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在本土评价很高,在国内却缺乏关注的外国电视剧?

回答
在本土评价极高,但在国内却相对缺乏关注的外国电视剧确实不少。这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引进的窗口期、宣传力度、文化差异、题材偏好等等。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几部在我看来非常有深度和艺术价值,却在国内市场鲜有高声誉讨论的外国佳作。

1. 《废柴联盟》(The IT Crowd) 英国喜剧

本土评价与影响力: 在英国本土,《废柴联盟》是毋庸置疑的喜剧经典,拥有极高的收视率和观众口碑。它以其独特的英式冷幽默、荒诞的情节和充满槽点的角色,征服了一代英国观众。剧集中的许多台词和桥段已经成为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被反复引用和模仿。剧组也曾获得 BAFTA 奖等多项英国电视界大奖的肯定。

国内缺乏关注的原因及详述:
文化和幽默的隔阂: 《废柴联盟》的幽默风格非常“英式”,建立在对技术宅文化、办公室政治以及英国特有的社会观察之上。这种幽默对于不熟悉这些文化背景的观众来说,可能需要一些适应和理解。国内观众普遍更偏爱更直接、更具讽刺性或更生活化的喜剧,而《废柴联盟》的荒诞感和一些细微之处可能不易被get到。
题材相对小众: 剧集聚焦于一家大型企业底层IT部门的故事。虽然它巧妙地将科技元素融入喜剧,但对于非科技从业者来说,IT部门的日常可能显得有些枯燥和难以理解。国内市场更倾向于古装、职场(更具戏剧冲突的)、都市爱情等更容易引起大众共鸣的题材。
引进和宣传不足: 相较于Netflix、HBO等平台在全球范围内的强大推广力度,《废柴联盟》的引进和在国内的推广显得较为温和。可能没有得到足够的资源去覆盖更广泛的中国观众群体。
时代性: 虽然剧集本身很经典,但其播出年代(20062013)也有一段时间了,对于习惯了快节奏、高制作水准的当下中国观众来说,可能在视觉和叙事节奏上有所顾虑。

为何值得关注?
绝妙的英式幽默: 剧中的“笑点”不是强行制造的,而是源于角色之间精准的对话、尴尬的处境以及对现实的荒诞化处理。例如,Roy和Moss之间的每一次互动都充满了微妙的张力,Jen的“外行指导内行”闹出的笑话更是层出不穷。
令人难忘的角色: Roy的愤世嫉俗与内心的纯真,Moss的极端社交障碍与天才般的编程能力,Jen的“普通人”在特殊环境下的挣扎与适应,以及Richmond的“Goth”颓废形象,都塑造得极为成功,成为许多观众心中的经典角色。
对科技文化的反思: 虽然是喜剧,但《废柴联盟》也巧妙地讽刺了科技发展中的一些荒谬之处,以及办公室政治的官僚主义。它让我们看到那些被埋没在技术代码背后的普通人,他们的烦恼、他们的聪明才智。
极高的重看价值: 很多观众在二刷三刷时,才能真正体会到编剧的精妙之处和隐藏的梗。每一次观看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2. 《去他的世界》(The End of the Fing World) 英国 / 美国(Netflix联合制作)黑色幽默/青春冒险

本土评价与影响力: 这部剧集在英国本土以及许多西方国家都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尤其在年轻观众群体中非常受欢迎。它以其独特的黑色幽默、粗粝的青春气质和令人难以忘怀的结局,获得了包括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 TV Awards)在内的多项荣誉。剧集被誉为“英国独立电影的质感”与“青春期叛逆的极致表达”。

国内缺乏关注的原因及详述:
极端的题材和风格: 剧集的主角是一对“问题少年”,一个自认为是反社会者,一个离家出走并幻想能逃离这一切。这种黑暗、叛逆、甚至有些暴力的青春主题,以及贯穿始终的黑色幽默,对于一些国内观众来说可能过于“另类”或“压抑”。
短小精悍的篇幅: 两季加起来的集数不多,每集时长也较短。这种快餐式的观看体验,虽然符合当下部分观众的喜好,但深度不足的印象也可能让一些追求宏大叙事的观众望而却步。
对边缘化的聚焦: 剧集深入探讨了家庭暴力、情感缺失、精神创伤等青少年成长中的敏感话题。国内观众可能更习惯于看到积极阳光、充满希望的青春成长故事,对这种聚焦“边缘化”和“不幸”的题材接受度相对较低。
宣传策略不同: Netflix虽然在推广方面有优势,但其全球化推广策略并非总能精确捕捉到每一个区域市场的特定偏好。《去他的世界》的成功更多是依靠口碑传播和特定圈层的喜爱。

为何值得关注?
独一无二的青春叙事: 剧集塑造了James和Alyssa这对极具魅力的“不合群”的年轻人。他们的对话充满智慧和尖锐的讽刺,每一次对话都像是在解剖青春的迷茫与渴望。
极致的黑色幽默: 尽管主题沉重,但剧中的幽默感却恰到好处,总能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候出现,缓解紧张气氛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例如,James对杀戮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的笨拙,Alyssa的无畏和冲动,都充满了黑色幽默的色彩。
深刻的情感内核: 在荒诞的外壳下,剧集探讨了被忽视、被伤害的年轻人的内心世界,他们渴望被理解、被爱、被接纳的真挚情感。James和Alyssa之间从最初的利用到后来的互相依靠,那种在绝望中找到一丝光明的转变,令人动容。
精湛的镜头语言和配乐: 剧集的画面风格极具冲击力,充满了英式青春片的质感。而精心挑选的配乐更是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氛围,成为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之一。

3. 《黑镜》(Black Mirror) 英国 / 美国(Netflix)科幻/反乌托邦

本土评价与影响力: 《黑镜》可以说是当代最成功的科幻反乌托邦剧集之一,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和极强的社会话题性。它以其对未来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的精准预言和深刻探讨,引发了全球观众的广泛讨论,并催生了诸如“黑镜式”这样的流行语。剧集多次获得艾美奖等国际大奖的肯定。

国内缺乏关注的原因及详述:
题材的先锋性和警示性: 《黑镜》的题材非常前卫,探讨了人工智能、社交媒体、虚拟现实、基因技术等当下最热门但同时也最令人担忧的科技议题。这种“反科技”或“审慎科技”的态度,虽然在国际上受到赞赏,但在国内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消化和接受。人们可能更习惯于科技带来的积极影响的宣传。
观看门槛较高: 剧集并没有一个连续的剧情线,每一集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主题和人物都不同。这需要观众有较高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去品味每一集背后隐藏的深层含义。对于只想轻松娱乐的观众来说,可能觉得不太容易“追”下去。
文化语境的差异: 虽然科技是全球性的,但《黑镜》中很多故事的社会背景和文化隐喻,是基于西方社会发展模式和价值观的。例如对个人隐私、社会监控、媒体操纵等方面的探讨,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观众的理解和感受可能会有所不同。
宣传渠道和覆盖范围: 尽管Netflix在全球推广,但国内对该剧的宣传和字幕翻译等资源相对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国内的普及度。

为何值得关注?
超前的预言能力: 《黑镜》中的许多情节,在播出后几年内,竟然在现实世界中有所应验或出现相似的苗头,这使得剧集具有了“预言”般的魔力,也促使人们反思科技的双刃剑效应。
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强大的冲击力: 每一集都像是一部微型电影,故事结构严谨,情节跌宕起伏,往往在结尾处给人以巨大的冲击和深深的思考。例如,《许愿神龙》(Wish You Were Here)的PTSD,《游戏玩家》(The Entire History of You)的记忆回放,《白色圣诞节》(White Christmas)的社交惩罚机制等,都令人印象深刻。
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剧集不只是探讨科技,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在科技影响下,人性的脆弱、贪婪、孤独和对连接的渴望。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数字化时代可能遇到的困境。
激发社会讨论: 《黑镜》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引发观众对自己生活方式、对科技发展的思考,并促成更广泛的社会讨论。这种深度和意义,是许多轻松娱乐的剧集所无法比拟的。

总结一下:

这三部剧都代表了各自国家在电视创作上的高水准,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国内市场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它们都拥有深刻的内涵、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令人难忘的角色。

如果你喜欢英式冷幽默和对职场生活的荒诞解读,那么《废柴联盟》绝对不容错过。
如果你对另类青春、黑色幽默以及对边缘人物的深刻描绘感兴趣,那么《去他的世界》会给你带来惊喜。
如果你对未来科技发展及其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感到好奇,并乐于进行深度思考,那么《黑镜》无疑是你的最佳选择。

希望我的详细介绍能引起一些朋友的兴趣,去发掘这些被低估的优秀外国电视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只能说一部,那我一定会说英剧《Yes,Minister》3季(以下简称YM)和《Yes, Prime Minister》2季(同样班底换了个名字而已,以下简称YPM),80年代英国家喻户晓,BBC出品。
这是我心目中最好看的喜剧,没有之一。即便总共加起来只有40集不到,依旧是精品中的精品。

序言(转自破烂熊纪念册)


(插曲一则:上次《老友记》后几季的导演Roger Christiansen在交大励志讲坛作演讲,我也去听了。演讲最后的互动环节,他问道台下你们还看什么别的剧,然后我这个YM脑残粉大叫了一声“Yes Minister”,然后Roger激动地脱口而出“Oh!That‘s a great comedy show!”可见,即便这部剧在喜剧导演层面也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而《神探夏洛克》的主要编剧莫法特也表示他是这部剧的大粉丝。我觉得神夏也有不少地方在向这部剧致敬:
1、拉低智商的金句


2、第三季两个人在猜名字,提到了Humphrey(不知道这个算不算,我姑且也当一个)


个人听说,一些英国广播现在还在播放着这部剧的录音。

这部剧可深可浅。我老跟人开玩笑说,看完了《Yes Minster》和《Yes Prime Minister》,你会觉得《纸牌屋》那根本不算什么,它讲的道理《是大臣》早就讲了,而且《是大臣》讲的更深刻,只不过《纸牌屋》更加有悬念罢了,当然这只是玩笑话。
英国佬的自嘲精神和黑色幽默真的是全球绝无仅有的。
三个主要人物,一个只关注选票和电视形象的政客Jim Hacker,一个公务员系统中的老狐狸常任秘书Sir Humphrey(兼职语法词法大师和绕口令达人),以及一个是自带吐槽弹幕的首席秘书Bernard Woolley。还有一系列不亚于主角的配角,一个老狐狸中的老狐狸Arnold,一个不懂经济学理论的银行家,后期还有一个女顾问Dorothy,财政部的秘书Frank,人物个个精彩。

当年撒切尔夫人也自己要求故强行参加了客串,然后特地找两位主角,演了个2分钟左右的番外篇,算是世界范围内电视剧客串人物地位最高的了。(相比之下《老友记》的那些客串明星瞬间都不算个事啊,即便《生活大爆炸》的霍金也略逊一筹,可能只有小泉纯一郎给奥特曼配音可以一战……)

内容其实有深度,但包装在喜剧的外衣下,非常轻松幽默。
从台词、表演到服装仪态,以及讽刺力度,当然还有喜剧效果,堪称经典,时至今日还是英国百大喜剧妥妥的前十。

台词
这一定是本剧最精彩的地方了。
这是果壳网的一个经典台词整理看剧学英语之《是,大臣》
先贴一张我觉得最精彩的

仔细看,这台词写的多么的犀利,而词法的结构又是非常有美感。

随便贴几段

Politicians must be allowed to panic. They need activity. It is their substitute for achievement.

(转眼看看隔壁日本的安倍,不正是这样吗……)
一段很精彩的对于英国各张报纸的吐槽

还有一些精彩的吐槽,下面这个堪称最经典的一个例子。
Jim Hacker(首相): "Don't tell me about the press. I know exactly who reads the papers:

- The Daily Mirror is read by people who think they run the country;《镜报》的读者是自以为在治理国家的人;
- The Guardian is read by people who think they ought to run the country;《卫报》的读者是自认为应该治理国家的人;
- The Times is read by people who actually do run the country;《泰晤士报》的读者是真正在治理国家的人;
- The Daily Mail is read by the wives of the people who run the country;《每日邮报》的读者是治理国家的人的夫人;
- The Financial Times is read by people who own the country;《金融时报》的读者是手里攥着国家的人;
- The Morning Star is read by people who think the country ought to be run by another country;《晨星报》的读者是想把国家交给别国治理的人;
- And the Daily Telegraph is read by people who think it is."而《每日电讯报》的读者觉得我们正被别国治理着。
Sir Humphrey: "Prime Minister, what about the people who read the Sun?"
汉弗莱:首相,那读《太阳报》的人呢?
Bernard Woolley: "Sun readers don't care who runs the country, as long as she's got big tits."伯纳德:《太阳报》的读者不在乎谁治理国家,只要她(内页女郎)前凸后翘就行。


当时我截图截了很多,做了很多长图,可惜电脑重装不少就没了,基本只保留下了第一集。所以贴一些第一集的台词来看看吧。
这只是所有精彩台词的冰山一角,强烈推荐大家去看全剧。

第一集的内容就是刚上任的大臣Hacker雄心勃勃,想搞透明政府Open Government,这是他的宏伟蓝图第一步。然后,就被首席秘书Humphrey所巧妙阻止。
在休息室,Humphrey、Bernard和Arnold在聊这件事。(这电视剧的台词尺度真的很大了)


Humphrey还经常会讲大量的官方用语,属于典型的“没法把你搞清楚,就只能把你搞糊涂”的那种,经常搞得Hacker一头雾水
与Hacker初次见面,对部门的人员进行了“简要”介绍(建议可以跟着英语字幕一起念一遍哈哈~然后你会发现Secretary这个词多念了会是多么拗口


这是在与非洲一总统交涉的时候

关于调查小组(看这英语,从句套得我头晕……)


抛开讽刺与喜剧效果,这部剧的台词本身就非常正式,丝毫没有口语化,非常规范。虽然有些台词是编剧故意搞复杂来显示官僚主义,但本身有非常规范。

这句话中,Humphrey承认自己犯了错误,向大臣坦白,请认真阅读,并问自己,他到底说了什么:The identity of the official whose alleged responsibility for this hypothetical oversight that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recent discussion isnot shrouded in quite such impenetrable obscurity as certain previous disclosures may have led you to assume; but not to put too fine a point on it, the individual in question is, it may surprise you to learn, one whom your present interlocutor is in the habit of defining by means of the perpendicular pronoun.


还有这句话中,Humphrey告诉大臣,他要调走了,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对和大臣共事的感想的。The relationship which I might tentatively venture to aver has been not without some degree of reciprocal utility and perhaps even occasional gratification, is emerging a point of irreversible bifurcation and, to be brief, is in the propinquity of its ultimate regrettable termination.
看懂了吗?我是没看懂的,大臣也没看懂。


服装
啊,这部分其实我真的不是很懂,但各种三件套搭配,真心赏心悦目。
转自豆瓣的对新版YPM吐槽(新版尚可,不过跟老版比,大概就是75分对满分的样子),其中提到对于老版服装的评价与旧版的最大区别在于软实力的全线崩溃 (是,首相现代版 影评)

每一集都让演员换装,有时候同一集剧情延续到第二天第三天,还要再换第二套第三套。先生们配有怀表、尾戒、烟斗,女士们配有珍珠项链、耳钉、坤包;出门的时候加呢子大衣、小圆礼帽、长柄雨伞;出席正式晚宴有燕尾服、蝴蝶结、腰封;Humpy甚至还cos过阿里巴巴……


绅士风度
这个就真的没的说了。尤其是Humphrey,看到女士,即便不顺眼,也一定是“My dear lady”开头。
走路仪态来说,身姿笔挺风度翩翩,步幅和步速控制得恰到好处。

题材
这部剧讨论的范围也是非常的广泛,时至今日,所有的国内问题也无外乎这些:
透明政府,监控问题,民众知情权,就业率,政府官员遭遇恐怖威胁,生活质量,女性就业平等,民主进程,首相电视讲话的安排,官方机密等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剧不少内容取材取自于真实事件,包括他们去阿拉伯国家访问,由于不能喝酒,便用橙汁兑着偷偷喝酒,都是真实事件改编。
(脱欧更新一发……Humphrey的话又被当成热门图片出现在各个地方哈哈)

强烈建议所有没有看过这部剧的同学去看这部剧!!!
(在b站就有在线资源,我找到两个
【经典英剧】Yes,Minister/Yes,PM(是,大臣/是,首相)高清版 中英双语字幕 这个是双语字幕,中文意思全的,但是英语是有部分缺的,我在网上并没有找到很好的双语字幕,稍有遗憾。
【是,大臣/首相】BBC英国政治喜剧 这个是中文字幕的
ed2000上也有清晰度还不错的资源可以下载)
再力荐一个花絮集合!【Yes Minister/Yes Prime Minister】花絮之类的大合辑


这是本脑残粉在amazon买的由电视剧改编的YM和YPM小说(先有剧后有书),作者就是电视剧的两位编剧。书中加入了不少的文件和批语之类的,也很有意思。
该书也有中文版,是,大臣 (豆瓣)是,首相 (豆瓣)
(这本书最早的国内翻译还是程虹女士,也就是总理夫人……)

一厢情愿的鸣谢部分

感谢破烂熊字幕组在07年重新翻译了这部剧,完整翻译了所有的中文字幕,尽可能多的翻译了英语字幕,最后还做了这部剧的纪念册PDF,让我有幸领略了这部剧的风采。我的高三生活真的因此而不枯燥。

在此向两位编剧Jonathan Lynn和Antony Jay致敬。电视剧的核心竞争力,我认为就是好的点子。他们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向三位优秀的演员Paul Eddington、Nigel Hawthorne和Derek Fowlds致敬。没有他们精彩得体、恰到好处的表演,就没有了这部经典。

Jim Hacker的演员Paul Eddington尤其不容易。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是首相》第二季,Hacker几乎是全程坐着,其实是因为他已经身患癌症,编剧考虑到他的情况,把Hacker的戏基本都设计为坐着的。身患癌症的Paul依然坚持拍完第二季,在荧幕上他还是那个Hacker。(有Paul Eddington的个人纪录片《Paul Eddington: A Life Well Lived》,没有字幕,保罗·爱丁顿:好人一生/Paul Eddington: A Life Well Lived 2001_电视剧相关 ,推荐YPM的忠实粉丝看一下。最后看到Paul Eddington临走前几年的采访视频,整个人都脱形了,看着有点想哭……)

望Paul Eddington和Nigel Hawthorne在天堂安好。

祝愿Derek Fowlds能够长寿。(2020年1月17日,Derek Fowlds也与世长辞了,RIP)


最后贴一张YPM里的官方自带自槽结束这个回答。


------------------随便多说几句的分割线------------------
其实想说的真的好多,但多就做不到精,反而给人一种流水帐的感觉,只能忍痛割爱了。
我是第一个写的,就写这么一部了,权当抛砖引玉了。

看到提问的人是知乎团队的,其实还是比较欣慰的。希望多一些类似的好问题,也能邀请来一些大神多推荐一些好剧,来推广一些人气低的佳作,真正给大家一个更大的世界,而不是在小世界里做过多的文章。(尤其话题点开英剧就是夏洛克……点开日剧就是李狗嗨……不是这两者不好,而是实在这两部被讨论的有点腻了……)

user avatar

coupling有人看么 我觉得超级搞笑啊 尤其是jane..

男主就是kingsman里一开始就酱油的那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