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现在的情况能说的已经不多了,现在能做的基本都做了,接下来就是要靠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和基层工作人员的努力来平息疫情。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这次疫情透漏出的一些潜在的问题。
新冠病毒的超长潜伏期?
新冠病毒一直出现着超长潜伏期的情况,这是一个很难破解的问题。尤其是对于Delta毒株来说,这个就很矛盾。按着一般规律,Delta毒株的潜伏期更短,发病也更快,那么为什么仍然会出现超长潜伏期的患者?比如广州和郑州疫情都出现了7次核酸阴性的确诊病例,扬州还有一个10次核酸阴性的病例,这些都是Delta毒株。
那么这些都是超长潜伏期的感染者吗?
目前对于发现的超长潜伏期,可能有三种解释。
第一,真的是个人病例的特殊性,某些人的特殊基因或者是一些情况造成了超长潜伏期或者是超长的排毒期。其中具体的的原因,还有待科学家们的破解。
第二,在这期间有新的感染发生。并不是所有的隔离人员,都是在去隔离点之前就被感染的,我们不能排除在隔离点或者是在做检测的时候被检查感染。实际上这些情况都有发生过。那么一个人连续做了10次核酸,可能他是在第8次或者某一次之后才被感染所以前边测不出来很正常。
第三,就是一直困扰大家的核酸检测假阴性的问题。采样不到位,或者是病毒还没到排毒期,还有可能是采样后存储方式不当导致RNA降解,都有可能出现假阴性的情况。这个问题在大面积的普筛中尤其明显。很多城市在做大筛查时,人手不够,临时培训的采集人员专业度不足,就很容易发生问题,造成无效检测。
那么以上三种可能的外在表现都可能是连续多次核酸阴性,然后突然转阳,最后表现出的就是超长潜伏期。
地铁到站咯,晚一点在跟大家聊一聊入境人员隔离时长的问题。
入境隔离措施是否需要改进?隔离时间还要延长吗?
由超长潜伏期带来的问题就是,当下入境隔离政策是否科学合理,有没有需要再次延长的必要。
对于当下的入境隔离措施,我认为已经是非常严格了,比如取得入境健康码需要核酸阴性,抗体阴性等严格要求。
时间也经历了从14到14+7到现在的14+7+7。也就是说从国外回来最少到耽误1个月的时间。如果是有一些刚需,必须要进行出国往返的,已经给大家一个非常高的门槛了。
比如在外读书的学生,这个隔离时间基本堵死了大家假期回国的想法。不到一个月的圣诞节假期,都不够隔离的,即便是长过这个假期的暑假,意味着你回国要有一半的时间在隔离酒店里,还是全自费。
同样越长的隔离时间,对隔离资源的压力也越大,广州地区隔离酒店人满为患相信大家也深有体会。
而从医学角度来说,假设遇到超长潜伏期,别说隔离14+7+7,就是在+7也可能存在漏网之鱼。
假设隔离14天可以拦截95%的潜伏患者,那么21天能拦截98%,28天能拦截98.6%。而隔离的成本,包括时间成本和其他相关的成本,可能是在指数级的增长。
这个数学模型我没有算过,大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算一下。
新冠病毒本身的潜伏期是3到7天,一般最长不超过14。按着终南山院士团队的对1000多名患者的回顾性分析中提到的,新冠病毒的潜伏期是(0,24)天,中位数是3天。所以当下的14+7+7的政策是足够用的了。
那么,在当下的隔离措施下,有没有什么不在增加隔离时间,而提升效果的办法吗?
当然有,关于这方面的提升,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点。
首先,就是提高隔离酒店的管理水平,已经有多次隔离酒店的工作人员被感染的情况,但还存在着一种可能是一直没有被关注的,就是隔离酒店隔离人员交叉感染的可能。我们一般认为酒店隔离人员如果发病,都是在境外被感染,但其实还有一种可能是在隔离酒店被感染,这是不能被忽视的。 同时对于酒店的垃圾等可能存在风险的物品都需要专门的回收,处理环节也要做到全面防护,防止泄露的风险。
其次就是严格转运闭环管理。很多地区执行的是入境14天,然后转回目的地7天的隔离,那么这中间的交通闭环做的是否到位也决定。有些地区执行的自行回家,然后在当地社区报道这种操作,充满了各种意外。
还有就是利用好最后的7天。一般来说14+7+7的最后一个7是居家监测,就是说人员可以回到家里,非必要不出门,需要与家庭人员保持距离等等。但是从经验判断,这种措施基本没有任何意义。比如福建这次疫情就非常直观。回家以后不但与家人接触,还能跨市走动。同时这个期间只做体温和症状的自我监测,也很难起到作用。
所以这7天的居家监测,建议增加2次定期核酸,比如第3天和第7天进行2次核酸,如果地方担忧可以在第15天再次进行核酸。居家监测如果做不到单人独立卫生间等类似措施,就没有居家监测的意义,要不就取消,要不就严格执行全家一起居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