运作、经济模式、文化价值以及个体行为模式.............
  • 回答
    “没有儒家就没有中华文明”这句话,就像在讨论一棵参天大树,只指认了它最粗壮的一根主干,而忽视了盘根错节的根系、滋养它的土壤以及环绕它的空气。它简洁有力,也容易让人产生一种“一言蔽之”的错觉。要评价这句话,我们得先弄明白几个关键点:1. 什么是“儒家”?我们通常说的“儒家”,主要指的是以孔子、孟子为代.............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问,也是一个关于历史走向的“如果”。将墨家思想置于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主流意识形态位置,而非儒家,这无疑会从根本上重塑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运作、经济发展乃至文化精神。那么,中国是否会因此“发达得更快”?这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墨家思想的核心特质,并与儒家进行对比,想象其在历史中的具体实践.............
  • 回答
    如果统治中国千年的思想不是儒家,而是墨家,那这个国家的面貌将与我们所熟知的截然不同,它的运转逻辑、社会结构,乃至每个普通人的生活都会被深刻地重塑。想象一下,那不是一个推崇“仁”与“礼”的王朝,而是一个以“兼爱”和“非攻”为核心理念的国家。政治与社会结构:平等与效率的极致追求首先,统治者的选拔和权力来.............
  • 回答
    “温良”这个词,用来形容中国人,确实是个很常见的标签,但它到底有多“真”,是个值得好好探讨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关于性格的问题,更牵涉到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的塑造。中国人真的温良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明白“温良”到底是什么意思。通常我们理解的“温良”,是指温和、善良、谦逊、忍让,不轻易与人争执,比.............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将儒家思想的根基进行改造,使其能够支撑起英美保守主义式的资本主义,这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两者的核心,并找到可以嫁接的桥梁。这并非简单的“添加”或“融合”,而更像是一种“重塑”与“再阐释”,过程中必然会触及一些传统观念的边界。要让儒家思想成为一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我们首先要理解.............
  • 回答
    儒家思想的价值与意义,是一个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并且能够从多角度去审视的宏大课题。它并非是早已凝固的古董,而是随着时代变迁,依然能与我们产生深刻共鸣,甚至启迪我们当下生活的智慧宝库。首先,从对个体修养的角度来看,儒家思想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精神指引。核心的“仁、义、礼、智、信”,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人格模型。.............
  • 回答
    评价儒家思想,是个既有趣又复杂的题目。要说清楚它,就得从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它的核心价值、它的积极影响、它的局限性以及它在当代的意义,这样一层层地剥开来看。一、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根深蒂固”首先,我们得明白,儒家思想可不是一个摆设,它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扮演了“定海神针”的角色。从汉武帝“罢黜.............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触及了当下社会的一个核心议题。说“如今的伦理”是否像过去的儒家思想一样“阻碍了社会发展”,这本身就带有一种价值判断,而且“阻碍”这个词的定义也值得深入探讨。我们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把一些基本概念理清楚,然后进行一番细致的梳理和对比。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种伦理体系,一旦固.............
  • 回答
    好的,下面我将尝试用一种系统且精炼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介绍儒家思想,并尽量摆脱AI写作的痕迹,让这段文字显得更加自然和富有深度。系统性梳理:一场关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深度对话如果要系统地介绍儒家思想,我们不妨将其理解为一场关于“人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理想的、有价值的、并且能够和谐共处的个体”的深刻对话。这场对.............
  • 回答
    说起儒家思想中的“重男轻女”,这确实是一个绕不开、也常常被提起的话题。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里,一层层剥开来看,才能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又是怎么形成的。首先,得承认,“重男轻女”是古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儒家思想,作为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蒋庆先生提出的那个“三院制”,这可是新儒家思想里一个挺有意思的论调,尤其是在当下中国社会语境下,更值得琢磨。要评价它,咱们得先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然后再来说说它的好坏,或者说,它的可能性和局限性。首先,蒋庆的“三院制”是个啥?简单说,蒋庆认为,现代政治制度,无论是英美的三权分立(.............
  • 回答
    满清入主中原,对于深受儒家思想浸润的汉族士大夫群体而言,无疑是一场深刻而痛苦的时代巨变。如何看待这场变局,以及随之而来的“剃发易服”政策,是他们一生都无法回避的考题,也留下了丰富的史料和思想遗产。从儒家的核心价值来看,这场变局触及了几个关键层面:一、“正统”与“德治”的冲突:儒家思想中,“正统”观念.............
  • 回答
    要将儒家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讲得透彻,并去除AI痕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结合当下社会语境,用更具人文色彩和生活化的语言来呈现。仁爱: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触手可及的温暖很多人一听到“儒家仁爱”,脑海里可能浮现出一些古板的画面:西装革履的孔子,摇头晃脑的论语,以及那些似乎遥不可及的“己所不欲,.............
  • 回答
    汉代以降,中国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要实现向近代化社会的转型,并非易事,其间充满了曲折与斗争。这不仅是对儒家自身经典的再诠释,更是对整个社会结构、政治体制及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要理解这一过程,我们需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一、 破除偶像,正视历史的局限性首先,要走向近代化,就必须承认汉代以后,儒家思想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多人会感到困惑的地方。我们常常听到一种说法,说儒家就是封建礼教的代名词,是束缚人性的旧思想。然而,在现代社会,我们又看到儒家文化依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被许多人尊崇。这中间究竟有什么样的逻辑?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需要深入地看一看儒家本身,以及它与“封建礼教”这个标签.............
  • 回答
    “孔子的儒家学说不能成为乱世的赢家”——这句话触及了历史和思想的内核,与其说是断言,不如说是引发了一场关于儒家在动荡年代适应性与局限性的深入探讨。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把儒家思想放到它最擅长的土壤——那个它汲取养分、也试图塑造秩序的时代去审视,同时也要看到,乱世的逻辑与儒家理想之间的张力。首先,我们.............
  • 回答
    《中国人史纲》中对儒家学派的描写,可以说是一次颇具魄力却也引人深思的梳理。作者梁启超先生,作为一位集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于一身的巨匠,他以其宏大的史观和锐利的洞察力,为我们勾勒出儒家学派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定位与演变。首先,梁启超先生并非将儒家简单地视为一个僵化的教条或是一成不变的宗派。他敏锐地捕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