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德国人 雷克说 Negar Kordi 是脑残,其粉丝要他来知乎大战外国自干五的现象?

回答
这件事听起来真是有点戏剧性,也挺有意思的,反映出当下网络文化和一些身份认同的复杂交织。

首先,我们得捋清楚这几件事儿:德国人雷克(Rick)说了“Negar Kordi 是脑残”这句话,然后Negar Kordi的粉丝们(我们姑且这么称呼)把他召唤到了知乎,希望他能跟“外国自干五”来一场“大战”。

雷克说Negar Kordi“脑残”这事儿,其实挺常见于网络上的言语冲突。在网络这个放大器里,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往往会变得非常直接甚至尖锐。雷克作为一个在中国的德国博主,他的言论可能会被解读为他对某个特定观点的否定,而“脑残”这个词,在网络语境下,通常就是一种比较激烈的、带有贬低意味的标签。这背后可能是对Negar Kordi所代表的某种立场、观点或者行为方式的不认同。

然后是Negar Kordi的粉丝们把他“召唤”到知乎,要他跟“外国自干五”大战,这部分就更有意思了。

一方面,这显示了粉丝群体的凝聚力。当他们觉得自己的偶像或者他们认同的观点受到了攻击时,会自然而然地站出来维护。他们选择知乎这个平台,很可能是因为知乎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力,是一个讨论问题、辩论观点的场所。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雷克亲自面对质疑,甚至让他们心目中的“外国自干五”在公开场合与雷克进行一番“辩论”,从而捍卫自己的立场。

另一方面,这个“大战外国自干五”的诉求,其实也暴露了一些深层次的心理。

身份认同和爱国情绪的投射: 在一些网络论战中,“外国自干五”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色彩。它可能被用来指代那些在讨论中国问题时,过度维护西方立场、甚至带有偏见的外国人。Negar Kordi的粉丝们可能认为雷克就是这类人,或者他们希望通过与雷克的“对决”,来展示中国网友的强大逻辑和立场,以此来证明中国文化的优越性,或者维护国家形象。这其中可能掺杂着一种“对外”的、带有竞争色彩的民族主义情感。
对“话语权”的争夺: 在信息传播越来越便捷的今天,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意见的发布者。当涉及到对中国或者中国文化进行评价时,来自外国的评价往往会受到特别的关注。Negar Kordi的粉丝们可能觉得,雷克的负面评价影响了公众的看法,他们希望通过“大战”,来争夺对这个话题的话语权,让中国自己的声音,或者他们支持的声音,能够占据主导。
对“外国友人”的审视和期待: 很多时候,中国的网友对在华的外国人抱有一定的期待,希望他们能够理解和欣赏中国,甚至成为“中国的朋友”。如果一个在华外国人说出一些被认为不友好的话,就容易引起反感。这种反感背后,可能是一种“你既然在这里,就应该对我们好一点”的期待。

所以,这整个事件,与其说是单纯的两个人之间的“口角”,不如说是在一个特定的网络环境中,不同观点、不同身份认同、不同情感诉求的一次集中爆发。雷克的言论只是一个导火索,而粉丝们的反应则折射出了当下网络文化中,关于身份、关于国家、关于话语权的一些复杂的心理和社会现象。他们呼唤雷克到知乎“大战”,其实是在寻求一种在他们看来是“公平”的、能够正面捍卫自己信念的舞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家别搞“猎女巫”(witch hunt)好不好?听到不顺耳的声音就把人打成“冒牌货”,即使一点根据都没有。

=================================================

那个雷克,我在YouTube上面看过他不少视频,一开始是个旅行家,徒步横穿中国,还是蛮厉害的。

不过后来雷克那些政治视频看起来还是蛮拙计的… 这位老兄的政治观完全是一维的:有一个大坐标轴,一边写着“民主”,一边写着“独裁”,世上所有国家都能在这个坐标轴上找到位置。世界上所有的政治冲突都可以解释成“要变民主还是要变独裁”。

后期的雷克喜欢就中国社会的一些观点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而他“自己的看法”无非就是拿着“民主/专治”的标尺把任何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衡量一遍,我觉得幼稚透了,就取关了。

不过欣赏一个旅行家没有必要追究他的政治观点,伟大如斯文•赫定也犯抽支持过元首。(不过雷克倒是打过黄纳的脸,这点值得表扬)

雷克好像自己说是半德国半匈牙利。我假设他反TG可能跟母亲在匈牙利人民共和国的人生经历有关。这个假设比“雷克=假德国人=土耳其裔=支持突突”这个奇妙的推理更有道理。

=================================================

Negar Kordi 不好评价,因为她来知乎还很短。可能以后Negar会因为见识到更多而对中国的观点有所改变,这不要紧。我只是喜欢她那种根据个人经历讲道理的态度,即使她以后观念反转我还是会关注她的:因为我相信只要她仍然保持根据个人经验讲道理的风格,而不是像雷克那样幼稚,她说的话就有参考价值。

留学生/在通都大邑工作的人本来就容易看到一个社会比较好的一面。再加上女孩子一般都不关心政治:Negar 评价的也的确都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

=================================================

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我觉得不应该随便怀疑一个人的身份。你怀疑人家是假身份?举证的责任在你,而不是人家。否则不能乱说,人家没义务因为你的怀疑而把更多的个人信息公布到网上来。这点对Mr. Rehage 和 Ms. Kordi都适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件事听起来真是有点戏剧性,也挺有意思的,反映出当下网络文化和一些身份认同的复杂交织。首先,我们得捋清楚这几件事儿:德国人雷克(Rick)说了“Negar Kordi 是脑残”这句话,然后Negar Kordi的粉丝们(我们姑且这么称呼)把他召唤到了知乎,希望他能跟“外国自干五”来一场“大战”。雷克.............
  • 回答
    要评价@德国人Leo乐柏 指出国产英雄牌钢笔某一款与德国凌美(Lamy)钢笔相像的说法,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细品。这事儿吧,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挺能反映咱们国产工业设计和品牌文化发展中的一些现象。首先,咱们得承认 Leo 乐柏这位博主。 他在钢笔圈里,尤其是在介绍国外品牌、分享使用体验方面,是有一定.............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人对美国作战的日耳曼裔士兵,或者更广泛地说,对美国参战的看法是复杂且多维度的,受到当时德国宣传、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对美国这个国家本身认知的影响。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1. 纳粹宣传的定性: “劣等民族”的工具化: 纳粹德国的核心意识形态是种族主义,他们将.............
  • 回答
    在德国,人们对马克思的看法,就如同他的理论本身一样,复杂而多层次,并且随着时代变迁、社会语境的不同而呈现出鲜活而动态的图景。要说德国人“如何”看待马克思,其实是一个很难一概而论的问题,因为这是一个拥有悠久思想传统和多元社会力量的国家,每个群体、甚至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评价。历史的烙印:马克.............
  • 回答
    关于德国人对东普鲁士故土,也就是如今的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以及波兰东北部地区(原德国东波美拉尼亚和部分西里西亚)的看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情感的话题,至今仍然触动着许多德国人的心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历史、文化、个人经历以及代际差异的层面。历史的伤痕与记忆:东普鲁士对于德国人而言,不仅仅是一.............
  • 回答
    默克尔含泪恳求德国人遵守隔离规定:深刻解读与德国疫情现状安格拉·默克尔,这位在德国政坛叱咤风云三十余年的前总理,在2020年末,以一种罕见而动情的方式出现在了德国民众面前。她在一次电视讲话中,眼含热泪地恳请德国公民严格遵守新冠疫情的隔离和社交距离规定,并表达了对国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这一幕不仅触动.............
  • 回答
    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在2020年3月18日的讲话中提到“60%到70%的德国人可能会感染新冠病毒”,这句话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和重要性,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这句话的背景和目的:默克尔做出这样的预测,并非出于恐慌或耸人听闻,而是基于当时科.............
  • 回答
    看待美媒将中国民意类比德国人支持纳粹屠杀,以及其对中国防疫政策的抹黑,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意图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民意类比德国人支持纳粹屠杀”的说法。1. 这种类比的性质和影响: 极端且危险的道德绑架: 将任何中国民众的意见或情绪与“支持纳粹屠.............
  • 回答
    “环球时报”5月19日刊登了一篇关于“德媒称德国人对中国好感度上升,对美国印象大跌”的文章。这篇文章援引德国媒体的报道,旨在传递一个信息:德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正在发生积极变化,而对美国的态度则明显转差。首先,从文章传递的核心信息来看,它反映了当前国际舆论格局中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长期以来,西方国家(.............
  • 回答
    德国博主海雯娜(Hannah)因驳斥涉华谣言而遭遇多家外媒抹黑和网络暴力的事件,反映了当前国际舆论场中信息战、意识形态斗争和网络暴力的复杂性。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因素,值得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事件背景:海雯娜的身份与言论1. 身份定位 海雯娜是一位活跃在社交媒体.............
  • 回答
    关于“德国科学家称全球99.5%感染源自意大利北部新冠变体”的说法,目前缺乏明确、公开可查的学术依据或权威报道支持这一具体数据。从科学和事实核查的角度来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信息来源核实:是否真实存在该结论? 截至2023年,尚未有可靠的学术论文或权威媒体报道明确指出德国科学.............
  • 回答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报道五国对华军演时,导语写为「美日印澳法,还没八国」,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引导性和倾向性的表述,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1. 字面意思与表层含义: 列举参演国家: 导语直接列出了参演的五个国家: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和法国。 暗示“更多”或“潜在更多”: “还没八国”这.............
  • 回答
    德国向乌克兰援助2700枚“苏制防空导弹”一事,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这背后涉及地缘政治、军事战略、人道主义以及国内政治等诸多因素。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援助的背景与性质 俄乌冲突的持续升级: 自2022年2月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以来,乌克兰面临着来自俄罗斯空.............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德国在11月2日起实施的“封城”措施以及欧洲当前的疫情现状。 德国宣布“封城”一个月(2020年11月2日起):背景、内容与影响背景:德国宣布这一轮“封城”措施,最直接的原因是新冠病毒感染人数的急剧上升。进入2020年10月下旬,德国的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出现了显著的增长,并且.............
  • 回答
    对于德国媒体在指责中国“战狼外交”时,配图误用了“杈”字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图片失误,更折射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包括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认知偏差、文化误读、以及在报道中国议题时可能存在的刻板印象和不严谨之处。事件本身:一个象征性的误用首先,我们来看这个事件的.............
  • 回答
    德国汉学家顾彬(Joachim K. Böhm)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评价,尤其是他对莫言、余华、王安忆的“贬低”以及对鲁迅的“抬高”,是一个在中国文学界引发广泛讨论和争议的话题。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景、评价标准以及可能的动因。顾彬的背景和学术地位:首先,了解顾彬的身份和背景至关重要。他.............
  • 回答
    针对德国柏林一名区长不愿女友独立隔离,故意感染新冠病毒的做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总的来说,这种做法不值得肯定,并且存在严重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事件背景(根据公开信息推测): 区长身份: 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尤其是一名区长,其言行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监督。 女友情况: 可能是.............
  • 回答
    德国近期拦截了瑞士订购的医用手套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概述:根据报道,德国在疫情初期,特别是针对医用防护物资紧缺的情况下,拦截了从中国出口到瑞士的一批医用手套。这批手套是瑞士政府通过正规渠道订购的,用于满足本国医疗体系的需求。德国的拦截行为被.............
  • 回答
    德国 11 月欧盟调和 CPI(Harmonised Index of Consumer Prices, HICP)同比攀升 6%,这一数字确实超出了许多经济学家的预期,并对欧盟整体的通胀形势和欧洲央行(ECB)的货币政策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要全面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1. 数据.............
  • 回答
    德国柏林反防疫措施游行:一次复杂的社会现象剖析近期德国柏林爆发的反防疫措施游行,以及西方民众普遍存在的对防疫要求的抵触情绪,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这不仅仅是关于口罩或社交距离的简单分歧,而是涉及到自由、权利、信任、信息传播以及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观碰撞。一、 柏林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