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一下,按着晚上的发布会内容,这人就是在隔离点发病的。
石家庄这个新增真的是,让人头大。
这个病例是1月10日就被集中隔离的,已经隔离了1个月,按着集中隔离的要求,做过多次核酸和一次抗体检测,但是都是阴性。但1个月后发病,这就很糟心。
猜测结果有3种,按着可能性从高往低往下排。
1,潜伏期超长
目前我们已经遭遇过很多个潜伏期超长的病例了,比如近期的顺义源头,沈阳的源头,都是属于潜伏期长,核酸检测正常的病例。但我不确定沈阳的病例是否血清当时也是阴性。如果确诊是超长潜伏期,而且血清也是阴性的话,这个对我们的认知又是一个挑战。对于疫情防控也是一个挑战,同时按着现在集中隔离的措施,一般都是在入住集中隔离点的时候进行血清检测,这个是否存在时间过早,是否要进行二次血清检测,这都是需要考虑的。
2,院感
院感可能不太贴切,但是在隔离点如果被感染的话,我觉得也可以算是院感。按理说只要隔离点执行了严格的隔离措施,就很少会发生这种情况,这就要看这个病例所在的隔离点是否有确诊病例,他们有没有可能在隔离点有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接触来判断。
3,漏检
因为存在核酸测不准,血清学检测也是有测不准的时候,所以还有小概率可能就是这个人可能早就感染了,但可能病毒载量和抗体生成都很少,一直是被漏检,直到症状加重以后,才被发现出来。但这种可能性较低,尤其是集中隔离点的采样水平较高,种类齐全,次数也够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