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的外国大众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

回答
现在的外国大众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外国大众中,其认知和看法是极其复杂、多元且存在巨大差异的,绝非单一的“好”或“坏”、“支持”或“反对”可以概括。它的影响力从学术界、知识分子到普通大众,其接受程度和理解深度都因文化背景、社会经验、政治立场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解读而异。

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

一、 认知度与理解深度:

存在感但理解有限: 绝大多数外国大众并非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或深度拥趸,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可能更多地来自于:
历史事件的联想: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国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往往将马克思主义与计划经济、威权主义、人权问题等负面形象联系在一起。
媒体的描绘: 新闻报道、电影、书籍等媒体常常将马克思主义描述为一种过时的、失败的意识形态,或者将其与“共产主义威胁”联系起来。
零散的学术或政治讨论: 在大学课堂、政治辩论或社会运动中,可能会听到马克思主义的词汇,但其核心理论往往被简化或误读。
“马克思主义”的标签化: 很多人可能并不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细微之处,而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笼统的标签,用来指代某种特定的政治经济体制或社会思潮,例如集体主义、政府干预经济、阶级斗争等。
特定群体的深入理解: 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左翼知识分子、社会活动家、学生以及一些关注社会不公和经济危机的群体,对马克思主义有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他们可能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中获得启发,并将其应用于分析当代社会问题。

二、 持有不同观点的群体及其原因:

我们可以将外国大众的看法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但需要强调这些类别并非绝对,很多人可能介于其中或持有混合观点:

1. 负面看法(占比较大):

原因:
历史经验的负面联想: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许多西方国家的人们将马克思主义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共产主义政权联系起来,这些政权在许多人眼中代表着压迫、贫困、缺乏自由、侵犯人权等负面遗产。
意识形态的对立: 在冷战时期,马克思主义被西方国家视为共产主义的“敌人”,这种敌对的意识形态对抗在许多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对自由市场的推崇: 许多西方国家高度推崇自由市场经济和个人主义,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以及强调集体主义和阶级斗争,与他们的价值观和经济模式格格不入。
对“极权主义”的恐惧: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些关于国家权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论述,容易被解读为走向极权主义的道路,从而引发恐惧。
对经济失败的归因: 在一些经济困难时期,一些人会将原因归咎于“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尽管这些联系可能并不准确。

代表性群体:
保守派政治人物和支持者。
经历过冷战时期的老一代人。
坚定的自由市场经济支持者。
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和权利的个体。

2. 中立或持观望态度:

原因:
缺乏深入了解: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之甚少,只是模糊地知道“马克思”这个名字和一些与之相关的概念。
关注实际问题: 更关心当下的经济状况、社会福利、就业机会等具体问题,对宏大的意识形态理论兴趣不大。
认为已经过时: 认为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已经不适用于当代的全球化和信息时代。
对所有意识形态持怀疑态度: 认为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有其局限性,对任何一种单一的意识形态都不抱太大希望。

代表性群体:
大部分普通大众,尤其是那些不活跃于政治或学术领域的人。
对政治和意识形态不感兴趣的人。

3. 积极或批判性接受(逐渐增多,尤其是在特定群体中):

原因:
对资本主义弊端的反思: 近年来,随着贫富差距扩大、金融危机频发、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负面影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分析为他们提供了新的视角。
对社会公正和公平的追求: 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削、异化和阶级斗争的分析, resonates with those who feel marginalized, exploited, or excluded by the current economic system.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更新”: 一些学者和左翼思想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批判性继承和发展,例如新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等,这些思潮在学术界和青年群体中具有一定影响力。
关注政治经济学和批判理论: 在一些大学和社会运动中,马克思主义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分析工具,用于理解全球资本主义的运作方式。
对“社会主义”概念的重新定义: 一些人认为,将马克思主义与前苏联模式混为一谈是错误的,他们更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关于工人权利、社会福利、民主社会主义等更温和的理念。

代表性群体:
左翼政治家和活动家。
大学人文社科领域的学生和学者。
关注社会不公、经济不平等、环境保护的年轻一代。
工会成员和劳工权益倡导者。
某些批判性理论的追随者。

三、 具体表现形式和讨论焦点:

批判资本主义: 当代对马克思主义的讨论,很大程度上集中在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上。人们会讨论资本主义如何导致贫富分化、环境破坏、商品拜物教、工人异化等问题。
对“剥削”的讨论: 资本主义社会中是否仍然存在“剥削”?利润是如何产生的?这些问题仍然是讨论的焦点。
对“阶级”的理解: “阶级斗争”是否仍然存在?“工人阶级”的概念是否已经过时?或者是否可以扩展到更广泛的被剥削群体?
对未来社会模式的设想: 一些人会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中寻找对未来社会模式的启示,例如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但更多的是将其视为一种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而非具体的蓝图。
对“民主社会主义”的接受: 相较于激进的革命模式,很多西方国家的大众更倾向于接受“民主社会主义”的理念,即在民主框架下,通过国家干预和福利制度来缓和资本主义的弊端,保障社会公平和福利。

四、 地域差异:

即使在西方国家内部,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也存在地域差异:

欧洲大陆(特别是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 在这些国家,左翼思潮和工会运动历史悠久,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被更广泛地接受,尤其是在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中。一些政党仍然带有社会主义的色彩。
英语国家(特别是美国、英国): 在这些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的负面看法可能更为普遍,这与历史、文化和政治传统有关。美国尤其将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威胁”紧密联系。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问题的出现,一些人也开始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
北欧国家: 这些国家以其高福利和相对公平的社会分配而闻名,通常被称为“民主社会主义”或“北欧模式”。虽然这些模式并非直接的马克思主义,但其强调的社会公平、国家干预和集体福利的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关切有所呼应。

总结:

总而言之,现在的外国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是极其分化的。历史的包袱使得很多人将其与失败的政治体制和负面形象挂钩,因此持负面看法的人仍然占据相当大的比例。然而,随着资本主义自身矛盾的显现和对社会公正的日益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价值,并从中汲取分析和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灵感。

马克思主义不再是“非黑即白”的意识形态标签,而更可能成为一种思想资源或分析工具,被不同群体以不同的方式理解、接受或批判。理解当代外国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需要抛开简单化的二元对立,深入到具体的历史语境、社会现实和不同群体的多元认知中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想到转眼就有了上百赞,我就再编辑一下答案吧。

我这两天回了一趟京大,果然又到了经济学一年一度的讲座季节。

抱歉,虽然我一次都没参加过,但是从宣传词可以判断出讲师是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因为这个看板的位置是公然放在经济学部的门口的,而面对一个天天讲“证券市场如何操作中”,的学部,它竟公然写上“金融投机横行”几个大字。


我上次看到这个的时候是一年前,还在讲第二章,现在看来已经讲到第八章了。

这就是更牛逼的事情了,一般你搞个讲座,肯定都是总的概括一下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以及对社会的作用,来发展马克思主义者。

而它竟公然一章一章的讲,可见听他讲的人都是些老顾客了,结合它放的位置,你就可以得出结论,在资本主义的大本营里,已经出现了许多共产主义战士,他们由于本身都是资本主义的专业人士,所以不喜欢听总的概括的论断,而要听细节。

当然这也印证了“一般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毫无兴趣的观点”。反而是资产阶级的亲信们对马克思主义支持度最高。


在这个答案中,我只表述我接触的日本人和美国人的观点,我对许多外国人民的实事求是精神是非常赞赏的,但这不代表我认同他们的意识形态。

事实上,桑德斯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是有很大出入的,但是由于没有别的选择,我相信美国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一定给桑德斯投了票,当然这并不代表我或者他们完全认同桑德斯的意识形态。

以下为原答案:

————————————————————

我只和美国人和日本人讨论过这种意识形态的问题。其他国家不太清楚。

世上不只有中国和外国两个国家,外国的情况非常复杂,我只能讲这两个国家的相关见闻。

我在驹场和一个本地童鞋谈论过这类问题。

就日本人的素质而言,经济学专业的人是基本知晓马克思的一些理念的,事实上京大有时还举行《资本论》的讲座。

不是经济学的人,除了知道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之外,对与马克思有什么观点是几乎一无所知的。

中国可能会知道许多马的观点,比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学的人普遍认为卡尔·马克思的确是个伟大的人物,但是思想过于偏激。

卡尔马克思的确指出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弊端,但这不意味着这些弊端必须要通过消灭资本主义才能解决,人类还没找到更好的生活方式。

基本上和中国人认知差不多。

但是这是有经济学常识的日本人,不是这个专业的,除了知道马是个伟人和共产党有关之外,对此一无所知。

从哲学上来看,日本人人的行为是非常不辩证的,认死理,形式化。


即使可见范围内没有一辆车,日本人都不会闯红灯,具体的例子你可以在知乎上找日本人多死板的问题。

死板,其实更多时候就是拘泥于形式而不是辩证地看问题。

日本人的唯物主义程度比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高,但比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低很多。

比如他们是很尊重神仙并相信神仙存在的,这是唯心的的,但是却不会因为相信有神仙而去给神仙上贡,最多也就过节时候抽抽签,拜一拜。

我举个例子你就懂了,一般而言神社类似寺庙,是有香火钱的,会有一个赛钱箱。

但是稻荷神社,也就是祭拜稻荷神的地方,一般不会有日本人偷钱,一般也不会有赛钱箱。

为什么,因为稻荷神是管钱的,相当于财神爷,财神爷怎么会缺你那点小钱呢?

所以取而代之,伏见稻荷神社都是立一个鸟居,也就是牌坊,来表示这个神很灵,相当于给神仙发锦旗。

所以即使是信神,日本人也是很理性的,他们一般把神仙当成和人平等的存在,拜神就像请朋友帮忙一样,虽然比借着“神谕”奴役大众的封建迷信要强,但是和无神论还差得远。


我之所以要举这个例子,是因为他们实在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无所知,马经济学知名度还好一点,但哲学流派实在太多,恐怕哲学系的也不太在意马。


美帝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共产党宣言》是美国大学的推荐读物。你没看错,是的。

在日本,只有经济学的人可能会了解《资本论》,但在美国,几乎所有文法商类的学生都会被推荐阅读《共产党宣言》,甚至中学生都会去阅读《共产党宣言》。


既然在美国,共产主义被视为邪恶的,那为什么学生们都会去读《共产党宣言》呢?这和他们阅读柏拉图的《理想国》原理是一样的,共产主义和乌托邦一样,都被视为“尽管不可能实现的愿望,但仍然是对国家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的愿望。”

而《共产党宣言》本身,则是对这一愿望的诉求,并论证阶级斗争是实现这一理想的手段。

而苏联中国之类的共产党本身,则被视为了采用暴力独裁手段追求不切实际理想的可怕的理想主义者,和《圣经》,《古兰经》的原教旨主义者是差不多的。


相反,在中国,反而少有人去阅读《共产党宣言》,对大多数只会用钱的多少来区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公民而言,《共产党宣言》是难以理解的,枯燥乏味的。我不由得怀疑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意志。

对面知己知彼,而我们不知己,这是很难胜利的。


美国人,如果接受过教育,知道马克思是谁的话,会讲马克思当作一个大思想家,类似于柏拉图,耶稣基督一样,不过我们会被当作原教旨主义者罢了。

美国人和中国人一样,是很辩证的,这一点和日本人大相径庭。

我曾遇到过一位很偏向社会主义的美国学者,他公然表示三权分立是不可靠的,民主制度是Unstable and Inefficient。美国是一个财阀政治,plutocracy的国家,而中国是一个精英主义Meritocracy的国家。

用我的观点来看,他摆脱了伏尔泰时代民主自由平等的老旧形式化指标,采用了GDP中位数,增长率,犯罪率来衡量一个社会的水平,是非常辩证的。

美国作为移民国家,国情并不比中国简单,在美国有来自全世界的意识形态,有白左,lgbt,宗教信徒(美国的宗教氛围的确浓厚),保守主义者,总觉得被种族歧视了的黑人,甚至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现在,保守的民族主义者占了美国的上风,他们甚至和社会主义者站在同一阵线,给桑德斯

投票的人,在桑德斯败选之后,多数给特朗普投了票,面对这种情况,我只能说白左和政治正确已经引起公愤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