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图,如何看待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驳斥?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划时代巨著《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中对卡尔·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驳斥”。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马歇尔并非直接像后来的经济学家那样,逐条列举马克思理论的漏洞。他的“驳斥”更多地体现在他用自己建立的,基于边际效用和边际生产力的理论体系,来解释经济现象,从而间接地,但有力地排除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必要性和解释力。 他构建了一个更精细、更贴近当时现实的微观经济分析框架,这个框架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剩余价值理论所试图解决的核心问题,例如利润的来源和剥削的机制,变得不那么尖锐和具有解释力。

要理解马歇尔的驳斥,我们需要先简要回顾一下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核心:

1.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 劳动力的特殊性: 工人出售的是自己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本身。劳动力的价值(工资)是由维持工人及其家庭生存和繁衍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 剩余价值的产生: 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后,工人实际工作的时间(例如8小时)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其劳动力的价值(工资)。这超出工资的那部分价值,即“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成为利润、利息、地租的来源。
4. 剥削的必然性: 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而工人只能出售劳动力,这种力量不对称必然导致剩余价值的产生和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马歇尔的“驳斥”如何通过他的经济学原理来展现?

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一部试图将古典经济学和边际革命(尤其是边际效用理论和边际生产力理论)融为一体的巨著。他的驳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价值理论的根本差异:从劳动价值论转向主观价值论(边际效用)

马克思: 强调客观的劳动时间作为价值的衡量标准。
马歇尔: 认为商品的价值(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而供给和需求都与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相关。
需求方面(边际效用): 消费者购买商品是因为它能带来满足感(效用)。当消费者购买的商品数量增加时,对每一额外单位商品的需求效用是递减的。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他对最后(边际)一单位商品的效用。这解释了为什么商品价格不是由总的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最不迫切需要的购买者(边际购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决定。
供给方面(边际成本): 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数量,取决于生产每一额外单位商品所需的成本(边际成本)。在竞争市场中,商品的价格趋向于其边际成本。
马歇尔的逻辑: 如果价值是由主观的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决定的,那么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观点就不成立了。价值的大小并非单纯由劳动投入决定,而是由劳动者(消费者)的主观感受和生产者(企业)的成本状况共同塑造的。利润并非必然是对“劳动”的占有,而是对企业家承担风险、组织生产、创新等活动的报酬,这些活动与边际成本和边际生产力密切相关。

2. 利润来源的解释:从剩余劳动到边际生产力、组织和风险承担

马克思: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资本家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产物。
马歇尔: 利润可以分解为多种要素的报酬,其中最重要的是:
企业家才能(Organization): 这是马歇尔非常强调的一点。他认为,企业家不仅仅是简单的劳动者或资本的拥有者,他们是组织生产、创新、承担风险、管理资源的关键人物。企业家的才能本身是一种稀缺资源,其报酬(利润的一部分)是这种才能的市场价格,由其边际生产力决定。
等待的报酬(Waiting/Interest): 资本的运用需要资本家“等待”,即牺牲眼前的消费来投资生产,这会产生利息,是资本效用的体现,而不是劳动力的“剩余”。
风险承担的报酬(Risk Premium): 创业和投资总是伴随着风险,利润中包含了对承担这些风险的补偿。
未预期利润(Unforeseen Profits): 市场变化、创新成功等带来的超出预期的利润,是对企业家主动性、敏锐性和适应能力的奖励。
马歇尔的逻辑: 马歇尔通过将利润分解为多种生产要素的报酬,解释了利润的来源和存在是市场经济的自然结果,是对各种贡献的补偿,而非单一地来源于对劳动的剥削。利润不是“剩余的”,而是“报酬”的一部分。

3. 劳动报酬(工资)的解释:从劳动力价值到边际生产力

马克思: 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由维持工人生活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马歇尔: 工资是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Marginal Productivity)决定的。
边际生产力理论(Theory of Marginal Productivity): 马歇尔认为,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都会与其他要素结合起来共同生产产品。增加一单位某生产要素(如增加一个工人),会带来额外的产量,这个额外产量就是该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在竞争市场中,该生产要素的报酬(如工资)会趋向于其边际产品的市场价值。
劳动的报酬: 工人能够获得多少工资,取决于他在企业生产中增加的价值(边际生产力),而不是他维持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价值。企业在雇佣工人时,会考虑到每个工人为企业带来的额外收入。当雇佣一个工人的成本(工资)等于其边际生产力带来的收入时,企业就会停止雇佣。
马歇尔的逻辑: 如果工资是由边际生产力决定的,那么工人在实际工作中创造的价值(总产品)显然高于他的工资。但这种差额并非“剩余价值”,而是:
其他生产要素(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应得的报酬。
资本家承担风险和组织生产的报酬。
企业用于再投资和技术升级的资金。
当今经济学界更普遍的解释是,是所有要素按其边际贡献分配的公平结果。

4. 对“剥削”概念的淡化和重新定义

马克思: 剥削是资本主义的内在属性,是资本家对工人劳动力的无偿占有。
马歇尔: 马歇尔的理论体系并不直接使用“剥削”这个词来描述利润来源。他更倾向于用“市场价格”、“要素报酬”、“边际贡献”等中性词汇来解释经济分配。
他承认存在贫富差距和不平等,但认为这是由个人才能、努力、运气、社会制度等多种因素造成的,而非马克思所说的单一的、系统性的剥削。
他对市场机制的信任,认为在充分竞争下,要素价格(包括工资、地租、利润)会趋向于反映其边际生产力,从而实现一种“公平”的分配(尽管他并未声称是完全平等的分配)。
马歇尔的逻辑: 通过将经济分配解释为市场机制下要素边际生产力决定的报酬,马歇尔的理论使得“剥削”这一概念的解释力大大减弱。它将原本激烈的阶级对立解释为市场经济中不同要素的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协调和资源分配问题,使得社会矛盾的根源从阶级斗争转移到市场效率和公平分配的讨论上。

总结马歇尔“驳斥”的特点:

间接性: 马歇尔并非直接攻击马克思的每一个论点,而是用自己更完善、更微观的理论体系去解释经济现象,从而使马克思的理论显得不那么必要和普适。
范式转移: 他完成了从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到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效用和边际生产力价值论的转变,这是对马克思理论最根本的挑战。
实证与抽象的结合: 马歇尔的理论既有基于数学和逻辑的严谨抽象,也力图贴近实际市场运作,提出了“均衡价格”等概念,更具操作性和经验性。
淡化了道德和政治色彩: 相较于马克思理论的阶级斗争和解放视角,马歇尔的分析更加偏向技术性和经济学化,淡化了道德批判,更侧重于经济效率和运行机制。

局限性与后续发展:

尽管马歇尔的理论在当时具有革命性,并且深刻影响了后来的经济学发展,但它也并非完美无缺,其对马克思理论的“驳斥”也留下了争议和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边际生产力理论的局限: 后来的经济学家(如张伯伦、罗宾逊夫人)指出,在垄断和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下,要素报酬并非完全由边际生产力决定,存在“不完全竞争”,这使得利润的来源再次成为讨论的焦点。
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忽视: 一些评论家认为,马歇尔过于侧重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能力,而忽视了资本主义可能存在的系统性危机、周期性繁荣与萧条,以及伴随其产生的社会不平等问题。
利润的来源: 尽管马歇尔分解了利润,但关于“纯利润”的来源(例如企业家才能的稀缺性)是否仅仅是市场报酬,以及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如何影响利润分配,仍然是经济学界持续讨论的话题。

总而言之,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通过建立一套基于边际主义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有效地瓦解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解释基础。他将价值的来源从客观的劳动时间转移到主观的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将利润的来源从对剩余劳动的占有解释为对多种生产要素(包括企业家才能、等待、风险承担)的边际报酬。他的理论体系的强大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更精细、更具操作性的框架来分析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分配机制,从而在学术界获得了主流地位,并在很大程度上“驳斥”了马克思理论在解释利润来源和劳资关系方面的核心论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马歇尔在这里批判社会主义的时候,这种批判的逻辑其实是很不自洽的,可以说是马歇尔姑且是只做到了“立”,而没有做到“破”。

“哲学家用不同的方式理解世界,但重要的是如何改变它”。

@包不同 的某一点算是说对了,马歇尔在这里所做的假设都是符合常识的,而马克思所做的某个假设是不符合常识的,不过马克思之所以不做出这种常识的假设是因为他要改造世界,如果我们顺着当下世界的每一条常识,将它们视为不可改变的规则来建立我们的理论,那么可以就说是和“改变世界”无缘了。

在这里,马歇尔与马克思最大的分歧就是“私有制”,马歇尔认为,资本家在生产的过程中付出了牺牲,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本可以把自己的资本用来消费,但为了扩大再生产,提供更大的福利,而选择了等待,因此,必须要给资本家支付一定的补偿。

马歇尔没有意识到,生产资料天然只是生产资料,土地天然只是土地,机器本来只是机器,只有在私有制下,这些生产资料才是“资本”,“资本家本可以选择消费他们的资本,然而最终却选择了等待,所以我们需要给他们补偿”——然而如果这些生产资料一开始就不属于这些资本家呢?那么我们自然就不必让资本家来“等待”了,自然也就不需要所谓的“补偿”了。

类比一下,“绑架犯手里有人质,为了让他们交出人质作为补偿,我们必须给他赎金”,为了救出人质给绑架犯赎金,这个逻辑的确是正当的。但是有谁会觉得“绑架”行为是正当的呢?“资本家手里有生产资料,为了让他们把这些生产资料甘心等待,用来投入生产而不是挥霍掉,我们只能支付给他们利润”,这个逻辑只能论证出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润”的合理性,而丝毫不能论证出“资本家可以用货币购买生产资料,而绝大多数劳动者则不能持有生产资料”的合理性,正如给绑匪赎金是合理的不能论证出绑架是合理的一样。

即便“机器”和“土地”不属于任何私人,它们也可以自己完成“等待”这个动作,只有资本家私有了它们,我们才需要资本家来等待。

马克思所批判的,从一开始就不是“资本家不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获得利润”这件事,而是“生产资料私有制”本身。


许多经济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合逻辑的批判恰恰就来源于被私有制所束缚的“常识”。

比如“多要素创造价值论”看似能反驳劳动价值论,其实根本就毫无意义。没错,机器和土地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的确不可或缺,光靠劳动的确不可能生产出商品来,但是这不代表机器和土地是一定具有“交换价值”,需要被支付报酬的。

空气和阳光在生产过程中也不可或缺,没有空气和阳光大多数东西也根本生产不出来,但我们何时有支付报酬给“空气”和“阳光”?何时需要用劳动来交换空气和阳光?

因而机器和土地能获得报酬,根本不是因为机器和土地在生产中的必要,而是因为他们是被“私有的”,支付给机器的租金和土地的报酬,从来都不是支付给这些生产资料的报酬,而仅仅是支付给“私有权力”的报酬。

统治阶级私有土地或是机器的目的就是为了剥削活的劳动,如果他们有这个能力私有空气和阳光的话,一样会让劳动者为呼吸而支付费用。

如果我们意图打倒这样或是那样的私有制,那么就必须意识到,在所有生产要素中,独独只有劳动,是自然人的天然私有物;独独只有劳动,不能公有,不可转移,所以只有支付给劳动的报酬,才是真正不可避免的,因而如果我们要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外也把“价值”看作是用以交换或支付报酬的尺度,就只能把劳动视为价值本身。

同样,认为无风险利息是应该有的,也只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下的“常识”,如果某人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是不必要的,那么自然就会认为利息,至少在超出偿还风险之外的部分,是不应该有的。

庞巴维克的“利息是货币时间差”论的解释,其实只在私有制和扩大再生产的前提下成立,如果我们不考虑生产过程,设想一个人掌握了一大笔不会通胀的货币,但从此之后他不能获得任何形式的收入,那么他未必会低估未来,甚至由于老后更容易生病,他还会考虑节省足够的钱到未来以备不时之需。

有时会有当下有急需的人,这类人会觉得现在的钱比起明年来说更为重要,但当下有急需的人所占的比例和明年这个时候有急需的人所占的比例往往应当是同样多的,如果不存在扩大的再生产,今年的消费资料应当和明年同样重要。

再极端一点,假设某人储存了用以过冬的粮食,那么正常的操作是在早些时候趋于保守,能少吃就少吃一点,因为中途可能会发生粮食被老鼠偷吃或是丢失等等意外,当到了冬天快结束的时候,如果这些意外并没有发生,那么此人才会放开肚子饱餐,在这个过程中根本不存在什么“今天的粮食比明天的粮食更珍贵”的逻辑,每一天粮食量都是几乎相等的,而且还会牺牲今天的粮食尽可能留到明天。

所以如果钱只代表着粮食等消费资料,那么在没有通胀时“现在的钱比未来的钱更值钱”的命题根本不能成立,只有在考虑了生产过程之后,而且是只在考虑了钱能代表“生产资料”前提下的生产过程之后,这个命题才能成立。

因为“将现在的钱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可以在将来生产出比现在更多的商品,而这些商品会因为我对生产资料的私有权力而支付给我更大的报酬”,而我现在把钱借给了你,便失去了这个用钱生钱的机会,因此对于失去的这个机会,你必须支付给我补偿。

所以“低估未来”这件事情,从一开始就只是被“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扩大再生产”所塑造出来的心理,而不是天然的心理。

与庞先生的“时间差利息”论一样,马歇尔的“资本家所付出的等待”不过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同义反复罢了,不过是用“生产资料私有制论证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废话,从现实生活中归纳出“人的心理”的规律,然后将每一条“心理规律”都默认为不是被制度所塑造而是天然的无法改变的铁律的经济学,必然只是庸俗的循环论证,这些规律最多只能帮助既有的统治阶级进行统治或是投机分子赚钱,对于“革命”,对于改变社会制度而言毫无帮助。

剩余价值理论的逻辑,不一定是站得住脚的,但是劳动价值论至少是跳出了这种“人的心理如何如何”的循环论证的理论,无论生产资料是私有的还是公有的,是用钱购买的机器土地还是君主所赐予的土地,都可以用劳动来计算最终产品的价值,都可以算出一种不变的“剩余”。

而“时间差”或是“等待”这样的事物,只在“货币可以购买大多数生产资料”“货币可以雇佣劳动”等一系列前提下才存在,而且随着货币可以购买的范畴而大小不断变化。

马歇尔等早期新古典经济学者也并没有广阔的视野,往往会认为“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利息”,“雇佣生产”这些事物是天然存在的,但打开几本历史书就会发现,这些东西成为社会主流的历史不过短短几百年而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