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国现在的阶层固化严重吗?和外国比又如何?

回答
关于中国社会是否存在阶层固化以及其严重程度,这是一个备受关注且讨论复杂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并与一些发达国家进行对比。

中国社会阶层固化的现状与表现: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阶层固化”。简单来说,就是社会成员在不同阶层之间流动的机会减少,出身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对个人未来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导致不同阶层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和难以逾越。

在中国,这种现象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与向上流动的门槛提高: 高等教育一直是中国社会重要的“向上流动器”。然而,随着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和民办教育、国际教育的兴起,教育的成本不断提高。城市和农村之间、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教育资源的差距依然显著。这使得出身于经济条件较好家庭的孩子,更容易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在升学和就业中占据优势,这无形中增加了寒门学子通过教育实现阶层跃升的难度。
户籍制度与城乡二元结构: 户籍制度在中国是影响社会流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拥有城镇户籍的人在享受公共服务(如医疗、教育、社保)方面通常比农村户籍居民更便利。虽然近年来户籍制度有所松动,但在许多关键领域,尤其是在大城市,户籍依然是获得稳定工作、子女入学、购房资格等的重要门槛,这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城乡之间的阶层差异。
资本与资源对优势阶层的累积效应: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拥有资本和资源的群体,往往能更容易地捕捉到新的发展机遇,并通过投资、创业等方式实现财富的增长和阶层的巩固。例如,创业成功者及其后代,在社会关系、经验传承上都拥有先天优势。这种“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马太效应,会加剧阶层之间的差距。
社会关系的 network effect(关系效应): 在中国文化中,“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拥有良好社会关系网络的人,在求职、创业、获取信息等方面往往能获得更多便利和支持。而来自普通家庭、缺乏社会关系资源的个体,在进入一些封闭的行业或企业时可能会遇到更大的阻力。这种“隐形门槛”对社会流动性造成了无形的影响。
代际传承的“隐性优势”: 除了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如家庭的教育方式、价值观、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健康资本(如更好的医疗条件和生活习惯)也在代际间传递,为后代提供了更优的起点。

与外国的比较:

要进行准确的比较,需要明确我们比较的是哪些国家以及采用何种指标。通常我们会将中国与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北欧国家)以及一些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比较。

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相似之处: 在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阶层固化现象。例如,美国作为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财富分配不均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教育、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同样是影响美国社会流动性的重要因素。高昂的大学学费、精英教育的竞争、以及富裕家庭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影响力,都使得美国社会的阶层流动并非完全自由和公平。有研究表明,美国社会的“代际弹性”(即父母收入对子女收入的影响程度)相对较高,意味着出身对个人发展的预测性也较强。
不同之处:
社会保障体系的差异: 北欧国家如瑞典、丹麦等,拥有非常完善的社会福利和再分配机制。高税收和普遍性的公共服务,旨在缩小贫富差距,提供更均等的教育和医疗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阶层固化。虽然这些国家也面临挑战,但其社会流动性相对较高。
流动性的历史与文化: 美国有其“美国梦”的叙事,强调个人奋斗和机会均等,这在文化层面鼓励了对阶层流动的信念。但正如前所述,现实并非总是如此。中国在经历快速的经济转型后,社会结构正在重塑,旧有的阶层正在瓦解,新的阶层正在形成,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动态性。

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
中国在经济发展和整体社会进步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在创造就业机会、提高整体生活水平、以及通过教育提高社会流动性方面,可能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这些国家也可能面临着更严重的裙带关系、腐败以及更基础的贫困问题,这些都会严重阻碍社会流动。

需要注意的几点:

1. 动态性与转型期: 中国正处于一个快速的社会转型时期。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流动性可能相对较高,很多人通过抓住时代机遇实现了阶层跃升。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新的固化因素开始显现。
2. “固化”的定义与衡量: 对阶层固化的衡量标准有很多种,比如代际收入弹性、代际职业流动、教育机会的均等性等。不同的研究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取决于研究的方法和侧重点。
3. “固化”与“机会”的辩证关系: 在任何社会中,都很难做到绝对的阶层流动。即使在相对开放的社会,成功也往往伴随着一定的优势积累。关键在于固化到何种程度,以及上升通道是否完全关闭。
4. 政策的干预: 许多国家都在努力通过政策来促进社会流动性,例如改善教育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反垄断等。中国政府也在通过各种政策来缓解阶层分化,促进共同富裕。

总结来说, 中国社会确实存在阶层固化的现象,尤其是在教育、户籍和资源分配等方面表现得较为明显。与一些北欧国家相比,中国的社会福利和再分配机制尚不完善,可能导致阶层固化更为突出。但与许多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在经济发展和提供向上流动机会方面可能仍有优势。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演变,如何有效打破各种“隐形壁垒”,确保社会机会的相对公平,仍然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问题,需要持续的观察和深入的研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社会学吧或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吧。

社会学现在基本两大对立的阵营:(后)马克思主义和韦伯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一部资本论,就是经济基础决定社会分层,要改变固化只能依靠社会革命。而韦伯主义是讲族群、宗教、政治地位、性别、教育程度、年纪等等,文化的层面决定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讲社会改良。

但其实也越来越是个空话。就拿教育程度来说,其实也是导致阶级固化的一个原因。一旦打上了清华北大、二本、三本还是大专中专的烙印,基本上也就决定了你未来的就业和上升空间。

美国在里根经济后新自由主义盛行。他所谓的“美国梦”,结果是带来了严重的社会两极分化、以及阶级差别的固定化。一般国民的上升通道受阻,穷人的孩子永远是穷人,酱紫。

Brown, D.F.的《社会阶级和状态 》(“Social class and Status”, 2009年)要读,可能是它最早定义了阶层固化的概念。诺贝尔经济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也说,研究者普遍认为,不是依靠技术革新,而是推行美国政治的整体右转,结果是缓和和破坏了各种本来为促进公平公正而设立的规制,这在导致两极分化和阶层固化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既然美国梦是那样,那,所谓的“中国梦”究竟如何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