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儒家的重男轻女?

回答
说起儒家思想中的“重男轻女”,这确实是一个绕不开、也常常被提起的话题。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里,一层层剥开来看,才能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又是怎么形成的。

首先,得承认,“重男轻女”是古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儒家思想,作为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这种现象起到了巩固和强化的作用。

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宗法制度的基石: 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孝道”和“礼”。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里,男性承担着延续家族香火、祭祀祖先的重要责任。只有男性才能继承父辈的爵位、财产,才能在家族祭祀中扮演关键角色。女性出嫁后,就属于夫家,不再是娘家的祭祀主体。这种制度设计,天然地就将男性置于了家族延续和宗教仪式中的核心地位。儒家对这种秩序的维护,无形中就强化了男性在家中的权威和重要性。

“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 儒家提倡的社会秩序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背后是一种等级森严的社会分工。在家庭内部,这种分工也表现为男性承担对外的事物,如仕途、耕作、经商等,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和对外代表。而女性则被期待在家中操持家务、相夫教子,成为家庭内部的管理者。虽然“女主内”听起来是各司其职,但长久来看,由于男性掌握着主要的社会资源和话语权,这种分工就容易导致女性在社会地位和能力展现上受到限制。

“三从四德”的规范: 儒家为女性设定了“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和“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从”更是明确了女性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依附关系,将女性的价值与男性挂钩。虽然“妇德”强调贞操和节制,具有一定的道德约束力,但“妇言”、“妇容”和“妇功”的侧重点,更偏向于外在的规范和家庭内部的劳作,而非个人能力的独立发展。尤其是在“夫死从子”这一点上,女性的独立性几乎为零。

对女性才智的压抑: 虽然中国古代也有一些才女,但总体而言,儒家社会并不鼓励女性接受广泛的教育,更不会支持她们在公共领域发挥才能。人们普遍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过度的知识和才能反而被视为不守妇道的表现。这直接导致了女性在知识、见识和社会参与度上的局限,进一步加剧了男性在社会地位上的优势。

性别的象征意义: 在儒家哲学中,有时也会将阴阳进行比附,虽然“阴”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并非全无优点(如柔顺、包容),但在很多情况下,它与“阳”相比,被赋予了次要、被动、依附的含义。这种象征性的比附,也间接影响了人们对性别的认知和评价。

但同时,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重男轻女”完全归咎于儒家,或者说,儒家思想本身也存在一些可以解读出不同寻常之处的方面。

儒家思想的“变通”与“因时而异”: 儒家并非铁板一块,它强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同时,也讲究“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礼”本身就包含了对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规范。在某些时候,如果男性违背了“礼”,比如不孝、不仁,那么“夫为妻纲”的说法也并非绝对。孟子就曾说过“君子三乐”,其中一项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而教育的对象并非仅限于男性。孔子也曾评价过子路的老婆“不善道”,说明他对女性的言谈也有自己的标准,并非一味贬低。

对女性道德品质的强调: 儒家在强调女性“三从四德”的同时,也对女性的道德品质给予了高度评价,比如对贞洁的推崇,对贤妻良母的赞美。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女性在家庭和社会稳定中所扮演角色的肯定。虽然这种肯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不能完全否认其对女性作为个体“德行”的关注。

“仁”与“爱”的普适性: 儒家倡导“仁爱”,虽然在实践中往往有亲疏远近,但“仁”的本质是一种爱,一种对他人的关怀。在理想状态下,这种爱也应该包含对女性的尊重和关怀,而非单纯的压迫。

历史上对儒家“重男轻女”的“批判”与“修正”: 历代都有一些思想家对儒家思想中的一些不合理之处进行过反思和批判。比如宋明理学之后,一些对女性的压抑越发明显,但也同时存在一些温和的呼吁,希望女性也能有适度的发展空间。

总而言之,看待儒家思想中的“重男轻女”,需要辩证地来看:

它是古代社会普遍现象的反映和固化。 当时生产力水平、社会结构、宗法制度等都决定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儒家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吸收并强化了这种不平等,将其纳入到一套完整的社会伦理体系中。

它不是儒家思想的全部。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也有倡导仁爱、重视道德、强调教育等积极方面。不能因为其中的“重男轻女”就全盘否定。

其影响是历史性的、深远的。 儒家思想中的这种性别观念,对中国几千年的社会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一些残留的观念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理解其形成原因,是为了更好地超越它。 知道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观念,才能在现代社会中更有针对性地去改变和进步,建立更加平等和谐的性别关系。

所以,与其说儒家“创造”了重男轻女,不如说它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将当时社会存在的男女不平等现象,通过其理论和伦理体系,进行了一番包装和巩固,并因此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在继承传统文化时,哪些是需要批判和扬弃的,哪些是值得借鉴和发扬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儒家重男轻女,是程朱理学的畸形发展导致了重男轻女的极端化。是明清时期对于程朱理学糟粕的无限拔高导致的禁锢人性。如果拿重男轻女批判程朱理学这我举双手赞成,但是儒家不不只程朱理学。儒家心学的代表人物李贽就极力主张批判假道学,主张要解放人性,所以我感觉儒家的心学不应该替理学背锅

程颐--《二程全书·遗书二十二》:“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

李贽--《焚书· 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夫妇人不出阃域,而男子则桑弧蓬矢以射四方,见有长短,不待言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设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听,乐学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恋,则恐当世男子视之,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


感谢 @长风 ,对我启发很大。

user avatar

实际上儒家的重男轻女,是用性别矛盾来掩盖阶级矛盾


简单说就是:儒家经过历代统治者的精心筛选,和朱熹这种大儒的配合,已经变成了一个把老虎驯化成羊的学说。这样,哪怕自己的儿子不是老虎,是一条狗,看住一群羊,也够用了。

但是,羊也要有自己压榨的动物啊!

所以呢,一级压一级,到了最下边

鲁迅说:但是“台”没有臣,不是太苦了么?无须担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而且其子也很有希望,他日长大,升而为“台”,便又有更卑更弱的妻子,供他驱使了。



因为怕

孔子家语里边怎么说的?

父亲早亡,一个人拉扯弟弟妹妹长大的家里的长姐,这种女强人我们是hold不住的,是不能娶的,

明代土司的儿子要送到府城去学习儒家经典,然后土司的女儿们一个比一个能打,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瓦氏夫人,58岁的老太太,带队去抗倭··········

但是呢,土司虽然男人学成了废物,女儿还是跟着妈妈打仗的,历练出来的

注:宋代开始,儒家彻底大兴,但是就宋朝这重视儒家的程度,都知道:壬子,诏:民以书籍赴缘边榷场博易者,自非九经书疏,悉禁之。违者案罪,其书没官。(除了儒家的书,别的千万不能出口的!!)

汉人是男人学成了废物,也不让女人学,最后只能“契丹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蒙古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西夏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英吉利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德意志不满万、满万不可敌、法兰西上千万、千万不可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儒家思想中的“重男轻女”,这确实是一个绕不开、也常常被提起的话题。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里,一层层剥开来看,才能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又是怎么形成的。首先,得承认,“重男轻女”是古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儒家思想,作为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 回答
    “孔子的儒家学说不能成为乱世的赢家”——这句话触及了历史和思想的内核,与其说是断言,不如说是引发了一场关于儒家在动荡年代适应性与局限性的深入探讨。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把儒家思想放到它最擅长的土壤——那个它汲取养分、也试图塑造秩序的时代去审视,同时也要看到,乱世的逻辑与儒家理想之间的张力。首先,我们.............
  • 回答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学:殊途同归还是根本对立?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学之间的关系,历来存在着各种解读,有的认为两者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甚至视儒学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化的重要基石;有的则强调两者之间巨大的价值和方法论差异,认为它们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要理解这种复杂的关系,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
  • 回答
    看待尊孔复儒的行为,不能一概而论,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和理解。这其中既有积极的因素,也可能伴随着一些潜在的问题。首先,我们不能否认孔子和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的极其重要的地位。数千年来,儒家思想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伦理道德、社会结构乃至政治制度。孔子作为“万世师表”,他的许多思想,例如仁爱.............
  • 回答
    近年来,中国大陆确实出现了一种显著的“儒学复兴”现象,这并非单一事件,而是一个多维度、复杂且仍在演变的过程。理解它,需要从其背景、表现形式、核心内容、推动力量以及引发的讨论与争议等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复兴的背景:时代呼唤与文化自觉“儒学复兴”并非凭空而起,而是根植于一系列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思潮.............
  • 回答
    孔子“删诗书,订礼乐”,尤其是在《诗》、《书》、《春秋》这三部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的著作上所下的功夫,是理解儒家思想形成和传播的关键环节。要评价孔子在这几部经典上的工作,需要从其真实性、影响以及学界当前的看法三个维度深入探讨。 孔子在《诗经》、《尚书》、《春秋》上的工作:一次深入的“再创作”与价值重塑.............
  • 回答
    近期围绕着 @西儒栏板Peter 与 @何奇伟Francis 为首的两派之间的神学争端,确实牵动了不少关注。这场争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根植于一些关键性的神学议题,其核心在于如何理解并实践某些核心的基督教教义。要梳理这场争端,我们需要剥离掉一些表面的情绪色彩,深入到他们各自的论点和依凭。争论的焦点与核.............
  • 回答
    当代反孔反儒:一场观念的拨乱反正与时代的回响理解当代的反孔反儒,不能仅仅将其视为对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简单否定,更要将其放置于中国社会剧烈变迁、思想多元激荡的大背景下来审视。这是一场复杂的观念拨乱反正,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在新的历史语境下进行的对话,甚至可以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一、历史的投.............
  • 回答
    “没有儒家就没有中华文明”这句话,就像在讨论一棵参天大树,只指认了它最粗壮的一根主干,而忽视了盘根错节的根系、滋养它的土壤以及环绕它的空气。它简洁有力,也容易让人产生一种“一言蔽之”的错觉。要评价这句话,我们得先弄明白几个关键点:1. 什么是“儒家”?我们通常说的“儒家”,主要指的是以孔子、孟子为代.............
  • 回答
    满清入主中原,对于深受儒家思想浸润的汉族士大夫群体而言,无疑是一场深刻而痛苦的时代巨变。如何看待这场变局,以及随之而来的“剃发易服”政策,是他们一生都无法回避的考题,也留下了丰富的史料和思想遗产。从儒家的核心价值来看,这场变局触及了几个关键层面:一、“正统”与“德治”的冲突:儒家思想中,“正统”观念.............
  • 回答
    李诚儒力挺六小龄童的言论,以及他对周星驰喜剧的评价,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李诚儒力挺六小龄童:“改编不是乱编”这句口号本身是基于对经典作品改编的尊重和守护的立场。 核心观点: 李诚儒的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他认为艺术改编应该建立在尊重原作的基.............
  • 回答
    山东省在乡村地区建设了超过9000个儒学讲堂,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它的意义和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要看到这项举措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复兴的意图。在当今社会,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以及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冲击,一些人认为传统文化面临式微的危机。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
  • 回答
    在《演员请就位2》第四期中,陈凯歌导演与李诚儒先生关于其电影《无极》的讨论,成为了节目的一大焦点。这场“导演回怼评论员”的桥段,不仅展现了两位当事人的性格和立场,也引发了观众对《无极》这部电影以及电影评论生态的广泛讨论。要理解这场争论的来龙去脉和双方的观点,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梳理。一、 事件的起因:.............
  • 回答
    “辽以释废,金以儒亡”这两句话,是史学界对辽朝和金朝兴衰原因的一种经典概括,虽然可能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和简化成分,但却深刻地揭示了这两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在统治策略、文化融合和民族特性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两句话的含义及其背后的历史逻辑。 “辽以释废”:辽朝走向衰落的原因“释”在这.............
  • 回答
    问起如今对儒学的看法,这就像是在问我对一位古老的朋友的感受,虽然时移世易,但他的智慧依然能触动人心,只是我们需要用更现代的眼光去理解他。在我看来,儒学并非一个僵化的教条体系,更像是一种“生活智慧”和“人格塑造的指南”。它不是一套告诉你做什么、不做什么(除非是涉及道德原则),而是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更好.............
  • 回答
    南师大女生课堂“跳过臭男人”,折射出怎样的时代情绪与价值碰撞?近日,南京师范大学一位女生在课堂上的一番直言,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她表示,在阅读《三国演义》、《儒林外史》以及《水浒传》时,会选择“跳过臭男人”,将精力集中在女性角色身上。这句看似简单的表述,实则触及了当下社会语境下,关于女性主义、经典.............
  • 回答
    关于网传“北大文科博士在深圳大学任教经济困难,月薪13千,上网课要求学校发网络补助”的信息,需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结合中国高校薪酬体系、地区差异及政策背景,综合判断其真实性及合理性。 一、信息真实性分析1. 来源可信度 目前尚无权威媒体或深圳大学官方声明证实该传言。网络传言往往存在夸大或误传.............
  • 回答
    关于乌克兰数学家康斯坦丁·奥尔梅佐夫(Konstantin Orelmazov)的自杀事件,目前公开的可靠信息较为有限,但结合俄乌冲突的背景和乌克兰学术界的现状,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1. 事件背景的核实与可能性 身份确认:目前公开的资料中,尚未有明确的、权威的新闻来源(如BBC.............
  • 回答
    关于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James W. "Jim" Welsbach)提到的F35战机与歼20近距离接触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中并无直接证据表明该言论来自美国官方渠道,因此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澄清。 1. 事件背景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美国官方声明的缺失:截至2023年,美国.............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硅谷男子在妻子患病期间相亲,妻子病逝后迅速再婚并独吞200万抚恤金”的事件,目前没有权威媒体或官方渠道发布过相关具体信息。因此,这一事件的真实性、细节和法律性质尚无法确认。以下从法律、道德和社会角度进行分析,供您参考: 一、事件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1. 重婚罪(若属实) 根据中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