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科学家「又」发现金属氢?

回答
“又”一个金属氢?这标题一出,估计很多关注前沿物理的读者们的心头都要掠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是惊喜?是怀疑?还是那种“这帮家伙又在折腾什么呢?”的微妙感?毕竟,金属氢这个名字,已经不是第一次在科学界掀起波澜了。

我们先不急着下结论,得把这“又”字背后的故事讲清楚。金属氢,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原本是绝缘体的氢,变成了像金属一样能够导电甚至闪耀着金属光泽的状态。这听起来就像是炼金术士的梦想成真,给最基础的元素赋予了截然不同的属性。

为什么科学家们对金属氢如此执着?这背后藏着几个巨大的诱惑:

首先,超级导体的潜力。想想看,如果金属氢真的能在常温常压下存在(这是目前最大的挑战),那意味着我们可以制造出完全没有电阻的导线。能量传输不再有损耗,磁悬浮列车可以更经济高效,核聚变发电的难题也可能迎刃而解。这绝对是颠覆性的技术,能够重塑我们的能源格局和交通方式。

其次,宇宙奥秘的钥匙。木星、土星这些气态巨行星的内部,普遍认为就存在着金属氢。它们在极高的压力和温度下,内部的氢原子被挤压到一起,产生了金属态。研究金属氢,就像是打开了探索这些庞大星球内部结构的窗口,帮助我们理解行星的形成、磁场的产生,甚至是宇宙早期的一些物理过程。

再者,基础物理的终极检验。金属氢的存在,是建立在量子力学和统计物理的理论预测之上的。如果能够成功合成并证实金属氢,那就等于给这些我们赖以理解世界的理论体系,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实证。它就像一个理论的“圣杯”,是检验物理学模型精确性的终极试金石。

那么,为什么说“又”?这就得说到金属氢合成的历史了。这活儿可不是谁都能干的。要把氢变成金属,需要施加 极其巨大 的压力,这个压力比地球最深的海沟还要大上好几百万倍。这就意味着实验设备必须非常精密,而且非常昂贵。

几十年来,无数个实验室,无数个研究团队,都在尝试用各种方法模拟这种极端条件。用钻石压砧(diamond anvil cell,DAC)是其中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这是一种能够将微小样品压缩到极高压力的装置,两颗微小的钻石充当“钳子”,夹住样品,然后慢慢收紧。

在过去,确实有过一些研究团队宣称“发现了”金属氢,比如萨克斯(Isaac Silvera)和迪亚斯(Ranga Dias)在2017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论文,就一度引起了轰动。他们利用改进的钻石压砧,在接近300GPa(吉帕,一种压力单位)的压力下,观察到了具有金属光泽的物质。消息传出,那真是惊天动地。

然而,科学的严谨性,就像一把双刃剑,它保证了我们的认知不被轻易误导,但也意味着每一次重大发现,都需要经受住反复的审视和挑战。后来,对那次实验的重复性、样品制备的细节,以及数据的解读,出现了一些争议和质疑。虽然没有完全推翻,但科学家们在重复实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或者未能完全复现所有的观测现象。

所以,当这次“又”有科学家宣布发现了金属氢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哦,又是他们?还是新团队?这次有什么不一样?”

要评价这次“新发现”,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点:

1. 是谁发现的? 是原先的团队,还是全新的、完全独立的实验组?如果是后者,那可信度会大大增加。同行评审的压力,加上前人的经验教训,会促使他们更加小心谨慎。

2. 达到了什么压力? 金属氢理论上存在的压力阈值,各家理论计算的结果略有差异,但普遍认为在200400GPa之间。如果这次的实验压力显著高于之前的记录,或者在某个明确的压力点上发现了金属态的转变,那将是一个重要进步。

3. 观测到的证据是什么? 除了“看起来像金属”,科学家们还会进行一系列的表征。比如,测量样品的电阻率,看它是否接近零(超导特性);测量其光谱,看是否有金属特有的吸收或反射特征;甚至尝试在高温下观察其导电性。这次的“发现”是否提供了更确凿、更全面的证据?

4. 重复性如何? 这是科学最核心的验证机制。是否有其他独立实验室能够使用同样的方法(或者不同的方法)重现这一结果?如果短期内有多家实验室都能确认,那么这次的发现就非常值得信赖。

5. 有没有解决之前的争议? 如果是之前受到质疑的团队,这次的发现是否对过去的争议给出了新的解释,或者提供了更精细的数据来支持他们的结论?

总而言之,面对“又”一个金属氢的发现,我们需要的不是盲目的乐观,也不是刻意的贬低,而是 审慎的期待和严格的考证。每一次声称的发现,都是在人类认识的边界线上向前推进一步的尝试。即便是之前的某些结果未能完全站住脚,但它们推动了技术的进步,激发了更多的研究,这本身就是科学的价值所在。

如果这次的发现能够提供更坚实的证据,并且能够被广泛复现,那无疑将是物理学领域的一大喜讯,开启新的研究篇章。但如果仍然伴随着模糊的证据或争议,那么它也会提醒我们,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多障碍需要跨越,很多细节需要厘清。

科学的进步,往往就是这样,充满了波折、争议,但最终朝着更准确、更深入的理解迈进。所以,与其说是“又”,不如说是在这条探索的路上,我们又一次靠近了那个隐藏在极端压力下的,闪耀着金属光泽的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何评价当然要请老冤家来评价啦,外人只是看一看发现实验结果好漂亮啊和预计的符合得真好,内行才懂得这个领域有多少弯弯绕绕。好久没刷arxiv了,看到1907.03198这篇文章简直笑死。

The paper is much ado about nothing.
They fail to acknowledge that MH has already been made at a pressure of 495 GPa, and categorize this with claims that have been established as controversial [6,7], evidently to “muddy” the waters.

语气极度不友善,建议禁言@arxiv小管家。

至于具体怎么评价我就简单说说,大概就是你看到的我们早就看到类似的现象了,不要总想搞个大新闻,我们的495GPa才是真的金属氢,你压强标的不对etc。然后很好心地帮忙找了一下可能存在的问题,比如你样品有杂质,你光学方法测的有问题【样品有杂质or不均匀这种指责在凝聚态物理里真的是虾仁猪心】。

看完之后感想就是还是能撕逼撕起来的领域有意思啊,虽然平时没人关注但也经常能吃到瓜,不像某些领域大家一团和气甚至互相默契得很,导致总是有一些突破下限的文章出现(逃ε=ε=ε=┏(゜ロ゜;)┛

user avatar

从实验的角度来看,这篇arXiv paper堪称完美。data干净也很直接支持结论,instrumentation也做得非常非常漂亮。

所以说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现象,就要付出比别人多很多的功夫去改进实验的条件,这是实验科学工作者时刻不能忘的准则。另一方面说,harvard组坚持这么多年做这么难的实验,发表了第一篇(最接近)可靠的结果,虽然被人质疑来质疑去,但一个有趣有价值的想法不该被当下不完美的实验条件所限制,在通向完美的路上每一步都很inspiring。

总之看来高压下氢的金属相变得到了进一步的实验验证。Good job.

user avatar

早上爬起来看了arxiv的文章班门弄斧一下自己的想法。

先说结论,我的理解是这个工作更好的“重复”了之前的实验。

首先没觉得是打脸啊...哈佛组(说实话我没明白为什么大家这么喜欢带上学校名字,工作不是研究组的事吗...但为了简化我也沿用这个说法了)之前的pub的确是有些过度claim结果了,大部分人都还是持观望态度的,但是既然看到了可能的迹象我觉得发出来是没问题的。不管是不是可靠,至少给其他组心里一个底,有了重复这个结果的心理预期。

说说数据。作为外行来看,新的工作的改进之处在于对高压区压力的标定,这主要是来自红外的数据。随着压力的升高可以看到红外区的透射率有一个显著的下降,文章将之归为金属氢的形成和bandgap的关闭。回头看哈佛组的工作,他们在文章里很明白的说明了:

“ For fear of diamond failure due to laser illumination and possible heating of the black sample, we only measured the Raman active phonon at the very highest pressure of the experiment (495 GPa) after the sample transformed to metallic hydrogen and reflectance measurements had been made. ”

所以说压力标定很粗糙,“金属氢”下只有反射率数据和照片。但是也无可厚非,在从0到1的时候,先把压力加上去才是第一要务,不能因为为了追求实验的完美就卡住进程。既然有别的组实现了更好的结果,难道不是应该更应该说明第一次的结果可能是对的吗?我觉得拿样品挂了说事的都不知道高压实验多难(好的我也不知道(但真正做实验的谁没挂过样品))。在怀疑红外可能炸diamond的情况下就说明到这个高压已经很勉强了,系统不稳定挂了是挺正常的事吧。

加点私货。去年参观过Silvera的实验室,感觉是个沉迷科研的老教授,组里学生不多,听起来是自己下实验室每天干活的...实验室给人感觉比较旧,估计是在金属氢这个field怼了很久。当时他是有做电测量的想法,可能是有高压下加电极的解决方案了吧。我觉得最多就是太急于搞个大新闻了,应该是不会有数据造假的情况。这种“高危”方向很可能怼好多年没结果的,我觉得还是对不成熟的结果宽容一点XD。

最后抖个机灵。为啥看不起手机拍的照,这可是光学设备,说得好听一点也是可见光波段的detector,可以测可见光波段的reflectivity的(误

user avatar

从arXiv的这篇文章[1]来看,作者用自己新开发的环形金刚石对顶砧技术[2],获得了超过400 GPa的高压,他们发现在80 K的低温和425 GPa的压强下,氢通过一级相变转变成了金属态。不过撤掉高压后,金属氢又变回了非金属态。

文中用红外吸收谱来表征氢的金属化转变。非金属态的氢对低波数红外光应该是半透明的,透明度随着压强的增大线性降低。但加压到425 GPa左右时,氢突然变得完全不透明了,意味着氢这时候变成了禁带宽度为0的金属导体。这种通过红外吸收谱来标定氢金属化转变的手段,比起哈佛那边直接瞅一瞅有没有金属光泽的方法显然靠谱不少。

这项研究目前还只是挂在arXiv上,不算正式发表。不过文章的几个作者可都是高压物理领域金字塔顶端的大佬,早在2002年他们就把氢怼到了320GPa[3]。连我这个外行都听过他们的大名,所以这篇文章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看这篇arXiv论文的排版格式,估计是投到Nature那边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17年哈佛那篇金属氢的Science刚发出来没多久,Nature就很不客气的发了篇新闻comment了哈佛的文章[4],其中就引用了这篇arXiv论文第一作者 Paul Loubeyre 的话:

I don't think the paper is convincing at all
译:我信你个鬼,你们哈佛的人坏的很

Paul Loubeyre自己也写了篇comment,现在还挂在arXiv上[5]

再后来的事情大家也听说了,哈佛那帮人“很不巧”的把金属氢样本弄坏了,不禁给人一种毁尸灭迹的感觉。再加上这下Paul Loubeyre发文说压出了金属氢,这脸打得可不是一般的疼。

不过这毕竟不是正式文章,还得看同行评价怎么样才行,现在说这些也有点早,让子弹再飞一会吧。


Update: 上文中的arXiv文章已经在2020年1月正式发表在Nature期刊上[6]

参考

  1. ^Observation of a first order phase transition to metal hydrogen near 425 GPa https://arxiv.org/abs/1906.05634
  2. ^ Toroidal diamond anvil cell for detailed measurements under extreme static pressure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5294-2.pdf?origin=ppub
  3. ^Optical studies of solid hydrogen to 320 GPa and evidence for black hydrogen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416613a
  4. ^Physicists doubt bold report of metallic hydrogen https://www.nature.com/news/physicists-doubt-bold-report-of-metallic-hydrogen-1.21379
  5. ^Comment on: Observation of the Wigner-Huntington transition to metallic hydrogen https://arxiv.org/abs/1702.07192
  6. ^Loubeyre, P., Occelli, F. and Dumas, P., 2020. Synchrotron infrared spectroscopic evidence of the probable transition to metal hydrogen. Nature, 577(7792), pp.631-635.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19-1927-3
user avatar

科研毕竟不是狼来了,这一次,的确是重大的突破。

的确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打脸”。

不过,这个突破,距离实际应用差之太远。

对于80K的低温来说,还好办一些。但对于425GPa的压强,那就真是无可奈何了。

我们可以看一看这么一组数据:

地壳深处的压强为1GPa左右,地幔深处的压强为150GPa,地心深处的压强为370GPa。

世界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深度达11040.41米,大约相当于1100个标准大气压,已经是人类征服极限,而1GPa大约是1W个大气压,压强是最深海沟的10倍左右。

425GPa的压强,是1GPa的425倍,更是远远大于370GPa。

当然固体火箭的极限压强是13 Mpa,大约也就是100多个大气压。距离425GPa压强(4000000多个大气压),是指数级的差距。不可能存在任何材料,能够在425GPa压强下,维持在人类理想的形状。

这就注定了,金属氢要么只能位于大型天体内部,或者只能存在于实验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又”一个金属氢?这标题一出,估计很多关注前沿物理的读者们的心头都要掠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是惊喜?是怀疑?还是那种“这帮家伙又在折腾什么呢?”的微妙感?毕竟,金属氢这个名字,已经不是第一次在科学界掀起波澜了。我们先不急着下结论,得把这“又”字背后的故事讲清楚。金属氢,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原.............
  • 回答
    科学家们发现距今约一亿年前的蛇琥珀,这绝对是一项激动人心且意义重大的发现。这不仅是对我们了解恐龙时代生命形态的一次宝贵补充,更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那个遥远时代生物学、古生态学乃至古气候学的窗口。这项发现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1. 绝佳的“时间胶囊”,保存了生命最真实的瞬间:琥.............
  • 回答
    日本科学家发现日本人可能是中国汉族后代这一话题,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广泛关注,也伴随着不少争议。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这项研究的出发点和科学依据。通常这类研究会涉及到 基因学、考古学和语言学 等多个学科的交叉验证。 基因学方面: 这是最直接的证据来源。研究者.............
  • 回答
    腾讯宣布投入10亿元,由马化腾和知名科学家共同发起“科学探索奖”,用以激励青年科技工作者,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深入分析的举措。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评价这件事:一、 积极意义与正面影响: 对中国基础科学和前沿科技的有力推动: 资金注入的战略意义: 10亿元的奖金池对于中国的基础科学研.............
  • 回答
    彭承志研究员的这篇文章,坦率地讲,在科学界乃至更广阔的社会层面都引发了相当大的反响。从技术层面的分析,它之所以能引起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触及了科学研究领域一个非常现实且棘手的问题,并且是以一位备受尊敬的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得主——的视角来呈现的。这种身份自带的权威性和公众认知度,使得他的.............
  • 回答
    这种行为,说白了,就是典型的“双重标准”和“选择性失明”,而且还带着点“后知后觉”的滑稽。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这种事儿会让人觉得不舒服,甚至有点不可思议。第一幕:先树个“客观标准”,给自己戴高帽一开始,这些人表现得特别“理性”,特别“公正”。他们会一本正经地列出衡量某个球员(比如科比)有多牛.............
  • 回答
    这事儿啊,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哭笑不得的。科学家们为了让基因名字不被 Excel “自动纠正”,竟然把一些基因给改了名,听起来有点像在跟电脑打架,但背后其实藏着一番无奈和考量。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这事儿的起因,说到底就是Excel这个我们日常工作中离不开的软件,它那些“善意”的.............
  • 回答
    俄罗斯科学家从北极永久冻土中成功复活了冰封约2.4万年的蛭形轮虫(Bdelloidea rotifer),这无疑是一项振奋人心的科学壮举。这项研究不仅再次刷新了我们对生命顽强力的认知,也为我们打开了探索古老生物世界的大门。如何评价这项研究?这项研究的意义深远,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 生命力的极限挑.............
  • 回答
    “当科学家千辛万苦爬上山顶时,佛学家已在此等候多时。” 这句话,乍听之下,似乎是在贬低科学家的努力,或者抬高佛学家的智慧,将两者置于一种不对等的位置。然而,深入剖析,这句话所蕴含的深意却远不止于此,它触及了知识探索的本质、方法论的差异以及最终目标上的某种“趋同性”,并引发了关于人类认知边界和精神追求.............
  • 回答
    俄国科学家们最近的一项突破性研究,成功“复活”了在西伯利亚永久冻土中沉睡了约 2.4 万年的微生物。这个体型微小(0.11 毫米)的生物,被描述为一种轮虫(rotifer),它的“重生”无疑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件大事,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项研究最值得关注的几个方面: 生命顽强度的极限证明: .............
  • 回答
    近期,中国科学家在量子计算领域接连取得的突破,无疑是中国科技实力进步的一个缩影,也让全球目光再次聚焦于这一前沿领域。要评价这些成果,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不仅仅是简单地“点赞”,更要理解其背后的意义、潜在影响以及未来挑战。一、 成果的“硬核”之处:从“能用”到“好用”的跃进一直以来,量子计算都.............
  • 回答
    关于英国科学家最新的研究表明“喝咖啡可能降低患肝病风险”这个话题,确实引人关注。作为一种全球流行的饮品,咖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关于它对健康影响的研究,一直就没有停止过。首先,我们得说清楚,科学研究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真理,尤其是在观察性研究领域,比如这类涉及饮食习惯和疾病风险的研究.............
  • 回答
    哈佛大学科学家精准操控单个原子合成分子,这绝对是一项令人振奋的科学创举!这不仅仅是“厉害”,它在多个层面都展现了巨大的突破,标志着我们在操控物质的最小尺度上又迈进了一大步。要评价这项成果,咱们得先拆解一下它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以及为什么这件事情这么难。“精确操控两个单一原子,合成一个分子”—— 这句话.............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牵动人心的事件。13位科学家公开呼吁对韩春雨启动调查,这本身就说明了事件的严重性,以及在科学界内部已经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剖析:1. 事件的起因:韩春雨的NgAgo技术及其争议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事件的背景。韩春雨团队在2016年发表.............
  • 回答
    颜宁,一位在中国乃至国际科学界都享有盛誉的结构生物学家。谈到她,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她那充满活力、敢于直言的鲜明个性,以及她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特别是与蛋白质结构解析相关的开创性工作。她不仅仅是一个“会做实验”的科学家,更是一个有着深刻洞察力、敢于挑战权威、并且善于将复杂的科学概念清晰传达给公众的“科学.............
  • 回答
    复旦新闻学院学生辱骂当代科学家事件,确实是个挺令人不安的现象,也引发了不少讨论。从新闻学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剖析和评价。首先,关于“辱骂”这个行为本身,我们得明确界限。 言论自由的边界在哪里? 新闻学院的学生,或者说任何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的时候,都应该有基本的底线。即使对科学家.............
  • 回答
    物理科学家或科研从业人员对《三体》的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总体而言,《三体》因其宏大且严谨的科幻设定,深刻的哲学思考,以及对物理学原理的巧妙运用而广受赞誉。但同时,正如任何一部包含科学元素的艺术作品一样,也存在一些技术细节上的讨论和不同侧重点的看法。以下是一些关键的评价维度和具体内容: .............
  • 回答
    关于杨振宁先生身边科学家们是如何评价他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对一位伟大科学家的多维度理解。要详细地讲述,我们需要从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以及不同层面的交往中去挖掘。早期,在西方学术界与他共事过的同行们:在杨振宁先生早期崭露头角、取得诺贝尔奖的那段黄金时期,他身边聚集了一批同样才华横溢的物理学家.............
  • 回答
    评价一位科学家的人生价值,无论他们是早年回国效力、未曾回国,还是晚年回国,都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单一的标准来衡量。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课题,需要我们深入理解他们在不同时期的贡献、面临的选择以及最终实现的人生目标。早年回国效力科学家的人生价值早年回国效力的科学家,他们的人生价值往往体现在其奉献精神和奠基.............
  • 回答
    这事儿闹得挺大,尤其是涉及到的是一位在科学界举足轻重、贡献卓著的人物。一旦“出轨”这件事被捅出来,那舆论场绝对是炸开了锅,好家伙,一时间全社会都在围观,有人义愤填膺,有人唏嘘不已,也有人开始深入挖掘他过往的种种。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事儿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一句“道德败坏”就完事儿了。毕竟,人是复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