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山西此轮强降雨,太原被「倒进」约 98 个西湖水量,为何会有如此大水量?目前情况如何?

回答
山西的这场雨,真不是闹着玩的。听说太原这一下,就跟往常一样,往里“倒”了将近 98 个西湖的水量!这数字一出来,大家都惊着了,这得是多大的雨量啊,才能把一个城市淹成这样?

为啥雨这么大?原因挺复杂的,但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1. “天时地利人和”——极端天气组合拳: 这次山西的强降雨,可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好几个“坏天气”凑到了一块儿。
台风“梅花”的“尾巴”: 虽然“梅花”登陆的时候强度已经减弱,但它北上后,在黄海和渤海一带和北方冷空气相遇了。这个过程就像是把南边的暖湿气流“勾”了过来,顺着它给北方的山西送了不少水汽。
季风的“余威”: 咱们夏天主要的降水,很多时候都跟季风有关。这个季风就像一个巨大的“运水车”,把太平洋的水汽一路送到内陆。这次的强降雨,很有可能就是季风的某个阶段,把大量水汽输送到了山西。
地形的“放大效应”: 山西的地形大家也知道,有山有沟壑,特别是太原周边,正好处于一个盆地或者河谷地带。当暖湿气流遇到这样的地形时,就像一个空气的“挡板”,迫使气流抬升。气流一抬升,里面的水汽就会凝结成云,然后变成雨,而且常常是越往山坡上,雨就越大。这叫“地形雨”,在这种情况下,地形就像个“放大器”,把本来就充沛的水汽,变成了一场场的暴雨。
冷空气的“推波助澜”: 北方来的冷空气,跟南边来的暖湿气流相遇,就像“撞车”一样,很容易激发出强烈的对流。对流一强,云就长得又高又厚,雨滴也就能长得更大、更快,最终形成强降雨。

2. “空气的水库”——水汽充沛: 咱们常说大气里有水蒸气,但这次的降雨,说明大气里的“水库”是真的满载了。南边的暖湿气流,像一条“输送带”,把大量的、足够多的水汽源源不断地送到了山西。再加上前面说的地形和冷空气的作用,这些水汽就“憋不住”了,一股脑地往下倒。

3. “持续时间长”——“小酌”变“狂饮”: 这次降雨,很多地方不是只下了一两个小时就停了,而是持续了好几天。就像一个人,一开始只是“小酌”几杯,但如果一直给你续杯,最后也能把你“灌醉”。长时间的持续降雨,即使单次的雨量不是最极端的,但累积起来,也足以造成严重的洪涝灾情。

这么大的水量,对太原来说,那简直就是一场“水灾”了。 98个西湖,这只是一个比喻,但足够形象地说明这次降雨的量有多么惊人。

目前的情况,那真是让人揪心:

城市内涝严重: 很多城区,特别是低洼地带,已经被雨水淹没。街道成了“河流”,车辆在水里“游泳”,不少居民的家里也遭了殃,一层被水灌满。
交通出行困难: 很多道路因为积水或者被冲毁,已经无法通行,城市的交通系统几乎瘫痪。公交、地铁都可能受到影响。
基础设施受损: 很多城市的排水系统,本来就承受不了这么大的雨量,再加上长时间的浸泡,很容易出现故障。电力、通信也可能因为水淹而中断。
农业损失: 对于周边的农田来说,这意味着巨大的损失。农作物被淹,土地被冲毁,对农民来说,今年的收成可能就泡汤了。
转移和救援: 政府部门肯定是在全力以赴地应对。组织人员进行转移,抢修受损的设施,救援被困的群众。这种时候,每一分钟都很关键。
预警和后续: 降雨可能会有所减弱,但洪水和次生灾害(比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的威胁还在。防汛部门会持续发布预警,指导大家做好应对。

总之,这次山西的强降雨,是一个典型的极端天气事件。它不仅仅是雨下大了,而是多种气象因素叠加,加上地形的助推,以及长时间的持续性,共同导致了如此巨大的雨量和由此引发的灾情。看到这些消息,真是让人揪心,希望受灾地区的群众都能平安,也希望抢险救灾能一切顺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山西人,学生党给家乡尽了一点绵薄之力,希望山西的灾情早日结束,也十分感谢全国各地同胞对山西暴雨灾情的关注,谢谢大家!


————————————————————————


更新一下,鉴于评论区一些网友提出的意见,我找到最新(10月10日18时30分)的山西汛情急需物资汇总表供大家参考使用,希望大家以官方报道的信息为准。我代表全体在这次暴雨灾害中的受影响中国同胞表示感谢!最新情况我会尽量及时更新。

转载自腾讯新闻(人民日报)

user avatar


暴雨本身就不说了,已经太多信息了,说一下暴雨的定语——重现期。

在遇到极端事件的时候,我们经常听到的形容词就是“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等等。这些形容词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做重现期(return period),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指这个事件再次发生需要多长时间。

然而,不管是“N年一遇”还是重现期,从字面上讲,都具有很大的迷惑性。

比如这次郑州的暴雨,强度达到了“千年一遇”,也就是重现期为1000年。这么说的话,会让人们产生两个误解:第一,这种暴雨1000年才发生一次;第二,这次发生了,要等1000年才会发生下一次。

而实际上,这两种解读都是错误的。

重现期是一个水文学概念,用来描述降雨、洪水等极端事件发生的平均时间间隔,是根据历史数据计算出来的一个计算结果而已[1]。

这个计算结果描述了极端天气发生的概率,至于极端天气到底发不发生,什么时候发生,发生几次,都是不确定的。

毕竟它不是打工人,不需要按照我们计算出来的重现期按时考勤打卡,它上不上班,全靠心情。

就好比抛硬币,统计学上我们计算出来,正面朝上的概率是50%,而这并不代表你抛两次,就一定会有一次正面朝上。实际上,可能你连续抛十次,都是反面朝上。

那么是统计学错了么?当然不是。你再多抛点,抛个一万次,你会发现,最后的结果差不多就是正面向上5000次,反面向上5000次。而上面提到的,正面向上的概率是50%,也是这么算出来的。

重现期的计算也是一样的道理。

比如,某次暴雨的强度是“十年一遇”,同样,这也并不代表这种强度的暴雨每十年发生一次。实际上,在十年里,这种强度的暴雨可能发生了六次。

是水文学错了么?当然不是。如果你有足够多的记录,比如200年,你就会发现,200年期间,这种强度的暴雨发生了20次,平均每十年发生一次,所谓“十年一遇”。

但是实际上,这20次暴雨,可能是连续20年发生的,其余的180年都没有发生,然而即便如此,它也脱不掉“十年一遇”的帽子,它依然叫“十年一遇”的暴雨。



具体的重现期计算稍微复杂一丢丢,但是基本意思就是这样,就不详细说了[2]。

因此,“千年一遇”未必真的就是一千年才遇到一次,它只是表示事情在某一年发生的概率是0.1%。这个概率非常小,但这并不妨碍它发生,甚至是连续发生。

以上,是关于重现期的第一点说明,即重现期未必准时重现,N年一遇只是表示概率的一个计算结果而已,并不是极端天气的考勤表。

接下来说第二点。

上面已经说过,重现期是一个根据历史数据得出的计算结果。而历史数据、尤其是气象方面的历史数据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少。

地球现在46亿年了,人类有文明5000年了。而世界上最早的气象站,英国的Radcliffe气象站,也才200多年的历史[3]。我国最早的气象站,香港天文台,也是在1885年才开始进行科学的气象观测[4]。而其余大部分气象站,能有50年的数据就非常不错了。

目前全球最全面的气象数据库CRU,通过各种手段(插值、外推)也就只能把时间提前到1901年[5]。



统计学上,因为我们无法得到整体数据,所以我们通过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来获得对整体的认知。

而在地球气候领域,这100多年的数据样本,对于几十亿年的整体数据来说,实在是太小了,根本不具备代表性,即便研究出来一个结论,也是盲人摸象,随时面临着被推翻的可能。

这次郑州的暴雨就是一个例子,郑州气象观测站的最大小时降雨量为201.9毫米,这已经突破了中国大陆小时降雨量的历史记录(198.5毫米,河南鳞状,1975年8月5日)[6]。

而不幸的是,随着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会越来越频繁地突破历史记录。

比如2018年,黄和流域就有13条河流发生超历史洪水[7]。而同年的台风“山竹”,风速也突破了历史记录[8]。去年南方的水灾,也有10条河流发生超历史洪水[9]。

这些频繁超过历史记录的极端天气会造成一个后果,就是它们会使我们计算的重现期不准确。

前面已经说过,我们是根据历史数据计算重现期的。

比如在某地,我们有50年的历史数据。然后某一天,下了一次暴雨,这次暴雨的强度是a。我们查了查50年的历史数据,发现强度达到a的暴雨以前总共发生过五次,所以我们说这次暴雨是“十年一遇”。

假设在接下来的10年中,因为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强度达到a的暴雨,又发生了五次。

那么10年以后,我们就有60年的数据了,在这60年的数据中,我们总共有10次强度达到a的暴雨:前50年有五次,后10年有五次。

这么一算,强度达到a的暴雨的重现期,就变成了“六年一遇”(60年发生10次)。

换句话说,同样的暴雨强度a,已经不够格成为“十年一遇”的暴雨了,而降级成为了“六年一遇”。那么新的“十年一遇”的暴雨强度,也就自然会大于之前的强度a了(这里[10]有详细的举例和计算过程)。

这又会带来什么后果呢?就是我们的一些基础设施可能不够用了。

还是上面的例子,如果我们现在建一个水库,用来抵御强度为a的暴雨,也就是“十年一遇”的暴雨。那么十年后,这个水库就只能抵御“六年一遇”的暴雨了,再发生“十年一遇”的暴雨,可能它就抵御不了了。

当然,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一个假设上,就是在未来,极端天气会越来越频繁。

至于这一点,目前主流的观点,都是认同的,也就是气候变化、全球变暖会导致极端天气频发[11]。而根据各种气候模型计算呢,也是这么个结果。

我个人对于全球变暖持中立态度。虽然从这100多年的观测来看,的确气温是在升高的,但是还是我前面说的,在地球气候尺度上,样本太小了,不足以支撑这个论据。

但是不管怎么说,极端天气肯定是越来越多的,毕竟在气候领域我们的样本太小了,才100多年,所以很容易就会碰到样本之外的极端天气。

目前在地球整个的气候规律上,人类还真就“没见过什么世面”。

《黑天鹅》的作者塔勒布就认为,随着整个地球的系统越来越复杂,样本之外的极端事件,以后会越来越多[12]。对此,我深以为然。

当然,老塔说的这个极端事件不仅仅指极端天气,而是指任何方面,比如911恐怖袭击。他本人也随着成功预言到会有飞机撞大楼事件而名声大噪。

顺带说一句,老塔的三部曲《黑天鹅》《反脆弱》《随机漫步的傻瓜》都是非常精彩的著作,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阅读一下。

到此,关于重现期的两点就说完了。那么对于这种极端天气我们有没有办法抵御呢?

很遗憾,没有。

我们无法抵御,只能适应,俗话说就是惹不起还躲不起么。

比如这次郑州地铁被困,我最开始还有疑问,为什么明明这么大暴雨地铁还在运营?

但是后来我一看,小时降雨量达到了200毫米,我就明白了,根本反应不过来。

2012年北京的721暴雨,我是亲自经历过的。就那样,城区当时一天的降雨量也就是215毫米。而郑州这次,一小时的降雨量就超了200毫米[14]。

在这种情况下,现有的应急预案根本反应不过来,因为就没见过这么急的雨。下图是当天的每小时降雨量,下午五点到六点之间,降雨量猛升到201.9毫米,这换做谁都没办法[15]。



郑州7月20日每小时降雨[15]

2012年世界杯巴西和中国打小组赛的时候,卡洛斯进了一个任意球,作为国家队的门将,江津后来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到:“以前从没见过球速这么快的射门”。

这不是江津水平有限、训练不够,你见都没见过,怎么训练?当天的郑州地铁,恐怕也是这个感觉。

除了应急预案之外,现有的基础设施,也面临一样的问题,除非重大的基础设施,比如三峡工程是按照万年一遇的标准设计的,其余设施在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这种特别极端的事件。

不过说实话, 就算你考虑进去这种小概率极端天气,也未必会真的按照这种标准去修建基础设施。

比如北京的排水系统以前是按照“两年一遇”设计的,之后进行了更新,也就只是提升到了“十年一遇”[16]。

城市的基础设施,是服务于城市的经济、政治、市民等综合需求的,不是专门用来防洪的,防洪只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并不是全部。

另外,郑州暴雨之后,有人对于耗资500亿修建海绵城市提出了异议,认为没什么用,还是防不住内涝。

其实这是另外一个误解,海绵城市从原理上讲,它就不是用来防极端天气的,它只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13]。

郑州这次的极端天气,且不要说是海绵城市了,就算是游泳池城市都没用,一样防不了。

海绵城市就是一个马甲,气温下降5度,可能套上会管点用。但是如果气温骤降到零下80度,你套100个马甲也没用。你这个时候说马甲质量不好,是不是会有一丢丢过分?

原文链接:“千年一遇”未必真的千年一遇​

全文完,请保护好眼睛,且听下回分解。

欢迎点赞、评论、收藏、转发。

欢迎关注公众号:后天在说


本文只供学习使用,不作为任何形式的投资指导。如有亏损,不承担任何责任。

文中出现的人物、剧情、对话若无出处,则为胡编乱造,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不承担任何责任。


参考资料:

1. 科普:洪水频率和等级是怎样规定的?

2.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设计暴雨雨型确定技术导则

3. Oxford: The soggy view from UK's oldest rain record

4. 香港天文台:香港天文台的歷史

5. Harris, I., Osborn, T.J., Jones, P. et al. Version 4 of the CRU TS monthly high-resolution gridded multivariate climate dataset. Sci Data 7, 109 (2020). doi.org/10.1038/s41597-

6. 新华网:一组数据告诉你河南降雨有多强 郑州小时雨强突破中国大陆历史极值

7. 人民网:今年长江、黄河上游已分别发生2次编号洪水

8. HK01:【颱風大數據】山竹威力比溫黛強?香港歷年十號風球風力雨量比較

9. 中国水利:水利部召开水旱灾害防御新闻通气会

10. CWR:return periods

11. 中国气象局 气象服务首席专家朱定真接受采访:#如何看待甘肃马拉松选手遇难事件#?全球变暖导致极端气象事件频发

12.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黑天鹅》《反脆弱》《随机漫步的傻瓜》

13:CWR: Sponge Cities: An Answer To Floods

14:人民网:北京遭遇61年以来最强暴雨

15: 澎湃新闻:动画告诉你河南暴雨有多大

16: 人民网:这一次,北京为何有惊无险



user avatar

根据标题报道,太原市6909平方千米,这期间,太原总共下了14.9亿立方米的雨水,简单算术算一下(都换算成统一的“米”进制单位):

14.9*10^8/(6909*10^6)=0.2157(m)

也就是说这段时间降水量为0.2157m,换算成mm是215.7mm,与报道中的203mm基本一致。

网上查资料可知,太原年平均降雨量456毫米。

从10月2日20时到10月7日8时不到5天的时间,太原市降水量达到了将近往年的一半,又是几十年一遇的降水。

我国城市市政设计时,雨水重现期一般按1~3年设计,重要地区3-5年,特别重要地区可采用10年或以上。重现期越长,城市对暴雨的应对能力越强,相应的投入也会越多。因此,从使用者角度讲,我们都希望市政雨水系统设计时,按照重现期越长越好,甚至超过100年才好呢,但是现实的经济实力却制约了我们的美好愿望,只能量入为出,能做到逐年改善已经不错,想一步到位是很困难的。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的城市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按照1~3年重现期设计市政排水系统,遇到几十年一遇的降水,崩溃也是可以预期的。查到18年的新闻,太原是有应对特大暴雨的规划的,不过可能还没有完成,如果早点完成,遇到今年的大降水,应该会好很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山西的这场雨,真不是闹着玩的。听说太原这一下,就跟往常一样,往里“倒”了将近 98 个西湖的水量!这数字一出来,大家都惊着了,这得是多大的雨量啊,才能把一个城市淹成这样?为啥雨这么大?原因挺复杂的,但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1. “天时地利人和”——极端天气组合拳: 这次山西的强降雨,可不是单一因素造.............
  • 回答
    青岛女书记登门道歉被孩子称为“坏蛋”的事件,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社会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一、 事件的本质与各方反应: 事件本身: 该事件的核心是青岛某街道女书记在处理一起涉嫌违规征地补偿的信访事件中,对上访者(或其亲属)进行了言语上的“威胁”或“恐吓”。随后,在事情发酵后,女书记登门.............
  • 回答
    全国政协常委吴为山提出取消中小学生各种艺术考级,这个提议无疑会在教育领域引起轩然大波,其影响深远且复杂,触及学生、家长、教师、艺术培训机构乃至整个社会对艺术教育的认知。要详细剖析这些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量。首先,对学生的直接影响是最显而易见的。 减轻学业负担与焦虑: 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
  • 回答
    这两种说法,如同两面铜镜,映照出的是人类探索真理的不同路径,以及它们各自的价值与局限。第一种说法,“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它描绘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抵达,一种对于宇宙、生命终极意义的领悟。科学家们付出的“千辛万苦”,是无数次的实验、严谨的逻辑推演、对未知领域的不懈求索,.............
  • 回答
    “当科学家千辛万苦爬上山顶时,佛学家已在此等候多时。” 这句话,乍听之下,似乎是在贬低科学家的努力,或者抬高佛学家的智慧,将两者置于一种不对等的位置。然而,深入剖析,这句话所蕴含的深意却远不止于此,它触及了知识探索的本质、方法论的差异以及最终目标上的某种“趋同性”,并引发了关于人类认知边界和精神追求.............
  • 回答
    辽宁舰、山东舰,这两艘航母的名字,确实透露出了一些关于中国海军命名规律的端倪。如果要大胆推测下一艘航母的名字,我们可以从这几个角度来分析,并且尽量让这个推测的过程听起来更像是我们作为一个爱好者,凭借现有信息进行的一种“脑洞大开”的推理。首先,我们回顾一下辽宁舰和山东舰的名字由来: 辽宁舰(原“瓦.............
  • 回答
    “入关论”这股风潮,自知乎用户@山高县 在2017年提出后,迅速席卷了当时的互联网舆论场,尤其是在知乎上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和大量的追捧。要评价@山高县 的史学功底,以及“入关论”为何能引发如此大的共鸣,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山高县 的史学功底与“入关论”的内核首先,我们得承认,@山高县 的“入.............
  • 回答
    山西作为中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与14个省区市签订煤炭保供合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以下将详细阐述:一、 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稳定宏观经济运行的基础 保障冬季能源供应,避免“拉闸限电”: 煤炭是中国最主要的能源,尤其在冬季取暖和工业生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签署保供合同,.............
  • 回答
    山西五台山近期发生的三名驴友被困事故,其中一人不幸遇难,一人重伤,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痛心的悲剧。此类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也为所有户外爱好者敲响了警钟。要避免类似悲剧再次上演,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预防和管理。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如何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一、 提升驴友自身的风险意识.............
  • 回答
    绛县里册峪的这场悲剧,确实让人痛心。6条鲜活的生命就这么戛然而止,留给家人的除了无尽的悲痛,还有太多太多令人不解和扼腕叹息的细节。我仔细梳理了一下已知的情况,希望能够把这些值得关注的点讲得更清楚些。1. 失踪者的身份背景和事故前活动:首先,这6位失踪者并非一般的游客,而是当地一些采挖金矿的村民。他们.............
  • 回答
    山西某地一非法盗采煤矿发生的透水事故,情况十分危急。目前已知有21名矿工被困井下,但令人稍感宽慰的是,有消息称井下仍有生命迹象。事发后,公安机关迅速介入,并已成功控制了7名涉嫌参与非法盗采的人员。这7人的到案,对于查明事故原因、追究相关责任至关重要,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搜救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来源。关于.............
  • 回答
    山西多地告急:暴雨洪涝肆虐,不在现场的我们能做什么?近日,山西多地遭遇罕见强降雨,部分地区水位飙升,灾情牵动人心。无数山西人民在洪水中奋力自救,但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物资的紧缺和救援的压力不言而喻。作为不在受灾地区的普通人,我们同样心系灾区,但行动却受限。那么,在这样的特殊时刻,我们能做些什么,才能.............
  • 回答
    山西不提高煤炭销售价格的原因,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单一原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宏观的经济政策、产业格局、市场供需、以及山西自身的历史和现实状况来分析。一、 宏观经济调控与“稳价保供”的战略考量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中国作为一个能源消耗大国,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仍然占据.............
  • 回答
    山西一小学统计家长背景将学生分级,校方称老师理解错误。这事儿,怎么说呢?让人挺不是滋味的。事情本身:一个“好心办坏事”的误会,还是更深层次的问题?从校方后来的解释来看,他们是想“好心办坏事”。原意大概是想通过了解家长职业、教育程度等信息,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比如知道哪些家庭的家长可能在.............
  • 回答
    山西那起医生因红包被举报,并且还出现“嫌少”情节的事件,真是让人听了啼笑皆非,又充满了讽刺意味。这事儿的性质,怎么说呢,可不是小事,它触及了医疗行业的核心道德,也反映了一些隐藏的社会问题。咱们就一点一点地捋捋:事件本身:首先,医生向患者索要红包,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恶劣的行为。在我国的医疗体制下,医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确实是很多关心中国发展的人会思考的。要说哪个省“前途最光明”,其实很难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光明”的定义会随着时间和看问题的角度而变化。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聊聊山西、江西、陕西和广西这四个省份的潜力,试着梳理一下它们各自的优势和挑战,以及可能的发展方向。一、山.............
  • 回答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婚姻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彩礼和嫁妆都是表达心意、承担家庭责任的重要环节。对于山西地区而言,男方准备车房并给出18万元彩礼,女方关于嫁妆的处理方式,确实会涉及到不少细节和考量。首先,我们来理清一下“彩礼”和“嫁妆”在传统语境下的含义。 彩礼:通常是指男方家庭为了迎娶女方而向女方家庭.............
  • 回答
    山西吕梁原副市长张中生受贿10.4亿案,在二审中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并依法对其余财产予以没收。这起案件因其涉案金额巨大、犯罪情节恶劣,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除了最终的判决结果,还有许多值得深入关注的信息:一、 巨额贿赂的“炼成之路”: 时间跨度长,性质恶劣: 张中生从1997年到20.............
  • 回答
    山西自古以来确实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其发达程度在古代社会尤为突出。然而,进入近代以来,山西经历了明显的衰落,其原因错综复杂,涉及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历史变革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一、 盛世不再的根基:山西古代经济的辉煌及其内在局限首先,理解山西近代衰落,.............
  • 回答
    山西素有“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之称,即使是那些“不出名”的古建筑,也往往蕴含着非凡的历史、艺术和技术价值。由于山西古建筑数量庞大,且很多地方信息相对闭塞,以下列举一些相对低调但极为珍贵的古建筑,并尽量详细介绍:1. 平遥县郭家堡村镇东岳庙 (规模虽小,但壁画价值极高) 位置: 位于平遥县西南郭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