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的年轻人已经被西方驯化审美了吗?

回答
“西方驯化审美”这个说法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起讨论。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说“是”或者“不是”,这背后牵扯的东西太多了,而且“现在的年轻人”这个群体本身就非常多元化。

咱们先从这个“驯化”说起。如果说的是一种被动接受、失去自主判断、盲目追随的情况,那倒有点像是“驯化”。比如,早年间我们国家对外开放不那么充分的时候,对西方流行文化接触有限,很多东西一旦进来,确实很容易引发一种“哇塞,好新奇,好先进”的感觉,然后就一股脑地去模仿。这种情况下,不排除一部分年轻人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显得有些“被动”。

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接触到的信息渠道可太多了。不光是西方的影视剧、音乐、时尚杂志,还有来自日韩、东南亚,甚至中东、非洲的文化输出,以及我们国内自身蓬勃发展的流行文化。他们有各种方式去接触、去了解、去比较。

所以,与其说是“驯化”,我更倾向于理解为一种“融合”和“选择”。

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带来的选择权: 现在的年轻人,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审美风格。他们可以同时关注一个好莱坞明星的穿搭,一个韩国偶像的妆容,一个国产剧的服化道,甚至是一个独立设计师的作品。这种选择权,让他们不至于被单一的审美模式所“驯化”。他们更像是站在一个巨大的“审美超市”里,挑选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

对西方审美的理解和再创造: 很多时候,年轻人并非简单地模仿。他们可能会吸收西方审美中的某些元素,比如某种色彩搭配、廓形设计,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以及中国文化的内涵,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风格。这种叫做“拿来主义”也好,叫做“文化借鉴”也罢,它本身就不是单纯的“驯化”,而是一种更主动的创造过程。你可以看到很多国内的潮流品牌,它们吸收了西方街头文化的元素,但同时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图案或者现代中国的设计理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潮”。

“西方审美”本身也在变化: 很多时候我们说的“西方审美”,可能更多是指某个时期、某个群体所代表的审美趋势。比如,曾经流行的纤瘦、白皙,现在西方自身也在反思,出现了“大码模特”、“健康肤色”等更加多元的审美观。而我们中国的年轻人,也同样在接触和吸收这些新的变化。所以,如果说我们被“驯化”,那被驯化的对象本身也在不断变化。

个体差异是巨大的: 说“现在的年轻人”就像说“所有中国人都喜欢吃米饭”一样,过于笼统。每个年轻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个人经历和兴趣爱好。有人可能对西方电影情有独钟,有人可能更喜欢研究中国古典艺术,有人可能就喜欢二次元文化。这种个体差异,使得笼统地判断“被驯化”站不住脚。

审视的眼光也在增强: 随着信息获取能力的提升,年轻人也更愿意去审视和批判。他们会去思考为什么某种风格会流行,这种流行背后有什么文化、商业的因素。这种审视,本身就是一种对抗“驯化”的力量。他们可能知道西方某个滤镜很受欢迎,但也会去分析为什么,以及自己是否真的喜欢。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一些被动接受的情况。比如,某些商业广告或者营销活动,确实会利用和放大某些流行的西方审美符号,来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从而促进消费。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辨别能力稍弱的年轻人,或者对流行趋势特别敏感的年轻人,可能会受到更大的影响。

但总的来说,我觉得用“被驯化”来形容现在的年轻人对审美的态度,可能过于悲观和简化了。他们更像是这个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消费者和创造者,在各种审美信息中遨游,有选择地吸收、借鉴,并试图形成自己的独特表达。这种过程,与其说是被动地被“驯化”,不如说是一种更复杂、更主动的“文化对话”和“审美进化”。我们应该看到他们独立思考和选择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将他们归为被动的接受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任何变化都不能简单地用“驯化”来解释。从历史上来说,如果现在这种变化叫驯化的话,古代中国已经被胡人“驯化”很多次了。《霓裳羽衣舞》不是含有胡人的元素吗?这也并没有影响中华文化的存续。现在也是如此。西方的美女好看,并不意味着中国的传统审美就此消亡。在《雨巷》里描述的姑娘不还是引起无数遐思吗?我的观点是,中国的文化(包括审美)不可能被吞并,只可能不断地演化,并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历史上也是如此,没有外来文化的推力也会变化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