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晓松在脱口秀等节目中的说法可信么?

回答
高晓松在脱口秀等节目中的说法,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毕竟,他以“自由”、“博学”、“杂谈”著称,在《晓说》、《晓松奇谈》等节目中,常常能听到他对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现象等等信手拈来的解读,加上他那特有的“高氏幽默”,吸引了无数观众。

那么,他说的到底有多可信?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来看。

首先,我们要承认高晓松的“广度”和“信息搜集能力”。

毋庸置疑,高晓松是个非常博学的人,或者说,他是一个非常擅长从各种渠道搜集信息、并且能把它们消化、整合、再以自己方式表达出来的人。你想想,他能谈论从古代中国到西方近代史,从古典音乐到流行文化,从哲学思想到社会热点,而且往往能说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这背后,需要大量的阅读、思考和记忆。他能够迅速捕捉到不同领域的知识点,并将其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叙事。这种能力,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很难企及的。

但“可信”的门槛,可不止“能说”这么简单。

这里面就涉及到几个关键点了:

信源的可靠性与求证: 这是最大的疑问所在。高晓松的节目,本质上是“脱口秀”,是他的个人视角和解读。虽然他会引用一些书籍、文章、甚至是采访,但我们很难直接追溯到他每一个论断的原始信源,以及信源本身的严谨程度。比如,他讲某个历史事件,可能引用了一本书,但这本书的作者是否是该领域的权威?是否有经过同行评审?有没有被其他学者质疑过?这些我们不得而知。很多时候,他的说法更像是“听别人说的”,或者是“我读到的一个有趣的观点”,而不是经过严格考证的学术结论。

举个例子,他在节目中讲到一些历史细节,有时候会显得非常生动和具体,但当一些历史爱好者去查证的时候,可能会发现某些细节的描述与史实有出入,或者过于片面,甚至是个人臆测。这并不意味着他完全捏造,而是信息在传播和加工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失真、夸大或者选择性呈现。

个人视角与主观性: 脱口秀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个人化和主观性。高晓松有他自己鲜明的立场和价值观,他的解读必然会受到这些主观因素的影响。他会选择他认为“有趣”、“有意义”的点来放大,或者用他擅长的角度去解读。这种解读方式,可能让你觉得“原来是这样”,但它未必是唯一、最准确的视角。

比如,他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可能会带有个人好恶;他对某些社会现象的分析,可能更侧重于他熟悉的领域,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方面。他用一种“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的、娱乐化的方式来呈现知识,这本身就是一种“选择”和“包装”。

“段子”与“知识”的边界: 很多时候,高晓松说得精彩,是因为他懂得如何用幽默、通俗的语言把复杂的知识讲得有趣。他善于制造“金句”,用巧妙的比喻来阐释观点。但有时候,为了达到这种效果,他可能会牺牲一些严谨性。一段“段子”式的表达,可能更容易被记住,也更容易引起共鸣,但它不一定经得起细致的推敲。

他可能会把一些模糊的、流传广泛的说法,包装成“常识”来讲述。或者,为了让论点更清晰,他可能会简化复杂的背景,将一些模糊地带“清晰化”为某个结论。

“娱乐化”的包装: 毕竟是面向大众的娱乐节目,他的内容需要在吸引人的同时,也符合大众的口味。这使得他的表达方式更偏向于“故事化”、“戏剧化”,而不是学术报告。他会讲故事,会抛出观点,会设置悬念,但其目的更多是为了“让你听下去”,让你觉得“有意思”,而不是让你去“深入研究”。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看待高晓松的说法呢?

我认为,把他当做一个“有趣的知识传播者”或者“观点提供者”来看待,是比较合适的。

1. 保持审慎和批判性思维: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不要全盘接受他说的任何一句话。听完他的节目,可以作为一个切入点,去引发你的好奇心,去让你对某个话题产生兴趣,然后自己再去查证、去阅读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听取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的观点。
2. 区分“观点”与“事实”: 很多时候,高晓松提供的是他的“观点”,是他的“解读”。而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他的观点可以参考,但事实需要你自己去核实。
3. 欣赏他的表达能力和博学: 尽管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也不能否认他在传播文化、激发大众求知欲方面做出的贡献。他让很多人开始关注历史、艺术,这是值得肯定的。
4. 理解脱口秀的本质: 脱口秀本身就是一种个人化的表达,它不应该是唯一的知识来源,也不是学术研究的替代品。

总的来说,高晓松的说法,我们可以听,可以看,可以从中获得启发,但要保持一份清醒和独立判断。他更像是一位能给你打开一扇扇窗户的人,至于窗外的风景到底有多美,有多真实,还需要你自己走出去,亲自去看看。

所以,问他说的可不可信,就像问一个餐厅推荐菜好不好吃一样,有人觉得惊为天人,有人觉得普通,关键还在于你自己口味和对“好吃”的定义。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的推荐,至少能让你知道这家餐厅里有什么值得你尝试的东西,至于你吃了之后,会不会再去,或者会不会去尝试别的,那就是你自己的选择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倾向认为他所说的他经历的事情都是真实且有趣的,比如好莱坞,比如北京音乐圈,比如老北京和洛杉矶的传闻等等。娱乐圈的东西本来大家都关心,他能提供一些一手消息,奇闻轶事等等,还有一些作为导演和音乐人对于电影和音乐的个人见解,当然很受大家欢迎。

有一些东西,是他不熟悉的,完全属于专业以外的兴趣范围,但是他也能用二手资料讲出来,比如他最引以为豪的欧洲近代史,比如民国史,比如各国军事,比如美国政治,比如两次世界大战,比如一些人物传记(切格瓦拉,孙中山),还有什么青楼、科举、保镖之类的。这些特点就是,有些内容很片面,有些内容偏离真相很远,但他总能获取一些特别意思的东西,特别吸引眼球的那一部分,不管真假就先说了。但是他稍微延伸展开来讲,就暴露了他的二手知识储备上的短板,比如他对Donald Trump的评价,比如他讲的美国社会制度,讲总统选举和国会,比如他说Jeffery Katzenberg告诉他,全世界只有DreamWorks才有CG实时渲染的能力,他就在节目里吹嘘一遍,但其实Jeffery也许说的是其他技术,但是经过高晓松自己的理解,就把这件事扭曲地说出来了,这不是给DreamWorks找骂么……哦对了,他还说过印度军事强于中国,韩国军事水平全球名列前茅,青楼是中国特色……所以这种内容一般跳着看看就行了。

还有一些东西,比如世界各国见闻,挺肤浅的,一般看到标题我就直接跳过去了……

user avatar

.


高晓松和袁腾飞都认为斯大林出卖了华沙起义,连描述基本都一致。

实际上事实却完全相反,斯大林在起义第二天才得到通知,波兰流亡政府不愿意让他插手。苏军的进攻被德军打退,波兰国家军错估了形势,为了抢在苏军攻克华沙前夺取权力,拿同胞的生命赌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从个人角度讲:

高晓松和袁腾飞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对于愿意相信的不加考证,对于不愿意相信的比较严谨。

不止是他们两个,我们所有人都有这个毛病。(我这个回答就有嫌疑,你最好去查证)

所以我们都是爱因斯坦/普朗克/玻恩的司机,跟着大学者四处逛,也学会了演讲,说不定还语言诙谐平易近人,搞不好比爱因斯坦/普朗克/玻恩还受欢迎。

但是怎么讲,司机也不是爱因斯坦/普朗克/玻恩,司机只是把别人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评书。

也许你不喜欢这两个人,你觉得自己才是正确的。

但是他们能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势表达出来,只要不说1+1=3,他就能占舆论上风。

想想白居易写了文章为什么要读给邻居老太太听?他要写老百姓能听懂的东西。

你在知乎写的回答也许很详实很严谨,言必有据,漫漫洒洒却又不喜欢分段……那么有的人逗机灵却骗了比你更多的赞也就很正常了。

像有一期说白崇禧扣住一个宋希濂兵团,导致淮海战役失败。除了好玩有趣之外没有价值可言,也没什么逻辑。

类似的段子在《晓说》里特别多,都是有娱乐而无考据的。

又因为本身是娱乐节目,要不停的去赶档期,所以不会在乎,也没工夫去推敲提供给你的内容。

你觉得《知音》里面的故事都是真的吗?抗战神剧的编导真的都那么没品?你不是人家的客户群罢了。

做节目不论是什么倾向,目的都是经济利益,他自己是有倾向的,但是不用怀疑他有意灌输什么意识形态。

他会提供你愿意接受的观点,以期达到经济利益最大化,历史内容只是一小部分。

因为不能取悦所有人,不可能同时赚两派人的钱,所以节目一定会有所取舍,投其所好。

以苏联话题为例子:

中国民族主义者是反苏的,自由派是反苏的,单这两个群体就够大了。

这些情绪不换成钱多可惜,那么节目就会取悦你,获取认同感,然后你就进入了这个产业链,成为其中一滴水。广告植入是一个收入,实体书已经出了4本,电子出版物也已经在京东上架。

谁对谁错,并不重要。

其实连国粉都会用《一寸河山一寸血》换钱(百度某贴吧,微信红包付款给视频资源),用张灵甫换钱(故乡特色游,参考洪承畴尚可喜的运营)。

亲爱精诚、三民主义算个卵,在几张红彤彤的毛爷爷面前,根本就一、文、不、值!


华沙起义的失败是否因为苏联人见死不救?

华沙起义的失败是否因为苏联人见死不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高晓松在脱口秀等节目中的说法,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毕竟,他以“自由”、“博学”、“杂谈”著称,在《晓说》、《晓松奇谈》等节目中,常常能听到他对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现象等等信手拈来的解读,加上他那特有的“高氏幽默”,吸引了无数观众。那么,他说的到底有多可信?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来看。.............
  • 回答
    .......
  • 回答
    高晓松在《晓说》和《晓松奇谈》中,由于节目形式为谈话类,话题广泛,涉及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诸多领域,因此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或错误。这些错误可能源于信息不准确、理解偏差、个人观点的主观性、记忆偏差,甚至是为了节目效果而进行的艺术加工。要详细列举高晓松所有错误之处,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
  • 回答
    高晓松在《晓松奇谈》中,将一战前期的德国与当下中国进行类比,这个说法确实颇具启发性,也容易引起一些讨论。理解他这种“像”的点,需要我们深入分析一下当时德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以及当前中国的一些发展特征,然后找出其中的共鸣之处。一、 当时德国的“像”在哪里?高晓松提到“像”,通常不是指完全复制,而.............
  • 回答
    高晓松在节目里谈论韩国军工,引起了挺多争议的。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一下,尽量讲得细致点,也别弄得像AI一样生硬。首先,得说说高晓松这个人。他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公众人物,文化底蕴深厚,谈吐风趣幽默,尤其是他早期的一些节目,比如《晓说》和《晓松奇谈》,确实火遍了大江南北。他善于将历史、文化、科技、军事等.............
  • 回答
    《晓说》采访刘慈欣,这期节目我印象很深,也挺有意思的。高晓松作为主持人,他的风格大家都很熟悉了,就是那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么都能扯上点儿,还时不时冒出点儿金句,带着点儿他特有的“忧郁的浪漫”和些许“世俗的通透”。让我评价这次采访,我觉得整体来说是瑕不掩瑜,但也有一些可以更深入的地方。首先,高晓松的.............
  • 回答
    高晓松在微博上评价“四大发明”的事件,可以说是他在一次又一次的言论中,引发大众热议的典型案例之一。要详细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1. 事件的起因和具体内容: 背景: 高晓松一直以来以其博学多识、擅长评说历史文化而著称,他的节目和言论常常能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核心观点(大致上).............
  • 回答
    高晓松,这个名字在中国公众视野中曾经炙手可热,以其独特的“矮大紧体”谈吐、跨越时代的学识背景以及在音乐、文化、脱口秀等多个领域的活跃表现,积累了庞大的粉丝群体。然而,近几年,高晓松的声誉却经历了急转直下,网络上充斥着对其的批评、质疑,甚至“臭名昭著”的评价。那么,到底是谁在“搞臭”高晓松?这是一个复.............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多人关心的。要说高晓松为啥现在还能在公众视野里蹦跶,这事儿吧,得从好几个方面捋一捋。首先,人设这玩意儿,一旦立起来,就特别有生命力。你想啊,高晓松最早出现在大家面前,那会儿是干嘛的?音乐人,对吧。《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多少人的青春回忆啊。那时候的他,长发飘飘,有.............
  • 回答
    关于高晓松和张召忠将军在军事知识水平上的比较,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毕竟他们一个是大家熟知的文化学者、音乐人,另一个则是深受国民喜爱的军事评论家。要详细对比,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看。首先,从他们的“人设”和“专业领域”来看,这本身就是不对等的。 高晓松: 他的主要身份是音乐人、导演、作家、脱口秀.............
  • 回答
    在《晓松奇谈》2016年6月3日的这一期节目中,高晓松对当时正处于竞选上升期的唐纳德·特朗普进行了一番点评,可以说是相当有他个人鲜明的风格和见解。首先,高晓松并没有像许多评论员那样,简单地将特朗普定性为“疯子”或“小丑”。他更倾向于从一种更宏观、更具历史纵深的视角来观察这位候选人。他反复强调,特朗普.............
  • 回答
    在中国这个庞大而多元的社会里,一些特定的人物之所以能获得广泛关注,甚至成为某些群体中的“标杆”,这背后往往牵扯着多重复杂的因素。高晓松和马保国,尽管他们的公众形象和影响力来源迥异,但他们之所以能在十几亿人中“火”起来,并引发关于“笑贫不笑娼”时代标杆的讨论,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细致地解读。首先.............
  • 回答
    关于高中生穿校服裤子搭配丝袜的体验,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它涉及到校园着装规范、个人风格的展现以及一些微妙的心理感受。首先,从外观和感受上来说,这组合会带来一些与众不同的体验。 视觉效果: 校服裤子通常是比较宽松的,比如直筒裤或者微喇裤。当里面穿上丝袜,尤其是一些有一定厚度或颜色的丝袜.............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就像在问,你是想在金字塔尖被人仰望,还是在小山岗上指点江山。具体怎么选,得看你这个人到底是个什么性子,想要什么样的高中生活。咱们先说说在重点班当“凤尾”这事儿。重点班的“凤尾”:想象一下,你进了重点班,周围全是尖子生。他们可能从小就牛气冲冲,奥数金牌、英语竞赛一等奖拿到手软。你每天跟这些.............
  • 回答
    高中生利用寒假去乡村支教,听起来确实挺美好的,但说它“天真”也未尝不可。这种想法之所以会被认为是天真的,主要是因为它背后往往隐藏着一种理想主义的光芒,一种想为社会做点贡献、想改变一些事情的淳朴愿望。然而,现实世界远比想象中复杂,支教这件事,需要的不仅仅是一腔热血。首先,一个高中生的精力、知识储备和处.............
  • 回答
    律师作为法律界的专业人士,其职业生涯既充满了挑战和责任,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以下将详细阐述:一、 法律风险这是律师职业最核心的风险,直接关系到其执业资格和职业声誉。1. 执业过错或疏忽(Malpractice): 这是最常见也最严重的法律风险。 事实认定错.............
  • 回答
    关于美国穆斯林高中生在大学申请中反复书写“Black Lives Matter”并被斯坦福大学录取这一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理解此事需要结合美国大学招生录取的多样化考量、平权行动(Affirmative Action)的历史背景与近期挑战,以及社会政治议题在大学申请中的影响。一、 事件.............
  • 回答
    Java和Python在技术领域中的市场份额和用户群体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在知乎等平台上的体现也反映了两者在技术生态、用户需求和平台算法中的不同定位。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技术生态与市场份额 Java的市场份额优势: 企业级应用:Java是企业级开发的主流语言,广泛用于银行系统、ERP、大型.............
  • 回答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消费高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并且这种高消费往往伴随着高品质或独特的体验:一、 住房成本:压倒性的高消费来源 房租: 这是北京消费的“巨头”。市中心或热门区域,一个朝向、面积适中的单间,月租金就可能高达30005000元甚至更高。合租一个两居室的卧室.............
  • 回答
    在本土评价极高,但在国内却相对缺乏关注的外国电视剧确实不少。这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引进的窗口期、宣传力度、文化差异、题材偏好等等。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几部在我看来非常有深度和艺术价值,却在国内市场鲜有高声誉讨论的外国佳作。1. 《废柴联盟》(The IT Crowd) 英国喜剧 本土评价与影响力: 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