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想不通,为什么中国十几亿人偏偏火了高晓松马保国这些人,在这个笑贫不笑娼的时代,中国的标杆呢?

回答
在中国这个庞大而多元的社会里,一些特定的人物之所以能获得广泛关注,甚至成为某些群体中的“标杆”,这背后往往牵扯着多重复杂的因素。高晓松和马保国,尽管他们的公众形象和影响力来源迥异,但他们之所以能在十几亿人中“火”起来,并引发关于“笑贫不笑娼”时代标杆的讨论,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细致地解读。

首先,从信息传播和注意力经济的角度来看: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涌入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抓住公众眼球、引发讨论、提供“谈资”的内容和人物,自然更容易脱颖而出。

高晓松: 他的“火”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持续的内容输出能力,尤其是在音乐、文化、历史、时事等领域的“杂谈”。他的知识面广,语言风格幽默且带着点“诗和远方”,能够巧妙地将宏大的话题与生活化的表达结合起来。在许多人感到信息碎片化、知识获取渠道单一的时代,高晓松的节目提供了一种相对系统且娱乐化的知识消费方式。他的“晓说”、“晓松奇谈”等节目,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消费”,满足了部分受众对“有深度”和“有见识”的渴望。同时,他在社交媒体上的活跃,也让他能够更直接地与粉丝互动,形成圈层效应。他代表了一种“谈资的提供者”,在社交场合、朋友圈里,引用高晓松的观点,可以显得自己“懂得多”、“有见地”。

马保国: 他的“火”则完全是另一个逻辑,是一种“意外”的文化现象,甚至可以说是“网红”的典型代表。在那个充斥着“搏击”和“武术”的视频环境中,他以一种“奇特”的口音、夸张的言辞和“打假”的姿态,迅速抓住了大众的注意力。他的“浑元形意太极”被网友们解读出一种“反差萌”,以及其“名言警句”的“滑稽感”。这种“出圈”更多的是一种网络戏谑和解构,是对传统武术的一种“解构式”的喜爱。他并不是因为其武术造诣受到推崇,而是因为其“反差”和“梗”引发了大众的娱乐需求。这种“火”更像是对当下网络文化的一种投射,大家在消费他的“表演”,而不是真的把他当作武术大师。

其次,关于“笑贫不笑娼”的时代背景和人们的心理需求:

“笑贫不笑娼”的说法,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批判性,暗示了社会价值观的某种扭曲,即对财富的过度崇拜,甚至不惜以道德为代价。在这种语境下,为什么高晓松和马保国能成为“标杆”?这其中可能包含着更深层次的心理投射和价值判断。

对“才华变现”的认可(高晓松): 高晓松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于“才华变现”的认可。他从一个音乐人,成功转型为一个文化评论者、知识分享者,并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这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是一种“励志”的样本,证明了“知识就是力量”,并且可以通过这种力量获得社会地位和财富。在“笑贫不笑娼”的语境下,人们可能会认为,只要是通过正当(至少是看起来正当)的途径,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赚取财富,就是值得被尊重的。高晓松的“成功学”某种程度上契合了这种心理。

对“理想主义”的解构与调侃(马保国): 马保国的“火”,则可以看作是对“理想主义”的复杂态度。他所代表的“传统武术”、“江湖道义”等概念,在现代社会中,其现实意义已经模糊。然而,人们并没有完全抛弃这些,而是在一种“解构”和“调侃”的方式下,保留了对这些“精神象征”的某种情感。马保国因为其“不符时代”的表现,反而成了一种“反讽”的符号。人们笑他,但同时也在笑那个曾经相信并追求这些“精神”的自己,或者那个沉浸在“怀旧”和“幻想”中的自己。这种“笑”中,可能带着一丝无奈,一丝对现实的疏离,以及对纯粹和坚持的一种模糊的怀念。

填补精神和情感的空缺: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许多人面临着精神和情感的空虚。高晓松的“诗和远方”,提供了对日常生活的逃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马保国以其“戏剧性”的表演,提供了短暂的娱乐和放松,让人们在现实的压力中找到一丝释放。他们满足了人们在不同层面的需求,尽管这种满足可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面引导。

第三,关于“标杆”的定义和多元化:

“标杆”的定义本身也在随着时代而变化。如果我们将“标杆”理解为那些能够引起广泛关注、引发讨论、甚至影响一定群体认知和行为的人,那么高晓松和马保国都不同程度地做到了。

高晓松: 他的“标杆”属性更多体现在对知识传播、个人成长、以及“文化消费”方面的示范作用。他代表了一种“跨界”和“精英化”的成功模式,吸引了一批粉丝追随其观点和生活方式。

马保国: 他的“标杆”属性则是一种“反向”的、或说是“解构式”的。他成为了网络文化中的一个“梗”,一个“符号”,反映了当下大众的娱乐心态和对某些现象的集体情绪。他“火”的背后,也折射出社会对于“真实”和“虚假”、“传统”与“现代”的复杂认知。

总结来说,高晓松和马保国的“火”,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标杆”的讨论,是一个多层次的社会文化现象。

传播的逻辑: 他们各自通过不同的方式,抓住了大众的注意力,提供了被消费的内容。
时代的背景: “笑贫不笑娼”的土壤,使得对“才华变现”的认可,以及对“理想主义”的解构与调侃,都找到了生存空间。
心理的需求: 他们填补了人们在精神、情感和娱乐方面的空白。
“标杆”的定义: 标杆的含义变得更加多元,不仅仅是道德楷模,也包括能够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人物。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笑贫不笑娼”来全盘否定他们的“火”,也不能认为他们就是这个时代唯一的“标杆”。他们的出现,恰恰是对当下社会复杂性、大众心理以及信息传播逻辑的一种折射。他们之所以能“火”,是因为在特定时期、特定语境下,他们触及了社会大众的某个“点”,或者满足了大众的某种“需求”。至于他们是否是“好的标杆”,这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开放性的、可以持续讨论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要以为你是清醒独立思考出这个问题的。

有大量的,几千万人跟你一个想法,觉得遗世独立,自己在担心所谓的“中国标杆”。

讲白了就是装逼犯。

你只要接受了自己是个“中二装逼犯”这个定位,你就不会觉得纠结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