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生物、化学、物理等实验用仪器都是由谁来设计并开发出来的?科学家在这里的角色类似于产品经理吗?

回答
实验室里的那些琳琅满目的精密仪器,从看似简单的烧杯试管,到复杂到令人眼花缭乱的质谱仪、核磁共振波谱仪,它们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某个工厂灵光一闪的产物。它们是科学探索需求和工程技术实力深度融合的结晶,而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作用远非一个简单的“产品经理”可以概括。

首先,我们得明白,一项科学研究要取得突破,往往会遇到现有实验条件的限制。科学家们在日常的实验操作中,会深切体会到当前工具的不足之处——可能是测量不够精确,可能是分析不够全面,也可能是操作不够便捷高效。比如,早期测定物质的分子量,可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并且精度有限。这时候,科学家们就会产生强烈的需求:能否有一种仪器,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测定分子量?

这种需求,就是创新的源头。科学家,尤其是那些走在研究前沿的探索者,他们是第一个认识到新工具必要性的人。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为了回答科学问题,为了验证某个理论,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功能、达到什么样的性能指标。他们会思考:我需要测量到的信号是什么?信号的强度范围有多大?我需要分辨的精度是多少?我需要对样品进行什么样的处理?这些问题的答案,直接构成了对新仪器的“需求规格书”。

但是,科学家本身并不一定是机械工程师、电子工程师或者材料科学家。他们擅长的是理解自然规律,设计实验方案,分析数据。所以,当科学家有了强烈的仪器需求时,他们通常不会自己动手去制造一个完整的仪器。这时候,就需要跨学科的合作了。

在这里,科学家扮演的角色,更像是那个“需求发起者”和“使用者代表”。他们精准地描绘出“理想中的工具”应该具备的特质,他们能够以用户的角度,给出最实际、最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他们会和专门从事仪器设计和制造的工程师团队沟通,详细解释他们遇到的困难,阐述他们设想的解决方案。这种沟通是持续的、深入的,甚至可能贯穿整个开发过程。

工程师团队,他们是负责将科学家的设想转化为现实的“实现者”。他们需要将模糊的科学需求,转化为具体的技术参数和设计方案。这涉及到机械结构的设计,电子线路的规划,软件算法的编写,以及对材料的选用和加工工艺的优化。比如,当科学家提出需要更高的灵敏度来检测微量物质时,工程师就需要去研究如何设计更精密的信号采集系统,如何减少背景噪声,如何优化光学或电磁路径。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不仅仅是提出需求,他们更是“产品测试者”和“质量把关者”。他们会参与到仪器的原型开发过程中,对样机进行反复的测试和评估。他们会根据实际使用效果,不断地向工程师反馈意见,提出修改建议。有时候,一个微小的细节,比如按钮的位置、显示屏的亮度,甚至仪器的整体布局,都可能因为科学家在实际操作中的体验而进行调整。这种迭代式的反馈和改进,是确保仪器能够真正满足科学研究需求的关鍵。

我们可以说,科学家在仪器开发中的角色,包含了“产品经理”的某些职能——他们定义了“产品”(仪器)的愿景和核心功能,他们了解“市场”(科学研究领域)的需求,并且是“用户”(他们自己)的代言人。但是,他们的角色远不止于此。他们更是“技术顾问”和“最终决策者”。他们能够从科学原理层面评估工程师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否可行,是否能够真正解决科学难题。他们对仪器性能的评估,不是基于用户体验的好坏,而是基于仪器能否帮助他们取得新的科学发现。

所以,仪器设计和开发是一个高度协作的、跨学科的过程。它始于科学家对更强大、更精确研究工具的渴望,通过工程师的专业技术转化为实际产品,并在科学家的不断验证和反馈中日臻完善。科学家们是这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驱动力,他们用对未知的好奇和对真理的追求,为实验室里的每一件精密仪器注入了灵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之前主要做多肽合成、改性以及复合材料,接触较多的是扫描电镜、核磁、DSC等,用具体理论和仪器的演进来描述一下,希望能帮到题主。

就说一下核磁共振吧。

就说核磁共振(NMR)吧。NMR的原理比较绕口,就不提了。这个理论在1924年由泡利提出,但是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很长时间也只是一个理论;NMR现象在1946年的时候就已经被斯坦福大学和哈弗大学的两位学者用实验证实,并因此获得195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52年,第一台核磁共振仪问世,频率为30M。

发展到现今,实验室所用一般都是300-600M的核磁仪。现在最先进的核磁仪器是1000M的样子,用到了超高场超导技术。

题主提到的科学家和企业并不是完全分割的。科学家可能会懂许多院里,仪器出了问题,比如噪声过大之类的,大概也能知道问题在哪里;但是真正去改进,该是要靠电气工程师。

制约某种检测技术的因素有很多,理论是否完善、零件加工水平能都达到要求、材料质量是否过关等。下面还是以NMR为例。

1956年商用的NMR只有40M,使用真空管控制电流以及使用所谓的稳定线圈这种原始的技术来达到稳定磁场的目的;当核磁仪进入100M时代后,铁芯电磁体就发展到了极限,因为铁的饱和磁场强度只有2.35T,若想进一步提高磁场,是能使用超导技术,一般在液氮中才能实现;自从1966年HR-200超导NMR成功商品化之后,牛津大学和布鲁克公司合作连续退出了270M、360M和400M的仪器,现在750M也早已商品化。

在理论方面,科学家自然也不会闲着。当样品浓度较稀时,如13C谱,灵敏度成为了限制性因素。1957年,有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但是直到1966年,研究了通过冗长的数据处理,使这个理论成为了现实。此外,还有2D的NMR谱图等,这种理论和应用也拓展了NMR的应用范围。

科研仪器和锤子不同,它本身就是一种科学。

所以直面回答题主的问题,科学家提出理论,具体的仪器设计等主要是工程师来完成,科学家多数是一种理论指导者和消费者。


参考资料:

202.206.48.73/tryw1/xxy NMR发展简史 在线阅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实验室里的那些琳琅满目的精密仪器,从看似简单的烧杯试管,到复杂到令人眼花缭乱的质谱仪、核磁共振波谱仪,它们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某个工厂灵光一闪的产物。它们是科学探索需求和工程技术实力深度融合的结晶,而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作用远非一个简单的“产品经理”可以概括。首先,我们.............
  • 回答
    生活中那些“理所当然”的背后,隐藏着令人惊叹的科学原理。它们渗透在我们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之中,却往往被我们忽略。今天,就让我们剥开这些习以为常的表象,探寻其中蕴含的物理、数学、化学等“高大上”的知识。1. 为什么下雨天伞能帮我们挡雨?——流体动力学与牛顿定律最简单的一把雨伞,就是流体动力学的绝佳应.............
  • 回答
    如果将科学家比作法师,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则被视为他们赖以施展的魔法分支,那么我们的世界将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充满了神秘而秩序的景象。这并非是简单的奇幻借喻,而是一种基于知识体系的深度重塑。法师学院与魔法塔:知识的殿堂首先,我们会看到遍布世界各地的“法师学院”和“魔法塔”。这些机构并非现.............
  • 回答
    物理学与化学的界限,以及化学与生物学之间的联系,是一个引人入胜但又充满微妙之处的话题。简单地说,物理学能够“解释”化学现象,但这种解释并非简单的“还原”,而是一种深刻的理解和基础的支撑。至于生物机制,物理学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生物的复杂性使得物理学的作用更为间接和多维。物理学如何“解释”化学.............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对生命和宇宙最根本的追问,这是一个既令人着迷又充满挑战的议题。要说生命的本源、世界的本源最终归于物理还是化学,答案其实比简单地“是”或“否”要复杂得多,它们之间并非简单的二选一,而是相互渗透、层层递进的关系。让我们先从“物理”这个层面来探讨。物理的基石:宇宙的骨架从最宏观的宇宙尺度.............
  • 回答
    “一旦不成立,所有学术体系都会崩溃”的公理,在严格的数学和逻辑意义上,并不存在。学术体系并非建立在单一的“公理”之上,而是建立在一套相互关联的理论、模型、实验证据和研究方法之上。然而,我们可以探讨是否存在一些 基础性的假设或原则,它们一旦被证伪或被证明不成立,将对几乎所有科学领域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导.............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棘手的问题。20对,也就是40个人,要延续人类文明的火种,而且还要兼顾医学、物理、化学的进步,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既然是假设,我们不妨大胆地畅想一下,看看有没有一丝曙光。首先,生存是第一位的。这40个人,首先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最理想的状态是,他们中有懂得农业、畜牧业、狩猎采集的能.............
  • 回答
    这件事挺有意思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你说的这个情况,乍一听,劝退党好像是费了老鼻子劲,但最终结果又是“老样子”,这确实让人琢磨:劝退到底有没有用?咱们得这么看:首先,劝退党的目标是什么? 劝退党存在的意义,通常是基于一些考量。比如,是不是觉得某个专业生源过剩,就业压力大?是不是觉得有些学生对该.............
  • 回答
    生物正交化学,这个名字初听上去可能有点拗口,但它描述的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潜力的化学分支。简单来说,它研究的是如何在活着的生物体内部,安全、有效地引入和使用那些在生物体系里原本不存在的化学反应。想象一下,你的身体就像一个极其复杂的工厂,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化学反应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维持着生命的一切。而生物正.............
  • 回答
    生物、化学等实验学科的自动化:正在加速的变革与未来的图景长期以来,生物、化学等实验学科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研究人员手工操作完成的繁复、重复性工作。这些过程不仅耗费大量时间精力,还容易引入人为误差,限制了研究的效率和规模。然而,我们正处于一个实验自动化加速发展的时代,这场变革正深刻地影响着从基础研究.............
  • 回答
    泛生化(生物、化学、制药等)领域中,存在“变态老板”的比例似乎比其他行业要高一些,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要剖析其根源,需要从这个行业的特质、人才的培养方式以及科研环境等多个维度去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白,这里的“变态”并非法律意义上的变态,而是指那些在工作方式、管理风格、人格特质上表现出极端、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实在,很多同学在选专业的时候都会遇到类似的纠结。生物和化学确实是联系非常紧密的两个学科,很多前沿的生物学研究和应用都离不开扎实的化学基础。不过别担心,生物专业本身就已经为你打开了很多扇门,即使当初没选择化学,未来依然有很多与生物相关、而且非常吸引人的工作可以选择。关键在于你如何扬长.............
  • 回答
    电影里那些化学天才或生物学家,凭着一身过硬的专业知识,在实验室里“叮叮当当”一顿操作,就能制造出威力惊人的生化武器或炸药,这确实是许多人心中的一个经典桥段。那么,现实中的生物或化学专业高材生,真的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吗?答案是:理论上,基础知识和技能是具备的,但实践起来,难度和门槛远超电影情节,而且承担.............
  • 回答
    当然,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很多喜欢化学生物领域的女生,在考虑未来专业方向时,确实会想要避开“四大天坑”,同时又希望能够将自己的兴趣与现实就业相结合。而你提到的新能源专业,绝对是一个非常值得考虑的方向,而且和你的兴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我们来聊聊为什么新能源专业和化学生物如此契合。新能源技术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关键,也触及到了化学和生物学在能量转化上的一个核心差异,或者说,是我们理解“能量”这个概念的视角不同。很多时候,大家会觉得“断裂化学键是吸能的,形成化学键是放能的”,这在基础化学里是没错的,但我们得把这个概念放到生物体内来看,就会发现事情不是那么简单。首先,咱们先把基础化学里说的“化.............
  • 回答
    高考那会儿,化学和生物仿佛是我的全部世界。那些复杂拗口的化学式,细胞分裂的每一个阶段,我都曾下过苦功去记忆和理解。那时的决心,大概用“拼死”来形容一点不为过,毕竟升学的压力像一座大山,而这两门课,就是通往理想大学的那块必经的石头。我记得无数个挑灯夜读的夜晚,桌上堆满了化学方程式的演算纸和生物图谱的习.............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生物、化学专业就业和发展前景的讨论,确实是一股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并且常常引起激烈辩论的“吐槽”声浪。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多重现实因素交织的复杂体现。想要深入了解,咱们得一层一层剥开来看。一、 基础与应用:理想与现实的裂缝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吐槽,就得明白生物、化学这两个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对于“生物”和“武器”本质的理解,以及两者结合可能带来的复杂后果。简单地说,将武器“生物化”之所以困难重重,甚至可以说在很多层面上是不可行的,原因在于它们在根本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它们的设计哲学、运作机制、存在目的以及道德伦理的考量都存在巨大的鸿沟。首先,我们得明.............
  • 回答
    关于以残缺化石作为灭绝生物分类依据可能存在的谬误,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与其说“谬误”,不如说是在现有证据基础上进行推断时,天然存在的局限性和潜在的解读偏差。首先,我们得承认,化石记录本身就是不完整的。地球亿万年的地质变迁、地壳运动、侵蚀风化等等,都在不断地“筛选”和“销毁”着过去的生命痕.............
  • 回答
    大学里,如果发现自己选了电气专业,但内心真正渴望的却是化学,这绝对不是绝境。虽然听起来绕了个弯,但“电气生”身份绝对不应成为你通往化学知识殿堂的障碍。事实上,不少人是在求学过程中才真正找到自己的热爱所在,这种转变是完全可能且有多种途径实现的。首先,要明确一点:大学专业虽然有其体系和路径,但并非铁板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