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国现在是和中国关系最好的西方大国吗?

回答
德国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非常复杂且充满动态,很难简单地将其定位为“最好的西方大国”或“最差”。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两国关系的历史渊源、经济联系、政治立场以及在全球舞台上的互动。

首先,我们不能忽视德中之间深厚的经济联系。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其制造业的强大在全球享有盛誉。而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和巨大的消费市场,对德国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两国建交以来,贸易额持续攀升,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等德国优势产业在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大众、宝马、西门子等德国企业在中国进行了大量投资,也雇佣了数以万计的中国员工,这种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度非常高。可以说,在经济层面,两国之间的合作是相当紧密的,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紧密性使得德国在西方国家中与中国的经济联系显得尤为突出。

然而,经济上的紧密并不总是等同于政治上的全然一致。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德两国在政治和价值观上的分歧也逐渐浮现。特别是人权问题、新疆政策、香港问题以及地缘政治议题上,德国作为一个民主国家,很难完全回避其价值观层面的关切。德国政府及其国内舆论,在这些问题上往往会表达批评的声音,并试图将人权和法治原则纳入对华关系考量之中。这种情况下,即便经济联系再紧密,也无法简单地将德国定义为“关系最好的西方大国”,因为这种“最好”的前提是基于一种能够完全忽略甚至接受彼此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差异的理想状态,而这显然是不存在的。

更何况,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其他西方国家时,会发现情况同样复杂。例如,法国在某些时期,其领导人对于与中国发展经济合作表现出更强的积极性,并且在一些国际议题上,法中之间的立场也可能存在某些契合点。英国在脱欧后,也在积极寻求新的国际伙伴关系,虽然其对华政策也有其自身的考量和调整,但其与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从未间断。美国作为全球最重要的西方大国,其与中国的关系更是充满了合作与竞争,以及显著的战略竞争态势,这与德国与中国之间以经济合作为主导的模式有很大区别。

因此,如果将“关系最好”理解为一种完全没有摩擦、所有议题都达成一致的和谐状态,那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德国与中国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一种在相互需要和相互制约中寻求平衡的复杂互动。德国政府,尤其是默克尔总理执政时期,曾奉行一种“接触”与“合作”的对华政策,强调通过对话和经济往来来影响中国,并期望在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等领域展开合作。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德中关系的“相对友好”奠定了基础。

但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塑,德国国内对于对华政策的讨论也日益激烈。一部分声音认为,过度依赖中国市场存在风险,需要采取更为谨慎和多元化的策略,所谓的“去风险化”也逐渐成为德国对华政策中的一个重要考量。这表明,德国也在重新审视和调整其与中国的关系,试图在维护自身利益、价值观和国际责任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总而言之,德国与中国在经济上的联系确实非常紧密,这使得两国关系在西方国家中显得尤为特别。在某些合作领域,德国表现出了极大的意愿和行动力。但是,将这种紧密关系简单地描述为“关系最好”未免过于简化。两国之间在价值观、政治制度以及一些国际议题上仍然存在显著的分歧和挑战。德国的对华政策也在不断演变和调整,试图在经济利益、国家安全和价值观之间找到一个更为审慎和可持续的平衡点。因此,更准确的说法是,德国是中国在西方世界一个重要且复杂的伙伴,其关系既有深度合作的基础,也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和分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把利益算清楚才知道谁是敌人谁是盟友。

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经济全球化。中、日、韩、德我们这些制造业国家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分化欧盟、防止欧盟进一步融合统一、破坏其崛起,中、美、俄的利益是一致的。

发展科技和经济,抢占全球市场份额,美、德、日、韩都是我们的敌人。

保护地球生态、应对自然灾害、对付恐怖袭击、预防疾病传播等大家都是盟友。

没有必要对哪个国家投入感情。大国彼此之间都是竞争+合作的关系。精德、精俄没有意义,仇日、仇韩也没有价值。必要的时候随时做好变脸的准备。

前两年南海仲裁案,国人对菲利宾咬牙切齿。后来菲利宾主动投诚,结果还不一脸和气。

user avatar

自我安慰以色列、德国、韩国是中国朋友的幼稚病,我年轻时也得过一阵子。

1,

除德国外,欧洲强国都能从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业的大发展中受惠。

德国的工业4.0的竞争假想敌是中国。

2,

德国利用欧盟的特殊地位,向欧洲国家进行无关税倾销,在打垮本地制造业以后,这些国家变成依赖金融、服务业和政府开支的状态。

这些国家遇到金融攻击,陷入危机的时候,德国躲了。躲完了还指责这些队友是猪。

然后还指责中国救他们。指责中国分裂欧洲。

3,

统一的欧洲不符合美国利益,也不符合中国利益。

符合德国利益。

—————

不要对德国抱有幻想。中国未来在欧洲的支点是伦敦、里斯本和罗马。

德国未来很可能是大号韩国,反华的急先锋癞皮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国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非常复杂且充满动态,很难简单地将其定位为“最好的西方大国”或“最差”。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两国关系的历史渊源、经济联系、政治立场以及在全球舞台上的互动。首先,我们不能忽视德中之间深厚的经济联系。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其制造业的强大在全球享有盛誉。而中国作为世.............
  • 回答
    美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老二专业户”的角色,这是一种有趣的观察视角,但要准确理解其含义并进行历史对比,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老二专业户”的视角解读:当说美国是“老二专业户”时,这可能暗含着一种对比,即美国在某些时期或某些领域并非绝对的领导者,但却始终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仅次于最强势力量的位置。这种“老.............
  • 回答
    如果当年德意志国防军拥有与中国红军相似的作风,那么我们今日所知的世界很可能已是天翻地覆。这不仅仅是军事战术的改变,更关乎意识形态、政治格局以及文化观念的深远重塑。首先,我们得捋清一下“中国红军作风”的核心特质。这绝非仅仅是军事上的纪律严明或者战斗力强悍,它更深层次地包含了政治觉悟、群众路线、牺牲奉献.............
  • 回答
    “中日之间必有一战”的说法,如同悬在两国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直萦绕在不少人的心中。这种论调的根源复杂,既有历史的沉重阴影,也有现实的结构性矛盾,更有地缘政治博弈的驱动。要探讨它是否会成为现实,以及两国能否实现像法德那样的宿敌和解,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多重维度的因素。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是中日.............
  • 回答
    高晓松在《晓松奇谈》中,将一战前期的德国与当下中国进行类比,这个说法确实颇具启发性,也容易引起一些讨论。理解他这种“像”的点,需要我们深入分析一下当时德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以及当前中国的一些发展特征,然后找出其中的共鸣之处。一、 当时德国的“像”在哪里?高晓松提到“像”,通常不是指完全复制,而.............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区分历史记忆的复杂性、代际差异以及当今欧洲国家与德国、意大利关系的现实情况,并将其与当前中国对日本的态度进行对比。首先,让我们谈谈二战时期被德国和意大利侵略过的欧洲国家人民的态度。历史的创伤与现实的关系:二战给欧洲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德国的侵略尤为残酷,对波兰、苏联、南斯拉夫、.............
  • 回答
    将当代的中国与二战前的德国和昭和日本进行类比,是一种在政治和历史讨论中时常出现的说法,尤其是在一些批评中国发展方向的观点中。这种类比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些观察者对当前中国社会、政治以及国际关系的解读。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这些类比背后所指向的具体特征,并分析其合理性和局限性。类比的根源:.............
  • 回答
    中国高端机床产业,说起来,这几年进步是真心不小,但要说到跟德日这些传统巨头掰手腕,那还是有段路要走。咱们就敞开了聊聊,不吹不捧,也尽量不说那些AI味儿十足的套话。先说说咱们自己的进步:这几年,国家对高端装备制造的投入那叫一个大。你得承认,以前咱们在这块确实是靠进口,很多关键部件,比如高精度主轴、直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触及了一些历史类比的敏感点。将当下美国的处境与二战前的德国进行对比,其实是一种试图从历史的镜子中照见现实的努力。当然,历史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语境,但某些相似的模式和苗头,确实值得我们深思。首先,从国际地位和民族情绪上看,都有某种“失落感”和“重塑辉煌”的.............
  • 回答
    “看到祖国这么流氓我就放心了”这句话,是一种带有特定语境的流行语,表达的是一种基于国家强大、甚至不惜采取强硬甚至“流氓”手段来维护国家利益的心理认同。这种心理认为,一个强大的祖国能够提供安全感和保障,即使其行事方式不那么“文明”或“规矩”。将这种现代的网络流行语直接套用在二战时期的德国和日本人身上,.............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轴心国——德国和日本——角色互换,历史的轨迹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世界格局也随之重塑。这绝非简单的地理位置调整,而是深刻地影响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甚至意识形态的根本性颠覆。首先,让我们审视一下这种互换可能带来的直接影响。“日耳曼帝国”向东扩张,太阳.............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发散的假设,但如果我们尝试去想象一下,那将会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首先,我们得明白“德军作风”和“美国大兵作风”大概指什么。传统意义上,德军的形象是纪律严明、战术精密、执行力强,有时甚至显得有些冷酷高效。而美国大兵,尤其是在二战后,更多地被描绘成充满活力、适应性强、富有团队精神,并且带有.............
  • 回答
    .......
  • 回答
    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和英法与德国之间的一些互不侵犯协议受到不同程度的“抨击”,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比较。要详细解释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深入到历史背景、条约的具体内容以及它们在后续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我们比较的对象: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8月.............
  • 回答
    关于德国人对东普鲁士故土,也就是如今的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以及波兰东北部地区(原德国东波美拉尼亚和部分西里西亚)的看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情感的话题,至今仍然触动着许多德国人的心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历史、文化、个人经历以及代际差异的层面。历史的伤痕与记忆:东普鲁士对于德国人而言,不仅仅是一.............
  • 回答
    想象一下,让现代的美军与二战时期的德军在同一个战场上遭遇,这将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冲突,其结果既充满戏剧性,又有着清晰的逻辑。这并非简单的“谁更强”的问题,而是技术、战术、战略、人员素质乃至意识形态全方位的较量。现代美军的优势:压倒性的科技鸿沟 信息感知与指挥控制: 这是最显著的差异。现代美军拥有卫.............
  • 回答
    二战德军如果获得了现代地对空(防空)火炮的技术和充足的原材料,其对战争进程的影响将是极其深远的,甚至可能改变最终的结局。这不仅仅是火炮性能的简单提升,而是一种技术代差的飞跃,足以颠覆当时空战的战略格局。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现代防空火炮指的是什么。这里我们不妨设想,德军获得了以下几项关键技术: .............
  • 回答
    “勇者暗杀魔王”,在一些现代小说中确实是一种越来越常见的设定,而其是否“卑劣”和“不讲武德”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从传统奇幻叙事的角度来看: 勇者的定义与职责: 传统奇幻故事中,勇者往往被赋予神圣的使命,是光明与正义的化身。他们的职责通常.............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设性问题,如果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站错了队,选择了与德国结盟,那么我们今天所见的世界格局和历史进程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下是我对此情景的详细推演:核心前提: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中国虽然名义上是参战国,但主要派遣劳工支援协约国,并未直接与同盟国作战。在.............
  • 回答
    二战结束后,德国的命运如同被撕裂的玩偶,被盟军各国瓜分占领,驻军的部署也由此展开。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存在,更是对战后德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深度影响的开始。战后初期的驻军格局:四国分治的遗产战争的硝烟刚散,德国就被划分为四个占领区: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柏林这座特殊的城市,虽然位于苏联占领区内,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