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尼采如何看待马克思?

回答
尼采对马克思的看法,虽然不像对某些哲学家的评论那样直白且贯穿始终,但通过他的一系列思想和偶尔的提及,我们还是能梳理出一些清晰的脉络。简单来说,尼采对马克思既有一定程度的认同,但更多的是深层次的批判和不屑,他认为马克思虽然触及了某些重要的社会症结,但其根源和解决方案都太过肤浅,并且带有他最厌恶的“集体主义”和“道德复仇”的影子。

为了更详尽地展现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

1. 对“现代性”的共同病理学感知,但路径不同:

尼采和马克思都对他们所处的19世纪社会充满了忧虑,都看到了工业化、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异化、贫困和精神的衰败。他们都认为,旧有的价值体系已经崩塌,但新的尚未建立,导致人们陷入一种“虚无”的境地。

马克思的观察: 他将这种症结归结于生产关系的压迫,特别是资本家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他认为这种剥削导致了劳动者的异化,使他们无法实现自身价值,更无法体验到劳动本身的创造性和乐趣。他的解决方案是阶级斗争,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建立一个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从而解放生产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尼采的感知: 尼采同样看到了异化,但他更侧重于精神层面的“末人”(Last Man)的出现。他认为,现代社会强调平等、舒适和平均,扼杀了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将人变成了温顺、缺乏激情、只追求最低限度幸福的生物。他认为这种“庸俗化”和“羊群化”是比经济剥削更根本的危机。他对于马克思所描绘的“解放”也持怀疑态度,他认为所谓的“解放”不过是将一种奴役替换成另一种,只不过这次是来自“多数”或“集体”的压制。

2. 对“平等”和“阶级”的截然不同解读:

这是尼采与马克思分歧最核心的一点。

马克思的理想: 马克思将“平等”视为解放的关键,他追求的是经济上的平等,消灭阶级差别,让每个人都能获得应有的资源。他认为阶级差异是压迫和不公的根源。
尼采的批判: 尼采对“平等”这个概念几乎是咬牙切齿。他认为,追求“平等”本身就是一种“仇恨”和“复仇”的表现,是那些弱者、平庸者对强者、杰出者的嫉妒和反抗。他认为,“平等”意味着将所有人都拉到同一个平均水平,扼杀天赋和卓越,是对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否定。他看到了马克思主义中潜在的“道德复仇主义”,即穷人通过道德的旗帜来压制和消灭富人、强者。
对“阶级”的看法: 尼采并不排斥社会存在阶级,但他认为阶级划分是自然而然的,是生命力强弱、创造力高低的不同体现。他欣赏的是那些能够创造新价值、自我超越的“超人”(Übermensch)式的精英,他认为社会进步的动力恰恰来自于这些“高贵”的灵魂,而非大众的集体力量。

3. 对“解放”的深层质疑:

马克思的解放: 马克思的解放是基于对物质条件的改善,是对外在压迫的摆脱。他相信通过改变社会结构,人们就能获得自由和幸福。
尼采的解放: 尼采认为真正的解放是“自我克服”(Selfovercoming),是从内在的奴役,特别是从“羊群意识”、“道德束缚”中解放出来。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解放,只不过是将人们从对资本的奴役转变为对“集体”、“多数”或某种意识形态的奴役,最终只会导致一种新的、更可怕的平庸化和精神贫瘠。他会认为马克思所追求的“解放”是一种“倦怠”和“逃避”的表现,是人们无法承受生命本身的重负而寻求的慰藉。

4. 对“历史目的论”和“乌托邦”的否定:

马克思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相信历史是沿着既定的规律发展的,共产主义是历史的终点,是必然会到来的解放状态。
尼采的“永恒轮回”和“权力意志”: 尼采则完全否定这种线性的历史观和预设的目的。他提出了“永恒轮回”的思想,即一切都将无限次地重演,没有终点,也没有救赎。他强调的是“权力意志”(Will to Power),即生命最根本的驱动力是不断扩张、超越和创造。他认为马克思的“乌托邦”是一种虚假的慰藉,是对生命无休止的创造和痛苦的逃避。

5. 对“工人阶级”的态度:

尼采对马克思所颂扬的“工人阶级”抱有深深的鄙夷。他认为工人阶级是“群畜”,是缺乏创造力、只能接受指示的群体。他们所追求的平等和物质享受,在他看来是对生命本能的背叛。他将工人阶级的政治诉求看作是“道德的疾病”的体现。

总结一下尼采看待马克思的核心观点:

尼采认为马克思是一个深刻的“诊断者”,他准确地看到了现代社会的病灶,但他的“药方”却出了大问题。马克思的理论充斥着他对“平等”的病态追求,这种追求源于弱者对强者的“道德复仇”。马克思所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在他看来不过是将所有人都降格为“末人”,扼杀个体的创造力和卓越,创造一个由“群畜”统治的平庸世界。尼采认为,真正的出路不在于消除阶级差异和追求物质平等,而在于少数“超人”的自我超越和价值创造,在于个体从精神的奴役中解放出来,拥抱生命的痛苦和狂喜。

所以,可以说尼采并不完全否定马克思对社会问题的洞察,但对于他提出的解决方案,尼采是持彻底的反对和鄙弃的态度。他认为马克思的理论是将人类引向了另一个更糟糕的深渊——一个被平庸和集体主义所吞噬的深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巧上学期的term paper 写的和这个有点关系,简略答一下吧。

尼采比马克思小26岁,他出生的那年正好是马克思写了经济学手稿的年份。按理说尼采应该是读过马克思的,尽管他似乎并没有名道姓地评价过马克思。

但尼采确实多次指名道姓地骂过社会主义,而且我认为尽管社会主义流派不少彼此也看不上,马爷是躲不过这一枪的。对尼采而言,社会主义和基督教一样,是一种herd morality, 一种弱者发明出来攻击强者的东西。

尼采和马克思的根本分歧之一是他们对“人”的认识不同。

马克思将人视为一个category. 他对“人”的定义有两层,一个是近乎本体论的定义,一个是历史性的定义。前者强调人作为人,拥有一些本质的能力(species being);后者强调这种essential human power 会受到人所处的历史社会环境——尤其是生产关系——的限制,无法表达,或者只能以一种扭曲的方式表达,从这个角度来讲“人是他的社会关系的总和”(Theses on Feuerbach)

因而对马克思而言人在本质上是平等的。他们作为“人”,拥有平等的创造的能力。是压迫性的社会制度让他们变得不平等——不只是地位、财富的不平等, 更是通过限制被压迫者的能力发展,让他们变成能力、情感、道德上畸形的个体。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异化”让工人,甚至是资本家,都变成了畸形的、被剥夺了他们作为人的essential human power 的个体,也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畸形的、敌对的。

马克思认为,只有改变这种扭曲人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人才能重新和他自己和解,也和他人、和社会和解,发展她本质的能力,和他人建立真实的联系。

对尼采而言, 人不是一个category, 而是一个spectrum, 两端分别延伸向“动物”和“超人 (übermensch) . 所以“人”,对于尼采,本质上是不平等的。 这是尼采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你是强者还是弱者,你spectrum 上处于什么位置,是更接近猴子还是更接近超人,这取决于你内心最深处,统治你的激情和冲动(drives, passions, desires, etc)是什么。强者自爱、自尊、喜欢挑战、喜欢创造、喜欢冒险、将“责任”视为自己的特权而非负担。这是一种热爱自我、热爱生命、热爱世界、是一种比现今的人(尼采指19-20世纪的欧洲人),即“末人”,更健康也更强大的存在。

所以对尼采而言,弱逼之所以是弱逼,之所以畸形,不是因为他被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异化“了,而是因为他生来就是弱逼,因为末人的冲动和欲求统治着他的内心。好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能否让他们变得更强更健康,在尼采的叙述里似乎并不明朗(尼采明确地说过有些人永远成不了超人),但很明确的是,人可以堕落,可以变得比之前还弱所以如果说马克思写作的目的是推动人类的进步,尼采则是为了阻止人类完全堕落到末人的状态。


对尼采而言,人类作为一个种群的使命,是养育、繁衍这种强健、超凡的个体 (anti-christ,4). 他憎恨一切妨碍这些更强大、更健康的个体出生和成长的势力,尤其是弱者对他们的攻击和憎恨。所以社会主义者鼓励工人革命,对他而言就是煽动弱者去仇恨、嫉妒和报复强者,这是他尤其厌恶的。

Anti christ 里面他点名骂过社会主义者:

"The socialist rabble, the chandala apostles who undermine the worker’s instinct, pleasure, and feeling of satisfac- tion with his small existence — who make him envious, who teach him vengefulness... Injustice never lies in unequal rights; it lies in the demand for “equal” rights... What is bad? But I have said it already: everything that stems from weakness, from envy, from vengefulness. — The anarchist and the Christian have a common origin..." (anti christ, 57)


另一处似乎在骂社会主义的,是Thus spoke Zarathustra 里有一章叫“The Tarantulas。他洋洋洒洒骂了一堆,比如:

You preachers of equality, the tyrant-frenzy of impotence cries thus in you for "equality": your most secret tyrant-longings disguise themselves thus in virtue-words!

对于尼采而言马克思这类宣扬平等和革命的社会主义,和他最最憎恨的基督教并没有区别:都是来源于弱者对强者的仇恨和嫉妒,一种最最可鄙的will to power. 对尼采而言,不平等的社会关系是正义的,是符合人不平等的天性的。想要把末人和超人拉平到一个水准,才是最不正义、最反人类的。


因此尼采非常怕别人把他视作社会主义者的同类:



With these preachers of equality will I not be mixed up and confounded. For thus speaks justice to me: "Men are not equal."

And neither shall they become so! What would be my love to the Superman, if I spoke otherwise?


然并卵。不管尼采多讨厌马克思,19、20世纪某些西方知识分子还是孜孜不倦地想要把他和马爷的思想统一起来。写到这里我想起教授上课讲过,一战时期有个叫什么什么stein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想要调查德国工人阶级平时都看什么书。他原本以为工人阶级都会读马克思,何曾想到他们读的最多的居然是尼采. 社会学家大惑不解,尼采这么精英主义工人怎么爱读呢?

工人们回答:每次读到“超人”,我们就自动替换成“无产阶级”,所以读得很开心哒。


--

修改内容: 加了 anti christ 的citation.

p.s. 我的理解简单粗暴,请体谅本科生term paper的水平。

又p.s. 若有人对“统一尼采和马克思”感兴趣的,可以读读杰克伦敦写于1908年的小说《铁蹄》。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尼采式的“超人”领导工人闹革命的故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尼采对马克思的看法,虽然不像对某些哲学家的评论那样直白且贯穿始终,但通过他的一系列思想和偶尔的提及,我们还是能梳理出一些清晰的脉络。简单来说,尼采对马克思既有一定程度的认同,但更多的是深层次的批判和不屑,他认为马克思虽然触及了某些重要的社会症结,但其根源和解决方案都太过肤浅,并且带有他最厌恶的“集体.............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2017年9月发生在巴黎圣日耳曼队内,关于内马尔和卡瓦尼争夺点球的事件及其后续影响。事件背景:2017年夏天,巴黎圣日耳曼以创纪录的2.22亿欧元转会费签下了巴西球星内马尔。这笔交易震动了世界足坛,也让巴黎圣日耳曼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然而,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队内谁来主.............
  • 回答
    利玛窦和马嘎尔尼,这两位名字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但他们对中国的描述,却仿佛来自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如迷醉的朝圣者,另一个则如失望的勘探者。理解他们描述的差异,不仅是对比两位历史人物的视角,更是洞察中西文化碰撞与误读的绝佳窗口。利玛窦:文化的桥梁,抑或浪漫的想象?利玛窦,这位意大.............
  • 回答
    这事儿,以色列前军官跳出来承认参与了暗杀伊朗高级将领苏莱马尼,确实是个挺大的爆料,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这件事怎么看,得从几个层面来梳理。首先,这次爆料的“首次”性质。过去,虽然普遍认为以色列在许多针对伊朗的行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官方层面一直相当沉默,或者含糊其辞,从不直接承认。这次有个“前军官”自己.............
  • 回答
    尼采关于道德的观点以及希特勒对这些思想的扭曲和滥用,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探讨:一、 尼采的“道德批判”:一个深入的哲学分析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尼采并非在字面上说“道德只是低等人用来阻碍高等人的虚构事物”,他的观点更为 nuanced(细致入微)且具有深刻的哲.............
  • 回答
    尼采这句惊世骇俗的论断——“道德只是低等人群体用来阻碍高等人的虚构事物”,着实让人倒吸一口凉气。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它根植于尼采对历史、人性以及价值观根源的深刻反思,也构成了他“权力意志”和“超人”哲学的基石。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剥开一层层表象,深入到尼采的哲学体系中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尼采所说的.............
  • 回答
    尼采,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一种令人不安的魅力,像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映照出时代的晦暗与未来的未知。要说“如何看待”尼采,这就像是问如何看待一场席卷而来的风暴,或者如何理解一个深不见底的宇宙——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评价,而是需要去经历、去感受、去斗争的过程。首先,得明白尼采不是一个给你提供.............
  • 回答
    尼康在 2023 年 12 月 14 日发布的尼克尔 Z 2875mm f/2.8 镜头,对于许多尼康 Z 卡口用户来说,无疑是一颗充满诚意且定位精准的镜头。它的出现,填补了尼康 Z 卡口在“小三元”变焦镜头领域的一个重要空白,并且提供了与 SLine 镜头不同的性价比和便携性选择。要详细看待这款镜.............
  • 回答
    尼日利亚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奥马鲁·穆萨先生在近期处理一起涉及尼日利亚公民在广州被隔离事件中的行为,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一些争议。这件事的细节和处理方式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事件的起因:根据报道,事件的焦点是一位即将被送往隔离点的尼日利亚公民,其护照在进入隔离程序前被有关部门收缴。在中国的疫情防控政.............
  • 回答
    《尼尔:机械军团》(NieR: Automata)国区解锁购买,最初定价199元人民币后又大幅涨价至412元人民币,这一事件在中国玩家社区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本身:定价的剧烈变动 首次解锁购买(199元): 当游戏首次在中国大陆地区Ste.............
  • 回答
    尼康无锡工厂轰然倒闭:2268个家庭的巨响2021年9月17日,对于尼康无锡工厂的2268名员工来说,是一个突如其来的噩耗。这一天,曾经承载着他们生活希望的工厂,在一纸通知中戛然而止,留给他们的是茫然、失落和对未来的深深忧虑。尼康,这个曾经响亮的名字,也因此在无锡这个制造业重镇的土地上,留下了冰冷的.............
  • 回答
    伯尼·桑德斯退出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这无疑是美国政治舞台上一个令人扼腕的节点。对于许多支持者来说,这个消息如同当头一棒,他们寄予厚望的变革似乎在这一刻戛然而止。但如果要全面地看待这一事件,我们得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不只是停留在情感的宣泄上。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桑德斯退选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回答
    纳瓦尔尼遭投毒事件是一起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事件,对俄罗斯国内外政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事件的发生与初期反应: 事件经过: 2020年8月20日,俄罗斯反对派领袖阿列克谢·纳瓦尔尼(Alexei Navalny)在从托木斯克飞往莫斯科的航班上突然.............
  • 回答
    就纳瓦尔尼助手寻求英国资金的视频泄露事件,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和看待:事件本身:一场政治操作的暴露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是一个信息传播和政治博弈的典型案例。视频的泄露本身就带有强烈的目的性,无论泄露者是谁,其动机都可能与政治斗争息息相关。 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与意图分析: 对于这类视频,首要的分析.............
  • 回答
    伯尼·桑德斯宣布再次竞逐美国总统宝座,这消息在美国政坛乃至全球都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说实话,他这步棋走得并不让人意外,毕竟从他上一次几乎“搅翻”了民主党初选格局之后,很多人就在等着看他这次会不会再次出山。这次的宣布,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聊聊。首先,他的政治理念和核心主张。 桑德斯这个人最鲜明的特点就.............
  • 回答
    “王尼玛”恶搞“奥特曼”一案即将开庭,这事儿在国内网络文化圈子里,尤其是熟悉“暴走漫画”和“王尼玛”的朋友们,绝对算是一件大事。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背后牵扯到版权、二次创作、以及网络平台的内容审核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看看它为什么这么受关注,以及未来可能走向何方。这案子为啥这么.............
  • 回答
    在2017年环法自行车赛巴黎尼斯第八赛段的终点线前,快步车队的菲利普·吉尔伯特以令人惊讶的方式赢得了赛段冠军,而环顾整个赛段,他的团队队友朱利安·阿拉菲利普的策略更是引人遐想。这场比赛最终的局面,也让围绕在阿尔伯托·康塔多和克里斯·弗鲁姆之间总成绩争夺的紧张气氛,因一个意想不到的第三方而变得更加复杂.............
  • 回答
    尼斯卫星城昂蒂布发生的这起鞭炮误当作枪声引发恐慌踩踏事件,确实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事件发生在法国南部美丽的蔚蓝海岸,一个本应充满欢声笑语的时刻,却因为一场意外的误会,变成了许多人心中的噩梦。想象一下,在一个本应宁静美好的夜晚,人们可能正享受着节日的氛围,或者只是在悠闲地散步,突然间,一阵尖锐的“砰.............
  • 回答
    说到小罗(Ronaldinho),我脑海里瞬间就浮现出那个在球场上带着标志性笑容,用他那仿佛被魔法附身的双脚玩弄着皮球的巴西人。所以,当他真的告别绿茵场的那一天,感觉就像一个时代的落幕,心里总有点怅然若失。一个时代的注脚,一个笑容的告别退役这个词,对于小罗这样的球员来说,总是带着一丝沉甸甸的分量。他.............
  • 回答
    科斯切尔尼(Laurent Koscielny)在阿森纳度过了九个年头,最终选择以转会波尔多结束他在伦敦北部的征程,这对于许多阿森纳球迷来说,无疑是五味杂陈的。这不仅仅是一次球员的转会,更像是一个时代的落幕,承载着太多回忆和情感。九载枪手生涯:从默默无闻到后防铁闸科斯切尔尼的阿森纳生涯始于2010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