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学的关系?

回答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学:殊途同归还是根本对立?

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学之间的关系,历来存在着各种解读,有的认为两者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甚至视儒学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化的重要基石;有的则强调两者之间巨大的价值和方法论差异,认为它们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要理解这种复杂的关系,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核心思想,并考察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互动与碰撞。

一、 儒学的核心要义:个体修养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

传统儒学,以孔孟之道为核心,其思想体系构建于对“人”的深刻理解之上。儒家认为,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动物,其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关系和群体认同。因此,儒学的根本关怀在于如何塑造一个“仁”德充盈、秩序井然的理想社会。

“仁”与“礼”: “仁”是儒家思想的最高范畴,可以理解为爱人、仁爱、同情。它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情感纽带。而“礼”则是“仁”的外在表现和实现途径,是规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等五伦关系,构成了儒家社会结构的基本框架,强调各安其位,各尽其责。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学并非仅仅停留在个人道德修养层面,而是将个体完善与社会治理紧密相连。“修身”是为了“齐家”,进而实现“治国”,最终达到“平天下”的宏伟目标。这种由内而外的推衍逻辑,体现了儒家对社会责任的重视。
中庸与和谐: 儒家推崇“中庸之道”,反对过激和极端。在处理社会矛盾时,更倾向于通过道德教化和礼仪规范来寻求平衡与和谐,而非激烈的对抗和颠覆。社会进步的动力更多来源于内在的道德自觉和良性互动。

二、 马克思主义的基石: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社会理论,其核心在于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指向一个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的未来。

历史唯物主义与生产力决定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决定社会形态。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与革命: 马克思主义强调,在私有制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存在根本的利益对立。这种对立必然导致阶级斗争,而革命则是解决阶级矛盾、实现社会制度更替的必然手段。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共产主义与解放: 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在那里,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极大丰富,每个人都能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真正的社会解放和人的解放。

三、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张力与可能的契合点

将两者进行比较,其差异显而易见,但细究之下,亦不乏值得探讨的联系。

1. 根本性的差异:

出发点不同: 儒学以个体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为起点,强调的是在既有社会框架内的改良与完善。而马克思主义则以批判现有社会制度、实现社会革命和根本性变革为目标,其出发点是对现有社会不公正的批判。
变革动力不同: 儒家认为社会变革的动力主要源于道德的感化和君子的引领,是一种“德治”思想。马克思主义则将阶级斗争视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一种激进的革命思想。
价值取向不同: 儒学重视人伦关系、社会秩序和传统道德,强调的是“治道”的延续性。马克思主义则将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核心价值,追求的是根本性的社会断裂和革新。
认识方法不同: 儒学多以伦理学和政治哲学为主要研究视角,侧重于社会伦理和价值判断。马克思主义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从经济基础出发,分析社会矛盾和发展规律。

2. 潜在的契合点与中国化的思考:

尽管存在巨大差异,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特别是与儒学的碰撞和融合,却为理解这种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对民本思想的共鸣: 儒家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对民众的福祉和社会稳定给予高度关注。这一点与马克思主义关注劳动人民、追求解放的宗旨,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价值上的契合。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也常常引用儒家经典来论证其执政的合法性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对社会公平的追求: 尽管实现公平的方式截然不同,但两者都对社会的不公现象有所批判。儒家对贫富差距过大、君主失德等情况也会提出批评,虽然其解决方案是劝谏和道德规范。马克思主义则直接指向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根源。
“天下大同”的理想: 儒家大同社会的构想,虽然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在具体形态上有所不同,但在追求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普遍和谐的理想社会的愿景上,存在着一定的精神上的相通。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在早期思想中,就曾试图将儒家的“大同”思想与共产主义理想相结合。
注重实践与改造世界: 儒家虽然强调修身,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是将个人道德的实践延伸到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更是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鼓励人们改造世界。这种实践精神,在某种程度上也为两者找到了联系。
“为民服务”的政治伦理: 中国共产党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其根本宗旨,这与儒家强调的“仁者爱人”以及“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的政治伦理,在强调领导者对民众的责任和道德义务方面,有所呼应。

四、 历史的演变与现代的解读

在历史的演进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并非原封不动地照搬西方理论,而是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并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

早期融合的尝试: 如前所述,许多早期革命家和思想家,试图将儒家的某些元素融入马克思主义之中,以实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批判与扬弃: 也有观点认为,虽然儒学某些价值观可以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一些中国化的语境,但其根本性的思想体系,如强调等级秩序、父权制、以及对私有制的默认态度,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批判性是根本对立的。因此,对儒学更多的是一种批判性的继承,即保留其积极合理的部分,摒弃其消极落后的糟粕。
当代语境下的反思: 在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被关注,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和社会议题。一些学者认为,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儒家关于仁爱、诚信、和谐等理念,使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相辅相成。也有学者强调,必须警惕将儒家思想中的某些落后观念,如等级观念、保守主义等,与马克思主义相混淆。

结论: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学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用“殊途同归”或“根本对立”来概括。它们在哲学基础、认识方法、变革动力和价值追求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和张力。然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两者也并非完全割裂。儒家所蕴含的民本思想、对社会公平的关注以及“天下大同”的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马克思主义的某些价值取向产生共鸣,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文化土壤。

更重要的是,理解这种关系,需要历史的眼光和辩证的思维。我们不能用马克思主义去完全否定儒学的价值,也不能用儒学的某些元素去阉割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批判性。关键在于如何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要求的理论体系。这种关系更像是一种张力下的对话与融合,是一种在不断碰撞和反思中,寻求理论的深化和实践的创新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些人的理论流毒甚广,不管在学术意义上,还在学术方法意义上,还在学术传承意义上,还在教育意义上。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的确有人写过书来探讨,如果有兴趣可以去读读

这本书我还没有读过,但是我看了目录,我就觉得可能作者已经把路子搞错了。

我挺推荐各位读读这本书

这本书通过考察M早期思想的演变,我们可以发现,他后面的唯物辩证法,实际上是隐藏着的唯意志论,从而我们发现了,心学、唯意志论和法家才是M思想的底色,可以为后来那些荒唐事给出一个思考的启发


我觉得,马克思主义这个谱系之下,其实内容很复杂的。

在马克思谱系之下,可以这么分,

马克思恩格斯为一代,他其后划分为西欧的社会民主主义和俄国的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和中国的毛主义。而马克思之前,又可以上升到基督教关于公有制的设想,空想社会主义的观点。

那么,要探讨这个问题,我只是提及几个很重要的点,

1、乌托邦和桃花源?

我们往往把这两者搞错。我们可以从表层看到,马克思鼓吹共产主义,而中国据说有大同思想,于是有些人就牵强附会把两者认为是一样的。这种看法是,是错误的。

为什么是错的?是因为乌托邦和桃花源是两个思潮。

乌托邦原本出自于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个术语,意味着不存在的地方。乌托邦是面临着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的产生的思潮。

而在马克思那里,很明显体现出一种乌托邦精神和启蒙精神的杂揉,就是他是借助于启蒙来实现乌托邦,又用乌托邦来解构启蒙。按照黑格尔辩证法,形成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格局。

而中国的那种复古的思潮,实际上是一种桃花源,他丝毫不触及到西方哲学之中最为核心的关于自由和必然的话题,只是一种朦胧的空想。这样的观点,在基督教就已经存在了。

罗马时代的大诗人称颂远古的农神之世:“没有篱笆和界石一一 來分开田垄,没有土地的争讼,天下为公”。贺拉斯对西徐亚人的赞歌:“平原上的西徐亚人,愉快地住在漫游的車子里。幸福的胖子格坦,耕种着共同享有的土地”,也是一种返古返祖的咏叹调。

换言之,这样的返祖的思想,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之中已经有了诸如黄金、青铜的叹息,在任何民族,几乎都能找见类似的东西。

这是马克思和前面社会主义最大的不同,就是马克思是一个启蒙主义者。

其次,马克思是受到了黑格尔极大的影响,他对于东方的看法,几乎承接着黑格尔的看法,只不过黑格尔用它的思辩语言说,东方是自由精神的最初展开的地方,是自然和精神还是同一的原始状态。而马克思用的是亚细亚生产方式,认为东方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下面是农村公社的封闭状态。他们都用东方专制主义来描述东方。

并且声明,他所说的资本主义情况,只不过是以英国为例子,而东方国家应该走的是自由、平等博爱的资本主义道路。

其次,就是儒家的真正本位,是小共同体本位,是回归到血缘家族的小共同体本位,他只是在伦理上具有一种普世性要求而已。而在政治上,儒家是分权性质的。并且是坚决维护小共同体意义上的制度,既然他能够连等级制都能维护,怎么又会出现一种人人平等的设想呢?

它的人人平等,只不过是血缘亲情下的一种拟血缘构型,与马克思所谓的普遍的交往形式是毫无关系的,相反是冲突的。即使是基督教鼓吹的天下一家的兄弟姊妹,也只是在上帝这个普遍物才有意义,在儒家思想之中,是找不到基础的。所以,用我们现在的私有制这个概念去套儒家的大同,恐怕是误读了大同思想。

2、马克思主义是经济理性的产物,与小农意义上的均贫富是两回事。

这一点,在俄国马克思与民粹主义斗争之中是最为明显的。在早期列宁和普列汉诺夫对付民粹主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就是要区分开,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大工业生产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的经济人理性的产物,不是俄国民粹主义所设想的,粗陋的、兵营式的社会主义。

而中国自古以来的所谓均贫富思想,其实与马克思根本没有什么关系,甚至是马克思所反对的内容。

3、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与中国古代的实践也没有任何关系

这正如辩证法的第一个环节,第三个环节貌似相似,实际上本质是不同的。马克思是建立在理论哲学背景下的西方学术,所以他强调改造世界,而不是解释世界。而中国是处于长期压抑的伦理共同体内部,伦理共同体因为无法派生出纯粹理性和纯粹思辩,所以它的整个哲学精神,是处于相对原始状态,所以他没有理论态度,因此从表面上,呈现出一种相似。

而同样,面对理论态度,呈现出一种压抑的态度,而不是一种扬弃的积极态度。前者表现为禅宗、心学以及毛式社会主义的反智主义,后者则表现为从思辩哲学向生存哲学的过度。

两者本质上也是不同的,但是由于中国跨越了市场经济和西方真正的纯粹思辩哲学,反而真正丢失了马克思的内核,而只是学了一个形似。

4、俄国民粹主义与中国儒家思想的异变合流

中国之所以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真的接受那个西欧意义上的马克思,而是接受了被民粹主义化的列宁主义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换言之,如果没有列宁主义,中国是不会接受马克思主义的。

在早期翻译马克思,就可见一斑,

我们来看看民国早期这种翻译,很明显可以看出,马恩一种实然意义上经济分析,在这里完全转变为一种小农意识之中的均贫富。

而要实现这个跨越,列宁主义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中介,因为列宁主义是杂揉了民粹主义的内容,而民粹主义正是在俄国公社和农奴制度意义上产生的思潮,他们鄙视文化,鄙视理论态度,而崇尚一种实践,崇尚一个抽象的人民整体,却丝毫没有个体的概念。

我们知道,实际上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妥协是最容易。因为资本的前导是货币,货币是可以量化,他可以把一个对立的结构,把他拆散为一种量化的数量关系。

以至于会产生出美国立宪会议之中,黑人等价于多少个白人这样的荒唐事,但是他的确完成了妥协。但是在前现代社会,尤其是鄙视金钱的国家,那么就是非黑即白,丝毫没有妥协精神。其实还是那句俗语,能够用钱解决的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

user avatar

三统这个东西通不了,某些人硬要在那里通,他们也只好这里删删那里改改。

古话讲削足适履,通三统是先作双小鞋然后去砍脚,至于马克思主义和儒学谁是鞋谁是脚,各位看自己爱好呗。

你搞成这个样子,大家都难看,对不对?

什么是儒家的事情非常简单。

儒家就是一个从婚丧嫁娶的仪式上领悟到了人类社会就是一个大型仪式的道理,每个人都应该在这个仪式上有所分工,你分到哪个位置,该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好好的把它干完就得了。

儒家千古以来都在琢磨这个仪式应该怎么进行的问题、每个人在仪式上的分工问题、仪式上每个分工应该有什么具体要求的问题。

我说过,儒家是一个远比法家变态的学说,它对人的自由的限制可以无限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法家不罚腹诽,儒家要你慎独。

马克思主义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马克思主义告诉你:社会是被人的生产生活所决定的,人的行为决定社会的面貌。

像儒家那样规定一个标准社会形态,然后用这个标准社会形态的要求去规制所有人的一切行为,这和马克思主义是完全彻底地背道而驰的。

它就根本没办法捏到一起去。

包括现在对科学共产主义的一种广泛流传的有意歪曲。

科学共产主义不是什么屁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觉悟极大提高”,而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自由发展是什么意思?

你今天想去盖房,可以,盖去。

你明天想去种地,可以,种去。

你后天想去唱跳,可以,干去。

科学共产主义只禁止一种自由:针对他人搞强制的自由,即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先决条件

你说你的自由发展就是强制别人给你当性奴,对不起,这不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你不能强制别人。

你说你只能当领导,给你安排二十个小弟任你呼来喝去,那对不起,你应该被消灭。

至于实现了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科学共产主义社会的整体面貌是什么样子,马克思主义不做预言。

把科学共产主义和礼运大同篇什么狗屁的天下为公进行比较,正好说明,是谁出了问题,谁敢这么比,谁就有问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