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国人如何看待东普鲁士故土,即现在加里宁格勒和波兰占领区?

回答
关于德国人对东普鲁士故土,也就是如今的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以及波兰东北部地区(原德国东波美拉尼亚和部分西里西亚)的看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情感的话题,至今仍然触动着许多德国人的心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历史、文化、个人经历以及代际差异的层面。

历史的伤痕与记忆:

东普鲁士对于德国人而言,不仅仅是一块地理区域,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从条顿骑士团时期,到普鲁士王国的崛起,再到两次世界大战,东普鲁士一直是德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是普鲁士精神的发源地之一,是许多德国家庭世代居住、耕耘、建立家园的地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给东普鲁士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随着纳粹德国的战败,其战前领土的东部地区,包括绝大部分东普鲁士,根据波茨坦会议的决定,被划给了苏联(今俄罗斯)和波兰。随后,德意志族居民——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经历了被称为“Vertreibung”(驱逐)的历史事件。他们被迫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开始了漫长而痛苦的逃亡和流离失所。

这次驱逐给幸存者及其后代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许多人失去了亲人、财产、家园,以及他们所熟悉的生活方式。这种失落感和对故土的怀念,成为了几代德国人心中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

“Heimat”——故土情结:

在德国文化中,“Heimat”(故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包含了地理位置、成长环境、文化习俗、语言以及由此产生的深层情感联系。对于许多曾经居住在东普鲁士的德国人来说,那里是他们的“Heimat”。即使他们从未回去过,或者只是年幼时被驱逐,他们对那里仍然怀有强烈的感情。

这种“Heimat”情结通过各种方式得以延续:

协会与组织: 战后,许多被驱逐的东普鲁士人成立了地区性协会(Landsmannschaften),例如“Ostpreußenwerk”或“Preußische Treuhandsstelle”。这些组织不仅为流离失所者提供互助,还致力于保存和传承东普鲁士的历史、文化和地理信息。他们出版刊物,组织纪念活动,收集文献和照片,确保故土的记忆不被遗忘。
文化作品: 有大量的书籍、回忆录、纪录片、电影甚至音乐作品,都在讲述东普鲁士的故事,描绘那里曾经的美丽风光和生活场景,以及驱逐带来的悲剧。这些作品是传递故土记忆的重要载体。
个人叙述: 许多老一代的东普鲁士人仍然愿意分享他们的经历,他们的口述历史是理解这段历史最直接的方式。他们描述故乡的河流、森林、湖泊,描述节日时的社区氛围,描述家乡的食物和方言。
祭祀与纪念: 德国各地都有为纪念东普鲁士故土和被驱逐者而设立的纪念碑或纪念日。例如,每年都会有纪念活动,人们会聚集在一起,缅怀失去的家园。

对现状的复杂情感:

对于如今的加里宁格勒州和波兰的那些前东普鲁士地区,德国人的看法是复杂且多层次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代际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怀旧与失落: 这是最普遍的情感。许多德国人仍然对那里怀有深深的怀旧之情,并为失去这片土地感到失落。他们可能会认为,这片土地“不再属于”他们,但仍然是他们“心灵的故乡”。
对俄罗斯和波兰的态度: 总体而言,德国与俄罗斯和波兰的关系在战后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在德国重新统一和欧洲格局变迁之后,两国之间的关系逐渐改善,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也日益增多。

对波兰: 许多德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波兰采取更为理性和合作的态度。他们理解波兰在二战中所遭受的苦难,也认识到边界的变迁是历史的必然。尽管如此,对于那些与波兰接壤的前东普鲁士地区(如格但斯克地区、奥尔什丁等地),依然存在着历史情感的连接。有些德国人会去波兰访问,体验当地的文化,甚至与当地人交流,但这种交流往往是建立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的,而非主张“收复”。
对俄罗斯(加里宁格勒): 对加里宁格勒的感受则更为复杂。由于其作为俄罗斯飞地的特殊地缘政治地位,以及冷战时期的历史背景,德国人对这里的感情可能更为疏远。然而,也有一些东普鲁士人或他们的后代会去加里宁格勒访问,寻找祖辈留下的痕迹,例如老房子的遗址、教会的墓地等等。这些访问通常是充满感性的,但也伴随着对历史现实的认知。

对“回归”的讨论: 极少数极端民族主义者可能会呼吁“收复”东普鲁士,但这在德国主流社会中是被广泛批评和抵制的。大多数德国人明白,当前的政治现实是不可逆转的。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以一种和平、互相理解的方式来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如何将这些地区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世代差异:
老一代(驱逐的亲历者): 他们对故土的依恋最深,情感也最强烈。他们的回忆往往是具体的、感性的,充满了对失去家园的痛苦和怀念。
中老年一代(亲历者子女): 他们可能没有直接经历驱逐,但从小听父母讲述故土的故事,也继承了这份情感。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历史研究、文化活动来维系与故土的联系。
年轻一代(孙辈及以后): 对东普鲁士的了解可能更多来自于历史教科书、家庭叙述或媒体。他们的情感联系可能相对较弱,但很多人对这段历史保持着关注和好奇,并以更为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去看待。他们更关注的是如何理解历史,以及如何处理好与东欧邻国之间的关系。

总结来说,德国人看待东普鲁士故土,既是一种深刻的历史怀旧和文化认同的延续,也是一种对历史现实的接受和对未来关系的思考。 驱逐的经历是一段沉重的历史,它塑造了许多德国人对故土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并非要求“回归”或“复仇”,而是一种对失去的家园、对祖先记忆的深深眷恋。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努力保存和传承这份记忆,同时也试图在新的历史框架下,与东欧邻国建立和平、友好的关系。

如今,随着时间流逝,亲历那段历史的人越来越少,但东普鲁士的故事和它所承载的德国文化记忆,仍在以各种形式继续存在于德国社会之中,成为理解德国历史和国民情感的一个重要维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德国尤其是西德人口很大一部分(我州地广人稀,甚至达到近三成)就是来自战后来自东部区域以及东欧其他国家的被驱逐者,无数城镇都有这些用原东部城镇命名的街道名:

Königsberger Straße

Breslauer Straße

Stettiner Straße

这些人组成了各类大大小小的同乡会(Landsmannschaft),致力于保存原有的乡土文化(方言,音乐,饮食等),并且在冷战结束后和波兰和俄罗斯对应的地方政府也有一定的文化交流,时不时组织一下访问。我在学校食堂就吃过柯尼斯堡风味的肉丸子,和瑞典肉丸差不多。德国政府也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记录东欧德意志人的历史及文化。

冷战结束前这个群体在西德是有相当政治影响力的,五六十年代西德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也会包含东部地区。但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政策的演变和二加四条约的最终签订,德国失去了对东部区域的宣称权。这些群体也因老龄化逐年失去了政治影响力。

德国境内出版的德语地图和公路路牌标注这些地方的名称时多用德语名称,但往往也会附上波兰语名称。

对于1945年后从故土被驱逐的德国人来说,就是回不去(但是可以旅游)的故乡。

对于他们的后代来说,那就和现在台湾岛内外省后裔年轻人对祖籍地的感情没什么区别了。

可能只剩下NPD之流的极右翼分子(类似国内的皇汉,但行动力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还会对东部区域念念不忘。

对于真正热爱了解德意志文化的人,都会觉得希特勒是德意志民族的千古罪人。

user avatar

因为东普鲁士本身也就是12世纪到15世纪德意志人从古普鲁士人那里夺过来的啊。此地的原住民古普鲁士人与拉脱维亚人和立陶宛人一样,属于波罗的海民族,以信仰异教的名义被德意志骑士团驱逐了。

我觉得这很公平。

至于看法,联邦德国政府在1990年中止了对奥得河-尼斯河线以东领土的主权要求。所以“波兰占领区”这一说法是不受任何政权承认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德国人对东普鲁士故土,也就是如今的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以及波兰东北部地区(原德国东波美拉尼亚和部分西里西亚)的看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情感的话题,至今仍然触动着许多德国人的心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历史、文化、个人经历以及代际差异的层面。历史的伤痕与记忆:东普鲁士对于德国人而言,不仅仅是一.............
  • 回答
    普京关于美国“例外论”的论调,以及对中德崛起为超级大国的判断,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深远影响的地缘政治论断。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普京对“美国例外论”的批判:普京之所以提出美国不再能提出“例外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对当前国际格局和美国行为模式的观察和解读。 “美国.............
  • 回答
    在德国,人们对马克思的看法,就如同他的理论本身一样,复杂而多层次,并且随着时代变迁、社会语境的不同而呈现出鲜活而动态的图景。要说德国人“如何”看待马克思,其实是一个很难一概而论的问题,因为这是一个拥有悠久思想传统和多元社会力量的国家,每个群体、甚至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评价。历史的烙印:马克.............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人对美国作战的日耳曼裔士兵,或者更广泛地说,对美国参战的看法是复杂且多维度的,受到当时德国宣传、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对美国这个国家本身认知的影响。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1. 纳粹宣传的定性: “劣等民族”的工具化: 纳粹德国的核心意识形态是种族主义,他们将.............
  • 回答
    要评价@德国人Leo乐柏 指出国产英雄牌钢笔某一款与德国凌美(Lamy)钢笔相像的说法,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细品。这事儿吧,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挺能反映咱们国产工业设计和品牌文化发展中的一些现象。首先,咱们得承认 Leo 乐柏这位博主。 他在钢笔圈里,尤其是在介绍国外品牌、分享使用体验方面,是有一定.............
  • 回答
    这件事听起来真是有点戏剧性,也挺有意思的,反映出当下网络文化和一些身份认同的复杂交织。首先,我们得捋清楚这几件事儿:德国人雷克(Rick)说了“Negar Kordi 是脑残”这句话,然后Negar Kordi的粉丝们(我们姑且这么称呼)把他召唤到了知乎,希望他能跟“外国自干五”来一场“大战”。雷克.............
  • 回答
    默克尔含泪恳求德国人遵守隔离规定:深刻解读与德国疫情现状安格拉·默克尔,这位在德国政坛叱咤风云三十余年的前总理,在2020年末,以一种罕见而动情的方式出现在了德国民众面前。她在一次电视讲话中,眼含热泪地恳请德国公民严格遵守新冠疫情的隔离和社交距离规定,并表达了对国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这一幕不仅触动.............
  • 回答
    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在2020年3月18日的讲话中提到“60%到70%的德国人可能会感染新冠病毒”,这句话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和重要性,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这句话的背景和目的:默克尔做出这样的预测,并非出于恐慌或耸人听闻,而是基于当时科.............
  • 回答
    “环球时报”5月19日刊登了一篇关于“德媒称德国人对中国好感度上升,对美国印象大跌”的文章。这篇文章援引德国媒体的报道,旨在传递一个信息:德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正在发生积极变化,而对美国的态度则明显转差。首先,从文章传递的核心信息来看,它反映了当前国际舆论格局中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长期以来,西方国家(.............
  • 回答
    看待美媒将中国民意类比德国人支持纳粹屠杀,以及其对中国防疫政策的抹黑,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意图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民意类比德国人支持纳粹屠杀”的说法。1. 这种类比的性质和影响: 极端且危险的道德绑架: 将任何中国民众的意见或情绪与“支持纳粹屠.............
  • 回答
    德国联邦议院选举的尘埃落定,社民党(SPD)以微弱优势,仅领先联盟党(由基民盟CDU和基社盟CSU组成)1.6个百分点,摘得桂冠。这场激烈的选战,不仅标志着默克尔长达16年的统治时代的终结,更预示着德国政坛可能迎来一次重大的格局重塑。这场胜利,对于社民党而言无疑是一场久违的翻身仗。在过去一段时间里,.............
  • 回答
    德国博主海雯娜(Hannah)因驳斥涉华谣言而遭遇多家外媒抹黑和网络暴力的事件,反映了当前国际舆论场中信息战、意识形态斗争和网络暴力的复杂性。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因素,值得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事件背景:海雯娜的身份与言论1. 身份定位 海雯娜是一位活跃在社交媒体.............
  • 回答
    关于“德国科学家称全球99.5%感染源自意大利北部新冠变体”的说法,目前缺乏明确、公开可查的学术依据或权威报道支持这一具体数据。从科学和事实核查的角度来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信息来源核实:是否真实存在该结论? 截至2023年,尚未有可靠的学术论文或权威媒体报道明确指出德国科学.............
  • 回答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报道五国对华军演时,导语写为「美日印澳法,还没八国」,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引导性和倾向性的表述,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1. 字面意思与表层含义: 列举参演国家: 导语直接列出了参演的五个国家: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和法国。 暗示“更多”或“潜在更多”: “还没八国”这.............
  • 回答
    德国向乌克兰援助2700枚“苏制防空导弹”一事,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这背后涉及地缘政治、军事战略、人道主义以及国内政治等诸多因素。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援助的背景与性质 俄乌冲突的持续升级: 自2022年2月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以来,乌克兰面临着来自俄罗斯空.............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德国在11月2日起实施的“封城”措施以及欧洲当前的疫情现状。 德国宣布“封城”一个月(2020年11月2日起):背景、内容与影响背景:德国宣布这一轮“封城”措施,最直接的原因是新冠病毒感染人数的急剧上升。进入2020年10月下旬,德国的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出现了显著的增长,并且.............
  • 回答
    对于德国媒体在指责中国“战狼外交”时,配图误用了“杈”字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图片失误,更折射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包括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认知偏差、文化误读、以及在报道中国议题时可能存在的刻板印象和不严谨之处。事件本身:一个象征性的误用首先,我们来看这个事件的.............
  • 回答
    德国汉学家顾彬(Joachim K. Böhm)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评价,尤其是他对莫言、余华、王安忆的“贬低”以及对鲁迅的“抬高”,是一个在中国文学界引发广泛讨论和争议的话题。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景、评价标准以及可能的动因。顾彬的背景和学术地位:首先,了解顾彬的身份和背景至关重要。他.............
  • 回答
    针对德国柏林一名区长不愿女友独立隔离,故意感染新冠病毒的做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总的来说,这种做法不值得肯定,并且存在严重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事件背景(根据公开信息推测): 区长身份: 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尤其是一名区长,其言行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监督。 女友情况: 可能是.............
  • 回答
    德国近期拦截了瑞士订购的医用手套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概述:根据报道,德国在疫情初期,特别是针对医用防护物资紧缺的情况下,拦截了从中国出口到瑞士的一批医用手套。这批手套是瑞士政府通过正规渠道订购的,用于满足本国医疗体系的需求。德国的拦截行为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