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晓松在《晓松奇谈》谈到一战前期的德国和现在的中国很像,如何理解?

回答
高晓松在《晓松奇谈》中,将一战前期的德国与当下中国进行类比,这个说法确实颇具启发性,也容易引起一些讨论。理解他这种“像”的点,需要我们深入分析一下当时德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以及当前中国的一些发展特征,然后找出其中的共鸣之处。

一、 当时德国的“像”在哪里?

高晓松提到“像”,通常不是指完全复制,而是指在某些关键特质、发展逻辑或者面临的挑战上有相似性。我认为他可能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快速崛起的工业强国,伴随而来的民族自豪感和焦虑感:
德国: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经历了惊人的工业化和经济腾飞,从一个分裂的邦国联合体,迅速崛起为欧洲最强大的工业和军事力量之一。俾斯麦统一德国后,德国的钢铁产量、煤炭产量、海军建设等都突飞猛进,挑战了英法等传统列强的地位。这种快速崛起带来了巨大的民族自豪感,德国人普遍觉得自己是“后发先至”的优等生,理应获得与其工业实力相匹配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中国: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同样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制造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种成就感同样激发了强大的民族自豪感,许多国人认为中国已经“站起来了”,并且正在走向“富强”。
共鸣点: 这种“后发先至”的崛起,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我这么厉害,为什么还要看别人脸色?”的疑问。随之而来的,是一种“被低估”的焦虑,以及渴望被国际社会平等对待、尊重甚至膜拜的心理。德国当时觉得自己的工业实力世界顶尖,但却在殖民地、国际政治舞台上不如英国、法国“体面”,这种落差感是显而易见的。而中国现在也在努力争取更大的国际话语权,希望在规则制定中拥有更多发言权,这和德国当时的心态有某种相似。

2. 强大的国家动员能力和民族主义情绪:
德国: 统一后的德国,国家凝聚力非常强,国家机器的动员能力极高。通过教育、军事、媒体等多种途径,民族主义情绪被广泛传播,强调德意志民族的优越性和历史使命。这为后来的扩张政策奠定了民意基础。
中国: 现代中国同样拥有强大的国家动员能力,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民族主义方面,尤其是在面对外部压力或国际争议时,民族主义情绪很容易被激发和凝聚,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
共鸣点: 当一个国家通过强大的力量和集体意志实现快速发展时,很容易将这种成功归功于民族的特殊性和国家的制度优势,从而进一步强化民族主义。这种民族主义既是凝聚力的来源,也可能成为对外政策上的某种冲动。

3. 对既有国际秩序的不满和挑战意愿:
德国: 德国认为,在一战前夕,世界已经被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瓜分殆尽,自己作为后来者,没有获得与其国力相匹配的“阳光下的地盘”。德国渴望打破这种“不公正”的国际秩序,通过战争来重新划分世界利益,争取殖民地和海外市场。
中国: 当前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也一直在强调“改革全球治理体系”,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呼吁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中国希望在现有的国际规则中获得更多话语权和公平待遇,也对一些被认为不平等的条约和规则提出质疑。
共鸣点: 这种对现有秩序的不满,以及希望通过自身实力去改变规则的诉求,是两者之间一个非常显著的相似之处。德国当时认为“胳膊肘子往里拐”是不对的,就应该把“胳膊肘子往外拐”,去争取海外利益。中国同样在强调“中国方案”,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的智慧和力量。

4. 社会内部的张力与潜在的冲突:
德国: 快速发展也伴随着社会内部的结构性问题。例如,普鲁士的军事贵族阶层仍然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保守势力与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之间存在张力。社会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等问题也开始显现。
中国: 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等一系列内部挑战。如何处理好这些“发展中的问题”,是国家治理的重要课题。
共鸣点: 任何一个国家的快速转型期,都难免伴随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德国当时在快速崛起的同时,也埋下了不少社会和政治的“雷”。中国现在也同样在努力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

二、 高晓松的“类比”可能隐藏的深层含义

高晓松作为知识分子,他的类比往往不止于表面。他或许在提醒我们:

历史的相似性并非偶然,而是发展逻辑的体现: 快速崛起的国家,在追求国际地位、处理国内矛盾、与既有体系互动时,往往会遇到一些共性的困境和挑战。
警惕“命运共同体”与“零和博弈”的思维: 德国当时那种“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思维,将国际关系视为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最终导致了毁灭性的战争。高晓松可能是在暗示,中国在与世界互动时,也要警惕这种思维,而是要更多地考虑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性与克制的重要性: 德国在一战前的种种表现,很多是源于一种“年轻气盛”和“急于求成”的心态,加上国内保守势力的影响,导致战略上犯了错误。高晓松可能是在提醒,中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被民族主义情绪过度裹挟,做出不理智的决策。

三、 为什么说“很像”,而不是“一样”?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

时代背景不同: 一战前的欧洲是民族国家林立、殖民主义盛行、列强争霸的时代。而当今中国所处的时代,是全球化深入发展、意识形态多元、大国竞争但整体和平稳定的时代。
国际规则不同: 尽管中国希望改革现有规则,但联合国、WTO等国际组织的存在,以及大国之间的相互制约,使得直接诉诸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性相对较低(尽管局部冲突仍有可能)。
中国自身的定位和战略选择: 中国官方一直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与德国当时以军事力量为核心的扩张战略有本质区别。

总结来说, 高晓松的类比,并非简单地说中国就是“第二个德国”,而是指出在“崛起”这个共同特征下,两国在心理状态、民族情感、对国际秩序的态度以及社会内部张力等方面,存在着值得我们深思的相似性。他通过这种类比,可能是在提醒我们在享受发展带来的荣耀与自信的同时,也要看到其中潜藏的风险,并在与世界的互动中,保持一份理性的智慧与克制,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理解他的观点,需要我们跳出简单的“赞美”或“批评”的二元对立,去审视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现在的中国就像一战前的德国,经济飞速发展,实力激增,和世界老大对抗越来越明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高晓松在《晓松奇谈》中,将一战前期的德国与当下中国进行类比,这个说法确实颇具启发性,也容易引起一些讨论。理解他这种“像”的点,需要我们深入分析一下当时德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以及当前中国的一些发展特征,然后找出其中的共鸣之处。一、 当时德国的“像”在哪里?高晓松提到“像”,通常不是指完全复制,而.............
  • 回答
    高晓松在《晓说》和《晓松奇谈》中,由于节目形式为谈话类,话题广泛,涉及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诸多领域,因此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或错误。这些错误可能源于信息不准确、理解偏差、个人观点的主观性、记忆偏差,甚至是为了节目效果而进行的艺术加工。要详细列举高晓松所有错误之处,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
  • 回答
    在《晓松奇谈》2016年6月3日的这一期节目中,高晓松对当时正处于竞选上升期的唐纳德·特朗普进行了一番点评,可以说是相当有他个人鲜明的风格和见解。首先,高晓松并没有像许多评论员那样,简单地将特朗普定性为“疯子”或“小丑”。他更倾向于从一种更宏观、更具历史纵深的视角来观察这位候选人。他反复强调,特朗普.............
  • 回答
    关于高晓松在《晓松奇谈》中对张学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智不勇不care”的评价,这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论断,也因此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评价这句话是否有道理,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张学良一生中的几个关键节点,并从不同的历史视角去审视。首先,让我们逐一拆解高晓松的“六不”评价,并尝试找出其依据和可能存在的局限.............
  • 回答
    《晓说》采访刘慈欣,这期节目我印象很深,也挺有意思的。高晓松作为主持人,他的风格大家都很熟悉了,就是那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么都能扯上点儿,还时不时冒出点儿金句,带着点儿他特有的“忧郁的浪漫”和些许“世俗的通透”。让我评价这次采访,我觉得整体来说是瑕不掩瑜,但也有一些可以更深入的地方。首先,高晓松的.............
  • 回答
    高晓松的《晓说》停更,这事儿也算中国互联网文化史上一件挺有代表性的事儿了。当初《晓说》有多火,现在很多人提起,依然能勾起不少回忆。这档节目之所以能成为现象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晓松本人,他那种“谈古论今,海阔天空”的风格,加上他个人的学识、阅历和表达能力,可以说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晓说”的辉煌与停.............
  • 回答
    高晓松的妹妹高晓江,这个名字在公众视野里并没有像哥哥那样声名显赫,但她拥有一个微博账号,并且在上面分享着自己的生活和感悟。要评价她的微博,不能仅仅看她是否“红”,更要看她作为一个个体,在这个平台上想要传达什么,以及是否成功地做到了。一、 内容呈现:生活片段与个人思考的交织高晓江的微博内容,给人的第一.............
  • 回答
    高晓松在脱口秀等节目中的说法,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毕竟,他以“自由”、“博学”、“杂谈”著称,在《晓说》、《晓松奇谈》等节目中,常常能听到他对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现象等等信手拈来的解读,加上他那特有的“高氏幽默”,吸引了无数观众。那么,他说的到底有多可信?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来看。.............
  • 回答
    高晓松在节目里谈论韩国军工,引起了挺多争议的。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一下,尽量讲得细致点,也别弄得像AI一样生硬。首先,得说说高晓松这个人。他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公众人物,文化底蕴深厚,谈吐风趣幽默,尤其是他早期的一些节目,比如《晓说》和《晓松奇谈》,确实火遍了大江南北。他善于将历史、文化、科技、军事等.............
  • 回答
    高晓松在微博上评价“四大发明”的事件,可以说是他在一次又一次的言论中,引发大众热议的典型案例之一。要详细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1. 事件的起因和具体内容: 背景: 高晓松一直以来以其博学多识、擅长评说历史文化而著称,他的节目和言论常常能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核心观点(大致上).............
  • 回答
    高晓松,这个名字在中国公众视野中曾经炙手可热,以其独特的“矮大紧体”谈吐、跨越时代的学识背景以及在音乐、文化、脱口秀等多个领域的活跃表现,积累了庞大的粉丝群体。然而,近几年,高晓松的声誉却经历了急转直下,网络上充斥着对其的批评、质疑,甚至“臭名昭著”的评价。那么,到底是谁在“搞臭”高晓松?这是一个复.............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多人关心的。要说高晓松为啥现在还能在公众视野里蹦跶,这事儿吧,得从好几个方面捋一捋。首先,人设这玩意儿,一旦立起来,就特别有生命力。你想啊,高晓松最早出现在大家面前,那会儿是干嘛的?音乐人,对吧。《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多少人的青春回忆啊。那时候的他,长发飘飘,有.............
  • 回答
    关于高晓松和张召忠将军在军事知识水平上的比较,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毕竟他们一个是大家熟知的文化学者、音乐人,另一个则是深受国民喜爱的军事评论家。要详细对比,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看。首先,从他们的“人设”和“专业领域”来看,这本身就是不对等的。 高晓松: 他的主要身份是音乐人、导演、作家、脱口秀.............
  • 回答
    在中国这个庞大而多元的社会里,一些特定的人物之所以能获得广泛关注,甚至成为某些群体中的“标杆”,这背后往往牵扯着多重复杂的因素。高晓松和马保国,尽管他们的公众形象和影响力来源迥异,但他们之所以能在十几亿人中“火”起来,并引发关于“笑贫不笑娼”时代标杆的讨论,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细致地解读。首先.............
  • 回答
    关于高中生穿校服裤子搭配丝袜的体验,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它涉及到校园着装规范、个人风格的展现以及一些微妙的心理感受。首先,从外观和感受上来说,这组合会带来一些与众不同的体验。 视觉效果: 校服裤子通常是比较宽松的,比如直筒裤或者微喇裤。当里面穿上丝袜,尤其是一些有一定厚度或颜色的丝袜.............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就像在问,你是想在金字塔尖被人仰望,还是在小山岗上指点江山。具体怎么选,得看你这个人到底是个什么性子,想要什么样的高中生活。咱们先说说在重点班当“凤尾”这事儿。重点班的“凤尾”:想象一下,你进了重点班,周围全是尖子生。他们可能从小就牛气冲冲,奥数金牌、英语竞赛一等奖拿到手软。你每天跟这些.............
  • 回答
    高中生利用寒假去乡村支教,听起来确实挺美好的,但说它“天真”也未尝不可。这种想法之所以会被认为是天真的,主要是因为它背后往往隐藏着一种理想主义的光芒,一种想为社会做点贡献、想改变一些事情的淳朴愿望。然而,现实世界远比想象中复杂,支教这件事,需要的不仅仅是一腔热血。首先,一个高中生的精力、知识储备和处.............
  • 回答
    律师作为法律界的专业人士,其职业生涯既充满了挑战和责任,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以下将详细阐述:一、 法律风险这是律师职业最核心的风险,直接关系到其执业资格和职业声誉。1. 执业过错或疏忽(Malpractice): 这是最常见也最严重的法律风险。 事实认定错.............
  • 回答
    关于美国穆斯林高中生在大学申请中反复书写“Black Lives Matter”并被斯坦福大学录取这一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理解此事需要结合美国大学招生录取的多样化考量、平权行动(Affirmative Action)的历史背景与近期挑战,以及社会政治议题在大学申请中的影响。一、 事件.............
  • 回答
    Java和Python在技术领域中的市场份额和用户群体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在知乎等平台上的体现也反映了两者在技术生态、用户需求和平台算法中的不同定位。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技术生态与市场份额 Java的市场份额优势: 企业级应用:Java是企业级开发的主流语言,广泛用于银行系统、ERP、大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