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物理学家,不过好歹科班学过点理论物理。十年前就看过三体,以及大刘出道以来的所有作品(包括一大堆中短篇),国内外各大名家的经典科幻基本上都看过。不自量力地来凑个热闹,但愿题主能认为我有资格回答本题。
在我看来,《三体》借着科幻的名义干了很多事:
能干成以上任何一件事的,叫做科幻。
把以上所有事情塞到三本书里干完的,叫做三体。
如此成套的脑洞,如此成体系的世界观,我甚至认为,这基本上就是大刘对于宇宙的全部设想,连边角余料都不剩。
没有任何一个作家,会一次性把自己的全部家当用一部作品写个精光。脑洞开得太大,idea过于密集,反而可能导致影视化的困难(拍不出来,没本事拍出来)。完全可以像马丁老爷子一样,一边把半部书的ip卖给HBO,一边继续吊着全世界粉丝的胃口——活到老,赚到老。
三体并不是我心目中的科幻榜单TOP1作品(TOP3大概能排上),但绝对是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没有之一。下一位像大刘这样一次性放完大招的科幻作家,不知道这辈子能不能看到了。
另外,我很羡慕大刘的一点是,他可以借科幻的名义做科普,甚至科普错了也没事,因为人家本来就叫“科幻小说”,本来就可以“不是真的”。
比如,智子用量子纠缠进行超距通信这件事,就是完全不可能的。超距可以,通信不行。我不确定大刘是真不知道,还是明知不可偏要借题发挥,或是设定需要不得不写。
(要想看懂量子纠缠和量子通信,可以看这本硬核科普:)
说句三体粉不太爱听的话,三体中有不少物理硬伤。我觉得大学可以开一门选修课,内容就是逐个分析三体中的硬伤,肯定会比“趣味物理学”、“生活中的物理”好玩多了。
在科学尚未触及的未知领域,科幻可以对“不可言说之事”尽情发挥,说出一本正经的学术界想说又不敢说的话。但是无视、甚至颠覆已知的物理规律,这样做是比较冒险的。就好比我现在写一篇科幻,内容是两支舰队在太空中互相biubiubiu,配上震耳欲聋的炮火声——一定会被喷死,因为读者普遍知道太空中声音无法传播。
但是用太阳放大信号、用智子超距通信——这些确定不可能的关键设定在三体中一再出现,也许会对普通读者产生一定的误导。因为三体中并不是所有设定都是错的,有些物理名词甚至会让初读科幻的人产生“很硬核”的感觉,这种真假难辨会让缺乏专业知识的读者难以区分。
(你看,评论区已经有人在问“为什么太阳不能放大信号”了)
当然,你可以argue说:没有这些设定,戏就演不下去了呀!
这确实是一个强有力的理由。我曾经也认为,写出一本不用篡改任何已知物理规律的科幻小说是不可能的。
但是读过《龙蛋》之后,我信了:
写出一本脑洞大开、却毫无硬伤的科幻,是可以做到的——尽管很难,非常难。这位福沃德老爷子已经走了几十年了,我却还没看过第二本硬到硌牙的硬科幻。
三体毋庸置疑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的价值和意义远超科幻领域,也引来了许多不同视角的解读。当然,任何一部作品都有它的局限性,包括时代的局限性和个人的局限性。三体当然有短板,但我最佩服大刘的一点是:他能不断把自己的长板做长,长到顶天立地,一人撑起中国科幻的上限——牛,真的太牛了!
一个十年前就读过三体、却从未发表评价的透明小粉丝,谨以此文表达一下长久以来对大刘的敬意。
科幻再好看,也不能当科普。如果你真想知道量子纠缠、量子通信的来龙去脉,可以看这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