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站错队,站到了德国那边,现在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设性问题,如果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站错了队,选择了与德国结盟,那么我们今天所见的世界格局和历史进程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下是我对此情景的详细推演:

核心前提: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中国虽然名义上是参战国,但主要派遣劳工支援协约国,并未直接与同盟国作战。在这个假设中,中国可能因为某种政治力量(例如,袁世凯政府时期或之后的某些政治派系)出于对德国的战略考量、对西方列强的反感、或者某种对未来东亚格局的设想,而选择加入同盟国阵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这是关键。中国在真实历史中是同盟国的重要一员,对抗日本侵略。在这个假设中,中国将选择与轴心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结盟,共同对抗以英美苏为主的同盟国。

推演过程与可能的世界格局:

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与同盟国:

对中国国内的影响:
政治混乱加剧: 在民国初年本就动荡不安的政治环境下,选择与德国结盟将进一步加剧国内的政治分裂。亲协约国的力量(如孙中山及其追随者)将成为反对派,可能引发更激烈的内战。
经济依赖与控制: 德国在战前确实在中国有经济和军事上的影响力。如果中国加入同盟国,德国可能会加大对中国的投入,但也可能进一步限制中国的独立性,将其视为战略资源。
“巴黎和会”的尴尬处境: 如同真实历史中“巴黎和会”日本获得山东权益一样,中国作为战败国的盟友,在战后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国际地位下降和领土主权丧失的风险。德国的失败意味着中国将失去最重要的国际盟友,国内政局可能因此崩溃,甚至陷入更长时间的军阀混战或被外国势力瓜分。
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战局的细微改变(有限): 中国在此时的军事力量尚弱,直接参战的影响可能不如劳工贡献大。但如果德国能在东线、西线压力减轻的情况下,通过中国牵制协约国在亚洲的资源(例如,对俄国远东地区施加压力),则可能对战局产生一些间接影响。
东亚权力格局的重塑: 日本可能会与英国、美国等国联手,利用中国在同盟国阵营的劣势,进一步扩大其在东亚和太平洋的势力范围。德国战败,其在中国的租借地和影响力可能被其他国家瓜分,甚至被日本吞并。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与轴心国:

这是最关键且影响最深远的部分。

中国的立场与行动:
与日本的协同(表面与实质): 在这个假设中,中国作为轴心国成员,理论上会与日本结盟对抗英美苏。然而,中国在真实历史中正遭受日本的全面侵略。如果中国选择与日本同盟,这其中存在巨大的内在矛盾:
一种可能性: 中国内部的亲德派或反蒋介石、反国民党的势力掌握了政权,并与日本在反英美苏的共同目标下达成某种“合作”。这种合作很可能是一种“貌合神离”,日本依然视中国为侵略和殖民对象,但中国方面希望借德国的力量来制衡日本,或者通过与轴心国结盟来获取德国的军事和经济援助,以应对日军。
另一种可能性(更 극단적): 中华民国政府(或其替代者)完全倒向轴心国,甚至承认日本的在华扩张,条件是获得德国在军事和经济上的支持,共同对抗“西方霸权”。这几乎等于卖国。
战场上的角色: 中国的军队可能被要求与德日联军协同作战。在太平洋战场,中国军队可能被用于牵制英美在东南亚和太平洋的兵力。在中国本土,虽然理论上是中国与日本共同对抗英美,但实际上可能演变为中国在“轴心国”庇护下,与侵略者(日本)进行更复杂的斗争,甚至内部发生变化。
经济与资源: 中国的资源将被迫向轴心国体系倾斜,支持德国的战争机器,尤其是日本的战争。这可能意味着中国经济遭受更严重的破坏和剥削。

对全球战局的影响:
太平洋战场的变数:
日本的压力分散: 如果中国站在日本一边,日本可以将更多的兵力从中国战场(真实历史中的主战场)调往太平洋其他区域,与美国争夺夏威夷、澳大利亚等地。这会给盟军带来更大的挑战。
中国本土成为新战场: 中国将成为与日本共同对抗英美(特别是美国)的基地。美国可能需要投入更多资源来“解放”中国,或者与在华的亲轴心国中国力量作战。
亚洲战线的重塑: 印度、东南亚的局势会更加复杂。日本可能利用中国作为其南进的基地,而英国和美国则需要应对来自中国方向的威胁。
欧洲战线的间接影响: 如果中国能为德国分担部分日本在亚洲的压力(例如,牵制苏联的远东兵力),理论上德国在欧洲的战略压力会减轻。但中国自身的军事实力和对战局的实际影响,可能不如德国和日本那么决定性。

战后世界格局的剧变:
轴心国的胜利(如果发生):
德国成为全球霸主之一: 德国可能在欧洲和非洲建立其统治,并可能在亚洲通过日本获得巨大的利益。德国对斯拉夫民族和其他被征服民族的残酷压迫政策会更加肆无忌惮。
日本成为东亚霸主: 日本将吞并更多领土,建立其“大东亚共荣圈”。中国可能沦为日本的附庸国或殖民地,长期处于被压迫和奴役的状态。
美国和英国的衰落: 如果轴心国获胜,英美将遭受重创,失去大部分海外殖民地和在全球的影响力。他们的政治制度和民主理念将受到严峻的挑战。
苏联的命运: 如果德国在东线取得决定性胜利(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能否有效牵制日本),苏联可能被肢解,甚至消失。
中国的命运: 如果轴心国胜利,中国将可能失去独立,被日本或德国瓜分,或者成为一个傀儡政权。民族复兴的梦想将破灭。

轴心国的失败(更有可能,但路径不同):
战败的代价: 即使中国站错了队,轴心国最终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面对美英苏的联合)也很难取得决定性胜利。一旦战败,中国将面临更加严酷的清算。
内战与分裂: 中国可能会因为当初的站队选择而引发更深层次的内战。亲轴心国的政权被推翻,而支持盟国的力量(如真实历史中的国共两党在某些阶段的合作)可能会崛起,但他们将面临一个被战争蹂躏、国际地位极低、可能被盟国瓜分的国家。
苏联的东扩: 如果日本在太平洋战场被击败,苏联很可能会趁机向东扩张,吞并中国东北,甚至对中国北方造成影响。
民族主义的扭曲: 如果中国在战后依然分裂,不同的政治派别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解释战败的原因,民族主义的思潮可能会走向极端或被压制。
共产主义的传播: 如果战后中国仍然内乱,且苏联成为主要胜利者之一,共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可能会以一种更受外部影响的方式进行,或者在完全不同的背景下展开。

三、 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地缘政治的重塑:
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 如果中国长期处于分裂、被奴役或被外国控制的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将是不可能的。中国的政治版图将完全不同。
东亚格局: 日本可能依然是东亚的霸主,或者中国北方被苏联控制,南方被其他盟国瓜分。区域冲突和政治格局将完全是另一个样子。
冷战的性质: 如果轴心国胜利,可能不会有冷战。如果轴心国失败但路径不同,冷战的阵营划分(美苏对峙)也将不会以我们所知的形式出现。中国可能不是美苏争霸中的重要第三方,而是一个被瓜分或控制的区域。

意识形态与价值观:
民主与专制的较量: 如果轴心国获胜,全球将长期处于专制统治之下,民主和自由的理念将遭受重创,甚至被视为过时或无效的。
民族主义的发展: 失败的民族主义可能会更加极端和排外,或者被胜利的意识形态所压制。

经济发展:
中国的经济发展: 没有独立自主的发展环境,中国的经济发展将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它可能成为其他强国的经济附庸。
全球经济体系: 战胜国的经济体系将占据主导,可能围绕着德国的经济秩序或日本的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全球经济规则。

科技与文化:
科技发展方向: 战争的科技研发方向会不同。德国和日本的军事科技可能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战争的破坏和分裂会阻碍许多领域的进步。
文化交流与影响: 如果中国被日本或德国主导,其文化将可能被侵蚀和改造,中国自身的文化影响力将大大削弱。

总结:

如果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站错了队,选择了德国,那么世界将是一个更加黑暗、充满压迫和分裂的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错误站队将可能使中国陷入更深的内乱,并可能被日本等国趁机瓜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错误站队,与轴心国结盟,将直接意味着中国可能在战后被日本控制或肢解,失去民族独立。即使轴心国战败,中国也可能因为其站队选择而面临更严厉的惩罚、更长期的分裂和更严重的国际地位下降。

最重要的是,一个站错了队的中国,几乎不可能形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历史进程、人民的命运、以及整个东亚乃至世界的格局,都将与我们所知的现实截然不同,而且几乎可以肯定会是更加负面的。这将是一个没有中国崛起、没有改革开放,也没有今天我们所见的国际秩序的平行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来很讽刺,像旧中国这样远离世界中心的弱国,在世界大战中只能站到胜利的一方。

一战德国和中国有关的只有青岛的租界,很快就让日本占了。这时候即便北洋政府强行对英美宣战和德国结盟,因为英美日在中国势力只强大,马上就会通过政变或者讨伐推翻在台上的这位,换上来一位继续向德国宣战。威廉二世对那位为了支持他而被推翻的盟友,可能连同情都懒得表示。但对于德国的对手来说,自己养的狗居然向别人摇尾巴,这就是大逆不道,这条狗必须要换换脑子了。

二战时,南京国民政府确实和德国战一队了,但那只是中国当时众多政府中的一个。并列的还有重庆国民政府、伪满洲国政府、华北临时政府。。。即便是重庆国民政府也和汪精卫的南京国民政府一样投降了,还是会有延安人民政府坚持抗战到底,中国仍然是战胜国。

这可能就是历史的必然性的一部分。历史虽然一定存在大量的偶然性,但整个趋势一定是必然的,所以我们才会相信正义必胜。

user avatar

没区别。。。

一战站对了能怎么样?还不是门都没进去就让另一个战胜国接手了战败国权利。

二战站对了不是民国站对了,是压根没有机会站错,因为。。。人家三国轴心压根不带民国玩儿,只有网文看多了才相信希特勒看上中国了。实际上人家压根就没打过中国的算盘,因为民国实在太弱鸡了,而日本与纳粹德国一拍即合。日本发动九一八,发动七七事变的时候,二战还没爆发呢,德意及其仆从国都是支持日本的,所以不是民国自己站对了,是没有机会站错。所以假设是压根不可能存在的。。。

如果要存在,那中国必须是强汉巨唐一般的存在,欧洲破落户要翻身必须得拉你亚洲巨无霸入伙。不过这个体量的中国,也不只是德三儿拉拢,那美利坚苏联哪个都得拉拢你啊,拉不住掀了桌子,这谁遭得住。。。(参见南海仲裁之后,美国航母编队进南海,中国海军南海军演,俄罗斯捕捉到了密集的二炮雷达信号之后把情报透露给了英国,俄罗斯和英国着急忙慌的斡旋)

那么问题来了,我都强汉巨唐了,我跟一群借美国钱的小瘪三儿一起掀桌子我图什么啊?我直接跟美苏做一做买卖他不香么?

到最后还是我借给你钱你还不起,我得站美国这边揍你啊。。。

谁让你还不出钱还敢掀桌子来着。。。

user avatar

套用一句广告词:站队对了,不一定赢;不做弱国,才是成功。


原本最适合近代中国的外交策略,是作为独立自主的大国,在东亚自成一家,或者说在国际范围内“不结盟”,不被卷入不必要的斗争,但因为近现代史上国力的弱势,导致很多时候只能“两害相较取其轻”。

如果当时中国足够强的话(哪怕有当时的法国和日本的国力)……

你们欧洲人的“世界大战”狗咬狗,和我神秘的东方大国有什么关系?

但中国近代的弱势,让欧洲的战火,和我们有了关系。


站德国不站队协约国?

当时我们是半殖民地,全国但凡有油水的地方都是列强势力范围,自然要选列强里更能打,且在国内势力范围更大的那队站,毕竟协约国的刀子已经架到脖子上了,国内不少核心地区就是它们的租界和势力范围。

站德国不站队同盟国?

问过昭和们的想法了吗?站队轴心国就能保证日本人不扩大侵略,不在东北作威作福吗?还是在纳粹眼里,华人比犹太人和斯拉夫人更“高贵”一点儿?


建国初,我们也想“和资本主义国家做买卖”,然而美国的选边站和我们被迫卷入抗美援朝,打乱了这一进程,使之推迟了近20年。“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前期铺垫已经完成,最后却只能“一边倒”。

而到了“苏攻美守”的阶段,再不远交近攻,中国很可能成为苏联扩张的牺牲品和武器试验田,中美建交也符合当时美国与西方的利益,也就比较容易地水到渠成了。

以弱国之实,行大国之道,四两拨千斤,锁定了一个合法的列强席位,获得了发展机遇和活动空间,以及独自自主的发展基础,这是老一辈的智慧和魄力体现。

但这背后的艰辛和无奈,是一定不能忘记,并在以后应该极力避免的。


反过来,如果两次世界大战时的中国,能像当时的美国那么强,估计也会是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经验收割者”,成为超级大国了吧?

或许在这一世界线的国人,现在要讨论的话题,就是如何解释这段成为经验收割者的历史进程,让它看起来比较“神圣”和“具有历史必然性”了吧。

user avatar

汪系国民政府不是加入轴心国了么?

user avatar

这个架空问题恕我无法回答,因为中国人民没!得!选!

当时国内都没有统一的政治力量,也没有能力参与大国间的站队与博弈,各派系身后基本都有一支帝国主义力量。显然,任何一方吞吃中国都是不可能的。因此,世界大战就一定会以派系斗争和内战的形式在国内展开,就像一个投影一样。战后一方获胜,也意味着相应有一方会在国内斗争中占上风,也大概率获得获胜方的支持掌握全国的政权,也就有了战胜国的称号。但是这个称号含金量几何,归根到底取决于国家强大程度。看我国在凡尔赛体系和雅尔塔体系中的地位的巨大差异就知道了。

一战中,我国完全就是被分赃的对象,我们所谓的“参战”,更像是北洋政府的政治投机。相应的,所谓战胜国,几乎就是协约国给自己在中国的代理人戴了高帽,以便名正言顺扩展自己的权益。我们自以为选择了公理,但“公理”并不支持我们。二战中,无论是共产党政权还是重庆国民党政权,至少在民族大义上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我国也能在雅尔塔体系里至少占据了一个名义上的大国位置。后来经过一系列的发展与斗争,确立了事实上的第三势力大国的位置。在之后的冷战中,我们已经可以作为关键胜负手影响局势走向,并且吃到了几乎仅次于美国的冷战红利。

当然,这么说也过于现实了。事实上中国人民在经历革命之后,的的确确更多地站在进步和正义的一方,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我们走到今天事实上的G2位置,甚至酝酿着带领人类社会走向新秩序,一定程度上受益于两次大战和一次冷战不假,但归根到底,是中国人民选择了自强与进步。如果仅靠外交场上的阴谋与交易,怎能堪此大任?

接下来的发展中,我们更不应该指望靠投机和站队,更应该坚持人民和进步的立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