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当科学家千辛万苦爬上山顶时,佛学家已在此等候多时」这句话?

回答
“当科学家千辛万苦爬上山顶时,佛学家已在此等候多时。” 这句话,乍听之下,似乎是在贬低科学家的努力,或者抬高佛学家的智慧,将两者置于一种不对等的位置。然而,深入剖析,这句话所蕴含的深意却远不止于此,它触及了知识探索的本质、方法论的差异以及最终目标上的某种“趋同性”,并引发了关于人类认知边界和精神追求的深刻思考。

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评价这句话:

1. 方法论的对比与讽刺:

科学家的“爬山”: 科学的探索往往是艰辛、漫长且充满试错的过程。科学家们需要通过严谨的实验、复杂的计算、无数次的观察和验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逼近真相,去解开自然的奥秘。这种“爬山”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科学研究的循序渐进、积累和实证的特点。它需要巨大的精力和耐心,有时候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例如早期的科学先驱)。
佛学家的“等候”: 佛学家的“等候”则暗示了一种不同的探索方式。佛学通常依赖于内观、禅定、冥想、对经典的研习以及对智慧的启迪。这种方式更侧重于精神层面的体悟和开悟,而非外在世界的物理探索。如果说科学是“向外求”,那么佛学某种程度上是“向内观”。“等候”也可能意味着佛学家通过长期的修行和顿悟,已经触及了某种普遍性的真理,或者说,他们已经理解了“山顶”的本质是什么,而科学家还在摸索如何到达。
讽刺的意味: 这句话的讽刺之处在于,科学家们付出了巨大的物质和精力成本,经历了重重困难才抵达他们所设定的目标,而佛学家似乎轻而易举地就站在了那里。这种对比,可能是在暗示:
科学探索的局限性: 科学可以解释“怎么做”,但对于“为什么存在”、“生命的意义”等终极问题,可能显得力不从心。科学的“山顶”可能只是某个特定领域知识的顶峰,而非人类存在的终极答案。
佛学智慧的普适性: 佛学所追求的“山顶”可能是指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洞悉,对烦恼的解脱,一种超越个体局限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的达成,可能不完全依赖于物质世界的实证,而是通过内在的修行来实现。
不同路径的价值: 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对不同认知路径的评价。科学的路径是具体的、可验证的,但可能效率不高;佛学的路径是抽象的、个人化的,但可能更直接地触及核心。

2. 关于“山顶”的定义与理解:

这句话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山顶”的含义。

“山顶”作为科学的终极目标: 如果“山顶”指的是科学研究的某个前沿领域,比如宇宙的起源、意识的本质等,那么科学家千辛万苦爬上去是符合逻辑的。但佛学家在此等候,就显得有些突兀,除非佛学也提供了一种解释这些问题的视角。
“山顶”作为人类认知的终极层面: 更普遍的理解是,“山顶”代表了人类对宇宙、人生终极意义的理解,一种超越日常经验的智慧和境界。从这个角度看,这句话就更有解读空间了:
佛学对终极问题的洞见: 佛教的核心教义,如因果、轮回、涅槃、空性等,试图解释宇宙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佛陀(或伟大的佛学家)通过证悟,可能已经洞悉了许多科学家还在探索的终极真理的“框架”或“本质”。例如,关于物质的构成(万物皆空与粒子物理的叠加态的某种相似性),关于意识的本质(唯识宗的探索与神经科学的碰撞),关于人类苦难的根源(业力与心理学,以及对非理性行为的解释)。
科学与佛学在“悟”上的共通: 科学的突破性进展,往往伴随着灵感的闪现,一种“顿悟”的时刻。比如阿基米德在浴缸里发现浮力定律,牛顿被苹果砸到脑袋后思考万有引力。这些瞬间,与佛学中的“开悟”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对事物本质的突然洞察。如果科学家通过大量的数据和实验,最终导向的是对某个普遍规律的认识,那么佛学家可能通过内观,直接把握了这种普遍规律的“精神”层面。

3. 警示与反思:

这句话也带有一定的警示和反思意义:

不要只追求“知道”,更要追求“明白”: 科学让我们知道“如何运作”,但佛学可能让我们明白“为何如此”、“如何安顿”。单纯的知识累积,如果不能带来内心的平静和智慧,那么攀登得再高也可能只是“知道”了更多的外部信息,而没有触及存在的本质。
警惕科学的傲慢: 科学的成功有时会带来一种“唯科学论”的倾向,认为只有科学才能解释一切,而忽视了人类精神层面的需求和探索。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对这种傲慢的一种温和的提醒。
不同知识体系的互补: 也许这句话并非要否定科学的价值,而是提示我们,在追求外部世界知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内在世界的探索。科学和佛学,或许可以在更高层面上形成互补,共同构筑人类对真理的理解。例如,科学可以解释疾病的生理过程,而佛学(如禅修)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痛苦。

4. 对“等待”的解读:

“等候”这个词可以有很多种理解:

先知先觉: 佛学家可能因为其修行方式,更早地触及了某些关于人类存在和意识的“真相”,而这些真相恰恰是科学家们通过漫长探索最终想要理解的。
早已知晓其存在性: 佛学家可能已经了解了“山顶”的存在,并且知道到达山顶的路如何,甚至知道山顶上有什么,只是在等着那些通过自己方式抵达的人,去分享这份认知。
一种境界: “等候”也可能象征着一种更深层次的智慧,即一旦达到了某个境界,对于其他探索者的努力,已经能够以一种更超然、更具包容性的态度来看待。

总而言之,这句话的评价可以概括为:

是一种对科学探索艰辛与方法的生动描绘,并与佛学独特探索方式形成对比。
可能蕴含着对科学局限性以及人类对终极意义追求的思考。
暗示了佛学智慧在某些层面可能比科学探索更早地触及了人类存在的本质,或者说,佛学和科学在探索真理的不同路径上,可能在某些“终点”或“境界”上产生交集。
带有对人类认知方式的反思,提醒我们既要追求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也要关注智慧与内心的安顿。
它并非是简单地贬低科学或抬高佛学,而更像是一种辩证的、富有哲理的启发,鼓励人们以更开阔的视野看待知识与生命的探索。

当然,这句话也可能仅仅是一种带有文学色彩的隐喻,或者是一种特定视角的解读。如何评价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者自身的知识背景、价值取向以及对这句话背后所指向的“山顶”的理解。但无论如何,它都能引发我们对于知识、真理和人生意义的深入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科学家:我发现了细菌。

佛学家:这不就是佛经里说的“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吗?

科学家:光其实没有颜色。

佛学家:这不就是佛经里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吗?

科学家:物质由粒子构成。

佛学家:这不就是佛经里说的“一花一世界”吗?

因为神棍们说一些笼统、表意暧昧、似是而非的话,然后到处碰瓷。在他们眼中,他们的箴言都是深刻得超出语言甚至超出思维的,而所有的科学和社会研究者不过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解释他们的话。


2021.7.27补充说明:

这里面所说的“佛学家”,是基于问题中的语境,也就是,所指范围为“自认被科学家仰望的’佛学家’”。

回答中引用了三句佛经中的内容,其中“佛观一钵水”一句,这句话似乎有多个版本,每个版本用词有所出入,比如“佛观一碗水”、“四万八千虫”、“四万八千命”。至于出处,一般的说法是来自《毗尼日用》。但是,该书似乎很大程度上摘取、整合了先前的经咒,不能确定这句话是否为作者原创。另外两个我知道的说法,一个是出自“宝髻如来护生咒”,一个是化用于释迦牟尼生前言论。

在这里,我主要是揭露和批评一些较为宏观或模糊的思想语录,遭到断章取义和滥用的情况。至于这些佛句本身的对错真伪,则是另外一方面了。我个人认为,要想获取哲学知识,主要还是应该通过西方哲学。

感谢各位的补充与提醒。

user avatar

要不是科学家千辛万苦终于爬上去了,那帮孙子还困在山顶上下不来呢。

user avatar

五月花号千辛万苦到达新大陆的时候,北美土著已在此等候多时。

库克船长千辛万苦发现澳大利亚的时候,澳洲土著已在此等候多时。

呵,”等候多时",又有什么用呢?

user avatar

如果一个人还有装逼的欲望,那他顶多也就是个“佛学家”…

这种对人装逼的话语,是标准的妄言。

user avatar

西方学术体系里,很多学科学到头了,最后都是给予哲学博士的学位

user avatar

当科学家千辛万苦爬上山顶时,佛学家已在此等候多时,还一脸谄媚地摆出二维码公德箱、旅行纪念品、檀香木和田玉24k金观音如来像、从998到8888元各价位贵宾发财香……另提供开光靓号服务,囊括移动、电信、联通CDMA各大主流运营商多个号段价格公道保质保量童叟无欺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user avatar

佛学家这么厉害,怎么没见佛祖造个空调?再不济也弄个小电风扇啥的?


科学是务实的,宗教是务虚的。

科学的务实,是有宏大目标的,这个宏大目标,或许和宗教的各种妄语看似一样,但本质上截然不同。因为科学提供了实现这些目标的可能路径,而宗教则是想瞎了心想出来的,单靠宗教永远也不可能实现这些目标。


以上并不是否定宗教在精神慰籍方面的作用,但宗教是宗教,科学归科学。或许偶尔会有那么一瞬间,科学家从宗教里获得那么一丝灵感;又或许科学研究到某个地方,发现和某篇宗教典籍中说的不谋而合——但这都不能证明宗教比科学优越,只能说明宗教在“务虚”方面,远超过了近代科学。这没什么值得夸耀的。

user avatar

科学家让我每天能坐在家里看全世界新消息,佛学家做得到吗?

科学家能让我从本国去其他国家只用几个小时,佛学家做得到吗?

科学家能在这个大夏天让我的呆的地方维持21度,佛学家做得到吗?

杠精建议别开手机,别坐飞机,别用空调,找他们的佛去吧。

user avatar

因为很多寺庙本身就建在山上,所以当科学家千辛万苦爬上山顶时,佛学家已在此等候多时——毕竟佛学家长期居住的寺庙本身就建在山顶。




图为云南大理州宾川鸡足山

user avatar

如果吹牛逼都能算站在山顶的话,起点中文网一直站在佛学根本仰望不到的高峰俯瞰佛学家。

哦不对,起点怎么可能只是站在山顶呢?应该是站在永恒未知的宇宙顶点,俯瞰诸天所有宗教才对。


对了

安澜大王还是有必要出场一下的

更新几张灵魂绘图

user avatar

凡是发展比较好的国家,都是把宗教跟科学放在一个平衡的位置。所谓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凡是把宗教给凌驾于一切的国家,基本上没有能发展得比较好的。放到古代来看,几乎有一个是一个都灭国了。

以色列,罗马,古印度,古希腊,吴哥帝国,玛雅帝国……

最终活下来的中华文明怎么应对这些宗教的呢?

礼佛的时候皇帝都带头迎佛骨,灭佛的时候尼姑和尚都要还俗。信仰可以有,甚至偶尔可以把它扶到国教的位置上,但是当信仰跟国家利益冲突,该灭佛就灭佛。

其实这种实用主义的态度也许才是最明智的。

宗教里面有智慧,也有快乐,但是宗教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科学进步日新月异,人们看似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但是,宇宙依旧未知,剥削没有消除,生老病死不能避免,人们的烦恼跟两千年前也没有太大差别。

人类的脆弱产生了宗教,而脆弱不消除宗教就会存在,这本来就是科学。

因此,不必纠结宗教人士奇葩的逻辑,有朝一日科学帮助人们长生不老,那些牛粪里打坐的苦修自然会消弥。否则,但凡有一丝漏洞,宗教就会无孔不入,在黑暗中汲取力量,默默成长。

user avatar

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千辛万苦度过飓风台风发现了一座美丽的热带小岛,土著人已在此等候多时。

蜀国丞相诸葛亮带兵五月渡泸千辛万苦来到云南时,孟获已在此等候多时。

秦军千辛万苦来到蛮荒岭南时,百越人已在此等候多时。

拔都和他的武士们千辛万苦踏入东欧时,罗斯诸国已在此等候多时。

佛教徒猜中了开头却没有猜中结尾。连印度教都玩不过的佛教,还敢跟科学比划,没事找抽亦复如是。

user avatar

中国一直有句话。

“人不要脸,天下无敌。”

既然已经拿脸接屎了,接多少有什么关系?

user avatar

体现了我国寺庙经常建在山顶的情况。

也反映了科学家不注重日常锻炼,爬个峨眉山之类的还要“千辛万苦”。

user avatar

其实某种程度上这句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从哲学层面来看,科学或者佛学只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科学现在仍然处在非常起步的阶段,佛学是一套完整的理论,可以说现在佛学家就在山顶,科学家还在山脚下。

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什么时候科学家才算爬上山顶。

科学家爬上山顶,意味着已经解答了一切关于现实世界的理论和现象,可以利用几乎一切的能量和场,统一和利用四大基本力,了解宇宙一切过去未来,如果可能的话,可以穿越时空,创造生命,改造星球,创造世界。我觉得这种程度的科学家才谈得上爬上山顶。

不要谈爬上山顶了,就算是往山上爬几步吧。我的期待是能轻松利用聚变能,有几乎无限的能量,探索出太阳系,改造和移民其他行星,改造生命形态,延长寿命。

科学家离爬上山顶还早着很,这难道还变成一个问题了?科学家爬山的过程,跟佛学家爬山的过程,有可比性吗?

user avatar

神棍和搞星座生肖的人没什么区别,擅长用笼统的,模糊的,似是而非的话故作高深。

实际上你让他们往细了说,狗都不爱搭理他们。

user avatar

额为啥一直推荐给我这问题?

我回答下总行了吧

佛学家也许在某个山顶,但科学家才知道过来的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