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演员请就位2》第四期中,陈凯歌回怼李诚儒,《无极》真的很差吗?

回答
在《演员请就位2》第四期中,陈凯歌导演与李诚儒先生关于其电影《无极》的讨论,成为了节目的一大焦点。这场“导演回怼评论员”的桥段,不仅展现了两位当事人的性格和立场,也引发了观众对《无极》这部电影以及电影评论生态的广泛讨论。要理解这场争论的来龙去脉和双方的观点,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梳理。

一、 事件的起因:李诚儒的“如鲠在喉”

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是什么让李诚儒再次提起《无极》。在节目中,作为评论员的李诚儒,以其直言不讳的风格,对当下一些流量明星、小鲜肉的演技表达了强烈的不满,认为他们“不敬业”、“不学无术”。他引用了自己年轻时学习京剧的经历,强调了“童子功”的重要性,以及对艺术的态度。

在表达完对当下一些演员和作品的不满后,李诚儒很自然地提到了他心目中“差”的作品,其中就包括了陈凯歌导演的《无极》。他用“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来形容自己对这部电影的感受,并直言这部电影让他“失望透顶”、“看不懂”、“不知道在讲什么”。他认为《无极》在叙事上存在问题,人物动机模糊,整体令人费解。

李诚儒之所以对《无极》如此评价,并非空穴来风。早在《无极》上映之初,这部电影就收获了褒贬不一的评价,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为中国电影的一大“滑铁卢”。许多观众和评论家都对影片的剧情、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提出了质疑。李诚儒作为一位有一定艺术素养的观众,他的评价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看法。

二、 陈凯歌的回怼:为何是“你们”?

面对李诚儒的直接批评,陈凯歌导演的回应显得非常有力,甚至可以说是“回怼”。他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对李诚儒批评的定位: 陈凯歌并没有直接反驳《无极》本身的艺术瑕疵(尽管他内心可能不完全认同),而是将李诚儒的评价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他认为李诚儒的批评,以及当时社会上对《无极》的许多负面评价,是出于一种“不理解”和“不尊重”。

2. “你们”的出现: 陈凯歌在回怼时反复使用了“你们”,这是非常有策略性的。他不是在与一个孤立的个体对话,而是指向了当时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对于中国电影发展初期的探索和尝试缺乏耐心和包容。

西方电影的对比: 陈凯歌提到了西方电影的发展历程,比如印象派绘画,也经历过不被理解、被嘲笑的阶段。他认为《无极》是中国电影在尝试一种新的美学风格、新的叙事方式时的探索,这种探索是必要的,也是困难的。他认为“你们”当时未能理解这种探索,反而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去评判,是不够宽容的。
“中国电影需要一个大片”的呼唤: 在《无极》上映前后,中国电影市场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市场化运作开始成熟,但同时也面临着国产片如何在商业和艺术上实现突破的困境。观众和评论界都渴望出现一部能够代表中国电影水平的“大片”,能够与好莱坞大片抗衡。《无极》在投资、制作、宣传上都力求达到国际水准,可以被视为一次尝试。然而,当这部尝试未能完全达到所有人预期时,一些评论就变成了简单的“否定”和“嘲讽”。
文化背景的差异: 陈凯歌还暗示了当时观众和评论界对电影的理解可能受到了一些西方电影的惯性思维影响,而《无极》试图融入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意境,这种结合需要一个接受和理解的过程。

3. 对艺术创作的辩护: 陈凯歌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创作理念辩护。他认为,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不可能一开始就完美无瑕,更不可能迎合所有人的口味。他认为“你们”不应该以一种“审判官”的姿态去否定一个正在成长的电影工业。

4. 情绪的表达: 从陈凯歌的回怼中,也能感受到他作为一位资深导演,面对自己倾注心血的作品被如此轻易地否定时的委屈和不满。他认为这是一种对他艺术生涯和对中国电影探索的不尊重。

三、《无极》真的很差吗?一个复杂的问题

“《无极》真的很差吗?”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它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

支持“差”的观点(以李诚儒为代表):

叙事逻辑混乱: 这是最普遍的批评。影片中人物的动机,尤其是“无欢”这个角色的动机,以及“倾城”和“鬼狼”之间的关系和转变,被认为不够清晰和令人信服。很多观众表示看不懂角色为何这样做。
台词尴尬: 一些台词被认为过于文艺化、晦涩,甚至显得做作,与影片的整体风格不够协调。
主题模糊: 关于爱、牺牲、自由等主题的表达不够集中和深刻,使得影片的立意显得有些散乱。
视觉特效与故事脱节: 尽管《无极》在当时投入巨大,视觉效果也算宏大,但许多观众认为这些华丽的视觉元素并没有很好地服务于故事,反而成为一种累赘。
过度的神话和隐喻: 一些评论认为影片试图用太多的象征和隐喻来解读,反而导致了叙事上的晦涩,让观众难以进入。

辩护和理解的观点(以陈凯歌为代表,以及一些支持者):

中国式的奇幻美学探索: 陈凯歌认为《无极》是中国电影在探索东方美学和奇幻类型片的一次大胆尝试。他希望用中国式的意象和哲学来构建一个具有东方色彩的奇幻世界,这与好莱坞的奇幻模式有所不同。
对命运和人性的思考: 影片的核心在于对命运的抗争、对自由的追求以及人性的救赎。《无极》的叙事方式并非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试图通过诗意的表达和象征性的手法来传达这些主题。
被误解的“时机”: 陈凯歌认为,或许是当时的中国电影市场和观众的欣赏水平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这样一种风格的电影。就像很多艺术作品一样,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被理解。
韩国的“反击”: 值得一提的是,《无极》在韩国上映时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好评,被认为是深刻的艺术作品。这反而佐证了陈凯歌关于“理解差异”的观点,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可能对同一部作品有不同的解读。
后来的重新评价: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当年批评《无极》的声音逐渐消退,也有一些观众开始重新审视这部电影,认为它在某些方面具有超越时代的艺术价值。例如,影片中对服装、场景的考究,以及其所传达的哲学思考,开始被一些人重新发现和肯定。

四、 对这场争论的意义的解读

这场陈凯歌回怼李诚儒的事件,其意义远不止于对《无极》这部电影的评价:

关于电影创作的态度: 这场争论触及了电影创作的本质问题。是应该追求主流的叙事和通俗的理解,还是可以进行大胆的艺术探索,即使这种探索可能不被所有人理解?陈凯歌代表了后者,而李诚儒则代表了一种对清晰叙事和现实逻辑的要求。
关于电影评论的生态: 李诚儒的直言不讳,展现了一种“观众视角”的犀利批评。而陈凯歌的回怼,则体现了创作者在面对批评时的一种 دفاع和对艺术尊严的维护。这暴露了中国电影评论领域存在的一种张力:如何在鼓励创作自由和尊重观众反馈之间找到平衡点。
关于中国电影的成长: 陈凯歌用“你们”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心态,实际上是在反思中国电影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一个健康发展的电影产业,需要有鼓励创新的勇气,也需要有包容不同声音的胸怀。过度苛责、简单否定,反而可能扼杀掉那些有价值的探索。
“流量”与“艺术”的辩证: 在《演员请就位2》的语境下,这场争论也与当下娱乐圈“流量”与“演技”的讨论息息相关。陈凯歌对“不敬业”、“不学无术”的演员的批评,呼应了李诚儒对艺术的态度。而对于《无极》的争论,则提醒我们,即使是资深导演,其作品也可能面临市场和口碑的双重考验,而评判标准也可能随着时间而变化。

总结来说:

《无极》是否“差”,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它无疑是一部有争议的作品,在叙事和观众接受度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这是很多观众无法回避的批评点。但同时,它也代表了陈凯歌导演在中国电影转型期的一次大胆的艺术探索,尤其在美学风格和思想深度上,它可能触及了一些超越当时社会认知和评价体系的东西。

陈凯歌的回怼,与其说是为《无极》辩护其“不差”,不如说是为中国电影在探索过程中的“不被理解”和“不被尊重”发声。他希望观众和评论界能够理解创作的艰辛和探索的价值,并给予更多的耐心和包容。这场争论,也提醒我们,在评价一部电影时,除了关注其表面的瑕疵,也应该尝试去理解其创作的背景、意图和可能带来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班级才子”型的中学生写作文,往往会有一个毛病:堆字叠词无所不用其极,骚篇艳句唯恐失于华丽,言必谈韶华沧桑白首一梦,论必有满城哀伤天地失色,满眼尽是悲伤逆流成河,落笔皆为薄命红颜天妒……很有可能全篇用词都是心殇肠断、不共戴天,细究原因原来是早读迟到被班长罚了站。

故事情节支棱不起艺术手法,其作品就是用啤酒瓶作的祖母绿,看上去哪都对,但心里咋都觉得膈应。

《红领巾笑了》这种拟人修辞,只适合搭配拾金不昧、乐于助人、团结友爱、勤奋刻苦……这种情节,连扶老太太过马路现在都算是高风险了,非要写斡旋了中美关系、调停了巴以争端、兵不血刃退兵印度、谈笑风生统一湾湾……最后结尾是“红领巾欣慰的笑了”这就有很大的违和感,好听点说叫高开低走,虎头蛇尾,而民间则俗称扯几把淡。

用《无极》的故事情节去强行匹配它想要塑造的一个世界观,就是这么个个效果。

先不讨论蚊香皇宫、福娃盔甲、原力长发这些托尔金赴清池、吴承恩挂东枝的“魔幻”设计。就单纯按照导演的意思而言,假设他想要塑造的这个找不到历史原型、糟践了魔幻设定、践踏了科学基础、推翻了艺术标准的玄幻世界就是有那么的宏大,那么的壮阔,那么的有风情……

然后呢?不强求你讲一个佛罗多小队销毁至尊魔戒的传奇,也不要求你穿插什么圣盔谷之战,刚铎城之险,就单单讲一个爱情故事,你也最起码不要浅薄的还没有《乡村爱情》来的波澜壮阔。

《无极》的剧情梗概非常简单,多年前已经被网友形象的总结为“馒头引发的血案”,讲的就是阳光少年谢霆锋被心机绿茶关晓彤欺骗,从此黑化堕落成霸道总裁,一心要报复张柏芝,不料张柏芝傍上了导演老婆,不仅嫁给了我一直觉得像葛优的国王,还得到了一种是男人就爱她的buff。最后在中日双方的携手努力下,三大舔狗都仿佛觉得自己圆满了……

看到了么,这故事梗概里有一嘴子关于它各种魔幻设定的东西吗?有一嘴子能把这个精灵国度的爱情故事变的跟乡村爱情故事不一样的元素吗?没有,电影的情节某种巧合上甚至于后来发生在了主演身上,实力论证了:“故事不需要魔幻”。

所有所谓“魔幻设定”,都对塑造故事主线毫无关系,都是在一篇描写《最难忘的一次家务》作文里应用的那些“殇”“韶”“残”“凋”

我一般称之为“品如词汇”,就像今年那篇《生活在树上》一样,除了令人有如坠云雾之外,没有任何卵用,作文如此,电影亦同。

求生欲的说一下,这并不只是导演的问题,那个年代我国才刚刚开始搞“大片”这种概念,很多人对“大片”的理解可能就在设定要多魔幻有多魔幻、场面要多宏大有多宏大、人物妆容要多迷幻有多迷幻,所以那一段时间的几个“大片”或多或少都有点这种感觉,什么铂金甲和晚上饭之类的,都不能免俗。


我本人非常喜欢大世界观,强魔幻感的作品,所以当年怀着激动看了这片子,受迫于那句“十年没人看懂”一直怀疑是自己欣赏水平问题。如今,十五年过去了,我觉得我可以弱弱的说一句,我觉得把当初的主演换上《贫嘴张大民》剧组的服饰道具,那么这个故事会讲述的更加成功。

user avatar

真差!

十多年前看《无极》的时候,大家都看不懂,就是网上恶搞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评价都比《无极》高。面对质疑,陈凯歌表示十年之内没人看得懂,以这样的言论故作高深,像极了《皇帝的新衣》里面那位裁缝说的话。

昨天看演员请就位时,陈凯歌说《无极》是中国第一部魔幻题材电影,以这样的言论拔高这部电影,言下之意很多人应该难以接受这样的题材电影,这是你们欣赏不来!

然而十多年过去了,大家却还是看不懂,电影的逻辑,层次,拍摄手法都有很大问题,这样的电影并没有随着时间改变别人对它的评价,那就是真的差!

还有昨天看这个节目真是心疼李成儒,大鹏首先让他点评《无极》片段

李也是说因为评论没看过,不过《霸王别姬》看过七八遍(这也算说得比较客气了)。就这样陈像是被戳中了痛处╯﹏╰




就开始评论李是活在旧时代的老艺人,玩蛐蛐都被拿出来说,还把蛐蛐腿被咬下来都描述出来,自己又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陈真的是精于话术。

陈评论演戏的水平确实高,这点我是很佩服的。不过他在这个节目里表现的老谋深算也是让我佩服,比如前面期次,面对郭敬明对那个不会演戏的小鲜肉发s卡,他仅仅表示吃惊,随即把敢说真话的老李拱出来,让他评论,结果自然造成老李跟小四之间的互怼,这一手借刀杀人陈玩的不得不说很6啊。

还有《误杀》那个片段如老李所言确实演的一般般吧,结果其他四个导演一顿吹哦,老李又被孤立成了对立面,不过李诚儒也是,你在电影圈没什么背景说啥实话,别人肯定都是抱团怼你了,怼你又没有什么损失,但我站老李(学下大鹏)。

人间真实李诚儒,假公济私陈凯歌,隔岸观火尔冬升,诡辩奇才郭敬明,事不关己小燕子,拱火放炮董成鹏!

这期《导演请就位》真好!


这期《门徒》里面,王锵的表演只能说一般吧,毕竟这种相对复杂的人物角色对于青年演员来说挺难的,不过两个人都给了S看不懂。

《寄生虫》里面,温峥嵘演的真好,结果这都能被陈挑出毛病:表演的技巧太多了。。。

直观感受,小燕子导出来的片子明显比陈大导的好看。

貌似李诚儒老师退出《演员2》了,挺好,你们四个导演玩吧


随着李诚儒退出,感觉《演员2》没什么看点了,都是一团和气,演的好的不好的,导演都说好,演员的发言主要就是感谢导演,吹一把导演,所以最新一期到现在才看。

这一期尔冬升的《花椒之味》感觉剧情太平,演员演的也不行,尤其孙千牙痛那个表演也很假,但让人吃惊大家都一阵吹,这个片段也就小四敢说真话。

赵薇的《剧场》挺不错的,之前觉得孙阳演的挺烂的,但这部戏他的表现还是提升不少,贺开朗也有惊喜,大家评论都还挺中肯,但老陈又批了一把这个戏,我感觉是里面的台词刺痛他了。

user avatar

说句实话,陈凯歌自从霸王别姬后,但凡他自己担纲编剧的,剧情都让人感觉莫名其妙,但他还真不是那种小知识分子式的酸酸的高高在上,而是一种小孩子偶然觉得自己明白了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然后给你偷偷看一眼的那种沾沾自喜。但他的那种高深莫测基本属于平常人都懂的东西,实在没什么了不起。




…………………………………………………………………………………………………………………………………………

我去,一天干到1000多赞,想不到乘着流量的风,我这样的猪也能飞起来。

user avatar

不管是陈凯歌十几年前拍摄的无极,还是后来拍摄的妖猫传,还是最近拍摄的白昼流星。都有一个问题,就是剧本的逻辑非常差。

而且这些影片中都有一个人物,负责万人敬仰。分别是倾城,杨贵妃,航天员。

而民众只要一见到这个人物就自动非常虔诚。灵魂受到洗涤。甚至狂热不已。这个过程在外人看来不合常理。

在中国近代是否有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时代呢。我不确定。

user avatar

看不懂不代表就是烂片,往往越是寓意深刻的普罗大众越是难以读懂,而更多的人是看都没看过就跟风一起诋毁这部片子。

李成儒老师说:“除了霸王别姬,受评论的影响我没看过凯歌导演的其他片子。”

李老师和凯歌导演都是做文化的,一个编导电影,一个演绎电影。他们创作作品,让观众来看,理论上来说对作品的体会和认知是高于观众的。可为什么李老师反而被观众的评论风向牵着走不去看这些电影就直指霸王别姬,以观众一样的视野给凯歌导演定了性,(你就霸王别姬可以,其他的都不行。)

李诚儒老师,怼你是真的没冤了你。

说到霸王别姬,其实这部电影再刚上映的时候,很多学者和教授觉得凯歌导演反而是退步了,那是因为在此之前,凯歌导演就有力作,处女作《黄土地》可谓是一鸣惊人,少年得志。后来的《孩子王》、《荆轲刺秦王》、都是逼格极高极具个人艺术风格。接着《霸王别姬》的诞生,更是把陈凯歌导演推向了当时中国电影的巅峰,推上了神坛!

这也是后来无极被黑的那么惨的原因之一,大家看不懂,觉得太过娇柔做作,所以无极以4.3的评分成为了大众公认的烂片,也迅速把陈凯歌导演拉下神坛。此后,很少有人再敢给他投如此巨资让他拍电影,陈凯歌就此沉沦。

说回答主的问题,无极真的是很差吗?前几天跟男朋友夸赞《妖猫传》,他也问了我同样的问题,于是我重新看了一边无极。

世界观太过宏大,讲的东西也很多,我就只大概说下剧情,电影开头穷苦的小倾城太饿,为了一个馒头假意答应小无欢做他的奴隶,等到馒头拿到后,打倒无欢逃走了,她不想做奴隶。奔跑的过程中馒头掉进湖里,小倾城急哭了,命运之神降临,对她说:“我可以给你天下最好吃的东西,最美的衣服,最强大男人的宠爱。但只有一个小小的条件,你永远也得不到别人真心的爱。就是得到,也会很快的失去。 ”倾城答应了。

另一个被命运之神告知命运的是光明将军。命运之神跟光明将军打赌说,鲜花盔甲的主人会杀掉王,而光明自此后没有胜仗,且动情的那刻就是他的死期。光明将军以为赌的是他会杀王,于是他让奴隶昆仑穿着鲜花盔甲去救王并告诉昆仑说不是手上没有武器的就是王,谁知昆仑将真正的王杀死,救下倾城。昆仑为了倾城的周全跳崖自杀,倾城也爱上了这个男人。却误以为他是光明将军。

宿命式悲剧,剧中每个人都在逃离自己的宿命,却一步步走入自己的宿命之中,甚至间接的促成了自己的宿命(光明)。

从馒头说起,这个馒头代表的是什么?活下去的希望,倾城很聪明,她可以为了活下去绞尽脑汁,去死人堆里找吃的,可以欺骗别人,可不会为了活下去出卖自由给无欢做奴隶,她知道活着不能以放弃自由为代价。有足够的筹码才可以。所以和命运之神做了交易。

可是她真正快乐了吗? 倾城小时候和长大的想法发生了变化。小时候吃不饱快到饿死的程度,当然觉得吃最好的穿最好的,有强大的男人保护就很满足,可是长大后的她发现这些男人再怎么为她神魂颠倒,只要涉及到男人自身的利益关系,倾城是随时可以被抛弃和牺牲的。她渴望得到爱情,她希望有个人可以真心爱她。直到有人为她付出生命,她也迎来了久违的被爱的滋味。哪怕知道他只是普通人(没有了鲜花盔甲的光明)也要和他在一起。就算是个奴隶(昆仑)也要和他在一起。

最后难逃宿命,短暂拥有过后,还是失去了。

倾城追逐爱情,败给爱情


昆仑追逐自由,败给自由


光明追逐权势,败给权势

其实从一开始就有答案,就像凯歌导演说的:“真正的速度是看不见的,就像风起云涌、日落月升。就像你不知道树叶什么时候变黄,婴儿什么时候长出第一颗牙来。就像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爱上一个人。”是的,最奇妙的东西是时间,无形中就改变了很多很多东西,电影中的主人公自己都不知道,是他们自己给自己选择了这个既定的结局,倾城自小选择物质,她不该渴望爱情的,光明选择权利和荣誉,也不该渴望爱情,昆仑选择爱情,却因极度自卑不敢去追求,反而拱手让人。

陈凯歌所有电影的主角,无一不是因为外界因素影响,被动走向自己的命运。这些人根本就抵挡不了时间的脚步和世事的变迁,以及最真实内心的渴望,对自由和爱情的向往。

受尽磨难的程蝶衣、被命运摆布的倾城、被封建思想家庭束缚的翠翘,被欺骗抛弃的杨玉环。

他们挣扎着不认命,到最后却也无可奈何,他们想要逃脱,可最后也终将会失去。走到自己的结局。

无极这部电影还是很积极的,昆仑带着倾城飞跃了时间,作出不一样的选择。

就算一开始知道自己的宿命就是如此,也要用力拥抱自己所爱的东西,当你的心中足够渴望,你就能飞跃过去,重新开始。


以上均属个人看法,有疑问有不足有别的不同的见解大家都可以向我提,狗头保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