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学的关系?

回答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学:殊途同归还是根本对立?

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学之间的关系,历来存在着各种解读,有的认为两者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甚至视儒学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化的重要基石;有的则强调两者之间巨大的价值和方法论差异,认为它们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要理解这种复杂的关系,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核心思想,并考察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互动与碰撞。

一、 儒学的核心要义:个体修养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

传统儒学,以孔孟之道为核心,其思想体系构建于对“人”的深刻理解之上。儒家认为,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动物,其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关系和群体认同。因此,儒学的根本关怀在于如何塑造一个“仁”德充盈、秩序井然的理想社会。

“仁”与“礼”: “仁”是儒家思想的最高范畴,可以理解为爱人、仁爱、同情。它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情感纽带。而“礼”则是“仁”的外在表现和实现途径,是规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等五伦关系,构成了儒家社会结构的基本框架,强调各安其位,各尽其责。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学并非仅仅停留在个人道德修养层面,而是将个体完善与社会治理紧密相连。“修身”是为了“齐家”,进而实现“治国”,最终达到“平天下”的宏伟目标。这种由内而外的推衍逻辑,体现了儒家对社会责任的重视。
中庸与和谐: 儒家推崇“中庸之道”,反对过激和极端。在处理社会矛盾时,更倾向于通过道德教化和礼仪规范来寻求平衡与和谐,而非激烈的对抗和颠覆。社会进步的动力更多来源于内在的道德自觉和良性互动。

二、 马克思主义的基石: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社会理论,其核心在于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指向一个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的未来。

历史唯物主义与生产力决定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决定社会形态。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与革命: 马克思主义强调,在私有制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存在根本的利益对立。这种对立必然导致阶级斗争,而革命则是解决阶级矛盾、实现社会制度更替的必然手段。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共产主义与解放: 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在那里,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极大丰富,每个人都能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真正的社会解放和人的解放。

三、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张力与可能的契合点

将两者进行比较,其差异显而易见,但细究之下,亦不乏值得探讨的联系。

1. 根本性的差异:

出发点不同: 儒学以个体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为起点,强调的是在既有社会框架内的改良与完善。而马克思主义则以批判现有社会制度、实现社会革命和根本性变革为目标,其出发点是对现有社会不公正的批判。
变革动力不同: 儒家认为社会变革的动力主要源于道德的感化和君子的引领,是一种“德治”思想。马克思主义则将阶级斗争视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一种激进的革命思想。
价值取向不同: 儒学重视人伦关系、社会秩序和传统道德,强调的是“治道”的延续性。马克思主义则将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核心价值,追求的是根本性的社会断裂和革新。
认识方法不同: 儒学多以伦理学和政治哲学为主要研究视角,侧重于社会伦理和价值判断。马克思主义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从经济基础出发,分析社会矛盾和发展规律。

2. 潜在的契合点与中国化的思考:

尽管存在巨大差异,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特别是与儒学的碰撞和融合,却为理解这种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对民本思想的共鸣: 儒家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对民众的福祉和社会稳定给予高度关注。这一点与马克思主义关注劳动人民、追求解放的宗旨,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价值上的契合。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也常常引用儒家经典来论证其执政的合法性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对社会公平的追求: 尽管实现公平的方式截然不同,但两者都对社会的不公现象有所批判。儒家对贫富差距过大、君主失德等情况也会提出批评,虽然其解决方案是劝谏和道德规范。马克思主义则直接指向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根源。
“天下大同”的理想: 儒家大同社会的构想,虽然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在具体形态上有所不同,但在追求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普遍和谐的理想社会的愿景上,存在着一定的精神上的相通。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在早期思想中,就曾试图将儒家的“大同”思想与共产主义理想相结合。
注重实践与改造世界: 儒家虽然强调修身,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是将个人道德的实践延伸到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更是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鼓励人们改造世界。这种实践精神,在某种程度上也为两者找到了联系。
“为民服务”的政治伦理: 中国共产党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其根本宗旨,这与儒家强调的“仁者爱人”以及“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的政治伦理,在强调领导者对民众的责任和道德义务方面,有所呼应。

四、 历史的演变与现代的解读

在历史的演进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并非原封不动地照搬西方理论,而是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并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

早期融合的尝试: 如前所述,许多早期革命家和思想家,试图将儒家的某些元素融入马克思主义之中,以实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批判与扬弃: 也有观点认为,虽然儒学某些价值观可以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一些中国化的语境,但其根本性的思想体系,如强调等级秩序、父权制、以及对私有制的默认态度,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批判性是根本对立的。因此,对儒学更多的是一种批判性的继承,即保留其积极合理的部分,摒弃其消极落后的糟粕。
当代语境下的反思: 在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被关注,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和社会议题。一些学者认为,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儒家关于仁爱、诚信、和谐等理念,使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相辅相成。也有学者强调,必须警惕将儒家思想中的某些落后观念,如等级观念、保守主义等,与马克思主义相混淆。

结论: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学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用“殊途同归”或“根本对立”来概括。它们在哲学基础、认识方法、变革动力和价值追求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和张力。然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两者也并非完全割裂。儒家所蕴含的民本思想、对社会公平的关注以及“天下大同”的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马克思主义的某些价值取向产生共鸣,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文化土壤。

更重要的是,理解这种关系,需要历史的眼光和辩证的思维。我们不能用马克思主义去完全否定儒学的价值,也不能用儒学的某些元素去阉割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批判性。关键在于如何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要求的理论体系。这种关系更像是一种张力下的对话与融合,是一种在不断碰撞和反思中,寻求理论的深化和实践的创新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些人的理论流毒甚广,不管在学术意义上,还在学术方法意义上,还在学术传承意义上,还在教育意义上。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的确有人写过书来探讨,如果有兴趣可以去读读

这本书我还没有读过,但是我看了目录,我就觉得可能作者已经把路子搞错了。

我挺推荐各位读读这本书

这本书通过考察M早期思想的演变,我们可以发现,他后面的唯物辩证法,实际上是隐藏着的唯意志论,从而我们发现了,心学、唯意志论和法家才是M思想的底色,可以为后来那些荒唐事给出一个思考的启发


我觉得,马克思主义这个谱系之下,其实内容很复杂的。

在马克思谱系之下,可以这么分,

马克思恩格斯为一代,他其后划分为西欧的社会民主主义和俄国的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和中国的毛主义。而马克思之前,又可以上升到基督教关于公有制的设想,空想社会主义的观点。

那么,要探讨这个问题,我只是提及几个很重要的点,

1、乌托邦和桃花源?

我们往往把这两者搞错。我们可以从表层看到,马克思鼓吹共产主义,而中国据说有大同思想,于是有些人就牵强附会把两者认为是一样的。这种看法是,是错误的。

为什么是错的?是因为乌托邦和桃花源是两个思潮。

乌托邦原本出自于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个术语,意味着不存在的地方。乌托邦是面临着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的产生的思潮。

而在马克思那里,很明显体现出一种乌托邦精神和启蒙精神的杂揉,就是他是借助于启蒙来实现乌托邦,又用乌托邦来解构启蒙。按照黑格尔辩证法,形成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格局。

而中国的那种复古的思潮,实际上是一种桃花源,他丝毫不触及到西方哲学之中最为核心的关于自由和必然的话题,只是一种朦胧的空想。这样的观点,在基督教就已经存在了。

罗马时代的大诗人称颂远古的农神之世:“没有篱笆和界石一一 來分开田垄,没有土地的争讼,天下为公”。贺拉斯对西徐亚人的赞歌:“平原上的西徐亚人,愉快地住在漫游的車子里。幸福的胖子格坦,耕种着共同享有的土地”,也是一种返古返祖的咏叹调。

换言之,这样的返祖的思想,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之中已经有了诸如黄金、青铜的叹息,在任何民族,几乎都能找见类似的东西。

这是马克思和前面社会主义最大的不同,就是马克思是一个启蒙主义者。

其次,马克思是受到了黑格尔极大的影响,他对于东方的看法,几乎承接着黑格尔的看法,只不过黑格尔用它的思辩语言说,东方是自由精神的最初展开的地方,是自然和精神还是同一的原始状态。而马克思用的是亚细亚生产方式,认为东方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下面是农村公社的封闭状态。他们都用东方专制主义来描述东方。

并且声明,他所说的资本主义情况,只不过是以英国为例子,而东方国家应该走的是自由、平等博爱的资本主义道路。

其次,就是儒家的真正本位,是小共同体本位,是回归到血缘家族的小共同体本位,他只是在伦理上具有一种普世性要求而已。而在政治上,儒家是分权性质的。并且是坚决维护小共同体意义上的制度,既然他能够连等级制都能维护,怎么又会出现一种人人平等的设想呢?

它的人人平等,只不过是血缘亲情下的一种拟血缘构型,与马克思所谓的普遍的交往形式是毫无关系的,相反是冲突的。即使是基督教鼓吹的天下一家的兄弟姊妹,也只是在上帝这个普遍物才有意义,在儒家思想之中,是找不到基础的。所以,用我们现在的私有制这个概念去套儒家的大同,恐怕是误读了大同思想。

2、马克思主义是经济理性的产物,与小农意义上的均贫富是两回事。

这一点,在俄国马克思与民粹主义斗争之中是最为明显的。在早期列宁和普列汉诺夫对付民粹主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就是要区分开,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大工业生产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的经济人理性的产物,不是俄国民粹主义所设想的,粗陋的、兵营式的社会主义。

而中国自古以来的所谓均贫富思想,其实与马克思根本没有什么关系,甚至是马克思所反对的内容。

3、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与中国古代的实践也没有任何关系

这正如辩证法的第一个环节,第三个环节貌似相似,实际上本质是不同的。马克思是建立在理论哲学背景下的西方学术,所以他强调改造世界,而不是解释世界。而中国是处于长期压抑的伦理共同体内部,伦理共同体因为无法派生出纯粹理性和纯粹思辩,所以它的整个哲学精神,是处于相对原始状态,所以他没有理论态度,因此从表面上,呈现出一种相似。

而同样,面对理论态度,呈现出一种压抑的态度,而不是一种扬弃的积极态度。前者表现为禅宗、心学以及毛式社会主义的反智主义,后者则表现为从思辩哲学向生存哲学的过度。

两者本质上也是不同的,但是由于中国跨越了市场经济和西方真正的纯粹思辩哲学,反而真正丢失了马克思的内核,而只是学了一个形似。

4、俄国民粹主义与中国儒家思想的异变合流

中国之所以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真的接受那个西欧意义上的马克思,而是接受了被民粹主义化的列宁主义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换言之,如果没有列宁主义,中国是不会接受马克思主义的。

在早期翻译马克思,就可见一斑,

我们来看看民国早期这种翻译,很明显可以看出,马恩一种实然意义上经济分析,在这里完全转变为一种小农意识之中的均贫富。

而要实现这个跨越,列宁主义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中介,因为列宁主义是杂揉了民粹主义的内容,而民粹主义正是在俄国公社和农奴制度意义上产生的思潮,他们鄙视文化,鄙视理论态度,而崇尚一种实践,崇尚一个抽象的人民整体,却丝毫没有个体的概念。

我们知道,实际上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妥协是最容易。因为资本的前导是货币,货币是可以量化,他可以把一个对立的结构,把他拆散为一种量化的数量关系。

以至于会产生出美国立宪会议之中,黑人等价于多少个白人这样的荒唐事,但是他的确完成了妥协。但是在前现代社会,尤其是鄙视金钱的国家,那么就是非黑即白,丝毫没有妥协精神。其实还是那句俗语,能够用钱解决的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

user avatar

三统这个东西通不了,某些人硬要在那里通,他们也只好这里删删那里改改。

古话讲削足适履,通三统是先作双小鞋然后去砍脚,至于马克思主义和儒学谁是鞋谁是脚,各位看自己爱好呗。

你搞成这个样子,大家都难看,对不对?

什么是儒家的事情非常简单。

儒家就是一个从婚丧嫁娶的仪式上领悟到了人类社会就是一个大型仪式的道理,每个人都应该在这个仪式上有所分工,你分到哪个位置,该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好好的把它干完就得了。

儒家千古以来都在琢磨这个仪式应该怎么进行的问题、每个人在仪式上的分工问题、仪式上每个分工应该有什么具体要求的问题。

我说过,儒家是一个远比法家变态的学说,它对人的自由的限制可以无限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法家不罚腹诽,儒家要你慎独。

马克思主义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马克思主义告诉你:社会是被人的生产生活所决定的,人的行为决定社会的面貌。

像儒家那样规定一个标准社会形态,然后用这个标准社会形态的要求去规制所有人的一切行为,这和马克思主义是完全彻底地背道而驰的。

它就根本没办法捏到一起去。

包括现在对科学共产主义的一种广泛流传的有意歪曲。

科学共产主义不是什么屁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觉悟极大提高”,而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自由发展是什么意思?

你今天想去盖房,可以,盖去。

你明天想去种地,可以,种去。

你后天想去唱跳,可以,干去。

科学共产主义只禁止一种自由:针对他人搞强制的自由,即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先决条件

你说你的自由发展就是强制别人给你当性奴,对不起,这不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你不能强制别人。

你说你只能当领导,给你安排二十个小弟任你呼来喝去,那对不起,你应该被消灭。

至于实现了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科学共产主义社会的整体面貌是什么样子,马克思主义不做预言。

把科学共产主义和礼运大同篇什么狗屁的天下为公进行比较,正好说明,是谁出了问题,谁敢这么比,谁就有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学:殊途同归还是根本对立?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学之间的关系,历来存在着各种解读,有的认为两者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甚至视儒学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化的重要基石;有的则强调两者之间巨大的价值和方法论差异,认为它们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要理解这种复杂的关系,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进程中的实践。要理解其中的张力,我们需要细致地梳理马克思关于农民起义的观点,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如何回应和整合这些观点以适应中国具体国情。马克思对农民起义的批判: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马克思在批判农民起义时,主要立足于他的历史唯物.............
  • 回答
    现在的外国大众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外国大众中,其认知和看法是极其复杂、多元且存在巨大差异的,绝非单一的“好”或“坏”、“支持”或“反对”可以概括。它的影响力从学术界、知识分子到普通大众,其接受程度和理解深度都因文化背景、社会经验、政治立场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解读而异。要详细讲述,我们可.............
  • 回答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号召学生捐款修建马克思雕像这件事,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挺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这事儿不是那种简单的好与坏就能一锤定音的,背后牵扯到的角度可不少。首先,咱们得理解这事儿为什么会发生。马克思主义学院,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机构。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思想,是党和.............
  • 回答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深刻的社会经济理论,其视角主要集中在生产关系、阶级斗争以及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上。当我们探讨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同性婚姻与异性婚姻的区别时,我们需要从其核心理论出发,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和历史语境中进行分析。核心关注点:生产关系与社会结构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在于分析社会是如何组织的,尤其关.............
  • 回答
    最近关于“马克思主义要成为大学的主导思想”的提议,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上的口号,更触及了教育的本质、思想的传播以及社会的发展方向。要理解这个提议,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主导思想”的含义。在大学语境下,“主导思想”并非意味着排除其他思想的存在或压制不.............
  • 回答
    五道杠少年通过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自主招生,这事儿一出来,圈里圈外都炸开了锅,说什么的都有。我看了看,想说点心里话,也尽可能给大家伙儿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事儿的背景。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搞自主招生,这本身不稀奇,国内不少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都会有自己的招生方式,目的也是为了吸引.............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在北京大学召开的这场“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要看懂这场会议,得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它,而不是简单地给它贴个标签。首先,这绝对是一件政治意味浓厚的大事。北大作为中国最顶尖的高等学府,选择在这里举办这样一场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国际会议,本身就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依然是.............
  • 回答
    关于知乎上部分自称马克思主义者的人,在面对质疑或不同意见时迅速拉黑的行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与其说这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特定行为,不如说这反映了一种在特定网络环境下,一些人试图构建并维护自身话语体系的普遍倾向,而“马克思主义”的标签,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又叠加了一些额外的解读和复杂性。首先,.............
  • 回答
    成都女孩弃港大68万奖学金,选择北大读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事儿一出来,可真是搅动了不少人的神经,网上也是议论纷纷。要说怎么看,这事儿吧,得拆开了揉碎了说,因为里面牵扯到的东西太多了,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好学校”和“好专业”的选择题。首先,咱们得承认,这确实是个“反常规”的选择。在很多人眼里,港大是国际顶.............
  • 回答
    马克思的《数学手稿》,也称为《数学论文集》或《科学论文集》,是我们了解这位思想巨匠学术深度和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窗口。虽然它不如《资本论》那样声名显赫,却能让我们窥见马克思在经济学之外的另一面,以及他对科学方法论的严谨追求。要理解这份手稿的价值,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起源与背景:为何马克思会.............
  • 回答
    关于马克思墓被毁这件事,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这事儿啊,说起来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首先,得明确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儿。马克思的墓地在伦敦高门公墓(Highgate Cemetery),这地方本身就很有名,是个很漂亮的维多利亚时代墓地,很多人也去那里参观。那次被破坏,大概是在.............
  • 回答
    “千年第一思想家”,这称谓本身就足够振聋发聩,也足以引发人们无数的想象与辩论。当这个光环落到卡尔·马克思头上时,更是如此。毕竟,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过多少璀璨的智慧之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子、老子、康德、黑格尔……这些名字无不闪耀着思想的光辉,他们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至今仍是我们认识世界、理.............
  • 回答
    在德国,人们对马克思的看法,就如同他的理论本身一样,复杂而多层次,并且随着时代变迁、社会语境的不同而呈现出鲜活而动态的图景。要说德国人“如何”看待马克思,其实是一个很难一概而论的问题,因为这是一个拥有悠久思想传统和多元社会力量的国家,每个群体、甚至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评价。历史的烙印:马克.............
  • 回答
    尼采对马克思的看法,虽然不像对某些哲学家的评论那样直白且贯穿始终,但通过他的一系列思想和偶尔的提及,我们还是能梳理出一些清晰的脉络。简单来说,尼采对马克思既有一定程度的认同,但更多的是深层次的批判和不屑,他认为马克思虽然触及了某些重要的社会症结,但其根源和解决方案都太过肤浅,并且带有他最厌恶的“集体.............
  • 回答
    在当今的西方发达国家,看待马克思及其思想,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多元的图景,这种图景随着时间、社会状况和不同群体的影响而不断演变。用“一概而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恐怕会失之偏颇。首先,历史的厚重感与学术的价值仍然是主流的评价维度。 很少有人会否认马克思作为一位深刻的思想家和历史学家的.............
  • 回答
    央视的《马克思是对的》这个节目,从名字上看,就已经定下了基调,那就是要阐释和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这是一种非常明确的宣传立场,也决定了节目的叙事方式和内容取舍。首先,节目很可能采用了“故事化”的叙事手法。单纯地搬理论,枯燥乏味,也难以吸引观众。因此,节目会围绕着马克思本人,他的生活经历、思想形成过.............
  • 回答
    马前卒的《马克思的“政治正确”,左翼社团的发展方向》这篇文章,在左翼内部引发了相当的讨论,可以说是触及了当下左翼运动在实践中面临的一些关键性难题。这篇文章的出发点,我认为是想梳理和回应一个在左翼群体内部也存在,但常常不被明面提及,或者说讨论方式比较含混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的框架下,如何理解和处理“.............
  • 回答
    罗永浩的这句微博言论:“你让马克思恩格斯那几个臭傻逼误导了”,无疑是一句极具冲击力和争议性的表达。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一、 罗永浩的个人风格与过往言论首先,罗永浩一直以来以其“情商低”、“爱怼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风格著称。他善于使用夸张、戏谑、甚至有些粗俗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
  • 回答
    特里尔的零欧元纸币:一次充满争议的纪念,一次对历史的独特解读特里尔政府为纪念卡尔·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而发行印有马克思头像的零欧元纸币,无疑是一次引人注目的举动,也立刻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这枚纸币,与其说是一种货币形式,不如说是一种精心设计的纪念品,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以及一次对马克思其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