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马克思墓被毁这一事件?

回答
关于马克思墓被毁这件事,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这事儿啊,说起来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

首先,得明确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儿。马克思的墓地在伦敦高门公墓(Highgate Cemetery),这地方本身就很有名,是个很漂亮的维多利亚时代墓地,很多人也去那里参观。那次被破坏,大概是在2019年,有人用斧头和喷漆对马克思的墓碑动了手脚。

你说这事儿到底怎么看?那得从好几个角度来聊。

一、 对历史人物和象征物的态度问题

马克思是谁?那可是影响了全世界半个多世纪的思想家,他的理论催生了许多国家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不管你对他的理论怎么评价,他个人的历史地位是无可否认的。墓地,说到底,是对逝者的一种纪念和尊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破坏任何人的墓地,尤其是像马克思这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物,都应该被视为一种不尊重,甚至是一种带有攻击性的行为。

这就好比你走进一个古老的图书馆,一把火烧了那里最有价值的书,不管你是因为不喜欢书里的内容,还是单纯想发泄,这种行为都不能被轻易原谅。它触及的是我们对历史、对文化、对逝者的基本尊重底线。

二、 行为背后的动机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这么做呢?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一种可能是,纯粹的反感和仇恨。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经历过辉煌,也伴随着争议,甚至是被许多人视为灾难的根源。尤其是在一些经历了共产主义政权垮台的国家,人们对这段历史可能存在着复杂甚至负面的情感。将马克思墓视为这种意识形态的象征,通过破坏它来表达对过去、对某些政治制度的否定和愤怒,这种心理动机是存在的。就像有些人会反对拆除某些与过去不光彩历史相关的雕塑一样,这是一种对过往情感的宣泄。

另一种可能是,一种“行为艺术”或者说博人眼球的举动。现在网络时代,很多事情都容易被放大和传播。有的人可能就是想通过这种比较极端、吸引眼球的方式来制造话题,来吸引关注,甚至是为了“出名”。这种行为就比较空洞和无聊了,但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

还有一种,就是出于某种政治目的的“ Symbolic Attack”。就是在某些特定的政治气候下,通过攻击历史人物的象征物,来传递某种政治信号,比如警告或者挑衅。虽然说伦敦高门公墓不是官方机构,但马克思墓地的维护者也一直在那里工作,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纪念的延续。攻击它,可能是在试图“抹去”或者“否定”这种纪念。

三、 官方和社会反应

这件事发生后,伦敦警方很快就介入调查了。高门公墓的管理方也表示了谴责,并进行了修复。国际上,特别是学术界和政治界,也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这是对历史的破坏,有人则认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压迫的“正义反击”。

从社会层面来看,这事儿也引发了不少讨论:

对自由表达的界限的思考: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和情感的权利,但这种表达是否可以以破坏他人纪念物的方式进行?这触及了言论自由和行为自由的边界。
历史遗产的保护:无论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如何,他们的墓地、遗迹都是历史的组成部分。如何平衡对历史人物的态度和对历史遗产的保护,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课题。
意识形态的斗争:在某些时候,意识形态的斗争会渗透到方方面面,包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其象征物的处理。马克思墓被毁,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意识形态斗争的一个缩影。

四、 更深层次的解读

我觉得,这事儿不仅仅是破坏了一个墓碑这么简单。它折射出的,是当今世界对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思潮的复杂态度。

一方面,我们看到,很多国家都在反思过去,也在拥抱新的发展模式。对马克思理论的批判声从未停止,甚至在一些地方是主流。人们在寻求摆脱过去的一些束缚,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另一方面,马克思的某些分析方法,比如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对社会阶层矛盾的洞察,在今天仍然有其现实意义。很多学者和思想家仍然在研究和讨论他。所以,要说他是“历史的罪人”或者“完全被否定”,也过于绝对了。

总的来说,我个人认为,无论是基于何种理由,破坏马克思墓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尊重逝者,尊重历史,应该是一种基本的文明准则。如果你对马克思的理论有异议,可以通过学术讨论、思想辩论来表达,甚至是通过和平的政治途径来改变社会。但通过破坏墓地这种极端和破坏性的方式来宣泄,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也暴露了行为者自身在处理分歧和表达观点上的局限性。

就好比你不同意某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你不能去炸它的使馆吧?那样的行为只会带来更大的麻烦和谴责。我们更需要的是理性的沟通和建设性的对话,而不是用暴力或破坏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这件事情,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社会在面对历史、面对不同思想时的心态和选择。它提醒我们,在追求进步和变革的同时,也要保持一份理性和尊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邓总 @邓铂鋆的说法是不准确的。现在的马克思墓建成之后各种破坏行为就没消停过,毕竟主持和出资完成革命导师迁坟事宜的是第三国际嫡系的英共(CPGB),冷战时期不被各路宵小之徒惦记才是怪事。

泼油漆算是家常便饭,而且颜色也颇有讲究,必须是象征右派的蓝漆和反动派的白漆,今年这一波用红漆乱写乱画的那位兄弟不是色盲就是没好好读书。冷战后期英共式微无力承担墓碑维护的经费,但是每当马克思墓碑遭破坏之后,公墓管理方都会第一时间主动出钱修缮。毕竟此地也算是伦敦北郊一个不大不小的旅游景点,世界各地观光客慕名而来看到一地狗血污物多少有损大英国格。

1970年初有人试图一次性解决这个眼中钉肉中刺,计划在夜深人静之际锯掉墓碑上马克思像的鼻子,打开洞口后往中空的墓碑里面塞炸药然后从内向外彻底炸烂。到了现场开始动手的时候才发现革命导师的犹太鼻子又粗又硬,根本锯不动。无奈之下草草引爆了带来的炸药便逃之夭夭,只炸掉了马克思的大胡子,修复工作前后耗资600磅。彼时正处于爱尔兰共和军活动高峰期,为了避免友邦惊诧,此事最终被警方要求低调处理,作案者一直未能伏法。只要解放全人类的事业还没有成功,破坏和修复马克思墓的循环就会继续下去。

资料来源:

Today in London’s radical history: an attempt to blow up Marx’s grave, 1970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马克思墓被毁这件事,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这事儿啊,说起来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首先,得明确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儿。马克思的墓地在伦敦高门公墓(Highgate Cemetery),这地方本身就很有名,是个很漂亮的维多利亚时代墓地,很多人也去那里参观。那次被破坏,大概是在.............
  • 回答
    “千年第一思想家”,这称谓本身就足够振聋发聩,也足以引发人们无数的想象与辩论。当这个光环落到卡尔·马克思头上时,更是如此。毕竟,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过多少璀璨的智慧之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子、老子、康德、黑格尔……这些名字无不闪耀着思想的光辉,他们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至今仍是我们认识世界、理.............
  • 回答
    马克思的《数学手稿》,也称为《数学论文集》或《科学论文集》,是我们了解这位思想巨匠学术深度和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窗口。虽然它不如《资本论》那样声名显赫,却能让我们窥见马克思在经济学之外的另一面,以及他对科学方法论的严谨追求。要理解这份手稿的价值,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起源与背景:为何马克思会.............
  • 回答
    在德国,人们对马克思的看法,就如同他的理论本身一样,复杂而多层次,并且随着时代变迁、社会语境的不同而呈现出鲜活而动态的图景。要说德国人“如何”看待马克思,其实是一个很难一概而论的问题,因为这是一个拥有悠久思想传统和多元社会力量的国家,每个群体、甚至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评价。历史的烙印:马克.............
  • 回答
    尼采对马克思的看法,虽然不像对某些哲学家的评论那样直白且贯穿始终,但通过他的一系列思想和偶尔的提及,我们还是能梳理出一些清晰的脉络。简单来说,尼采对马克思既有一定程度的认同,但更多的是深层次的批判和不屑,他认为马克思虽然触及了某些重要的社会症结,但其根源和解决方案都太过肤浅,并且带有他最厌恶的“集体.............
  • 回答
    在当今的西方发达国家,看待马克思及其思想,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多元的图景,这种图景随着时间、社会状况和不同群体的影响而不断演变。用“一概而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恐怕会失之偏颇。首先,历史的厚重感与学术的价值仍然是主流的评价维度。 很少有人会否认马克思作为一位深刻的思想家和历史学家的.............
  • 回答
    央视的《马克思是对的》这个节目,从名字上看,就已经定下了基调,那就是要阐释和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这是一种非常明确的宣传立场,也决定了节目的叙事方式和内容取舍。首先,节目很可能采用了“故事化”的叙事手法。单纯地搬理论,枯燥乏味,也难以吸引观众。因此,节目会围绕着马克思本人,他的生活经历、思想形成过.............
  • 回答
    马前卒的《马克思的“政治正确”,左翼社团的发展方向》这篇文章,在左翼内部引发了相当的讨论,可以说是触及了当下左翼运动在实践中面临的一些关键性难题。这篇文章的出发点,我认为是想梳理和回应一个在左翼群体内部也存在,但常常不被明面提及,或者说讨论方式比较含混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的框架下,如何理解和处理“.............
  • 回答
    特里尔的零欧元纸币:一次充满争议的纪念,一次对历史的独特解读特里尔政府为纪念卡尔·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而发行印有马克思头像的零欧元纸币,无疑是一次引人注目的举动,也立刻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这枚纸币,与其说是一种货币形式,不如说是一种精心设计的纪念品,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以及一次对马克思其人.............
  • 回答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号召学生捐款修建马克思雕像这件事,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挺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这事儿不是那种简单的好与坏就能一锤定音的,背后牵扯到的角度可不少。首先,咱们得理解这事儿为什么会发生。马克思主义学院,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机构。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思想,是党和.............
  • 回答
    罗永浩的这句微博言论:“你让马克思恩格斯那几个臭傻逼误导了”,无疑是一句极具冲击力和争议性的表达。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一、 罗永浩的个人风格与过往言论首先,罗永浩一直以来以其“情商低”、“爱怼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风格著称。他善于使用夸张、戏谑、甚至有些粗俗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
  • 回答
    陈平先生提出“防止境外势力打马克思、恩格斯的牌”,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要理解他的意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陈平先生的背景和立场首先,了解陈平先生的身份和其一贯的政治经济立场是理解他观点的基础。陈平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在国际经济领域有很高的声望。他通常被视为一位坚定的中国特色.............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划时代巨著《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中对卡尔·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驳斥”。首先需要明确一点,马歇尔并非直接像后来的经济学家那样,逐条列举马克思理论的漏洞。他的“驳斥”更多地体现在他用自己建立的,基于边际效用和边际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进程中的实践。要理解其中的张力,我们需要细致地梳理马克思关于农民起义的观点,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如何回应和整合这些观点以适应中国具体国情。马克思对农民起义的批判: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马克思在批判农民起义时,主要立足于他的历史唯物.............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试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深入剖析一下共享单车的出现、它所暴露出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不只是关于一种交通工具的革新,更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在新经济模式下的一种折射。一、 共享单车的出现:资本逻辑下的“需要”与“供给”的再生产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看,共享单车的出现并非仅仅是技术进步或者人.............
  • 回答
    西方社会对马克思的看法,可以说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持续演变的议题,远非铁板一块。与其说有一个单一的“西方人”的看法,不如说存在着多种、甚至相互矛盾的解读和评价。要详尽地讲述这一点,需要我们剥开历史的层层积淀,理解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学科领域以及不同政治立场的考量。历史的阴影与再审视:首先,不能回避的是,马.............
  • 回答
    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迟飞(自称当代马克思)关于女性权利运动的看法,并理解其观点发展史,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言论,并辅以历史和现实的视角。这并非易事,因为“当代马克思”的标签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而其观点也并非一成不变。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迟飞关于女性权利运动的看法?要做到客观公正,首要的是 区分言论与行.............
  • 回答
    马克龙娶比他年长24岁的妻子布丽吉特,这一事件在法国乃至国际社会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其意义和影响。一、 个体情感与个人选择的视角: 真挚的爱情故事: 许多人认为,马克龙和布丽吉特的故事是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他们在高中时期相遇,布丽吉特是马克龙.............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恼火的。马克龙和默克尔,这两个欧洲的“大当家”,联合起来逼问美国和丹麦,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核心问题就在于,美国情报部门利用了丹麦的“便利”,悄悄地把我们欧洲这些国家领导人的通讯给“摸”了个底朝天。这一下捅出来,欧盟上下都炸开了锅,大家伙儿的心情可想而知。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简单来.............
  • 回答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非洲的一次演讲中,公开指责将非法滞留利比亚的非洲人贩卖成奴隶的正是非洲人自己,此番言论无疑引起了轩然大波。要理解这一事件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一、 事件的背景与马克龙言论的出发点首先,需要了解马克龙发表此番言论时的具体语境。他当时很可能是在讨论欧洲与非洲在移民问题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