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我国现在的领土版图只是清朝的功劳?

回答
有些人认为中国现在的领土版图仅仅是清朝的功劳,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历史的简化和误读。的确,清朝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奠定现代中国疆域方面,其贡献不容忽视。但若将其视为“唯一”的功劳,则忽略了前朝以及后来的历史演变对中国领土形成的关键作用。

清朝的疆域拓展与巩固:历史的脉络

要理解这种观点从何而来,首先需要审视清朝在疆域上的成就。

满洲的奠基: 清朝本身就是由发源于东北地区的满族建立的。他们统一了女真各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后金,随后又攻灭明朝,入主中原。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已经控制了广阔的东北地区,这构成了后来中国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蒙古的整合: 清朝对蒙古各部的征服和管理是其疆域扩张的关键一步。早在明朝时期,蒙古各部就已分裂,但清朝通过军事征服和政治恩威并施,逐步将漠南蒙古(内蒙古)纳入统治,随后又进一步将漠北蒙古(外蒙古)和漠西蒙古(包括卫拉特、准噶尔等部)纳入朝贡和羁縻体系。这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中国北方和西北的广阔疆域。
西藏的纳入: 清朝时期,通过与达赖喇嘛等宗教领袖建立联系,并多次出兵平定内乱或抵御外敌,确立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虽然这种管辖在不同时期有其特殊性,但清朝确实是将西藏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版图。
新疆的开发与经营: 对新疆地区(包括天山南北路)的控制,清朝可以说是做得最为系统和用力。在击败准噶尔汗国后,乾隆皇帝于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开始了对新疆的直接统治和经营。这一时期,清朝在新疆驻军、设置行政机构、鼓励汉族移民,对巩固这片土地的统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西南地区的边疆巩固: 清朝也加强了对西南地区,如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土司制度进行改土归流,将更多的边疆地区纳入了中央的直接管辖。

正是因为清朝在这些方向上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征服和有效的政治整合,使得中国在疆域规模上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并且许多重要的边疆地区,如新疆、西藏、内蒙古、外蒙古(虽然在清末民初后独立,但历史上的归属关系复杂),都在清朝的统治下。因此,一些人将现代中国的广阔版图直接归功于清朝的“功劳”,是有其历史依据的。

为何这种观点可能“过于简化”:历史的延展性

然而,将中国的领土版图完全归功于清朝,则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历史事实和发展脉络:

前朝的奠基作用: 中国的领土形成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并非始于清朝。
汉朝: 汉朝就已经将河西走廊和部分西域地区纳入了中国王朝的势力范围,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这是中国对西域开始有效管辖的开端。
唐朝: 唐朝在疆域的广度上,尤其是在西域,有着辉煌的成就。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着广阔的西域地区,其影响力甚至比清朝某些时期还要远。
宋朝、元朝、明朝: 这些朝代虽然在对某些边疆地区的控制上可能不如清朝,但它们也继承和巩固了前朝的疆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例如,元朝作为一个由蒙古人建立的王朝,其统治下的疆域虽然与现代中国的概念不同,但它在整合了包括中原、蒙古、西藏等在内的广大区域,为后来的王朝在这些区域的统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明朝虽然在北方边疆不如元朝,但在对西南地区的管理以及与其他政权的朝贡关系上,也塑造了当时的中国版图。
清末民初的领土变迁: 清朝虽然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框架”,但其疆域在晚期也经历了剧烈的变动,很多部分是在近代中国的国家主权构建过程中才得以最终确立或被重新纳入。
外蒙古独立: 在清朝灭亡后,外蒙古在俄国的支持下宣布独立,虽然中国历届政府都不承认其独立,但事实上其脱离了中国的管辖。
收复新疆: 在清朝覆灭前后,新疆一度出现混乱,后来左宗棠率军西征,重新收复了新疆地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近代中国在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方面的重要成就。
收复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在清朝之前,但后来清朝攻灭郑氏,将台湾纳入版图。然而,在近代,台湾又被日本侵占,直到二战后才被中国收回。这其中的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在保卫和收复国土方面进行的艰苦斗争。
中俄边界的确定: 中国与俄罗斯的漫长边界线,其最终的划定和确认,很大程度上是在清朝晚期到中华民国时期才完成的,其中涉及了许多复杂的条约和历史事件。清朝的一些边界条约,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也引发了许多争议。
“中国”概念的演变: “中国”这个概念本身也在不断演变。从一个以中原为核心的文明体,到包含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再到现代主权国家的概念,领土的边界也随着国家形态和国际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将清朝的版图直接等同于现代中国的领土,忽视了这种概念上的演进。

为什么会有人这样认为?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倾向于将现代中国的领土版图“归功于”清朝呢?

1. 视觉上的最直观连接: 当人们对比地图时,清朝末年的疆域图与现代中国疆域图,在视觉上呈现出高度的相似性。这种直观的对比,使得很多人产生了“就是清朝奠定的”的印象。
2. 历史叙事的简化: 在一些通俗的历史读物或教育中,为了便于理解,往往会选择一个相对清晰的历史节点来解释某些现象。清朝作为一个强大的帝国,其对边疆的统治和管理,确实为现代中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将其视为一个重要的“奠基者”,容易被接受。
3. 对“大一统”的强调: 一些人可能更倾向于强调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局面,而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其广阔的疆域符合这种“大一统”的印象,从而容易将现代的广土众民与清朝的疆域划上等号。
4. 民族主义情绪的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强调清朝的疆域功劳,可能与一种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民族主义情绪有关。认为正是因为清朝的强大,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国土,从而激发一种对历史的自豪感和对国家疆土的认同感。
5. 对近代史复杂性的回避: 近代中国领土变迁的过程充满了屈辱与抗争,如割地赔款、丧失主权等。将领土完全归功于清朝,某种程度上也可能是在回避近代史的复杂性,选择一个相对“完整”的叙事。

总结:

简而言之,认为中国现在的领土版图只是清朝的功劳,是一种过于简化和片面的历史观。清朝在巩固和拓展中国疆域方面确实功不可没,特别是对东北、蒙古、新疆和西藏等地区的统治,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骨架”。但是,这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中国古代王朝长期以来对边疆地区的经营、整合与继承的结果。同时,近代中国在维护和收复国家领土方面所进行的艰苦斗争,也是塑造现代中国版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历史的进程是连续且复杂的,任何一个时期的功劳,都离不开前人的基础和后人的努力。将功劳完全归于一朝一姓,既不符合历史的真相,也显得不够全面和客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然我也算个清黑,但在现行国际社会体系下,这事大清确实有功劳,尤其是袁世凯功劳最大。

做个假设:

太平天国打赢了对清庭的战争拿下北京,然后洪秀全在大清各省群里发消息:上帝之子已经进京称帝了,各省快快点赞!随我一起共建太平天国。

蒙古的王爷们,东北的日俄渗透势力,还有新疆的巴依老爷跟西藏青海的土司们,甚至陕西山东湖南的军阀,会尊称洪秀全一句大皇帝天可汗?还是会纷纷改信拜上帝会?然后屠龙宝刀点击就送?

恐怕上帝之子带上真十字架都没用,上帝之子说到底也就是大清一反贼。其它新疆蒙古陕西山东各省也是反贼,贼喊捉贼,道理上谁也不比谁厉害。

这时候英法德美干涉军分分钟到达,就问你上帝之子凭什么统治这些地方??

凭上帝荣光?还是凭你洪秀全是天可汗的亲戚?在当时的国际秩序下,啥都没用,中国的旧法理已经没人认了,新法理在大清手里。

当时中国最大的统治名义和实际影响力就是大清,别管大清多烂,边疆和列强就是认这个牌子。拿不到清王朝的法理统治和名义统治,瞬间就得炸出一地国家,这和民国的军阀们完全不一样,军阀再强,名义和法理都是中央的。土皇帝再弱,名义和法理都是自己的。

英法德美列强们本来还想通过维持大清统一来高效榨取利益,结果就得改成扶持七八个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土皇帝。其实列强和资本主义都是短视的,并没有专门要瓜分你大清还是维持你大清,完全是跟着利益和感觉走一步看一步

所以如何在推翻大清的同时完整继承大清的法理领土才是这事最大的难点。一般反贼,洪秀全和孙某人,根本没有庙堂之高的计划,想得都是先打倒了再说。

时代变了,打成反贼内战就真的没得抢救了。

而高级反贼,袁世凯这种,就很长远看,积极发扬了中华传统美德,禅让!

辛亥革命,清帝退位诏书是这么写的:

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

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泛指穆斯林)、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这是诏书,这就是圣旨!大清境内,甭管你是八旗遗老还是蒙古王爷,亦或者新疆西藏的巴依老爷和土司们,以及陕西山东还是哪的巡抚总督。

圣旨送到,谁敢反对谁就是反贼!你说你是蒙古王爷西藏土司,不认这个皇帝?没关系,清朝因地制宜,你是哪的人清帝就有哪的最高头衔,类似天可汗这种,算来算去,还是清朝皇帝管着你。

谁敢反对,谁就是反贼!

国际上,虽然大清的圣旨管不了列强,但也增加了列强干预的难度和成本。都说美国在中东煽动动乱,其实当地本来就有动乱的种子,点火不用堆柴。你让列强从堆柴开始,列强也不愿意。

而什么清帝优待在紫禁城,是优待没错,但也算是抵押人质,保证过度阶段各地势力还认圣旨,别几个八旗蒙古老爷跟外国列强又整出个皇帝可汗来(日本人后来联合溥仪就是这套)

大清末年,清帝虽然在中土看上去就是个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但在边疆,清帝还是清帝,各种头衔影响力一个都不会少。

现代人特别容易低估清帝当年对于边疆的有效统治力和影响力,甚至清帝对边疆之外地区的影响力。

为了说明清帝的影响力,此处再举一例:

民国元年也就是孙中山当临时大总统的时候,尼泊尔派了使团来向中国进贡,下文摘自孙中山在日本的演讲:

中国的国家地位现在一落千丈,还赶不上英国一个殖民地,离尼泊尔又极远,当中还要隔一个很大的西藏,尼泊尔至今还是拜中国为上邦,在民国元年还走西藏到中国来进贡……

……中国国势虽然是衰了几百年,但是文化尚存,尼泊尔还要视为上邦。英国现在虽然是很强盛,有很好的物质的文明,但是尼泊尔不理会。

黑清朝归黑清朝,但清朝确实有的贡献还是要客观承认。

孙中山比洪秀全厉害一点就是君子豹变,有便宜就沾。圣旨一到手,立马从“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改成了“五族共和。”中华民国秋海棠大地图,一点都不能少!

之前忽悠让给日本人的满蒙利益和满蒙独立,全部不再算数(野史,未考证)

秋海棠之所以完整继承给了民国,很大原因就是清帝在边疆的影响力和当地文化制度宗教融会贯通,圣旨真的很有牌面。

甚至内地的许多老百姓也认圣旨,圣旨一送到,甭管是军阀巴依老爷还是土司王爷,反贼就突然不好当了。

袁世凯完美继承了清朝全部遗产,白纸黑字,人质见证,滴水不漏,天衣无缝。

让前朝合法皇帝活着给你签公司转让文书,这事真的很难。自北宋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袁世凯是第一个做到的。

这里一方面要温水煮青蛙,另一方面也要裕隆太后正好比较怕死。万一裕隆太后带着溥仪自焚了,或者学崇祯上吊了。。事情就很棘手了,别说边疆的土司老爷们,就连中土都有有张勋辫子军这种想不开的。

后来孙中山北伐护国,继承了袁世凯。

接着国共合作继承遗志,蒋介石继承了孙中山。

最后国共合作破裂,兄弟阋墙,重新分配,新中国表示我才是继承了孙中山。

每年国庆都把孙中山头像摆在天安门不是没有道理的,其实往上再理理就是袁世凯。

所以中国的基本法理,清朝有功劳,袁世凯有很大功劳。孙中山吹捧袁世凯那句东方的华盛顿,不是没有道理。

然而东方的华盛顿居然叛变成了袁大头。

user avatar

知乎上的小孩太多,以为现代还能跟几百年前一样,打到哪哪就是你的领土。

说实话,能有现在这个粘合力和认同感,那真是少不了清朝几百年的铁腕钳制和镇压。很多清朝当年能做的事,现在可做不了。没有前几百年的铁腕钳制,没有点最最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你以为你的宣传统战能进了那些地方的门?

说句难听的,清朝要是前中期能力差了,那地方就不属于你的解放范围了,你真以为汉唐统治过一阵子,那地方上的人就觉得自己是个什么劳什子中国人?

user avatar

看了下不少人还真以为大清没到的地方中国就不能或不该拿,把大清法理当成啥神圣且不可逾越的天条了,这事本来是中国实力不足以在美苏两霸面前掀桌子,所以需要在国际上表现出爱好和平不称霸,对外减轻国际敌视,对内提高合法性,因此领土尽可能要求利益最大化同时名正言顺的结果。

由于国际上领土法理用的威斯塔法利亚以来的民族国家体系,而中国融入(屈服)西方是大清,这个也只能追溯到大清,所以也可以说大清奠定现代中国领土基础。

但今天中国领土真正的法理不是来自大清而是来自二战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确定了包括南海,台湾(真按法理台湾甲午后是日本领土),在内的近代中国领土范围,但丢失了蒙古,只是这个法理往上追溯很多地方能到大清那里而已。这个法理最大优势是雅尔塔体系本身也确定美苏战后势力范围,符合美苏利益,所以他们不会轻易否定这套体系,请问有2大超级大国站台的法理靠谱呢,还是大清这个早就不存在前朝法理靠谱呢?而对中国来说既然用较低的政治成本已经可以获得较大的战略空间,那何必再冒险去掀桌子呢?

由于承认雅尔塔体系,最后北部边境自然继承民国末,蒙古外东北也没要回来,当然就当时实力也没法硬要,而南海是个更好例子,其他地方还可以找借口是大清失地,南海清朝并没实质条约或者实际驻军认可为大清领土,最多只有舰队巡逻路过,即使按国际领海争端习惯处理办法也不可能画11段线那么无赖的边界,这个完全是抗战换来的遗产。然后中国在这基础上把历史领土部分(不是全部,否则朝越至少也该算进来,可见还是政治考虑)向前追溯到大清1840年,最后包装成自古以来(主要内对宣传,对外意义较小),才搞出今天大家熟悉中国丧失的领土。结果一些人还真信这是自古(清)以来神圣领土,只能收复不能扩张。

说到底都是战争较量、外交博弈和政治考量后选择利益最大化结果,不能说法理没用,但死人多有用永远是由活人实力决定的。

大清确实为近代确实领土边界有不小贡献,但无限夸大大清法理作用,不是吹大清,而且等于说几千年祖先披荆斩棘,两百年烈士丢头颅洒热血不如洋人认可签字过的一张纸。这到真有现在某些国人跪洋爹之风。


原答案:

嵩县总是喜欢搞点微言大义,很多人一时半会看不懂,而跑来尝试解经的人常常被献祭了,最近又被十二时辰了。

所谓大清奠定中国领土法理基础等类似理论(并不否认大清对边疆稳定有巨大贡献,不过不是这里要讨论内容),也不能说有错,但这本质上是因为中国现在在国际上认可和使用的还是洋人的规则,即著名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建立的民族国家边界标准,过去的汉唐明没有和洋人签条约划定边界,中国是大清时候才开始融入(屈服)西方秩序的,自然这只能大清来做这事,而过去蛮夷(天朝朝贡体系)的规矩在天朝(西方统治的世界秩序下)是上不了台面的。

很多人争前朝领土标准范围,不管是流官郡县还是土司羁糜还是附属国到底算不算只不过是蛮夷内部冲突,纠结这个实际是被带沟里了。如果不是尼布楚条约,大清在外东北控制力也就比大萌奴儿干都司强一些,俄国人移民一堆人进来了依然做不出合格反应,东北新疆“改土归流”建省都是清朝后期了,西藏和蒙古到完蛋都没搞成。但那又如何呢,有洋爹条约画界,就是最后大清只剩紫禁城,只要大清没签退位诏书,洋爹没普遍承认,那诸省再喊独立,你名义上也是大清领土!

只要中国还要遵守西方建立的国际法,在西方设定的框架里玩,那汉唐故土作用就无法和大清签的条约比。拿嵩学的话说,我建州(大清)可是大萌(洋爹)的狗,有爹爹给(逼我签订)的几十道敕令(条约),你叶赫(汉唐)能比么?没有我大清“奠定”中国领土法理基础,你们在洋爹哪里诉苦都没理!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觉得这奠定现代中国领土基础的理论怎么看都有点不对劲感觉但去反驳却又拿不出个理说不过对面,因为大家已经潜移默化受到影响,在内心深处以为这天朝上国礼仪(西方法理)是自古以来的天理了,自己按洋人标准束住手脚自然很被动。

那么该怎么做?好好学习嵩学,认清自己是“蛮夷”事实,然后入关。

user avatar

因为现在美朝治下,中国领土的合法性存在争议。美利坚天朝是否定中国相当一部分领土合法性的,中国为了证明合法性,就只能搬出中国进入主权国家体系时的领土文件作为依据。

别的理论未必有多大错,问题是,你打算七大恨告天吗?还想不想要敕书了?

——只因南朝皇帝高拱深宫之中,文武边官欺诳壅蔽,无怀柔之方,略有势利机权,势不使尽不休,利不括尽不已,苦害侵凌,千态万状。。。。。

user avatar

简单地回答问题:

因为有些人不知道漫长的历史沉积效应,以及现实的复杂性,只知道简单归因以糊弄自己。

复杂地讨论问题:

因为我现在有两万粉了,我也要享受大v的待遇!【奉狗震声】我要和人商榷!

好的我商榷这位 @数学老师

年轻就是好啊,可以抛开历史的包袱,随随便便地说话。我这种经历过2012钓鱼岛非法国有化的人,就不能这般洒脱,把二战结束后由各条约和国际关系法组成的领土裁判体系,简化为一条占领50年即真法条。

毕竟同册书里还有条领土裁判“critical date(关键日期)”律,规定了在所谓关键日期——即领土争端正式产生的日期——后出现的任何行为,包括立旗、建立据点、迁入居民、给各国塞钱、打败他国,都不对领土裁判产生证据作用。关于当事领土的所有权裁判,必须依靠关键日期前的事实进行裁定。

譬如钓鱼岛争端,日人登陆修塔以来,固然确实超过了50年。然而在1894年之前,无论是日本政府还是琉球政府,都默认赤尾屿及其以西岛屿皆中国之属。如若真的发起领土争议裁判,我国引用关键日期律,必然立于不败之地。可见即便在现代《国际关系法》的应用场景内,“自古以来”亦拥有克制“占领生效”的法条依据。

2012年到2014年之间这样那样引用国际法攻击、颠覆、证伪、反驳国际法当中关于占领生效条例的报道恒河沙数,我这种订的是《南方都市报》的人都学了不少,知道了占领条例在二战条约和历史占领条例面前就是个弟弟。况夫金溪之民耶!

其他如十五国共有的斯瓦尔巴群岛,全人类共同开发的南极,都是凭借大国的意志否定“占领生效条例”的确证。尊占领而贱其余,吾未见其明也。

这就是不明白现实复杂性,简单归因的一种体现。

而且啊,如果梳理一下“xx自古以来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这种领土思想的出现及流变,实际上可以发现这句话虽然是拿来搪塞周遭列国的外交惯用语,但同时亦是新朝廷标榜自我功德、向中国万民宣示其正统性的重要方式。

如果说汉灭南越,还是出于朦胧的扩张意识。那么在东汉崩溃、西晋重组之后,南北之间意图恢复“汉晋旧疆”的人,就已然是为了自证正朔而四面出征。北方诸国,自前凉建立高昌朝觐凉公、凉公朝觐晋帝的双重主仆关系以来,无不死死抓住敦煌高昌一线,随时插手西域事务。

而如苻坚,北方初定还没南征东晋时,就派了吕光西征西域意图恢复西域长史府,搞得吕光打到半路突然发现他的大秦没了,只能自己现场建立个新的国家……

之后的北凉、北魏、西魏、北周、杨隋,无不是有点余力就向西统治西域诸国。与此同时,南方的东晋南朝也爬雪山过草地,走南羌之道入西域,宣示正朔所在。当时的中华帝国皇帝,还不太看中所谓“万国来朝”的“盛景”。如此劳累,所求者乃证明自己是“汉晋旧疆”内的最高统治者,这一点可以从他们赐予诸国的将军号、刺史衔这种正式官职看出来。

长久的纷争孕育了新的“正统论”,士人,特别是华北平原的士人,开始认为谁能一统“东至三韩,西极葱岭;北接大漠,南尽日南”的汉晋旧疆,谁就是所谓“正朔”。

从这一思想出发,才能较为清晰地解释隋朝二帝,特别是隋炀帝东征高丽,西巡敦煌的行为——他们是为了能自证正朔而追求恢复汉晋旧疆。

唐朝打高句丽、意图将朝鲜半岛“郡县之”,以及讨伐南诏,都是为了保有“汉晋旧疆”,自证不输于强汉,在人民心中建立起普遍的自信与自豪感,最终稳定政权。

唐人做的很成功,所以自唐以后,诸代中华帝国都开始大谈特谈“汉唐旧疆”,以恢复汉唐旧疆为荣,以丧失汉唐旧疆为耻。只可惜,由于历史演进的原因,自宋以下诸朝比起“汉唐旧疆”,更注重比较自身与前朝的异同。统治者们基本都认为,能稳住前朝极盛的疆域便是优良,在此之上扩张则为优异。

宋人自认的前朝是郭周,所以他们一直觉得自己很优秀;元朝喊出来“远迈汉唐”——而他们确实比汉唐要大些,而且没真正恢复“汉唐旧疆”;明初意图全有元境,由于技术原因失败了,到晚明时学者开除元朝的正朔籍,认宋为前朝,所以他们也觉得自己棒棒哒。

等到了清朝,认明为前代,又东扩黑吉、西复葱岭、南保云桂、北吞蒙古,恢复了大部分“汉唐旧疆”而优于前朝。所以在实际上,1820年代的汉人知识分子的确会因为大清恢复并保有“自古以来的固有领土”——明朝领土及“汉唐旧疆”——而自豪,并通过说书、读告示、开学堂将这种自豪传递给全中国的人民,巩固人民对大清的认同,维护大清的统治。

至于今日,夺得或保住一块“自古以来的固有领土”,在重要纸媒上犹自带“加强自信”、“增进自豪”、“团结”等等词语,其用意与大清不殊,其所求与上文相同。是故“自古以来”并非单纯对外辞令,而兼内政之意明也。

这种一鱼两吃的情况,便是漫长的历史沉积效应的一种体现。

user avatar

1:现代中国的领土面积没有超出清朝控制范围,解放军解放的任何一块土地都属于原清朝国土,最多是有争议领土,所以解放军再怎么强大,也不能去统一越南,统一外东北,统一外蒙古,统一中亚的诸如哈萨克斯坦。

因为解放军统一西藏新疆都属于国家内政,统一越南外蒙古就属于侵略。

2:清朝以条约形式丢失的土地,新中国全部接受,非条约形式丢失的土地,大多数属于争议领土,有些发生了战争,比如中越战争,有些和平谈判,比如中缅边境,有些至今还在扯皮,比如中印边境。

战争也好,扯皮也好,谈判也好,都是因为清朝曾经统治过这块地方,有争夺土地的理由,我们为什么不去争朝鲜半岛?不去争泰国马来西亚?如果清朝有统治过这些地方,并在清末没丢掉,我们必然会去争。

3:新中国和周边各国地区所有的领土争议,其依据理由绝大多数都是清朝的地图和文档,无论是中印,还是中越,还是中缅,又或是中哈等等,比如中印就是清政府未签订英藏条约,是英国和西藏地方政府私自签订,所以我们不承认,再比如中缅,有清朝的界碑和文书,再比如中朝关于边界划定,也是有清朝订立的界碑和两国的条约文书。中哈后来领土移交,其根据也是清朝的地图和行政单位的相关文书。

超出清朝范围的土地,新中国没有做过任何主张,清朝明确签订条约放弃的领土,新中国也没有做过任何主张。

所以,清朝最后遗留的土地面积,决定了新中国土地面积的上限。

1:如果清末没丢掉外东北,新中国一定会拥有外兴安岭。

2:如果清末没丢掉外蒙古,新中国一定会拥有完整的蒙古。

3:如果清朝成功征服越南,并延续到清末,新中国一定会继承越南的统治权。

新中国的土地面积和汉唐元宋明等朝代没有任何关系。

user avatar

哪些人认为获得蒙疆藏是功劳,这些地方的财政补贴就应该由这些人来出。如果自己省还吃着补贴,仅仅是慷他人之慨,有什么资格出来定义,到底是历史功劳还是历史罪行?

user avatar

因为近现代国家体系中,中国国家对国家签订的外交条约大部分都是清朝签订的。

中美,中英,中法,中俄,中葡,中日等等这些国家都是和清朝签订条约。

当然其中大量是丧权辱国的协定,但是这些协定中必然涉及领土划分等文字内容。而这些文字就是中国领土最基础的构成,也就是自古以来,当然在边角处还有很多模糊定义,但从面上看确实是以清朝文件为主体,某一点有争议。

user avatar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土都是人民解放军用生命和献血浇筑出来的。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你把解放军的功劳归给满清属于违法犯罪行为


user avatar

元清是中国。蒙古帝国也是中国。

哪什么时候去缅甸,朝鲜,中亚,波斯,西伯利亚。不用签证啊!

user avatar

正文开始前,先发补充,驳斥一些论调。

我从未说过“现今中国的领土法理和满清绝对没有关系。”怎么可能绝对没关系?我说的是,现今中国的领土法理,来自于二战胜利,和满清没有直接关系,最多是间接关系。比如,你谈判时可以说:“某某领土曾是满清的,所以应该回归”,人家鸟不鸟你是另一回事。

我反对的是“满清奠定了现今中国领土(法理)”的论调。

关于满清版图和现今中国的版图,先科普几个背景:
1.满清长期实行禁令、设有禁区,阻止汉人移民至边疆。
2.满清是白纸黑字割让出了台湾、香港等地。这是无论名义上,还是实质上,都丢失的领土。
3. 南沙群岛,南海九段线,从未进入满清疆域的,连名义上的进入也没有过。
4. 满清在很末期,对于边疆,对于内地,均在事实上,无法有效控制;仅维持名义上的统一。
5. 满清末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满清名义上的领土,是半殖民地,洋人有很大的控制权;到处都有列强驻军。
6. 满清灭亡后,袁世凯后,事实上已经分裂,是军阀割据状态,甚至有些省份(比如云南),曾宣布独立。
7. 民国时,面临日本入侵,也面临帝国主义等势力的渗透与干涉,大片疆域被占。
综上所述,现今的中国的疆域,并非直接继承自满清。

1. 为何现今中国保有边疆?因为汉人移民,因为汉人实力派在清末开始崛起。以新疆为例。

收到一些评论,什么如果没有满清,那么,新疆西藏哪来的之类的,重复满清奠定了现在的版图之类的陈词滥调。你就告诉他,是我党我军,进军新疆西藏,打败了军阀、国民党以及海内外敌对势力,拿回的。和满清,没几毛钱关系。

现今中国能拥有边疆地区,得益于:1. 大量汉人移民东北、内蒙等地。2. 清末,因为清朝统治力衰落,而汉人实力派崛起。汉人实力派掌握了上上下下的军权,不仅掌握汉地的军政财权,也掌握了边疆地区的权力。

满清又是颁布禁令,又是设置禁地,在汉人移民的过程中起得是负作用。比如走西口,汉人去蒙古谋生,是在明朝就发生的事情,而满清则设置了“南北宽五十里、东西长两千里的禁地”,来阻止汉人移民蒙古。满清在阻止汉人移民上,可谓是煞费苦心;其禁关令(阻止汉人进入东北)贯穿满清大部分时间。另外,满清亦禁止内地汉人进入南疆。

很多人拿新疆说事,那就科普下,实际新疆,自古是多民族杂居之地,汉族人口占相当比例。是辛亥革命爆发后,新疆省哥老会、革命党人在伊犁成立军政府;后来杨增新逐步掌握权力,并和军政府暂时和解;再后来,各色人物走马灯地在新疆登场,最后由我党我军收回。

总体来说,新疆在清亡后,是由汉人实力派在掌握。新疆倒是有成立东突厥斯坦共和国,被镇压了而已。有些人很奇怪,你满清拿下新疆,那是创造法理,无视汉、唐、明均治理过新疆。而镇压东突厥斯坦共和国,在他们眼里,就必须是用的满清法理,否则就侵略了。这种精分逻辑,着实是一大奇观。

有人说满清如果不拿下新疆,新疆就不在现在中国的版图内。这恐怕未必,满清丢了香港(香港岛及一部分九龙是永久割让),但香港也照样在上世纪末回归了。现在中国的版图,和满清根本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注意,香港是明朝领土,香港岛为明朝新安县领地。

2. 还有人提《宣统帝退位诏书》,说什么如果没有这个,中国就四分五裂了。

这属于典型的“以名欺实”,上面说了,现今中国能拥有边疆,得益于边疆汉族人口,以及汉族实力派崛起,而非满清恩赐。

清帝退位,民国建立,是南北和谈的结果;清帝退位是被迫的,签订那个“退位诏书”亦是被迫的。(暂不说民国的建立,先于满清退位

早在“退位诏书”之前,就有争取满清皇帝退位的《清室优待条件》,其中有“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包括“王公世爵,概仍其旧”。可以看出,南北和谈,并没有放弃新疆西藏蒙古。

就算满清朝廷拒不退位,拒不承认民国,连紫禁城也不要了,一个没有权力的朝廷,能起什么实质作用?20年后,满清遗老遗少,不是去参与建立傀儡政权“满洲国”了吗?是国共两党,加上国际反法西斯势力,打赢了日本,才收回了东北,难道靠满清政府施舍?

说“退位诏书”保住新疆西藏蒙古是满清的功劳,不如说是逼迫满清退位的南北双方的功劳,是南北汉人实力派的功劳。很奇怪,那个年代,推翻皇帝的革命不鲜见,为何中国必须有满清签“退位诏书”的“功劳”,否则就四分五裂了?

3.就算自古,无需满清。

满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间相隔几十年(隔了中华民国),这几十年经历了太多事情,什么军阀割据、日本入侵、两次国共战争等等和现今的中国,不是无缝对接。如果把领土法理推到满清,干嘛不推到唐朝呢?是民国志士以及我党我军,做出无数次牺牲,奠定了当今中国的领土,直接的功劳,当然归于他们。满清的功劳,是间接的、次要的。

就算自古,汉朝的西域都护府,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天可汗”称号等,明朝的乌思藏都指挥使司、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努尔干都司等,都可以用以“自古以来”,现今中国的领土,不需要去自古到“满清”。注意,明朝是统治过新疆一部分的,曾在哈密等地区设置卫所;一些人过来说什么满清以前,新疆丢了近1000年,这是不对的。

还有人说什么,满清以前的朝代,没有守得住这些地方,所以不能用来“自古”。那我就纳闷了,满清守住了吗?满清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是名副其实,如果以“守住”作为法理依据,那么,就不要把收复香港台湾的法理,算成是满清的了。更何况,满清灭亡后,还守什么?

各个朝代到末期,控制力都会下降,满清末期,不说其在边疆的统治岌岌可危(如13世达赖和清廷撕破脸,外蒙古在宣统年宣布独立),连汉地亦不能有效控制。在这点上,满清和汉唐明各个朝代,没有本质区别。拿别的朝代到末期丢掉边疆,来凸显满清的特殊性,是荒谬的。

满清既非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最后一个是中华民国)。无论是唐朝也好,明朝也罢,包括满清,只是古代的一个王朝,和现今中国都不是无缝对接,拿出满清,说满清“奠定了现今中国领土”,是无稽之谈。

4. 还有一种常见论调,就是说,满清正好处于近代,处于“领土法理”形成的时候,所以满清奠定了现今中国领土(法理),所以领土法理不能推给汉唐明,只能推给满清。

照这些人的说法,是不是应该建议党和政府,不要承认以色列?以色列早就亡国千年,为啥要在二战后复国?

首先,所谓的领土法理,不是近代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古至今有个发展过程。古人同样有领土意识,同样有“保家卫国”的意识;古代国家之间的战争,同样要考虑是否影响到了其他国家,同样要考虑外交问题,也同样需要借口。

近现代法理有用,但没有那么有用。打开地图,甚至不用看几百年,就看一战前和现在的欧洲地图,看看变化有多大,就知道了。

如果他们口中的法理真那么有用,晚晴就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割让土地了,以及沦为半殖民地社会。这样的法理,岂可言“奠定了中国版图”?

5. 满清晚期是什么光景,没有一点数吗?要靠满清那点法理,能有今天?

满清不仅割出了香港台湾等地。满清末期,北上广等城市,有大片租界,有外国军队驻军,大连、青岛等地港口,亦被帝国主义占据,此外,列强还享有大量铁路矿山的权益,满清后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谓是实至名归,这种法理,你敢继承吗?

出让这些主权,可都是满清政府白纸黑字写着呢。还有人说什么,这是租界,不是永久割让。好吧,举个例子,广州湾,1899年11月16日,根据《中法互订广州湾租界条约》租给法国,为期99年。不是说好了以满清的法理为准吗?怎么提前收回了?更何况很多租界就没期限。

总有人提尼布楚条约,说什么这是法理。这个条约早在清咸丰年间就废除了,大量的领土,比如海参崴,就是在这个条约以后割让的。想让你割领土了,那不好意思,以前签的条约作废,再跟你签个新的就是,还嫌不过瘾?那就继续签新的。

所谓的满清法理,不就是个笑话吗?不好意思,这样的法理,我党我军可不敢继承。

6. 有人说,清以后关于领土的战争、博弈,目标是以满清(最大)版图为准的,不会超出这个范围。

二战,提议过将琉球、越南交给民国;但没有要。你看,关于领土的谈判、博弈,不像某些人说的,以满清(最大)版图为准。参考:Barbara Wertheim Tuchman. The march of folly: from Troy to Vietnam.

另外,现今中国宣誓主权的南海,则超出满清(最大)版图。

在某些人眼里,这割出的、没割出的、半殖民地的、不半殖民地的、明朝有的、明朝没的、签字的、没签字的,啥法理都能归于满清,这满清无敌啊。

祭出这张时局图:

分隔线下是正文:


因为没搞清楚,当代中国领土的法理依据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今领土,直接的法理来自于二战胜利和满清没有直接关系。直接的功劳,是民国志士及我党我军靠实力拿下,经历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还有对苏谈判等等一系列的事件,最终确立了现在的领土。

如果没有民国志士和我党我军流血流汗,怎么可能有现在版图。

注意,唐朝和现今中国,不是无缝对接,明朝也不是,满清同样也不是。如果非要把现今领土的法理推到满清,干嘛不推到唐朝?中华民国才是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近的,而非满清。

非要说版图法理,不如说是中国人心中留下的版图记忆,对于历史的记忆,那才塑造了民国志士和我党我军关于版图的奋斗方向;就算满清有功,那也只是这“历史记忆”中的一环而已。

国际上从未公认过,现今中国的领土法理,是以满清为准。

当然,我说的是没有“直接关系”,那么,拐弯抹角的“间接关系”还是有点的,比如,那句几乎人人熟知的“自古以来”。

“自古以来”只是政治宣传,不等同于领土法理。

“自古以来”实际上漏洞百出,自古到何时?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这个标准,则是由实际需要来随时修改,大家都这样,包括我国政府。我国新疆,能自古到汉唐;以色列,能自古至千年前;美国的德州,能自古不到200年;俄罗斯的海参崴,能自古到100多年前,而加里宁格勒,则只能自古到二战。当然,虽然朝鲜、越南也能自古到秦汉,但早已独立则勿论。(明朝亦在越南设置过交趾布政使司)

user avatar

不谢邀,我是玩键史的,不是玩键政的

这种问题本质就是个键政问题

从键史的角度来看,现在国际主权体系根本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绝大多数人看到“威斯特伐利亚”就以为1648年那个条约一签就一下子蹦出来的,而是17-20世纪以来,殖民主义在全球散播的结果

今天的印度尼西亚能作为一个统一国家的领土法理,继承的是谁?印度尼西亚人需要感谢他的功劳吗?今天的荷兰人是不是印度尼西亚的一分子,对认定荷属东印度客观上对印尼领土“整合“的功劳这个命题有影响吗?

你对大清的领土功劳怎么看,对这个问题也就应该怎么看

如果只认同前者却不认同后者,那么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成了键政问题,不需要键史壬再浪费口舌

比如

我们现代中国人去纠结哪些历史问题,淡化哪些历史问题都是从现实利益出发。直接一点也可以理解为:正义的口号是为了行为的合法性。纠结日本二战问题是为了现在的利益,淡化国内民族历史问题则是为了团结少数民族,话说回来,还嫌少独势力不够烦么,去纠结历史民族问题,还是国内民族在古代历史的矛盾问题,纯属没事找事。


不多说了,免得没事找事被天诛

user avatar

清朝的贡献在于法理,但是法理和我们实际上能不能拥有是两回事。

请允许我做一个下作的比喻:法理就像是少女的那一层膜,让真心友好的人重视,让那些只想占便宜的花花公子迟疑,对于成心侵略的暴徒,没有半点用处。

不是说法理没用,但其效果实在有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毕竟是17世纪欧陆列国纷争的产物。那个时代人民尚未开化,以王权和贵族为代表的国家是该体系的角力者。到了现在,虽然该体系沿用至今,但内核已经有了些许变化。

别的不说,在20世纪,一个“民族自决”能取代所有的法理。

至于有人说为什么解放军这么强大,却不去收复清朝法理以外的地方,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解放军军力的边界,并不是那些清朝法理边界线以内,而是周边国家实际控制线以外。

换而言之,解放军名义上是在收复中国国土,实际上是在控制那些尚未被周边国家控制的地区。这种事情在帝国主义刚刚撤出,新建立国家不清楚自己的边界所在的时期,是经常发生的。印度人当年想搞“武力前进”,其实也是出于这种思路。

中国比较悲剧的是,周边国家基本没有菜鸡,被清朝割让出去的领土大部分都已经被人实控了,所以无法越界……

新疆西藏在法理之内,也万幸还没被其余国家控制,而藏南和外蒙就属于“已经被人实控”的国家/地区,有法理又有什么用呢?

而对于周边国家里的菜鸡,就没那么客气了——按照英国和大清在1897年签署的《中英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果敢属于英属缅甸。然而解放军在解放大西南的时候很直接地越过这条线攻入缅甸。

请问这时候大清的法理在解放军眼中算什么?


PS:法理也是为现实服务的。同样是边疆地区,新疆西藏就要大讲法理,内蒙东北就没人讨论法理,大家觉得是为什么?


很多认为清朝控制疆域有功的人,大多不知道清朝的种族隔离政策。在我看来,这项政策遗毒至今,足以抵消清朝所有的功绩。

在东北地区,有大家所熟知的“柳条边”,严禁汉人越边开垦,不仅如此,还在各处要道设立了卡伦、封堆等哨所,驻屯官兵。其严密程度,堪比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的炮楼。

哨道之内,为封禁官荒;哨道以外,为公中间荒,向准旗丁耕种,而禁民户入界私垦。

在蒙古地区,不仅限制汉人前往蒙地开垦,也限制蒙古人民前往汉地,更划分盟旗,禁止蒙古各地区人民相互“串联”;

在新疆地区,汉人被严禁进入南疆地区,即便是官府衙门也在封闭的堡垒中办公;清政府在当地发行的货币,只刻有蒙文和满文,不刻汉文;在西藏地区,清政府同样禁止汉人前往,刻意保持当地的“纯净”;

在苗疆地区,修建“苗长城”,并以此为汉苗界限,禁止汉人进入苗界,也禁止苗人进入汉界。如果非要有事,就必须先行申请,还要预定日程,一旦过了期限没有返回,就要严惩。做官的免职,没有官位的“杖八十”。

《户部则例》:民人无故擅入汉地,苗人无故擅入民地,均照越渡沿关边寨治罪,失察各官议处。

在粤北地区,瑶族的待遇与苗族相似。

在台湾地区,清政府实行分界三番制度,沿海边的平地由汉人居住,坪埔高山地区由“生番”居住,山与平原之间由“熟番”居住,三者严禁越界。


说真的,所谓“清朝促进多民族国家”,这是一个笑话中的笑话。

user avatar

清朝把藩属国算成直辖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要分清楚“完全独立国,朝贡国、同盟国、诸侯国、附庸国、直辖区“的区别和两个变种“军阀和藩属国”的区别,然后研究清朝时的新疆、蒙古、西藏到底是属于上面的那种情况。
为了认清这个问题我们要展开5个维度进行分析,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
首先解释下政治,政治本质就是人事任免权或统治权,他可以决定由谁组成政府来统治一个地区。政治斗争就是争夺一个地区的统治权。政治的四个基础就是经济、军事、文化和外交,最重要的就是人事任免权。如果一个没有地区的人事任免权,相应的那个地区经济管理部门和军事机构,就不会服从你的管辖。他征收的税收就不会上交给你,军队也不会服从你的管理。你不能把不听你话的人换下去,听你话的人换上来,你就没办法从根本上控制那个地区。
经济指的是有无一个地方税收权。
军事只有无直接指挥当地部队能力。
前三个权力是根本,是三位一体的。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是不是独立的依据。不可能有人事权的任免而没有独立的经济权和军事权的保证,因为经济和军事都是靠人来执行。古代杯酒释兵权,就是用人事权夺取了军事权。同理如果你有独立的军事权和经济权也能获得独立的人事权,即政治权。这就是皇袍加身,袁世凯有独立的军事权,通过独立的军事权,获得了独立的经济权和政治权。最终取代了清朝。
文化指的是意思形态认同感,包括宗教认同感。
外交指的是三点:1、遇事是否会共同出兵,2、是否允许对方军队在本国驻扎和通行。3、相互之间的礼节称呼。

1、完全独立国的定义。
顾名思义,两个国家完全独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完全独立,互相不认大哥,有的国家互相对立。用教父的话来说:“你甚至都不愿叫我一声教父。”,典型的国家如中国和美国、冷战时期的苏联和美国,法国和中国等。
2、朝贡国的定义。
朝贡国定义只是定期奉送贡品,逢场作戏称一下臣,然后得到大量的回赠礼物(外援)。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朝贡国有独立的人事任免权,他们的国王自己选定好后,向宗主国走个形式,让宗主国发个文件承认他。朝贡国有独立的经济权,他们的税收,不需要向宗主国上交。朝贡国有独立的军队,宗主国惹毛了他甚至可以翻脸开战。他们有自己独立的称号,如国王。他们有自己的独立的文化和宗教。他们有自己独立的外交,宗主国有难他可以来救也可以不来救,宗主国对外行动他可以出兵也可以不出兵,朝贡国独立性仅次于完全独立国。朝贡国打个比方来说,就是过年来一下你家拜年,叫一声爷爷好,大哥好,然后你就要给你包个大红包。出了门,你还是你,他还是他,你不是他真的爷爷。他也不允许你随便去他家。典型的例子有明朝时中亚的朝贡国,和解放后苏联和中国的关系,本质也是朝贡国关系,解放初期我们认苏联为社会主义阵营老大哥,然后老大哥给了我们很多援助,但是同时我们要求苏联撤出在我国旅顺的军事基地,如果苏联想在我们这里驻军,那么我们可以随时翻脸。
朝贡国唯一丧失独立性的是外交的第三点,3、相互之间的礼节称呼。至少要叫一声大哥。而是外交前2点:1、遇事是否会共同出兵,2、是否允许对方军队在本国驻扎和通行。要看是否符合朝贡国自己的国家利益。
3、同盟国的定义。
同盟国比朝贡国更进一步。他们有自己的独立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可能高度相同。比如英国和美国,英国和美国的人事权互相独立,英国的首相和美国的总统由本国人民选举,不是互相指定的人选,也有独立的经济权和军事权。英国的税收归英国政府支配,英军是服务英国的。同理美国的税收归美国政府支配,美军是服务美国的。英美文化、宗教高度相同,外交上3点也高度一致,一是共同出兵,二战时和伊拉克战争时并肩作战。二是允许驻军,如英国在二战时允许美国驻军,德国现在有美国驻军。第3点有差异,同盟国是互相平等的,英国对外声称上并不认美国是他大哥。同盟国的特点是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结合,政治、经济、军事完全独立。他们今天一致的军事行动,只是因为利益一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如果利益有一天不一致了,他们甚至能打起来。因为他们军事是完全独立的,各自服务于自己的祖国。英国和美国、英国和法国、现在他们都是盟国,没准那一天又都会打起来,英国二战时期摧毁了维希法国的舰队,昨天还是朋友,现在各自国家的利益改变就变成了敌人。
同盟国的在文化上可能丧失了独立性和外交前2点上丧失了独立性,因为文化上不同的两个国家很难结成稳定的同盟,文化价值观上相同是结成同盟国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充分的条件还是利益外交上丧失了前2点,即1、需要共同出兵。2、允许对方军队在本国驻扎和通行。
4、诸侯国的定义。
诸侯国是先秦时期中国、18世纪前欧洲和日本形成的一种国与国关系。他的特点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军事权。诸侯国国君的任命和内部家臣任命完全是诸侯国内部定好,然后报送给天子一声。诸侯国的税收也不上交给天子,他的军队也只听诸侯国王的指挥。正所谓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天子(宗主国)对诸侯国军队的指挥,只能通过诸侯国王下达命令,不能跳过诸侯国王对军队直接下命令。诸侯国在文化上高度同于宗主国。他们的行动一致性,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道义责任,文化上的认同。所以欧洲中世纪国王最怕的就是被剥夺教籍,那样一个国王就没有了权威,他的骑士就不会听从他的调遣。日本的大名争着要上洛,因为有了这个征夷大将军称号,别的大名才会名正言顺的服从你。西周时期,周幽王乱来,烽火戏诸侯,结果诸侯国都发兵来救,这是一种道义。但是后来发现被骗,第二次点烽火时,诸侯国就不发兵来救了,他也没有这个道义发兵来救了,导致西周灭亡,开启了东周的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即使东周已经十分弱小,各个国家还是要争取周天子的认可,成为霸主,形成春秋五霸。即使在以实力称王的战国,战国七雄也只是互称国王,没有僭越天子位,秦国那么强大,也直到战国后期才灭东周时,还是考虑了道义的立场。
诸侯国在文化上高度丧失独立性,文化上高度同于宗主国。外交上3点丧失独立性,1、天子(宗主国)出征要派兵随从。2、允许天子(宗主国)军队在本国驻扎和通行。3、对天子(宗主国)高度尊敬。他们的行动不是为了利益,而是一种道义和文化上的认同,比如天子出征要派部队随从,可能他们要征伐的国家离他们还很远,有任何经济利益,但是他们也要听从天子的。
4、附庸国的定义
附庸国没有自己的独立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外交前2点。比如伪满洲国,他们的人事任免由日本人指定,关键岗位直接由日本人担任,税收完全由日本人收取,东北由日本人规划开发,军事上伪满军队完全直接受关东军指挥。外交上3点,只有最后一点独立。1、遇事是否会共同出兵。因为没有独立军事权,军队都是日本人帮忙组建和指挥的,肯定是共同出兵作战。2、允许对方军队在本国驻扎和通行。不仅允许,伪满还允许日本731部队拿中国人做活体实验。3、相互之间的礼节称呼。这是唯一的尊严,至少日本人还要称溥仪一声满洲国皇帝。
附庸国和朝贡国刚好相反,朝贡国唯一丧失的独立性就是外交称谓,要叫一声别人大哥,其余的都有独立性。而附庸国唯一有的独立性就是外交称谓,别人名义上还把你叫成一个独立国家,叫你的政府首脑为国家元首,其余的都受到宗主国的控制。

5、直辖区的定义
直辖区完全没有自己的独立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能力。人事由中央任命,税收由中央统筹,军队归中央指挥,文化和中央同步,外交完全服从中央,称呼上只能叫做某某省、某某市、某某县。
6、其他变种关系如军阀的定义。
军阀和朝贡国类似,有自己独立的独立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外交前2点,都要向中央服软,叫一声大哥,唯一不同的是对外不声称自己是一个国家。军阀在中央有难时,甚至不如诸侯国,不仅不会救,还可能落井下石。

7、清朝时的藩属国到底是哪一种情况。
清朝的藩属国分两种,一种是如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这类的藩属国,这类国家其实是诸侯国。因为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在前期完全忠于清朝,是清朝得以入主中原的马前卒,吴三桂杀了南明最后一个皇帝,尚可喜杀了广州80万人,沾满了自己同胞的鲜血。诸侯国的特点是有独立的政治、经济、文化能力,但在文化上同宗主国高度认同,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剃发易服在先,后对自己不愿剃发易服的同胞大开杀戒,自己对满洲主子自称奴才,无耻至极。在外交上3点上1、帮助清朝出兵平定南明,2、允许满洲兵在他们辖区经过和驻扎,修建满城。3、对满洲主子自称奴才。是标准的诸侯国。三藩之乱的来源是康熙要把诸侯国地区变成直辖地区,引起了他们的反抗,如果不是吴三桂太老,病逝,一度几乎推翻清朝。
第二种是外藩,清朝对这个地区设立的管理机构叫做理藩院,管理蒙古、新疆和西藏。满语中对这些地区称谓藩部,部就是国家的意思,这三个地区本质是朝贡国。朝贡国的特点是除了叫你一声大哥外,其余都是独立的。典型的如西藏。清朝西藏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军事能力,西藏的达赖喇嘛是由西藏贵族自己选定,选好后告诉清朝皇帝一声,皇帝发文表示同意。西藏有自己的税收,还有臧兵。但西藏对清朝文化高度不认同,他们有自己的喇嘛教,不同于满人的宗教也不同于汉人的儒教。外交3点上,1、遇事是否会共同出兵,西藏出兵完全出于自己的意愿,不同于满清中央,大小金川叛乱未见一兵一卒来帮平叛。满清想出卖西藏利益给英国,不敢和英国开战,但是达赖喇嘛不干,为了自己的利益也要保卫好西藏,形成了清末朝廷要投降,西藏本地部队在奋起反抗英军的奇妙景象。2、由于满清的不自信,像在汉族地区驻满城一样,也在西藏驻军,但是害怕激化矛盾,只是驻扎在现在青海,不是现在西藏。3、对外称呼上,达赖喇嘛进京时还是要称呼清朝皇帝为正朔的,但回到西藏,他还是那里的皇帝。西藏的真正纳入中央版图是解放军入西藏,解放军深入西藏腹地,解放当地农奴,不再是藏兵守边疆,而是解放军守边疆。达赖喇嘛的算盘是谁都不要来,他关起门做皇帝,所以英国人来他要打,解放军来他也要打,最终被赶走。西藏和清朝的感情还不如吐蕃和唐朝,唐朝通过和亲提高了吐蕃(现在的西藏)认同感,安史之乱时,吐蕃军帮忙出兵平叛。
新疆的情况和这个类似,新疆在清朝时期叫做准格尔汗国,从1644年清军入主中原到1759年乾隆打败大小和卓,用整个中国的物力,前后吃了十多次败仗,花了115年才拿下新疆,并在这里驻军。为了拉拢新疆的贵族,清朝在这里也是朝贡国性质,让其高度自治。新疆那里仍然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军事能力,只不过很分散,是一个又一个的碎片化的朝贡国他们对清朝的文化严重不认同,清朝也不敢在当地剃发易服,改变当地的宗教信仰。所以在清朝衰败的时期,新疆迅速起义,并出现了伊犁、库车、乌鲁木齐、喀什噶尔、和田等五个割据政权,也使新疆出现民族仇杀和各政权彼此厮杀的混乱局面。其中,喀什噶尔的封建主金相印和司迪克向浩罕汗国请求阿古柏同布素鲁克于1865年1月侵入南疆,并旋即占领新疆大部左宗棠抬棺西征,打败了阿古柏,并把新疆设为省。但那时清朝已经苟延残喘,自身不保,左宗棠死后不久就又吃了甲午败战和辛丑败战,清朝迅速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疆又投靠了沙俄和之后的苏联,所以清朝对新疆的控制非常有限。新疆的完全控制要等到解放军入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驻扎,才实现真正控制住。
蒙古的情况更糟糕因为他们对清朝不仅没有文化认同感,而且完全仇视。蒙古有自己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独立权。蒙古的王公贵族,也是他们自己家族定的,定好后再知会清朝皇帝一声。他们有自己的税收和自己的军队。清朝统治蒙古3个手段,1是屠杀,康熙亲自在给曹雪芹祖父的奏折中说对噶尔丹赶尽杀绝,不留遗类。2是和亲,用女人和蒙古贵族通婚,稳定住他们的上层。3是喇嘛教,蒙古人只要参加喇嘛教,就和八旗贵族一样,国家养着,但是代价就是不能生育下一代,所以对蒙古的减丁政策彻底断绝了蒙古的兵源,使他们无力反抗。蒙古族从400万人,降低到1949年建国时才50万人,即使现在外蒙古人口也才300万人。这就是为什么清朝一衰弱,蒙古就投靠了沙俄。后来投靠苏联,再也没有回来的原因,现在的蒙古国教科书还对清朝对蒙古族犯下的种族灭绝耿耿于怀。

综上所述,清朝对西藏、新疆、蒙古的控制非常有限,没有实现直辖,本质是朝贡国。而且由于没有文化上的认同感,他们也就在清朝强大时服个软,但在清朝衰弱时立即换带头大哥。由于不心服,所以清朝也不放心他们,处处防着他们,在新疆和西藏驻军,对蒙古减丁。另外给与他们各项优惠拉拢他们的上层。并给他们高度自治权,清朝时西藏、新疆、蒙古有完全的人事权、经济权和本地部队控制权。因为文化不认同,中央有难时他们并不来救,他们不乘机落井下石清朝就要谢天谢地了。这样的地区只能算朝贡国,或者按清朝的称呼叫藩属国。把藩属国算直辖领土是一种十分搞笑的行为,如果藩属国和直辖相同,那么左宗棠在新疆设省不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了吗?算朝贡国明朝不比你大吗,人家明朝还有诸侯国,如朝鲜,人家可是对大明高度认同,至死都用崇祯的年号,举国之力帮明朝出兵灭清。
把藩属国(朝贡国)的领土的算成清朝的,把解放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伟大功绩算成大清的领土继承,这些人除了用法理创造出伪满洲国,创造出无数个用法理割让领土的不平等条约,也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毫无贡献了

参看文章
白发布衣:英军第一次武装入侵西藏——隆吐山战役和《中英藏印条约》
你曾经对清朝有过什么误解?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_百度百科

编辑于 11-17 22:14

user avatar

清朝灭亡的时候,有多少实控领土呢?如果按照清朝灭亡时候的实控面积继承,东北、西藏、威海、青岛、湛江、香港、台湾、澳门……都不是中国的了。

说新中国版图是清朝奠定的恰恰是那些别有用心的西方人,想否定清朝以前边疆地区和中国的隶属关系。但这是否定不了的,是铁证如山的,西藏从唐朝开始就和中原有甥舅之盟、君臣之分。今天拉萨大昭寺前的唐藩会盟碑就是铁证,碑文上明确写着,唐和吐蕃是“一体”。到了宋朝,吐蕃王室的直系后裔角嘶罗又被大宋皇帝任命为节度使。再到元朝的凉州会盟,将西藏划入宣政院直辖地。明朝建立后,在西藏设立乌斯藏指挥使司、阿里元帅府,西藏的法王都由明朝政府册立。

新疆也是一样,汉朝时设立西域长史府,三国、西晋,再到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明朝的哈密卫。东北亦如此,汉朝设立辽东郡,唐朝设置安东都护府、黑水都督府。明朝在东北设立建州卫、奴儿干都司。内蒙古从秦朝开始就纳入版图,大将蒙恬曾驻军河套地区。汉朝的“封狼居胥””勒石燕然”更是已经到达了今天蒙古国杭爱山,并有考古发掘的摩崖石刻碑文为证。从唐朝的北庭都护府、参天可汗道,再到明朝朱棣兵临斡难河边,蓝玉打到捕鱼儿海,朱棣在蒙古国留下擒胡山的遗迹,再到明朝册封俺答汗,都证明着蒙古地区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这就是法理所在,源远流长,写就叫自古以来,一脉相承,铁证如山,环环相扣,密不可分。而满清王朝只是中国领土法理的继承者,而不是开创者,满清鼎盛时期的海棠叶的全部领土,都没有超出满清之前中国历代王朝的疆域的范围。都是恢复,没有一寸是满清第一次打下来的。而且满清的所谓秋海棠也只维持一段时间,仅仅是从乾隆中期到道光,道光之后,就开始不停的割地赔款,到了清末,已经被瓜分殆尽。要不是新中国解放军的浴血奋战,哪会有今天的960万的大好河山!讲法理,新疆西藏东北内蒙古,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不是自满清以来;讲事实,新疆西藏东北内蒙都是解放军流血牺牲打下来的,也不是满清给的。

早在唐朝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唐朝中央政府就设立了安东都护府、黑水都督府、室韦都督府,囊括了整个东北和外东北。而西藏,则在元、明两代就已经纳入中国版图,元朝从1288年开始在西藏设立宣政院辖地;明朝先后在西藏地区设置“朵甘卫”和“乌思藏卫”。1374年升“朵甘卫”为“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升“乌思藏卫”为“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

明朝对西藏的统治也绝非走个形式,绝不是仅仅是名义上的隶属,明朝在西藏任命的地方官员和册封的活佛,也要定期应招进京朝觐明朝皇帝,比如:1373年,乌思藏帕木竹巴的第悉章阳沙迦应招遣使进京,同时故元摄帝师喃加巴藏卜亦亲率使团来朝,向明廷荐举六十名藏地首领1374年十二月,炽盛佛宝国师喃加巴藏卜和朵甘行都指挥同知锁南兀即尔等遣使进京朝贡,上奏第二批举荐人员名单,请求授予赏竺坚藏等五十六人官职。明朝还在西藏地区收取赋税,于1383年开始,命各地藏族部落“输马作赋”, 现有明太祖敕谕松州指挥佥事耿忠的圣旨为证:西番之民归服已久,而未尝责其贡赋,闻其地多马,宜计其地之多寡以出赋,如三千户则三户共岀马一匹,四千户则四户共岀马一匹,定为土赋,庶使其知尊君守上奉朝廷之礼也。”

那些主张东北是清朝的嫁妆的朋友,往往有意或无意的忽略一个史实,那就是东北三省、外东北甚至是库页岛,早在明朝时,就已经被纳入中国版图了,进行了有效管理。这不是纸面上的地图家开疆,也不是后人的意淫,而是有出土文物和历史记载作为证明的。现出土于俄国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市)阿尔谢尼耶夫滨海区的明朝的《永宁寺碑记》就是铁证。碑上记录了东北和外东北地区属于明朝的奴儿干都司的史实,明朝辽东镇守太监亦失哈在永乐九年(1411)至宣德八年(1433)的22年中,巡视外东北,直达北海(今鄂霍茨克海),并在奴儿干都司所在地两度兴建永宁寺的历史事件,《永宁寺碑记》碑文记载:“永乐九年春(1411),特遣内官亦失哈等率官军一千余人,巨船二十五艘,复至其国,开设奴儿于都司。而明朝的辽东镇守镇守太监亦失哈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登上库页岛的中央官员,清朝也并没有任何一个官员登上过库页岛。

除此之外,明朝还在东北地区修建道路,设立驿站,设置“海西东水陆城站”,从底失卜站(今哈尔滨市双城区西花园屯大半拉子古城)起,沿松花江而下,经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两岸45个驿站,到亨滚河(又名恨古河、恒古河)口北岸的满泾站(奴儿干西五里)止,共55个城站。这是奴儿干都司联系内外直达北海的交通道路。“海西东水陆城站”路从满泾站渡过鞑靼海峡进入“苦兀”(今库页岛)北端,再南下到达“苦兀”最南端白主,将明朝的统治范围拓展到了库页岛。另外明朝在东北奴儿干都司是有驻军和收税的,派军队戍守,每隔二年轮换一次,根据《重建永宁寺碑记》记“遂捕海青方物朝贡。”当地土著部落以海东青,也就是猎鹰,作为赋税,缴纳给明朝政府。明朝在东北还设有军队的造船厂,据《明实录》记载刘清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领军至此”并造船。今吉林市东南阿什哈达屯江岸上,仍保存两件钦委造船总兵官骠骑将军辽东都司都指挥使刘清镌刻的摩崖文字。

明朝在黑龙江、外东北可不是立个碑,在吉林有造船厂,在外东北有永宁寺,是建筑,有筑城的。黑龙江桦川县筑有明朝的宛来城,在黑龙江汤原县筑有托温城,而且派有流官(不是当地少数民族世袭土司)《明太宗录》卷31记载。就连满清的《吉林通志》和《明英宗实录》还记载明朝在宁古塔东北七百里设立了屯河卫,1453年,屯河卫指挥使还被调到南京锦衣卫任职。而且明朝在吉林、黑龙江和外东北还有驿站的,比如海西东水路城战,

清朝灭亡前,满清对内蒙和东北、西藏早就已经失控了,日本和俄国在内蒙打仗,清政府连屁都不敢放一个。东北三省基本失控,沦为殖民地,日本和俄国公然把中国东北三省当作战场,而清政府连抗议都不敢,宣布中立,任由外国军队在中国领土上交战,杀戮中国人民,也算是世界奇闻了,丢人现眼。日俄战争之后,在美国的调停下,日俄两国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沙俄承认日本对朝鲜的独占,同时将中国辽东半岛的租借权以及库页岛南部及附近岛屿割让给日本。中国的领土,在日俄两国之间转手,清政府连个屁都不敢放,开会商量辽东半岛归属的时候,连清朝说话的机会都没有。

另外清朝晚期,英国曾经两次攻入西藏,火烧拉萨,清朝驻藏大臣竟然阻拦藏军和英国交战。道光之后,浩罕国早在道光时期,清朝就已经失去在新疆的部分主权了,1835年,清朝与浩罕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浩罕协定》,条约规定:浩罕有权在清朝疆域上派驻官吏(即阿克沙哈尔)。浩罕外派的官吏拥有领事权力,对来到其辖区的外国人有行使司法和治安权限。浩罕外派的官吏拥有税收权力,对来到其辖区的外国货物征收关税。条约还规定浩罕在当时的“六城地区”一概免税,甚至还允许他们在“六城地区”收税。这与中英《南京条约》中的关税比起来,待遇比英国要好得多。

清末对内蒙古也已经失控了,日俄战争时期内蒙古科左后旗沦为战场,战火蔓延到每个村庄,闹得鸡犬不宁,人心惶惶。古力古台屯蒙受战乱之灾,日俄战争中败下来的沙俄士兵,三五成群地经常出没于村庄内外,他们烧杀抢掠、奸淫妇女、乱杀无辜。

除此之外,清末北京有外国驻军,东北有外国驻军,山东有外国驻军,广东有外国驻军,上海有外国驻军,铁路沿线有外国驻军。满清签订的《辛丑条约》里,有这样的规定:“大清国国家允定,各国使馆界,以为专允住用之处,并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自行防守。”“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长留兵队,分保使馆。”“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

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黄村、郎(廊)坊、杨村、天津、军粮城、塘沽、芦台、唐山、滦州、昌黎、秦皇岛、山海关这么多地方都有外国驻军。

香港岛、九龙、台湾、澳门、辽东半岛都是清朝签订了条约永久割让(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北京条约》,再割让九龙半岛)广东湛江,根据1899年11月16日《中法互订广州湾租界条约》租给法国,为期99年。如果承认了满清的法理,承认新中国的版图是继承自满清,那么满清割让那些土地可就回不来了,1999年之前广东湛江就还是法国,港、澳、台就都回不来了,还都在外国人手里。可事实是,台湾45年就光复了,湛江解放后就被收回了,香港九龙97年被收回了,澳门99年被收回了。另外不要忘了,满清把青岛租给德国人是99年,1989年才到期,如果承认清朝法理,继承清朝版图,我80年代去青岛还得办护照了。

至于那些说“正因为不得不承认国际法法理 所以香港才要到97年才收回而不是49年收回 因为条约的租期就是这么写的 ”的人的初中历史是估计生理卫生老师教的 。香港、九龙是永久割让,根本不是租借,何来租期,《南京条约》共十三款,其中第一条就是:(1)割让香港岛;,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北京条约》,再割让九龙半岛。你说的新界租界,根本不是借口,澳门、台湾不存在新界问题吧?怎么也收回了?1887年,清政府与葡萄牙先后签订了《中葡里斯本草约》、《和好通商条约》,条约列明:“由中国坚准葡国永驻管理澳门以及属澳之地”写的明明白白是“永久居住管理” 。

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的《马关条约》明确规定:“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日本”写的明明白白是割让。怎么45年要回来了?

1945年8月14日,由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和前苏联政府外交部长莫洛托夫签署该协定《中苏关于旅顺口大连之协定》。规定:苏联有权驻扎陆海空军于该海军根据地内,并决定驻扎地点。六,该协定有效期为30年。按照条约规定1945年之后30年,是1975年,才能收回旅顺大连,但是实际上新中国1955年就收回了,提前了20年,这怎么说?

再比如,广东湛江,1899年11月16日,根据清政府和法国《中法互订广州湾租界条约》租给法国,为期99年,但是中国1945年就收回了湛江,这怎么解释?

《胶澳租借条约》规定:”大清国大皇帝已允将胶澳之口,南北两面,租与德国,先以九十九年为限。为期99年,但是中国1949年之前就收回了青岛,这怎么解释?

国际法?印度吞并锡金,印尼吞并新几内亚岛的一半,英国侵占直布罗陀,西班牙侵占休达,是哪条国际法规定的?新中国不承认任何不平等条约,关于外东北外西北的不平等条约,中国一样不承认,至于什么时候收,怎么收,要看实际需要和国际形势。而且新中国成立之后,已经收回了外东北和外西北的一部分领土,

1、我国东北部的满洲里与额尔古纳河之间的一段,名为阿巴该图洲渚的地方。1911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协议,将此地划归给沙俄,2005年6月,我国经与俄罗斯的多轮谈判后,收回了该地的部分领土,收回的面积约为34.4平方公里;

2、1881年清政府和俄国签订《伊犁条约》后,乌宗图什河东部、北部和西部的毗邻地区割让给俄国;一九九六年七月四日中方和吉方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吉尔吉斯共和国关于中吉国界的协定》经过三年协商,一九九九年八月二十六日中吉两国在比什凯克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吉尔吉斯共和国关于中吉国界的补充协定》,中国收回了其中东南部860平方公里的土地;

3、还有中国通过和俄罗斯谈判,在2008年收回该地面积约为34.55平方公里,在191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条约,割让给沙俄的阿巴该图洲渚….

4、1998年收回了被沙俄侵占的夏尔西里220平方公里的土地,等等

我就不一一举例了,你自己不懂不了解,就以为不存在,太可笑了

有的人回复拿出谭其骧来反驳我的观点,能看出是典型的历史民科,虽一知半解,但又浅尝辄止,浮皮潦草,听说过一些专有名词和史学家的名字,但是具体内容,,前因后果,一无所知。提到了谭其骧的《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的历代疆域》的那些人,我猜根本就没系统看过谭其骧主要学术著作《中国历史地图集》和《长水萃集》等。事实上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一直饱受诟病,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严重双标,在画元朝的时候,不论是否实控,把只要是设置过行政机构的或者名义上属于元朝的羁縻领土都画入元朝疆域,甚至出现了把元朝的北部疆域一直画到北极圈内的情况;但是在绘制明朝版图的时候,又把在史书上明确记载的曾经纳入过明朝版图、设置过郡县,并有驻军和流官的地区,比如越南的交趾布政使司算作外国,并把明朝的羁縻领土比如“三宣六慰”全部划为外国;另外谭其骧在画唐王朝的全图时,是绘制初期、全盛时期、晚期4幅全图,以求勾勒出一个王朝全貌和完整的疆域变动趋势,全面的反映一个王朝的政治军事实力和对外关系。比如唐朝谭其骧就分别绘制了高宗时期、玄宗时期、宪宗时期和藩镇割据4幅图;而到了清朝则只绘制嘉庆时期和光绪时期两幅图,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的疆域都没有反映。这样给人一种印象好像清朝一直是疆域辽阔,海棠叶,而实际上,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前期,清朝的疆域只有汉地十三省和小部分边疆地区,新疆、西藏、青海、外蒙古、内蒙古部分地区都不是清朝的领土,新疆是准噶尔汗国、西藏是和硕特汗国,青海、内外蒙古,也分别被准噶尔和和硕特占据。因此谭图的绘制原则是典型的松紧带儿似的标准,不是一把尺子量到底,有违历史研究的客观公正原则。

还有人还提到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连名字也没打对)但我估计也缺乏对国际关系史和世界史的起码的了解。

要注意,“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的意义在于和约确定了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并鸣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经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选自王黎.《欧洲外交史 1494-1925》.天津人民出版社

满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恰恰是违背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基本原则,就是“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因为是不平等条约,而且这些不平等条约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

你怎么能说,满清的疆域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产物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违背了它的基本原则,然后有把它作为前提和依据,这是逻辑错误,就比如说,欠了高利贷可以不还,尽管法律规定欠债还钱,但是高利贷在房贷的时候已经违法在先了。

最近比较火的西方的所谓“新清史学派”恰恰就是主张“”中国的疆域是满清奠定的”,他们极力鼓吹“新疆西藏东北是满清给中国带来的嫁妆”,他们否认新疆西藏东北内蒙在清朝以前的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的历史事实,还捏造出一个驴唇不对马嘴的人造的“内亚”的概念,至于新清史派是什么目的,不用我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清政府在西藏、南疆、澳门、内外蒙古,外东北,也没有中央直属的地方官员,西藏是噶厦政府任命的宗本,南疆是维吾尔族的伯克,内外蒙古是札萨克制度,是蒙古王爷统治,库页岛什么的更是只有松散的朝贡关系,否则也不会发生沙俄和日本人都占领你库页岛,清朝根本不知道的情况。澳门,从清朝建立一直到灭亡,就从没有归属过清朝管辖。

这些就不属于清朝版图了?

至于说蒙古东北新疆西藏是满清带来的,因为满蒙联姻,满清皇帝兼任蒙古大汗,蒙古地区才归中国,更是胡沁!早在蒙古民族没形成的时候汉朝军队就打到外蒙古了,看新闻吧,蒙古国出土了东汉窦宪勒石燕然的摩崖石刻,铁证如山,蒙古民族还没诞生呢,漠北地区就是唐朝的北庭都护府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内蒙古就纳入版图了,蒙恬屯兵的地方就在今天内蒙古,蒙恬的大军攻占了河南地(今内蒙古境内位于黄河干流以南的河套地区)、占据阳山(内蒙古乌加河以北),设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九原区麻池古城。

评价明清版图,要统一标准,不能双标,一个校准,比如驻军,或者收税,或者流官,或者设置行政机构,中外历史也有是一样,要统一标准,一把尺子量到底。

———————————

PS:关于台湾,台湾也不是在清朝才开始纳入版图的。

根据西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孙权传》中记载,孙权听说夷州(今台湾)有数万家,掳来可以补充民力,扩大兵员。于是,在黄龙二年(230年)春 ,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万余名官兵“浮海求夷洲及澶州”。


根据三国东吴临海郡太守沈莹《临海水土志》记载,当时孙权的这支部队在台湾驻扎李陵,这是台湾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政权统治及驻军记录。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宗主权属于中国

12世纪中叶南宋将澎湖台湾划归福建路晋江县(今福建晋江)管辖,并派兵戌守澎湖。 大陆和台湾的联系日渐频繁。

根据《国际法》“先发现、先命名、先占有”的原则,毫无疑问,最早登上台湾岛并驻军的是中国的王朝,始于三国时期,因此台湾从清朝才纳入版图的说法是违背国际法的

user avatar

真的以为占下来就能长治久安了?

那些年闯关东、走西口的改变了全国文化版图的先人,就这样被忘记了?


大清是扫除了障碍,但也挖下了深坑:

是,大清彻底消灭了并瓜分了准格尔汗国(那个占据蒙古、新疆、西藏、青海、贝尔加湖地区、哈萨克斯坦部分地区巅峰面积接近入住中原后清朝,且试图二帝并立的准格尔汗国)。

但也是大清在大搞民族分治,存留了很多有独立政教语言文化的半独立依附区,同化和管辖做的极差;超过百年的民族分治政策,同时实行多种官方语言,导致了满、汉、蒙、藏、回这些民族,长期不同文、不同教、不同政、不同言,长期互补不认同、互相挤兑。实际上,大清的主流文化区和直接行政辖区都比共和国小多了。


如果不是清朝后期中原人口溢出、民族分治崩溃导致大量的主流人口闯关东、走西口进行了大面积的人口融合的话,清朝一垮台就各建各政体、各定各的官话、各复各旧政权,早分崩得七零八落了;换句话说,就是那些年闯关东、走西口的先人填了清政府挖的深坑,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们开始变得同文同种,在他们的民意威慑下军阀不敢轻易自立,也使得解放军有了横扫军阀的法理。


至于列强眼中的大清法统,那白纸黑字的赫尔备忘录和雅尔塔密约就是最好体现,该卖你时从不手软。

最后,共和国取代民国,极速横扫军阀,作为单一政体的出现在东亚,本来就是武力冲破雅尔塔协定的结果。

user avatar

因为这些人不明白,领土不是靠一个政权就达到当前面积的。

华夏自夏商周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历经几千年的征服和开发,当然也有丧师失地,最终才留下9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请自行往B站观看中国历代疆域变化。

领土扩张是上百代人前仆后继堆了多少人头才搞完的,功劳是大家的,怎么能由一个朝代独吞了?

秦汉唐元明清和本朝,谁都没资格说领土就是靠我打下来的,每个政权都只完成了蛋糕的一部分。

另外,统治统治,既包括统,也包括治。有统无治,就不是真正的统治。视频只是展现了不同时代的疆域面积,不能体现各个时代的控制深度

以我国对南方的统治为例,虽然在秦朝疆域即扩展至南海边,但是汉人向南方迁徙、入侵,驱逐和同化少数民族的过程达两千年之久,不是你领土划到哪里就自动牢牢控制住的。

你看三国地图,吴蜀加起来似乎面积很大,但南方大片地区汉人很少,实际控制人口被中原的魏国完爆。自五胡乱华,晋室南渡开始,汉人南迁开始增加。隋修大运河,进一步加强了它和随后的王朝对南方的控制。到两宋时期,广州和泉州已经成为相当繁荣的城市。明清两朝对西南地区又持续改土归流。直到共和国建立,50年代大剿匪结束,才完全、彻底地把华中和西南所有犄角旮旯的地方全部严密地控制在中央政权之下。

所以无论是领土征服还是实际控制,馒头都是历朝历代慢慢吃饱的,说领土是某一个朝代奠定的,那是不对滴!中国领土算十个馒头,一个朝代撑死也就吃一个,所以说现在的领土只是清朝功劳自然是错的。就算天天黑的蒋介石,南海地图开疆,二战结束收回台湾,也是有功劳的。

清朝对我国领土的贡献在于:进一步增加对西藏的统治深度,增加了对东北的统治深度,首次将台湾纳入中国版图,首次对西沙群岛宣示主权,自唐朝后首次控制新疆,对外蒙古实施统治并在近代实际发挥了缓冲的作用。

当然,我国领土的最终确立标志,是二战的军事结果和随之而来的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不能说是清朝留给你就是你的。但是如果没有从先商到民国这几千年打好的基础,你拿二里头文化的地盘向美英苏宣称雄鸡领土,跟冈比亚叫嚣吞美灭苏有啥区别?

关于清朝晚年被列强打击后的领土丧失,要分两面看。一方面,由于列强的侵略,清朝丧失了外西北、外东北、库页岛、外蒙古等大片领土。但是,清朝同时也进入了近代国际法主张的主权体系之下,清灭亡时,对全国已无实际控制力,放到以前任何朝代已经崩了,但在近代主权体系下,法理是很重要,虽然法理是可以靠实力改变的,但是在近代,领土变更的成本明显比古代提高了,不是说改就改的,近代国际法体系同样也保护了清朝崩溃时它无法控制的领土仍然以法理的形式留存。

有人说对于成心侵略的暴徒,法理没有半点用处,这不过是毛没长齐的中二少年刚刚接触了点社会的阴暗,就以为规则都只是纸面玩意而没有实际作用了。以看山是山的三层境界为喻,明明自己的思想只停留在第一层,才刚望见第二层的影子,就以为看尽了奥秘,觉得第三层不存在了。

user avatar

因为中国常年在联合国以“自古以来”为理由主张某些主权,所以某些国家就经常拿些宋明朝等地图来怼,

那地图上许多行政区是不属于现在政府的。

“你说的自古以来,那请你们尊重历史”

说到MG的时候,中方掏出清朝地图,对方掏出宋朝地图,

说到XJ的时候,中方掏出汉唐地图,对方掏出宋明地图,

中方忍无可忍,掏出元朝地图,他们就大骂当年黄祸丧心病狂。

这都是开会的保留节目,反正大家打嘴皮子,没事恶心一下对方而已,吵吵又能怎么滴,又不少块肉,归根结底还是看拳头。

前朝有些功劳,其实也没啥作用,你说清朝人家就转进宋朝,就是吵架的时候多点台词,

就算没词,随便找个地图不就是了,南海某岛不就从渔民家里翻出来一张么。

实在找不到,就看着干笑也成。

“咋地,不服来打我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