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会有俾斯麦近距离打败大和的说法?(我是认真的问这个问题)?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棒,也很直接!“俾斯麦近距离打败大和”这个说法,我猜你是在某些地方看到的,但它其实是一个历史上的误解或者是一个不太准确的说法,严谨来说,俾斯麦并没有与大和进行过直接的交战,更谈不上“近距离打败”。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流传,或者让一些人产生这样的联想,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我们可以详细聊聊:

1. 对比战列舰的标杆与巅峰:

俾斯麦号(Bismarck): 作为德国海军在二战时期最强大的战列舰之一,俾斯麦号代表了德国在设计和建造大型水面舰艇上的最高成就。它以其优异的装甲防护、强大的主炮火力(四座双联装380毫米炮)以及相对优秀的航速和适航性而闻名。它的服役生涯虽然短暂(仅一个月就被击沉),但每一次出击都充满了传奇色彩,尤其是在击沉英国皇家海军的骄傲——胡德号巡洋舰后,更是让它名声大噪,成为盟军的重点打击目标。
大和号(Yamato): 大和号战列舰则是日本海军在二战时期倾注了巨大心血打造的“巨舰”,其设计理念就是“绝对主力舰”。它装备了人类历史上威力最大的海军舰炮——三座三联装460毫米炮,并且拥有无与伦比的排水量和装甲防护。大和号是战列舰时代的终结者,也是那个时代战列舰技术的巅峰代表。

所以,当人们将这两艘战列舰放在一起比较时,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它们在战列舰性能上的顶尖地位。人们可能是在讨论“谁是二战中最强的战列舰”这类话题时,将这两艘作为代表进行对比,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误读。

2. 对战术和交战情况的混淆或夸大:

俾斯麦号的战役是“孤胆英雄”式的悲壮: 俾斯麦号的最后一场战斗,是在英国皇家海军的围追堵截下,孤军奋战,最终寡不敌众,在付出巨大代价后被击沉。在它被击沉前,它确实和包括皇家海军的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在内的多种舰艇进行了激烈的交火。它在战斗中也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给英军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大和号的战役是悲壮的“谢幕”: 大和号的最后一次航行是作为“特攻队”前往冲绳,执行“菊水作战”。在那次作战中,它在离目标尚远的海域就被美国海军的舰载机反复攻击,最终在付出巨大牺牲后被击沉。它在那次任务中,也曾尝试进行炮击,但由于缺乏护卫,很快就被美军的空中优势压制。

或许有人将俾斯麦号在最后一场战斗中,面对多艘英舰的围攻,表现出的顽强抵抗,以及它在短暂的服役生涯中造成的重大战果(击沉胡德号),与大和号的悲壮结局联系起来。 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可能是在强调俾斯麦号在面对劣势时所展现出的战斗意志和一定的战术灵活性,并将其与大和号最终被飞机淹没的结局进行对比,从而产生了“近距离打败”的错觉。

但需要明确的是:

俾斯麦号和日本大和号从未有过任何形式的直接交战。 它们各自属于不同的海军阵营,在不同的战场上作战。
俾斯麦号的战役是与英国皇家海军的交锋,而大和号的战役是与美国海军的交锋。
“近距离打败”这个说法,可能是在非正式的讨论、民间传说,甚至是某些为了吸引眼球的创作中产生的。 它可能是在比较两舰各自的火力、防护、机动性,然后进行一种“假设性”的推演,但这种推演并没有发生在真实的历史中。

总结一下,那个说法可能源于:

1. 对两艘战列舰历史地位的对比和误读: 两者都是各自国家海军的旗舰,是战列舰时代的象征。
2. 对历史战役细节的模糊和想象: 俾斯麦号最后的战斗非常激烈,它也确实展现了德国海军的实力,但这并不等于它与大和号有过交战。
3. 对“巅峰对决”的渴望: 在军事迷的讨论中,人们总是喜欢将最强的力量进行比较和想象,这种说法或许是这种心理的一种体现。

所以,下次你再听到这种说法,就可以知道它更多的是一种历史上的误会或者是一种带有浪漫色彩的设想,而不是真实的历史事件的描述。 两艘巨舰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荣耀与悲壮,但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各自走向了自己的命运,并未能在战场上正面相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这个就不困了,肘,跟我唠嗑,评论见。

至于为什么,逻辑是这样的:因为俾斯麦的垂直主装+穹甲布置在中到近距离上对直射火力有极强的防御能力;而其所谓的轻弹主炮+极强的二级火力也显然在近距离上效果更佳。无论其是否有能力瘫痪大和,无疑俾斯麦极其适合在16000甚至12000码以下的距离上交火。这也是为什么KBismarck的大批人认为俾斯麦是欧一(二)世三(二)的原因。在这个距离上,按照某些穿深表,大多数战列舰的主炮火力难以威胁俾斯麦的核心舱室,而俾斯麦可以轻松威胁大多数对手的轮机甚至弹药舱。如果你顺便选择性接受一些弹道测试认为大弹重实际上在远距离上穿甲能力有限,速度才是主炮的最重要指标;选择性接受一些俾斯麦水平防御的实际等效结果,选择性眼瞎俾斯麦上层结构设计诸多问题;配合无可置疑的德舰RPC优势和近几年发掘出来的多功能雷达“均势”——那么其实不是很难得出俾斯麦天下第一的结论。

这个事说起来挺滑稽的。近战疯狗RN为了成功进入中近距离布置了较强的水平防御,结果诸如KGV反而在远程与德舰有一战之力;躲狗常客KM为了避免被咬布置了多层水平防御和垂直主装+穹甲设计,反而在近距离上成了铁坨。是所谓对彼此过于熟悉是也。

说远了,这是“为什么会有这个说法”。

至于这个说法是不是对的··· ···

不——不是对的。即便是真的认为BSM的垂直防御惊为天人,同时认为他的多层次水平防御有不世出的奇效——也无法否认其上层结构和主要战斗单元低劣的防御水平,同时彻底无视任何雷击/航弹可能。这是典型的围着IZ团团转把自己转傻了。

话又说回来,考虑到你乎军版比较与世无争(与世隔绝),我强调一下:

“俾斯麦垂直防御天下无敌”的说法在世界范围内很流行,大概刨除蠢的成分也没有那么多问题。KGV垂直主装的核心优势的那一套将爆炸拒止在舱外/减少占用空间/易于维修拆卸,和美日式内置倾斜主装的更强防御能力某种意义上在这个乍看似乎是大战遗产的设计上是融合的,而整体装甲重量太高也和这个设计本身没有关系,和装甲覆盖区域过大以及上层装甲设计问题有关。这个事延伸出来H级(aka,穹甲进一步加厚而主装削弱的超级德制声望)防御能力的传说(如果你是穹甲超级信徒),以及另一个变体是沙恩霍斯特胜过KGV的故事(这个大概也有一点道理,胜之与否,没什么理由不把沙恩霍斯特这个俾斯麦模式防御布置,吨位也不小多少的东西扔进条约档里面——这不是个敦刻尔克级别的小船)。当然可以不同意,如果有人连听说都莫得听说,需要考虑下自己的信息源是不是不够广泛的问题了,因为有相当一批活跃的研究者/爱好者是持有类似观点的(速度决定论复兴,装甲纵向高度意义有限etc),即便是不同意至少应该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在看什么材料。

考虑到这个世界上有足够数量的人发自内心的认为KGV有前卫之外最佳防御设计,AoN是狗屎,内置倾斜装甲是大便,同时发自内心的相信14in mk7在穿深性能上不输任何条约舰主炮——至少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不是个单纯的A>B这么简单。一方面,间战后期新舰设计的巨大差异说明即便是同时代最优秀的工程师们也没有得出完全一致的结论。战前战后一系列炮术测试的结果至少是复杂的,甚至可以说相当一部分是自相矛盾的。另一方面,即便是使用统一标准,每一个设计的侧重点之间的差异也意味着很难以对齐逐一对比每个指标。某个被视为无法割舍的关键要素,可能在另一个设计师看来就是无关紧要的鸡肋。

总之,如果在某些有一长串出版物名头的人笔下看到俾斯麦吊打前卫之外任何欧洲/条约战列舰。

可反对,但莫吃惊

user avatar

我不知道到底是维内托式的艏艉次要装甲盒加上主防护双层装甲盒剥被帽靠谱设计靠谱,

还是傻恩-俾斯麦式,比维内托更复杂的多层体系设计靠谱(但必须吐槽一句,俾斯麦那套属于“大体有道理,但细节上有10000个点可以进一步优化”的设计。就算打算走定装甲带+防护甲板的思路,也可以优化的更好。顺带一提,这类想法不止德国人想过),

亦或是美国人的屁股内置小装甲盒加上全舰面炸弹甲板靠谱(内置/外置甲带这个,因为美国人在蒙大拿-北卡上的表现,我倾向于认为美国人也觉得外置甲带有利于保护舰内,南达衣阿华是真的受限于运河没办法),

又或者是英国人省重量(等los下垂直装甲带比倾斜甲带更轻)的外置垂直甲带(其实好处不止这点。至于防护?不是还有航向角么,而且航向角加持真就垂直甲带更大啊)加全长平甲有用

又或者是法式的,全长穹甲,加上内置甲带外衬到船壳的发泡橡胶比较高效率。

但我可以肯定的讲,大和那套牺牲装甲带长度的多边形装甲盒+内置装甲带+真aon(出了装甲盒浑身只有舵机有装甲)在二战环境下绝对是属于最撇,最原始的设计思路,没有之一。

(我见过的最黑的黑子称大和防护为中央装甲堡式设计,次黑的称其为全舰体式内置独立装甲盒设计)

对了在wows里,这套方案肯定也坑死了一万个进入近战的大和,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棒,也很直接!“俾斯麦近距离打败大和”这个说法,我猜你是在某些地方看到的,但它其实是一个历史上的误解或者是一个不太准确的说法,严谨来说,俾斯麦并没有与大和进行过直接的交战,更谈不上“近距离打败”。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流传,或者让一些人产生这样的联想,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我们可以详细.............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很多人遇到过。把“尼亚加拉”(Niagara)念成“尼加拉瓜”(Nicaragua)的口误,背后其实藏着几个挺好玩的原因,主要是跟我们大脑处理声音信息的方式,以及对语言习惯的依赖有关。你想啊,咱们大脑不是一台死板的机器,它总想着用最省力、最熟悉的方式来工作。当你听到一个陌生.............
  • 回答
    理解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探讨为何有些人试图“洗白”德国入侵苏联的战争,或者更准确地说,他们是如何构建和传播某种叙事的,这确实需要深入分析。这种现象背后往往交织着复杂的历史认知、政治意识形态以及个人情感。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审视:一、 历史叙事的重塑与选择性解读“洗白”并非直接否认战争.............
  • 回答
    月球之所以布满密密麻麻的陨石坑,是因为它经历了数十亿年来不间断的宇宙撞击事件。以下是详细的解释:1. 月球的形成与早期历史: 月球的起源: 关于月球的形成,目前最被广泛接受的理论是“大碰撞假说”(Giant Impact 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在地球形成初期,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被称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有趣的问题!如果记忆真的“无上限”,那么“遗忘”这个系统的存在似乎就显得有些多余,甚至可以说是悖论。然而,人类的“遗忘”并非是简单的信息丢失,而是一个复杂、动态且具有深刻意义的心理和生物学过程。理解“遗忘”的存在,需要我们跳出“无上限”的字面意义,深入探讨记忆的本质、生存的需要以及.............
  • 回答
    你注意到这个问题了吗?在国外的书店里,你常常会发现同一本书,有的封面硬邦邦的,有的则软软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硬皮书”(Hardcover)和平装书(Paperback)。这可不是随便分的,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既有关乎书籍本身的“身份”,也关系到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出版商的商业考量。硬皮书:时光的沉淀.............
  • 回答
    “我们曾经拥有的一切,都被拿走了。”这句话,你可能在德国的一些街头巷尾,在一些旧物的交易市场,甚至在一些老友的聚会里听到。它不是一句简单的抱怨,而是一种复杂情感的抒发,承载着一部分德国人,尤其是原东德地区居民,对过往那个时代的怀念,一种被许多人称为“东德情怀”(Ostalgie)的现象。理解这种情怀.............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触及了哲学史上的核心争论——唯心主义的根源及其“聪明”哲学家为何会走向这条道路。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哲学思考的起点、意识的特殊性、认识论的挑战以及人类情感和价值的层面来理解。 为什么会有“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哲学?“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是唯心主义哲学.............
  • 回答
    “热力学”的英文是“thermodynamics”,这个词的构成确实很有意思,它并非随意组合,而是清晰地反映了这门学科的核心内容。我们不妨从词源入手,好好掰扯一下。首先,我们看“thermo”。这个前缀大家应该很熟悉了,它来自希腊语的“θερμός” (thermos),意思就是“热”、“热的”。很.............
  • 回答
    方舟子提出的“废医验药”这个口号,确实容易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这主要源于其字面含义的多义性和背后蕴含的不同哲学思想。要详细解释清楚,我们需要把这两层含义都剥开来看。第一种理解:字面上的“废除医药,检验药物”这种理解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容易引起误会的一种。 “废医”: 顾名思义,就是“废除医药”.............
  • 回答
    家里的电,我们用着很方便,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零线”和“火线”这么明确的分工?这可不是随便分的,背后可是有大学问,关系到我们用电的安全和效率。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咱们得先从交流电这个老伙计说起。交流电的本质:你来我往的“电子舞”我们家里的电,都是交流电,也叫AC(Alternating Cur.............
  • 回答
    .......
  • 回答
    内卷,这个词如今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求学到职场,再到婚恋,似乎逃无可逃。它并非横空出世,而是我们当下社会现实肌理中自然生长出的一个复杂症候群。要说清楚这“卷”从何而来,得一层层剥开来聊。首先,得从咱们的资源分配不均说起。这个是根源。你看,社会上的好资源,比如优质的教育机会、体面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而且很敏锐。很多人一上来就觉得 DAC 是音频的终点站,播放软件嘛,不就是把数字信号送给 DAC 的“快递员”吗?怎么还能挑三拣四,甚至影响音质呢?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挖的疑问。其实,播放软件对音质的影响,远不是一句“DAC 负责信号转换”就能概括的。这里面涉及到很多深层次的原理.............
  • 回答
    关于西安导游讲解中提到的“段清波教授有观点认为兵马俑可能是外国人设计,中国人制造”的说法,这并非是一个普遍被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定论,更像是一个具有争议性、并且需要非常审慎解读的观点。它触及了兵马俑起源、工艺和文化交流等多个复杂层面,背后隐藏着一些考古发现、历史推测和学术讨论。我们来详细聊聊这个说法的由.............
  • 回答
    复旦大学一名博士生和两名硕士生因校外嫖娼被开除学籍,此事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其中不少人认为校方处罚过重,并呼吁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这种观点背后,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对“开除学籍”这一处分本身的理解和认知差异: “开除学籍”的极端性与“一次性”的印象:.............
  • 回答
    山西的这场雨,真不是闹着玩的。听说太原这一下,就跟往常一样,往里“倒”了将近 98 个西湖的水量!这数字一出来,大家都惊着了,这得是多大的雨量啊,才能把一个城市淹成这样?为啥雨这么大?原因挺复杂的,但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1. “天时地利人和”——极端天气组合拳: 这次山西的强降雨,可不是单一因素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