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新加坡2月14日病例新增将近两万,当地人们慌不慌?

回答
新加坡在2月14日这一天,新冠病例新增数确实来到了一个令人侧目的数字——将近两万。面对这样的数字,当地民众的反应绝非铁板一块,可以说是一种复杂情绪的交织,既有担忧,也有一定程度的“适应”和“冷静”。要说“慌不慌”,那得看你问的是谁,以及他们如何理解和应对这个情况。

首先,担忧是肯定存在的。 任何一个国家的感染人数突然激增,都会在民众中引发一定程度的警惕和不安。

对健康的担忧: 虽然新加坡的医疗体系相对完善,疫苗接种率也高,但近两万的日增依然意味着大量人口可能面临感染的风险。即使是轻症,对于老人、有基础疾病的人来说,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威胁。很多人会担心自己或家人感染,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对社会运行的影响: 大规模的感染潮可能会导致更多人需要居家隔离,这会影响到各个行业的正常运转。例如,服务业、零售业等可能面临人手短缺的问题,供应链也可能受到影响。这种对社会稳定性的潜在冲击,自然会引起一部分人的担忧。
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尽管新加坡一直强调与病毒共存,但每一次病例数字的跳升,都会让一些人对未来的疫情走向产生疑问。新的变种是否会出现?政策会不会因此收紧?这些不确定性也会带来一些焦虑。

然而,要说新加坡人因此“集体恐慌”,可能也过于夸张了。这更多地是一种“警惕”和“常态化应对”。

疫苗接种的高普及率: 新加坡是全球疫苗接种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大部分民众已经完成了基础免疫,甚至接种了加强针。这意味着大多数感染者是轻症或无症状,重症和死亡的比例得到了有效控制。这种高保护伞的存在,让人们在面对新增病例时,多了一份底气。
政府的策略和沟通: 新加坡政府在疫情初期就采取了相对清晰的“与病毒共存”策略,并且一直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解释政策背后的考量,例如疫苗的有效性、医疗资源的准备情况等。这种透明且持续的沟通,有助于稳定民心,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民众普遍理解,病例数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回到封锁时期,而是进入一个需要长期管理的阶段。
生活习惯的调整: 经过几年的疫情,新加坡民众在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注意个人卫生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习惯。即使病例数上升,很多人也不会立刻打破这些已经融入日常的防护措施,而是会更加谨慎地执行。他们会自觉地在人多拥挤的地方戴好口罩,减少不必要的聚集,生病了也会自觉居家隔离。
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持续: 尽管病例数高企,新加坡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并没有因此停摆。学校继续上课,商店正常营业,旅游业也在逐步恢复。这种“在风险中前进”的模式,让人们看到,即使在病例增加的情况下,生活也可以相对正常地继续。这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对病例数字本身的敏感度。

具体来说,你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

在咖啡店,人们依旧会预约座位,但可能会选择靠窗或通风更好的位置。聊天时,大家可能还会不自觉地保持一点距离,或者在交谈间隙有人会轻轻咳嗽几声并立即用手肘遮挡。
在地铁上,绝大多数人仍然会戴着口罩,但可能不再是那种“全民皆兵”的紧张感,更多是一种习惯性的防护。
社交媒体上,除了对新增病例数的讨论,可能更多的是关于如何缓解不适、如何照顾家人的分享,以及对未来政策走向的猜测。有些人会分享自己或家人的感染经历,强调居家康复的注意事项。
政府可能会发布提醒,强调保持警惕,鼓励符合条件的人接种更新的疫苗,并重申检测和隔离的必要性。

所以,与其说是“慌不慌”,不如说新加坡人在2月14日面临将近两万病例新增时,是一种“高度警惕、但整体沉着”的状态。他们已经适应了与新冠病毒并存的现实,更多的是在不断变化的数字中寻找平衡,努力在保障健康的同时,维持社会和经济的正常运转。这其中既有对未知的担忧,也有对自身和整个社会韧性的信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新加坡2月15日,在ICU人数12人(7日平均),住院1243人(7日平均),死亡5人(7日平均)

作为对比,上一波高峰的峰值点在2021年10月30日,7日平均新增来到了3707人,同日,在ICU人数62(7日平均),住院1660(7日平均),死亡13人(7日平均)

所以~这才哪儿到哪儿,这几乎可以说明,这一波奥密克戎对新加坡的死亡率已经降到流感以下,医疗系统还没开始有负担,所以,这才哪儿到哪儿啊?

user avatar

慌什么?我估计等这一轮下去就要宣布摘口罩合法了。

而且我就纳闷了,有个别留言在这骂我说新加坡政策怎么怎么的,你骂我干嘛,你认为新加坡政策是我定的???你们有毛病啊。而且我根本就没有谈论国内清零政策,你怎么自己脑补我说了然后开骂?说得信誓旦旦的,害的我看了看了好几遍我发的,我说一句国内疫情政策了?没有啊!还是你不允许新加坡的政策,问题是新加坡政策不是我定的,也不是你定的啊。就算你不喜欢新加坡政策,那你骂我是什么逻辑呢?我不明白,我也不想明白,删除拉黑。

我悬赏50,评论批评我说中国不能开放的,开放会怎么怎么的,请你告诉我,我第几行第几个字到第几行第几个字说中国疫情政策要怎么得了,我自己看了5,6编了,我妹有说过啊,是我出现幻觉了吗???我哪里说中国应该不应该开放了?但凡你能指出来,我立马给你转50,然后我自己去医院看眼睛和脑子。如果你指不出,也希望你自己去看看。

目前半个月的数字来看,死亡率基本上就是千分之二左右了,和流感差不多但是传染能力比流感强多了。你要是质疑我任何新加坡的防疫政策或者不应该摘口罩的话,嗯,第一合法摘口罩是预计也是以后的必然,第二政策100%不是我定的,质疑我,我也只能摊手。预计如此不代表我同意与否,只是形势如此。

怕不怕,我觉得基本上是越来越不怕。刚开始的时候,一个人得了公司其他人都慌的要命,公司封闭2周消毒这那,现在中了,休息5天就随便出门了,公司每周消毒不关闭,前几天一起吃饭的同事中了,过两周就可以再约饭,就是这个状态,不是觉得好于不好,而是目前就是这个情况。如果你指不出,也希望你自己去看看。

今天新闻,日增2w,icu病床用23张加护病床30来张 ,医疗资源也没有什么挤兑。让我有点震惊的是新闻说新冠之前,新加坡每年会有4000人死于普通肺炎,不知道新闻是不是有误,要是真的话,我突然觉得就算没有新冠,特别是老年人,戴个口罩也不是什么坏事。

扯点花边,每次一说新冠评论(这次也是,这一段是在评论去出现阳痿之后)必然有人阳痿。我还真问过两个医生,都说阳痿和新冠没有直接联系,还有个医生用隐晦的方式表达了,那些说新冠造成阳痿的,基本上中之前就是,然后拿这个当替罪羊,你自己琢磨吧。。。 这玩意是心理学,而不是病理学,神奇。当然医生也不一定对,但是有病就去治吧,总比自己琢磨强。

就和你"钥匙" 较真了,你说这个新闻是美国著名花边八卦小报纽约邮报报的,纽约邮报文章还引用世界男性健康杂志的研究,嗯这个听起来高大上像什么国际组织的世界男性健康杂志是韩国一个医学小报,也就是这个新闻没一个正经医学研究源由两个花边小报倾情奉送,你却奉为正典,你说的别人鸵鸟的话,只能送给你自己了。

还有像"云华阁主" 这样的乱扣帽子和直接骂人被我删的,你们哪只眼睛看到我说全世界的人都愿意得新冠了?哪只眼睛看到我说我愿意得了?你告诉我,我帮你忙看看眼睛。我就回答了一下新加坡的情况,你是怎么臆想出我说全世界人都愿意得再把我批判一番,是眼睛的问题还是其它地方有问题?这些政策是我定的?"上官鸿信" 还呛香港百姓给我点赞,所以新加坡政策是我定的,香港政策也是我定的?你有毛病吧。

还有像 "叫我周教授"这样的,动不动就说有这个,你自己查费劲么,然后我查了没有反问他贴出来,然后就问候说他是别人爹妈的,我觉得你这样的素质,我就直接删贴拉黑了,有毛病。和你这样的人讨论,就是浪费时间。

反正我个人觉得戴口罩不是什么坏事,就算不防新冠,防点流感,肺结核,肺炎啥的,都不是什么坏事啊。而且我完全不反对国内动态清0,我就是回答一下提问者的问题,我全部回答没有去讨论是应该开放还是动态清0还是怎么,不用在那骂说乱建议开放,我没有哈,骂人的就直接删了,骂的也是我根本没有说过的,真的不知道你咋了。

user avatar

新加坡很鸡贼,到现在都没有报告“与病毒共存”之后的超额死亡数据。能查到的总体死亡率还是2020年的千分之5.2无超额死亡的数据,关键的2021年10月之后的数据并不得而知。

for reference,香港确诊远小于新加坡,但昨天死亡15人

user avatar

说实话不慌!

目前人在坡县读书,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加坡的防疫政策很多层面上比国内要紧的多,也在一些方面上比国内宽松的多,但整体来看,也确实不慌。

严格的部分:

现在的新加坡,人只要走在公共区域必须戴口罩(立法)。

进大型的mall和国内一样要扫码不用说了,就连进mall里的小超市,或者食格都要再扫一遍码。

外国人入境后要检测抗体,抗体不够即使打过疫苗,也要再打疫苗,在抗体不足的前提下,人是不可以随便进入大型公共场所的。

超市里售卖ART自测,如果个人出现新冠症状可以通过ART自测来进行检验

宽松的部分:

确诊后,一般情况下自己用art自测显示为阳性,自己上报后主动在房间里自我隔离就够了,小区不封。我们的出租屋里有一个孩儿在东海岸玩儿的时候感染了新冠,我给他ART,自测显示为阳性,就老老实实隔离。

此外,我们共用过同一间卫浴,但是我连密接都不算,照样可以出去吃饭,上学。

个人感觉根本原因是,新冠在这里已经被视作流感,当地人打辉瑞,Modena,普及率已经很高了,正常人感染了新冠,三天左右就能康复。我室友身体偏瘦,体力差,打的也是科兴加强针,也才过了五天就恢复阴性,只有个别年老体衰的人,患了新冠后引发各种并发症,送进医院。

所以真的没必要慌。

user avatar

刚问了新加坡的朋友。

没人当回事。

泰国这边也没人当回事情了。

路已经趟出来了,走不走看着办了。

user avatar

当地人慌个毛线!

因为,新加坡政府其实跟中国一样,都是严!很严!

对,你们没看错,就是严。

而严,就会带给人安全感(以及实质上的安全氛围)。

其实,“严防严控”这四个字要拆开来理解。

一是“严防”,就是防止感染。

另一个是“严控”,主要是控制伤害,减少重症和死亡。

这样就是两道防线。第一道严防的防线,关键是依靠切断传播链(典型比如各种封控措施)。第二道严控的防线,关键是医疗救治(比如医院,病床,呼吸机,特效药,用于降低重症而非阻止传播的疫苗,这是在当药用哩)。

那么,在世界上,中国是唯一一个同时具备两道防线的国家(虽说医疗条件还有差距,但毕竟大国的体量在这里摆着)。

朝鲜只有严防这一道防线,要么挡住,别感染,否则,一旦破防,缺乏救治实力。

非洲是不设防。

美国是大家以为会跟中国一样有两道防线,后来又以为至少有严控这一道防线,再后来,结果表现(感染和死亡数量)得像非洲一样不设防。

俄罗斯和一帮东欧破落户,哦对了,还有印度,假装有防线。

其他一些典型的发达国家(尤其是小国),如新加坡,以色列,则是把宝完全压在严控这一道防线上(他们没有战略纵深,缺少严防这一道防线)。

这就回到了开头,他们新加坡为了死守这一道防线,实际上采取了不逊色于中国的“一刀切”手段。

比如,我看其他人答案里写的,新加坡打过两针疫苗的覆盖率到了惊人的94%,我记得去年知乎上好像说过,新加坡有打疫苗去世的,就这样都能堆到94%,可见力度不是一般的大。

还比如,有人介绍说,新加坡的做法是全力救治重症,压低死亡率。轻症是居家隔离,不许去医院挤兑医疗资源的。那是真不许去,去了也不收。很显然,这也是下了大力气的,毕竟,把那么多人摁在家里硬扛真不是一件轻松的活。

像这种“应打疫苗尽打疫苗,应不入院尽不入院”不就是另一种一刀切么。只是,他们自己不认账。骂中国封城是一刀切,等轮到他们自己了,不打疫苗不让进餐馆了,不重症不许入院了,偏偏不承认这也是一刀切了。真是口嫌体正直。

另外,提一下日本,也是摁得死死的。日本人是真做得到足不出户,死在家里还反过来给别人鞠躬私密马赛的!

不愧是亚洲怪物房,个顶个的威权主义。

所以,你们不要信了“躺平共存党”的鬼话。躺平跟共存完全不是一回事。凡是叫你用躺平方式去共存的,全都是现行反革命。人新加坡明明下了大力气的,是“严控派”,压根不是躺平。

你都用上这种程度的威压手段了,当然很多问题都能(起码暂时)摁得住。而只要摁得住,老百姓就有安全感,就不慌——当初武汉封城期间还没疫苗呢,最后不还是摁回去了?老百姓还不是照样恢复情绪,也不像刚开始那么慌了。道理是一样的。

至于之后?

不知道。

谁晓得新冠的破防能力如何呢?

中国?

因为有两道防线,所以,不论是按“清零”的标准还是“共存”的标准,实际上中国都是优等生——居然做到了感染和死亡的双控,双减。

还有,但凡现阶段疫情控制还可圈可点的,其实都不同程度学习了中国。

朝鲜学的是严防,一招鲜,吃遍天。

其他多数国家学的是严控。好多国家虽然明面上是“应不入院尽不入院”,做不到“应收尽收”。但“应治尽治”和“应检尽检”的底线还是守住了的。好比日本,新加坡,以色列,英国等等,感冒药,退烧药,止咳药,酵素,维生素,家用呼吸机制氧机,自测盒……甭管什么乱七八糟的,统统管够。再加上疫苗。

这就是我一开头就说过的,严,很严,都很严。

严防严控,或者,要么严防,要么严控。

在这之外,扯什么开放,躺平,共存的,都是念歪经,欺师灭祖——人家西方自己都不怎么提共存了,世卫组织的口风都是要“结束疫情”,鬼晓得这帮人的“共存”歪经找谁学的。

只不过,目前值得关注的一个动向是奥密克戎对小孩(尤其是低龄婴幼儿)相当不友好(越是低龄越是不适合打疫苗)。香港才有两个小朋友病逝(一个4岁一个3岁),新加坡需要住院甚至进ICU的小孩数量据说也在增长。

照此下去,原来的做法能否继续奏效,能否继续摁住,摁过去,真不知道。

不过,目前,还摁着在,起码现在不慌。

只能说等等看。

user avatar

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悲欢并不相通,各有各的活法。

对于国家这种变量繁多的复杂系统,不会有人真的觉得有且只有一种普适正确的政策选择吧?

如果新加坡实行中国版本的清零政策,那新加坡很大可能比新冠病毒消失得更早。

我支持中国的清零政策,也支持新加坡继续放松管制和扩大开放。

user avatar

新冠不是天花、鼠疫、霍乱、埃博拉,死亡率没那么高。

只要他们不在意老人、小孩的死活,只管青壮年,那么这病对生活影响不大。

你看非洲有人慌过吗?新加坡人凭什么慌?

死掉老人,省了养老金,死掉小孩,可以再生啊!就算青壮年死了,只要有移民就不怕。

美国这样的移民国家就是这种心态,新加坡也完全可以如此。

user avatar

表面看,新加坡人正常工作生活娱乐,什么事没有。


实际上,当地人已经s的差不多了。


每天挤车上下班,外出吃饭购物的,基本都是僵尸,按照以前的生活习惯行动而已。


等僵尸能量耗尽了,就可以去接收了。


我们已经秘密组建了面向各个国家的接收工作组。2020年后,我们已经没有病例了。现在新传出来的“病例”,实际是借用隔离掩人耳目,帮助工作组集结。


近两年因私护照停止换发,防疫也只是幌子。实际上未来不需要护照了,地球就只有一个国家了。上面好心帮你省钱,免得花钱换个没用的东西,就别抱怨了。

user avatar

前言:首先 Fxxk所有的二极管们!

大纲:
1. 新加坡的情况严重吗?人们的心态如何
2. 新加坡的应对措施是消极还是积极
3. 总结



1. 新加坡的情况严重吗?

新加坡现在的情况还是很严重的,并不是某些单极生物所说的岁月静好(当然也不是另外一些单极生物所认为的人间地狱),新冠新增病例确实给医疗资源带来了比较大的影响。
这里我想提醒伞bin们一点,当我们说医疗资源收到影响时,并不等同于医疗资源已经崩溃,是的,现在的坡县医疗资源并没有崩溃,但已经很大程度的受到了影响,如果你和2021年的情况做比较的话。

比如:

红线部分的英文很简单,就是说----现阶段各大医院里挤满了 检测阳性or疑似病例的儿童们。嗯!只要不是智力发育有什么问题,你觉得为人父母能够“岁月静好”吗?

如果新加坡大部分民众对现阶段covid-19没什么感觉,会有两位部长的梗图在网上疯传吗?会有grab司机不接Tan Tock Seng的单吗?很多国人来了新加坡后看的还是中国新闻,上的也还是中国网站,我也喜欢在bilibili、知乎上逛但本地论坛多看看,对当地生态的了解也不至于处于一种“白痴”状态。
来,让我们看看其中一张梗图:

我个人在去年已经完成了booster vaccination,3针全部打完,但在出现疑似症状时依然被严肃对待,但因为病例的激增和疫苗覆盖率的提高,现有隔离措施的确在一步步的放松。

新加坡人们的心态:
大家对现有状态不是特别满意,但也不至于人人自危,社会活动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

-新加坡居民们肯定是不想发展到现在的程度的,否则网上的负面、调侃言论不会那么多,都是大家无可奈何下的苦中作乐。

-但大部分人也了解,新加坡的防疫措施已经做到了80分,就算做到100分也未必会有什么实质上的改变,在2021年前期新加坡基本上已经做到了接近清零,但新加坡这个国家无法切断与其他国家的联系,否则连饭都没得吃。
实际上,新加坡初期的反应速度和应对措施比起我国都要强,但中国庞大的体量和相比于新加坡看来无限的资源,注定了新加坡在中后期的无力。当然了,如果欧美、马来西亚、印度不拉垮的话,新加坡未必不能一直坚挺下去。
欧美、中国、马来西亚、印度,这四个地区只要有一个地方拉垮,新加坡就没办法,何况几个一起拉。

开个车:2021年新加坡几乎清零的时间段,Sammyboy上的绅士们就已经按捺不住了,对某个地方发放工作准证的期望一天强过一天,你以为只有想回国的同胞和新加坡商人要求政府对科兴疫苗开绿灯?不不不,绅士们的期望要强烈得多。
现阶段绅士们都在鬼哭狼嚎。

2. 新加坡的应对措施是消极还是积极?

答:在大环境不利的条件下保持了一个积极的心态,应对措施还是非常积极的

在Delta出来前和中国的措施没太多不同,社会活动也基本上恢复了,商场里再次人山人海,甚至都有在讨论是否还需要强制口罩了,没有人再拿“Do U have a badge”玩梗了(这个梗都不知道就别在国内论坛和人高强度对线了,赶快融入下坡县生活)。

但Delta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好事,比如我一些初期对疫苗政策阴阳怪气的同事们都非常迅速的去打了疫苗。现阶段新加坡的疫苗覆盖率极高,有效的降低了医疗负担,对了,再次告知某些单极管,降低了医疗负担并不等同于没有医疗负担了,和正常时期相比,医疗负担还是非常大。

新加坡政府现阶段还是展现了很强的能力的:在其他变量无法控制时,花大力气优化自己能改善的地方,输入病例完全没有办法则大幅提高疫苗覆盖率。

社会活动的限制措施在一步步放松,但疫苗限制其实是越来越高的,比如疫苗有效期,今年下半年就不是你打没打疫苗的问题了,而是你疫苗是什么时候打的,有没有booster?有没有第四针第五针。

为什么说措施在放松?
1)我在去年接触过确诊病例

去年10月份,一旦有疑似接触,那么就会被要求自我隔离7天,而且只有在ART test为阴性时才可以出门。

今年我们公司不断有人确诊,但接触疑似病例的人在ART negative后不再被要求自我隔离,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政策确实在一步步放松。
但是又未到完全放任的地步,比如公司每个礼拜都会发Email 说明每一个分公司的病例状况,精确到每个部门,而且公司发放了大量的ART test kits给每一个工作人员,在出现状况后会要求接触人士连做两三天的ART test。政府部门也对每个家庭每个成员发放了3到6个test kits不等,我自己是到一个发放机器取的。

为什么说某些限制措施在加强?
-公司对于vaccination的强制要求
新加坡这边对于大型公司的利益是严格保护的,公司也强行要求员工注射疫苗,今年已经开始要求booster vaccination了(也就是要求注射了3针疫苗),否则你进入不了公司。

而且下半年第四针也要来了,去年新加坡已经开始吹风要不断的注射疫苗来抵抗covid-19. 2月份开始疫苗有效期也会开始实施,

提醒一下,科兴疫苗在新加坡的有效期只有3个月,打科兴的朋友记得时刻关注政策,别傻傻的以为也是9个月,结果最后有些地方不能进或者工作受到影响。

最后附上疫苗覆盖情况,来源 MOH


总结:
新加坡人们的心态和正常时期比还是有些负面的,去年也有人吹啥子新加坡完全正常化了,TM去年当地的Grab driver、Taxi driver拒绝接送来往Tan Tock Seng的人属于正常吗?

但社会活动的限制已经越来越少,大家也不会对正常的社会活动有所担忧,因为疫苗覆盖率极高,至于某些沸腾党们希望的新加坡居民恐慌喜迎王师的桥段就别扯了,不爽归不爽但没有新加坡人想着去哪里避难,我这样的也没想着回祖国,啥子千里投毒的也别扯了,大使馆对于回国发过一个流程文件,要求的东西太多我懒得准备就不回了,既不是想回回不了也不是逆向民族主义仇恨祖国。

最后,再FxxK一下二极管们。

user avatar

新加坡真的不用慌,毕竟85%的人接种了第二针,58%的人接种了第三针。

有这样的接种率,才有底气让大部分人在家康复,不太担心医疗挤兑。

我前段时间因为嗓子不舒服去看医生,我要求做核酸检测,医生说:你这么年轻,身体不错,并且已经打了三针,即便是covid也不要紧,没有必要做核酸检测。然后只给做ART。ART我自己在家也做,诊所检测结果和家里一样,都是阴性。于是开了点止咳药就让我走了。

现在新加坡非必要不做核酸,日常在家做ART,去诊所也是做ART。在家测出来阳性不算总数,诊所(医生帮你做的)阳性算在总数里面。如果考虑到那些自测阳性的轻症,可能每天三万都不止吧?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去诊所,虽然不怎么花钱(十块钱封顶),但是危险啊,指不定前后的病人就是真的阳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新加坡在2月14日这一天,新冠病例新增数确实来到了一个令人侧目的数字——将近两万。面对这样的数字,当地民众的反应绝非铁板一块,可以说是一种复杂情绪的交织,既有担忧,也有一定程度的“适应”和“冷静”。要说“慌不慌”,那得看你问的是谁,以及他们如何理解和应对这个情况。首先,担忧是肯定存在的。 任何一个国.............
  • 回答
    这阵子香港疫情确实让人揪心,2 月 14 日新增 2071 例,这数字一下子窜得这么高,一下子就打破了之前的记录,肯定让不少人感到紧张。在这么严峻的时候,加强防控是当务之急,而且必须得周全、细致。咱们可以从几个大的方面来捋一捋,看看哪些环节需要加固,哪些措施可以做得更到位。第一大方面:升级并精准化社.............
  • 回答
    2 月 14 日,香港新增新冠确诊病例高达 2071 例,这确实是自疫情爆发以来单日新高的数字,情况可以说相当严峻。目前香港的疫情防控情况,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说:1. 病例激增的背景和特点: 疫情的指数级增长: 2071例的确诊数字并非孤立事件,它反映了奥密克戎变种病毒在香港社区的快速传播。在.............
  • 回答
    2 月 14 日,苏州这座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城市,却因新冠疫情的突袭而按下“暂停键”。当日新增的 7 例确诊病例,让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的开学计划不得不暂缓,这无疑给原本充满期待的学子和家长们带来了些许不安。那么,当前苏州的疫情形势究竟如何?又将如何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挑战呢?疫情的突袭与迅速响应这.............
  • 回答
    这几天关于疫情的零星消息总是会不经意地跳出来,2 月 14 日这个日子,大家更多的注意力可能还在情人节的浪漫气氛里。不过,从官方发布的疫情通报来看,全国 31 个省区市加起来新增了 9 例新冠确诊病例,这数字本身不算高,但其中石家庄出现了 1 例本地新增确诊病例,这确实值得我们多关注一下。说到石家庄.............
  • 回答
    关于2月15日广州新增2例新冠轻型病例的情况,目前我们掌握的信息是:基本情况: 新增病例: 2例新冠病毒感染者,均被诊断为轻型。 报告时间: 2月15日。 来源: 这2例病例均为外地来穗人员。这意味着他们并非在广州本地感染,而是从其他地区来到广州。 病例性质: 轻型病例,通常表现为发.............
  • 回答
    钟南山院士的预测,以及我们当下看到的一些疫情数据,确实是一个需要我们仔细梳理和理解的复杂议题。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理解钟南山院士的预测:钟南山院士的预测,是在当时(2020年初)基于当时已有的病毒传播特点、防控措施的力度以及临床观察等信息做出的。他当时的说法,更像是一种基.............
  • 回答
    这起发生在钻石公主号邮轮上的大规模新冠肺炎聚集性感染事件,无疑是新冠疫情早期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其影响深远且复杂,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冲击,更是对公共卫生、国际旅行、社会心理以及国家应对策略等多方面的考验。事件的始末与严峻性2020年2月,钻石公主号邮轮在日本横滨港停靠,船上载有约3700人,包括乘客和船.............
  • 回答
    截至2月5日,美国新冠死亡病例数超过90万,这是一个令人痛心且严峻的数字。面对如此高的死亡率,美国需要采取一系列更全面、更有效的防疫措施,以期减缓疫情蔓延,保护民众生命健康。以下是一些详细的防疫措施建议:一、 加强疫苗接种推广与管理 提高疫苗接种率,尤其是加强针: 目标人群再细分与针.............
  • 回答
    香港在2月15日通报了1619例新增新冠确诊病例,全部为本地感染。这个数字相较于前几日有所下降,但整体疫情形势依然严峻,防控压力不容忽视。从1619这个数字本身来看,虽然相比于一些高峰期有所回落,但仍然处于一个较高的平台期。这意味着社区传播的链条尚未完全阻断,病毒依然在悄无声息地蔓延。这些新增病例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截至 2 月 26 日美国新冠肺炎(当时大家普遍这么称呼,后来统一为 COVID19)的一些情况,特别是旧金山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这件事。回顾 2 月 26 日: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刻在 2020 年 2 月 26 日这一天,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国仍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令人担忧的局面。当时的.............
  • 回答
    苏州在2月10日确实发现了一例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这让很多人都有些担忧,毕竟大家都希望疫情能赶紧过去。具体情况是这样的:这例无症状感染者是外地输入病例,他是从外地来到苏州的,在进来之后被检测出来了。虽然是无症状,但对于整个城市的防疫来说,这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信号,说明境外输入和省外输入的风险依然存在.............
  • 回答
    无锡在2月15日确实新增了两例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这个消息对于刚经历了春节假期返工潮的大家来说,无疑又是一记警钟。目前官方公布的信息是,这两位感染者均为境外输入关联病例,具体情况需要我们更细致地去了解。关于这两位感染者的一些基本情况我们可以梳理一下: 发现途径: 通常这类境外输入关联病例,往往是.............
  • 回答
    截至2020年2月20日,日本报告的确诊新冠肺炎病例中,治愈者仅为1例,这确实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疑问,尤其是考虑到日本在医疗技术和公共卫生方面的整体高水平。要详细解释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1. 确诊病例的构成与时间线: 早期病例集中在特定群体: 日本早期报告的新冠肺炎病例,尤其是.............
  • 回答
    截至2020年2月7日,您提供的数据反映了当时全国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性。以下是根据您提供的数据,对当时防治情况的详细分析和当时普遍采取的防治措施的描述:数据解读与疫情形势分析: 新增确诊 3399 例: 这表明在2月7日这一天,全国新增病例数依然非常高,说明病毒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在当时仍然非常活跃.............
  • 回答
    截至香港时间2月7日零时,香港新增了614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这使得香港的累计确诊数字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从整体趋势来看,这个数字相较于前几日的波动,显示出疫情仍在一定程度上持续存在。需要注意的是,每日新增病例数并非孤立的数据点,它需要结合检测量、社区传播情况以及疫苗接种率等多个因素来综合判断。具体.............
  • 回答
    截至我所掌握的最新信息(无法实时更新,请以官方发布为准),香港在 2022 年 2 月 26 日确实报告了约 26,026 例 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这个数字在当时是非常高的,表明香港正处于第五波疫情的高峰期或接近高峰期。为了更详细地说明当时的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疫情概况与增长.............
  • 回答
    2月16日,江苏苏州报告了9例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这一消息无疑牵动着许多人的心,大家最关心的莫过于苏州目前的疫情状况以及后续的防控措施。新增病例的溯源与分布:首先,我们来看看这9例新增病例的具体情况。根据官方通报,这9例病例中,有部分与此前已公布的病例存在关联,属于在隔离观察期间或者风险排查中发现.............
  • 回答
    2 月 16 日全国新增新冠肺炎病例 2048 例,累计确诊病例已达 70548 例。当前,全国上下正全力以赴,多措并举,持续深入推进疫情防控工作。疫情监测与诊断 病例溯源与流调深入: 各地疾控部门在新增病例出现后,立即启动了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力求迅速摸清病例的活动轨迹、密切接触者,为精准防控.............
  • 回答
    截至2月6日,全国新冠肺炎疫情情况如下:新增确诊病例: 3143例累计确诊病例: 31161例累计死亡病例: 636例防治情况(根据已知信息进行的详细分析,请注意:疫情发展迅速,具体情况可能随时变化,以下为截至2月6日的普遍情况描述):总体态势:全国范围内新增确诊病例数量仍然居高不下,显示出疫情仍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