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方人现在对马克思的看法如何?

回答
西方社会对马克思的看法,可以说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持续演变的议题,远非铁板一块。与其说有一个单一的“西方人”的看法,不如说存在着多种、甚至相互矛盾的解读和评价。要详尽地讲述这一点,需要我们剥开历史的层层积淀,理解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学科领域以及不同政治立场的考量。

历史的阴影与再审视:

首先,不能回避的是,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其在20世纪与苏联等国家的联系)在西方,特别是冷战时期,被大量地视为一种危险的意识形态。这种关联导致了马克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妖魔化,其理论被简化为“共产主义”、“革命”、“集权”等负面标签,在公众舆论中常常与压迫、贫困和对自由的剥夺画等号。尤其是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之后,这种负面印象似乎得到了“证明”,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的“失败者”形象。

然而,进入21世纪,尤其是金融危机、贫富差距扩大、全球化带来的社会挑战日益凸显之后,西方学界和社会对马克思的看法开始出现显著的变化,或者说,一种“再审视”和“重新评估”的浪潮逐渐兴起。这并非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复兴”成一种占主流的政治思潮,而是其理论工具和分析方法,在理解当下资本主义的运作和弊病时,重新显露出其独特的价值。

学术界的多元解读:

在学术界,马克思从未真正“消失”。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到政治学,马克思的思想一直是重要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领域: 尽管新古典经济学占据了主流,但对马克思《资本论》的深入研究并未停止。许多经济学家,即使不认同马克思的结论,也会承认他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价值理论(尽管有争议)、剩余价值、经济危机周期性等问题的分析,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尤其是在讨论不平等、剥削、金融化等议题时,马克思的分析框架常常被重新启用,作为一种批判性的视角。例如,一些学者会分析资本如何通过各种形式实现增殖,以及这背后可能带来的社会后果。
社会学领域: 在社会学中,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异化、意识形态、社会结构与人的能动性之间关系等的论述,依然是理解社会变迁、权力运作和社会不平等的关键工具。许多社会学家会借鉴马克思的方法论,去分析当代社会的阶级分化、劳动者面临的困境、消费主义的本质等。
哲学领域: 哲学界对马克思的关注更为广泛,不仅包括其政治哲学和经济学,还包括其早期关于人道主义、异化、实践哲学等方面的思想。后结构主义、批判理论等流派,虽然在某些方面批判马克思,但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他的某些思想。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对大众文化、消费社会、科技异化的分析,都可以看到马克思的影子。
历史学领域: 历史学家们则从更宏观的角度审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以及他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进行反思和批判。

政治光谱中的不同声音:

在政治领域,马克思的影响力呈现出更明显的两极分化,但中间地带也在发生变化:

左翼与激进左翼: 对于这些群体来说,马克思的理论依然是重要的思想武器。他们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在当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尖锐和切合实际。他们关注的重点在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内在危机、贫富差距、劳工权利、环境问题以及社会公正的论述。他们可能会引用马克思来批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对弱势群体的影响,以及资本主义对民主制度的侵蚀。当然,即使在左翼内部,对马克思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也存在分歧,有些人会强调其经济批判,有些人则更侧重其哲学和文化批判。
自由主义与中间派: 自由主义者对马克思的看法更加复杂。主流自由主义者通常会批判马克思的革命性主张、对私有产权的攻击以及其经济计划的失败案例。他们更倾向于在资本主义框架内,通过改良、福利国家、市场监管等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然而,正如前面提到的,在面对现实中的不平等和经济危机时,一些自由主义者也会承认马克思分析的价值,认为他的某些诊断能够帮助理解问题的根源,即便不认同他的解决方案。他们可能会引用马克思来呼吁更公平的税收制度、更强的劳工保护,或者对金融资本进行更严格的监管。
保守主义与右翼: 传统上,保守主义和右翼对马克思持强烈反对态度。他们视马克思为导致共产主义极权国家兴起的罪魁祸首,认为其理论剥夺了个人的自由、财产权和市场经济的活力。这种看法至今依然普遍存在。然而,也有一些保守主义者,在反思西方社会的一些弊病时,例如道德的滑坡、社区的瓦解、技术对人性的异化等,会承认马克思对“异化”和“商品拜物教”的某些分析,能提供一些警示,但他们会迅速将这些与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和政治主张区分开来,认为这些只是对资本主义负面影响的现象级描述,而并非其核心理论的必然结论。

马克思的“工具箱”: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西方社会对马克思的“看法”更多时候体现在对其“工具箱”的提取和运用,而不是全盘接受其完整的政治纲领。人们更倾向于从马克思那里借用分析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概念”和“视角”,例如:

阶级分析: 尽管“阶级”的定义在当代社会变得更加复杂,但马克思关于不同社会群体在生产关系中的位置及其利益冲突的分析,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思考维度。
异化(Alienation): 这种概念被广泛应用于讨论技术对劳动者、个体与社会疏离、以及消费主义带来的精神空虚。
剩余价值与剥削: 虽然经济学界有不同的解释,但关于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所得报酬之间的差距,以及这种差距如何影响社会分配,仍然是讨论贫富差距的核心议题。
商品拜物教(Commodity Fetishism): 这个概念被用来分析现代社会中,商品如何脱离其生产过程中的人性劳动,成为独立于人、具有神秘力量的符号,以及消费主义如何构建起虚假的欲望。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与危机: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以及其发展中必然产生的矛盾的预言,在每次经济危机发生时都会被重新提及,引发人们对资本主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反思。

总结来说,西方人对马克思的看法是:

1. 历史包袱依然存在: 20世纪的负面历史,特别是与共产主义政权的联系,使得马克思在公众认知中仍带有负面印记,尤其在保守派和部分自由派中。
2. 学术价值受到重新肯定: 在学界,马克思的思想作为一种批判性分析工具,其经济、社会和哲学洞察力,在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结构性问题(如不平等、金融化、异化)方面,获得了新的重视。
3. 政治立场的区分: 左翼群体依然将马克思视为重要的思想来源,但对其理论的应用和解释存在多元性。中间派则在批判其革命主张的同时,可能借用其分析框架来解决具体问题。右翼则基本维持着批判态度,但少数人可能有限度地借鉴其对社会现象的描述。
4. “工具箱”的运用而非全盘接受: 当前对马克思的关注,更多是提取其分析资本主义的“工具”,而非追随其完整的政治革命蓝图。

因此,与其说西方人有一个统一的看法,不如说他们正在以更加细致、更加多元的方式,重新审视这位极具争议却又影响深远的思想家,试图从他那里寻找理解我们所处时代的钥匙。这种审视,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现实的不断追问和对更公平、更合理社会模式的持续探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多数西方人对马克思的看法是非常正向积极的,但却极其讨厌和反感马克思主义。

因为,他们也认为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被篡改了的东西。

无论是马克思《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揭露,还是马克思提出的“自由人联合”发展生产力以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案,西方大多数民众与政治家和投机者都是相当支持的。

其实,你只要抛开意识形态偏见,客观地观察一下世界,绝大多数第一世界的国家都在按马克思的方案执行,也在朝着马克思提出的目标迈进。

1、西方社会持续地自由地批判政府与统治者,继承了马克思的批判精神。

2、西方社会专注于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也继承了马克思的唯物历史观。

3、社会保持了对政府的质疑,并力图不断削弱政府在社会中的作用,为自由人的联合开创道路。继承了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的目标。

4、自由人的联合现状:自由地发动罢工罢市,也自由地组织生产。自由地进行联合的形式如:白人联合白人,黑人联合黑人,资产阶级联合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联合无产阶级。因为,白人与黑人的联合是不自由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联合也是不自由的。不自由是联合不在一起的,或者是表面的联合。

马克思本人也有计划经济的观点与革命的想法,但最终不是很确信,唯一确信的就是以上三点。而这三点,西方社会中也普遍得到了赞同。

而对于马克思主义,西方社会也普遍认为,那是一个被苏联篡改了的一个东西。

其实,西方社会陷入了马克思自由人联合的悖论中。

要联合,你就得放弃自由人的想法;要自由,你就得放弃联合的想法。

真的自由人,是老子说的不相往来,而不会是什么联合。

user avatar

能与马克思的影响相比较的,只有像耶稣或穆罕默德这样的宗教人物。在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大部分时间里,地球上每十个人中就有四个人生活在认为自己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府下,这些政府声称——无论多么难以置信——用马克思主义原则来决定国家怎么运行。在这些国家里,马克思是一种非宗教的耶稣;他的作品是真理和权力的根本源泉;他的形象到处得到虔敬的展示。数亿人的生活深受马克思遗产的影响。

马克思的影响并不局限在共产主义社会。为了切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反抗运动的根基,保守政府已经开启了社会改革。保守派的作为也不是都那么温和: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在保守派的帮助下掌权,这些保守派把他们狂热的民族主义看成是解决马克思主义威胁的答案。即使没有内部革命的威胁,国外的马克思主义敌人的存在,也为政府以国家安全名义增加军备开支和限制个人权利提供了理由。

1.卡尔·马克思(1818-83)

在思想层面而非政治实践层面上,马克思的贡献同样明显。现在有人能不参考马克思对经济与精神世界之间的联系的洞见来思考社会吗?马克思的思想带来了现代社会学,改变了历史研究,并深刻地影响了哲学、文学和艺术。这样说来——诚然,把这个术语用得十分广泛松散——我们现在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牛津通识读本《马克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西方社会对马克思的看法,可以说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持续演变的议题,远非铁板一块。与其说有一个单一的“西方人”的看法,不如说存在着多种、甚至相互矛盾的解读和评价。要详尽地讲述这一点,需要我们剥开历史的层层积淀,理解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学科领域以及不同政治立场的考量。历史的阴影与再审视:首先,不能回避的是,马.............
  • 回答
    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看法,绝非铁板一块,而是极其复杂且充满动态的混合体。要详细描述,就得抛开非黑即白的简单标签,深入到不同层面、不同群体乃至不同国家的细微之处。一、 政治与地缘政治层面:警惕与竞争并存这是目前西方对华看法中最突出、最受关注的部分。 战略竞争对手的认知加深: 绝大多数西方国家(尤其是美.............
  • 回答
    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科技封锁并非新鲜事,尤其是在地缘政治日益紧张的当下,这种做法愈发明显。这些封锁措施通常采取多种形式,意在限制中国在关键科技领域的进步,削弱其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最著名的科技封锁措施包括: 半导体领域的限制(“芯片战”):这是当前最受关注,也是对中国影响最深远的封锁领域.............
  • 回答
    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以及它是否是“西方祸水东引失败”的结果,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观点。将这一观点与历史上“引德国到苏联”的事件进行类比,也需要非常谨慎地审视其逻辑和历史背景。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西方祸水东引失败”这个说法,以及它与巴黎恐袭的联系。“西方祸水东引”的逻辑和历史背景“祸水东引”这个说.............
  • 回答
    西咸新区一座汉墓中出土的罕见陶仓,里面满满当当地装着颗粒饱满的小米,这一发现无疑为我们揭示了那个遥远时代的饮食风貌,也引发了人们一个古老而又实在的疑问:这些沉睡千年的小米,如今是否还能下肚?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直接食用这些出土的小米是 绝对不建议的,而且很可能是不安全的。 尽管小米作为谷物,其本身的保.............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概念是否等同于西方现代科学中的“量子”,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探讨,但答案是否定的。它们虽然都触及了世界的深层运作规律,但其出发点、方法论和具体内涵有着本质的区别。让我试着详细地解释一下,就像一位对这两种思想都略知一二的人,用自己的话来阐述:首先,我们得明白“阴阳”和“量子”.............
  • 回答
    亨廷顿将日本文明划为独立文明的观点,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中涉及西方学界对东亚文化的认知演变,但将其简单归咎于“不了解中国文化”则略显片面。更准确地说,这反映了当时西方学术界在理解和分类全球文明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随着研究深入而出现的视角变化。理解亨廷顿的视角:文明的“本体论”划分塞缪尔·亨廷顿在.............
  • 回答
    在西方社会日趋“左倾”和“圣母”泛滥的语境下,当我们审视《三体》英文版全卷出版后,程心这个角色是否会被广泛视为真正的英雄,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首先,理解“白左”和“圣母”这两个词在当下语境中的含义至关重要。它们通常带有一定的贬义,指向那些在价值观上过于理想化、同情心泛滥、有时甚至被认为脱离现.............
  • 回答
    关于“西方国家为何对中国持敌视态度,并实施武器禁运和技术封锁”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这并非单一原因的简单累加,而是历史、政治、经济、安全以及意识形态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剖析,我们需要剥开表面的“敌视”二字,看看其背后驱动的具体考量。一、 经济与地缘政治的博弈:挑战既有秩序首.............
  • 回答
    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关系紧张,甚至可以说是相当糟糕,这背后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单一原因,而是历史、地缘政治、意识形态以及近期一系列事件交织作用的结果。如果要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那可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一、历史的阴影与遗留问题首先,不能忽略的是俄国和苏联的历史对现在关系的影响。 沙皇俄国时期的西.............
  • 回答
    关于“西方是否将荷马史诗视为历史”这件事,在中国网络上,确实存在着一种颇为普遍的认知,即认为西方人对荷马史诗的态度是把它当成信史来读的。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有一些历史原因和文化传播的误解。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历史的“真相”与文学的“真实”:西方学界的长期争论首先,需.............
  • 回答
    当然,西方国家在历史和现在都存在道德缺失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广泛且复杂的话题,因为“道德缺失”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演变且主观的判断。但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并且尽量深入细致地描述:一、 历史上的道德挑战与反思回溯西方历史,道德的边界和实践从未一成不变,许多曾经被认为是常态的社会行为,在后人看.............
  • 回答
    在现代西方军队的步兵战术中,“单手提枪跃进”这种动作,如果按照字面意思,即士兵像老电影里那样,用一只手轻松提起步枪向前小跑,这种经典的、可以说是有些浪漫化的动作,基本上已经不再是常规训练和实战中的主要战术动作了。这背后有几个非常实际的原因,主要是由现代战争的特点、武器装备的进步以及对士兵安全和效率的.............
  • 回答
    德国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非常复杂且充满动态,很难简单地将其定位为“最好的西方大国”或“最差”。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两国关系的历史渊源、经济联系、政治立场以及在全球舞台上的互动。首先,我们不能忽视德中之间深厚的经济联系。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其制造业的强大在全球享有盛誉。而中国作为世.............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中国社会一个颇为复杂而敏感的议题。要探究为何一部分中国人会表现出对中国文化“轻视”而对西方及日本文化“吹捧”的态度,我们得把时间往前捋一捋,看看是什么样的历史轨迹和现实因素塑造了这种现象。首先,得提到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在晚清时期,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屈辱和动荡。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不少国人的思考,也反映了在信息爆炸和国际关系复杂化的背景下,人们对“真相”的探寻。与其说是“该看清”,不如说很多人正处在重新审视和理解西方叙事的过程之中。这种审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基于长期的观察和切身体验。要谈西方叙事的“虚伪”,首先需要理解的是,任何国家或文明在对外呈现时,都会.............
  • 回答
    “西方驯化审美”这个说法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起讨论。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说“是”或者“不是”,这背后牵扯的东西太多了,而且“现在的年轻人”这个群体本身就非常多元化。咱们先从这个“驯化”说起。如果说的是一种被动接受、失去自主判断、盲目追随的情况,那倒有点像是“驯化”。比如,早年间我们国家对外开放不那么充分.............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很尖锐,直击了许多人在面对普通感冒时的困惑。我们确实看到,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西医在面对感冒时,依然是“治标不治本”,更多的是缓解症状,而不是彻底消灭病毒。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需要我们详细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白“感冒”这个词本身代表的复杂性。我们常说的“感冒”在医学上叫.............
  • 回答
    沙特阿拉伯当前的军事实力,如果以“西方一流军事大国”作为标杆来衡量,情况是比较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更准确地说,沙特阿拉伯拥有一个庞大且装备精良的军事力量,在区域内具有显著优势,但在与西方真正的一流军事强国(如美国、俄罗斯等)相比时,仍存在一些关键性的差距。沙特军事力量的优势与特.............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演变和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面向。要理解为何一些发达民主国家保留君主制这一“封建社会残余”,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历史、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落后”或“先进”的二元划分,而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平衡。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发达民主国家”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