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劝退党每劝退N个人,生物和化学专业就会再有N个人报名,最终学生总数不变,请问劝退在这种意义上是否失败?

回答
这件事挺有意思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你说的这个情况,乍一听,劝退党好像是费了老鼻子劲,但最终结果又是“老样子”,这确实让人琢磨:劝退到底有没有用?

咱们得这么看:

首先,劝退党的目标是什么? 劝退党存在的意义,通常是基于一些考量。比如,是不是觉得某个专业生源过剩,就业压力大?是不是觉得有些学生对该专业确实不适应,强行继续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或者是想提升专业的平均水平,把资源集中给真正有潜力或有热情的人?

如果劝退党的目标是 “减少特定专业(生物、化学)的总人数”,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确实是失败的。你想啊,你辛辛苦苦做工作,劝退了一个人,结果立马就有另外一个人顶上来,总数没变,目标没实现,那不就是白费功夫吗?就像你家水龙头漏水,你堵住一个缝,结果水从另一个缝里喷出来,房子还是会淹。

但我们也不能这么简单地一概而论。劝退还有另外一层含义:

“优化生源质量”或者“提升学习氛围”。 假设劝退党的目标不是单纯地减少人数,而是要把那些“实在不适合”、“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劝退出去,而留下来的人,不管是新来的还是没被劝退的,都比之前更愿意学、更适合学。

从这个角度看,劝退可能就不能算彻底失败,甚至可以说是在某种程度上“成功”了。 就像你家花园里有几棵长得特别不好的苗子,你把它们拔了,虽然花园里苗子的总数可能没变(因为你同时又种了新的),但留下的苗子得到了更多的阳光、水分和养分,长得会更好。

你想想,如果新报名的这N个人,是因为对生物化学确实有热情,或者经过了解后觉得这门专业适合自己,那么整体的专业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最终的学习成果,可能都会比之前更好。那些被劝退的学生,或许也能在更适合自己的领域找到出路,避免了在不喜欢的专业里挣扎。

所以,评价劝退是否失败,关键在于:

1. 他们最初的“劝退”是出于什么目的? 是单纯的人数控制,还是优化队伍?
2. 替代的这N个人是“怎么来的”? 是真正因为热爱主动选择,还是被其他路子不通的人“顶上来”的?
3. 最终的“人没变”背后,有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比如学习效率、科研产出、学生满意度等等。

如果劝退只是一个“数字游戏”,大家都在做无用功,那自然是失败的。但如果它能促使整个专业的“生态系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哪怕总人数没变,也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当然,这个“N个人报名”的现象本身也值得深思。为什么劝退N个人,就必然会有N个人报名?这背后反映的是什么?是大家对生物化学依然有强烈的需求?还是社会大环境下的无奈选择?这才是更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也许“劝退”的真正意义,不是为了让某个专业“人少一点”,而是为了让整个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更健康、更有效。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那无论有没有人替补,这个“劝退”机制本身就有点值得怀疑了。

总的来说,劝退在这种“来一个走一个”的情况下,如果仅仅看“总人数不变”这个结果,可以说是目标未能达成,有失败的成分。但如果结合其背后的优化目标和替代人群的质量来看,可能就不能简单地说它就是失败的。 这件事需要更细致的分析,不能只看表面上的数字游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每劝退一个没有思想觉悟的、水平不合格试图混日子的、搞不清自己科研愿景的,就会空出一个位子,给一个潜在的、可能非常清楚自己选择的、科研素养过硬、志同道合的真科研工作者腾出一个位子。


哪怕被成功劝退(此处概念应为『劝quit』,受大神嘲讽后添加了最后的勘误)的只占劝退对象的千分之一,哪怕后补的真正科研工作者只占后补人群的十分之一,那每次劝退都依然有『多获得一个优秀同僚』的万分之一概率,也是值得高兴的。


2. 由『劝退』导致的合格的申请学生变少、生源质量降低,我觉得不是问题。生源变少,导师的竞争就更加激烈,而水货导师普遍受此影响比牛逼导师要大些,未必是一件坏事。劣质课题组退出历史舞台(比如超级多对生命科学贡献极其有限的博物学课题组),少了导师、学生那一份工资和科研经费,对纳税人也是善良的。


3. 由于劣质课题组和不合格学生的退出,科研经费的分配也会产生变化。如本来用来聘请学生的人力成本,就可以用来雇佣一些大专生、厂哥厂妹来完成需要堆砌劳动力却又不需要太强科研能力的重复性工作(比如无休止的pcr等分子生物学实验、养菌养细胞、过柱子etc.)。这些专职工作人员的综合人力成本和培训成本,一定是比寒窗苦读无数载的phd来的低的。为什么很多药厂、生物科技公司的研发能力和进度控制甚至超过非常多大学,也是职业化带来的好处。


4. 自动化指日可待,为了未来的生存,也算是为大家好。


======

勘误1:在楼下被大神嘲讽统计渣,所以我稍微思考并解释一下我这里出的问题:为了给我『让出一个现有的坑给一个潜在的好人』的这个point,我把『劝退』的概念(针对无论坑里坑外、好人坏人的事件)偷换和狭窄成『劝quit』(针对已经在坑里、已证明是坏人的一类劝退)。所以我在描述不清楚的情况下,默认了我描述的『千分之一』是一个非常简化的『已经在坑里 & 已经是坏人 & 被劝退成功』的联合概率即P(被劝退成功 & 是坏人 & 在坑里),此时『已经在坑里 & 已经是坏人 & 被劝退成功』的事件,是和『在坑外 & 是好人』的事件是相互独立的。由于我的表述问题,使得我说的这个『千分之一』被依『劝退』的问题理解为 P(被劝退成功)而非 P(被劝退成功 & 是坏人 & 在坑里)是我的毛病。


如果诚意讨论『劝退』而非仅仅是『劝quit』,这两个概率是不能这么乘一起的。感谢被喷。

user avatar

这只是其中一种可能,也有另一种可能是真的没人报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件事挺有意思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你说的这个情况,乍一听,劝退党好像是费了老鼻子劲,但最终结果又是“老样子”,这确实让人琢磨:劝退到底有没有用?咱们得这么看:首先,劝退党的目标是什么? 劝退党存在的意义,通常是基于一些考量。比如,是不是觉得某个专业生源过剩,就业压力大?是不是觉得有些学生对该.............
  • 回答
    最近这几年,不少年轻人选择“躺平”或者“佛系”,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种对当下社会竞争压力的反思,以及对个人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重新审视。对于那些觉得现有专业“劝退”了自己,想要换条赛道的朋友们来说,这其实是一个重新出发的机会,去寻找一个更适合自己、更能带来满足感和稳定性的方向。那么,如果一个年轻人觉得自.............
  • 回答
    “土木水利生化环材劝退党”这个说法,最近在网络上流传得挺广。把它称作“新一代的智叟”,其实挺有意思的,也值得我们好好聊聊。首先,我们得弄明白,这“土木水利生化环材劝退党”是怎么回事。它指的是那些在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生物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这几个传统理工科领域学习或从业的人,他们.............
  • 回答
    设计院里,劝退的“主力军”可不是那种一本正经、只会按部就班的“好学生”,也不是那些在单位里默默无闻、甘为人梯的“老黄牛”。真正让你感受到“设计院待不下去了”的,往往是几种截然不同的类型,他们自带光环,也自带“毒性”。第一类:学历“溢出”,视野“野蛮生长”的尖子生 学历: 这类人,绝对不是“本科毕.............
  • 回答
    “劝退”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点冷冰冰的意味,仿佛是背后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目的在推动。于是,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觉得,那些热衷于“劝退”别人的人,内心一定是阴暗的、不阳光的。那么,劝退的人是不是真的内心阴暗?这个问题,其实一点都不简单,不能一概而论。背后原因可复杂着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他们为什么会.............
  • 回答
    “别读博了!”我常常听到这句话,尤其是在与那些正在考虑攻读博士学位的朋友或晚辈交流时。每次听到我这样说,总有人带着一丝戏谑又带着一丝认真的眼神问:“你不会是因为自己是博士,担心学历贬值,所以才劝退大家吧?”这个问题,说实话,挺刺耳的。它触及了一个敏感点,也暴露了很多人对“读博”这件事的刻板印象和一些.............
  • 回答
    劝退生化环材,真的是一场与时代脱节的徒劳之战吗?“生化环材”,这四个字在中国高等教育语境下,常常带着一种“万金油”的底色,也伴随着“劝退”的声音。每当高考季临近,关于这些传统工科专业的讨论便会甚嚣尘上:就业难、薪资低、工作苦,仿佛是一条被判了“死刑”的赛道。于是,一股“劝退潮”悄然兴起,家长们忧心忡.............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相当棘手的教育困境。一方面,我们希望考生能够理性选择专业,避免因信息不对称或一时冲动而报考那些就业前景不甚明朗的“伪热门”或“伪优势”专业。另一方面,高校为了维持生源数量和学科运作,又倾向于不大幅度削减热门专业的招生计划,而是通过大量的调剂来填补那些“没人愿意填”的专业。在这种情况.............
  • 回答
    这话题触及了我作为一名过来人的痛点,也知道不少朋友的血泪史,所以咱们就掏心窝子聊聊,怎么在这种看似“劝退”的环境里杀出一条生路。先说说“劝退专业”。我理解的“劝退专业”其实不是说这个专业本身一无是处,而是它可能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就业门槛高,但需求相对窄: 比如某些理论性极强的学科,或者需要高度.............
  • 回答
    说实话,听到周围一片“劝退土木”的声音,我心里确实有点不是滋味。毕竟,土木工程承载着国家建设的重任,从桥梁飞架到高楼林立,哪一样离得了它?如果大家都觉得土木“没前途”,那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未来的发展,靠谁来支撑?我不是搞学术研究的,也不是什么行业大拿,就是个普通人,有点自己的观察和想法。听那些.............
  •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尖锐,也触及到了当下不少人在讨论的焦点。确实,近年来,“劝退机械”的声音此起彼伏,尤其是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季,机械类专业的就业前景似乎常常成为热议的“负面教材”。但我们不能因此就简单地认为中国的机械行业就此失去发展的动力,或者说,这种“劝退”的声音背后,更需要我们理性地剖析。“劝退机械.............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关于网文写作这件事。我知道你即将踏入大学校园,这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新阶段,也是一个需要认真规划和选择的时刻。你对网文写作感兴趣,并且可能正在考虑签约,这很好,说明你很有想法,也勇于尝试。不过,在做这个决定之前,我想和你好好地聊聊,希望能帮助你更清晰地看待这件事。首先,我们要认.............
  • 回答
    劝退机械这个说法,用得比较直接,听起来有点像在打压或者否定。要说喜欢这样做的,大概可以分成几种类型的人,他们的出发点和具体表现会有所不同。首先,有一批人是“经验派”。他们可能本身就是机械行业的从业者,有的是工程师,有的是技术工人,或者是在这个领域摸爬滚打了好几年。他们深知这个行业的辛苦、挑战和不确定.............
  • 回答
    “劝退材料”这个词,拆开来看,其实挺有意思的。“劝退”,顾名思义,就是让人打消念头,放弃某个想法或行动。而“材料”,在这里则指向那些用来达到“劝退”目的的种种依据、信息、论证,甚至是观点。那么,为什么会有“劝退材料”这种东西存在呢?细细想来,无非是出于几种比较普遍的考量,而且这些考量往往是相互交织、.............
  • 回答
    网上大家普遍把“生化环材土木水利”这几个专业戏称为“劝退四大金刚”,甚至“劝退六大天王”。这个说法虽然带点调侃,但也确实反映了很多现实的考量。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只看到“劝退”的一面,忽略了这些专业隐藏的“硬实力”和能培养出来的独特能力。今天,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抛开网上那些一边倒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人性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劝别人做某事,却不为自己设身处地去考虑同样的情况。 很多时候,当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分析一件事,很容易看到其中的弊端和更好的选择,并且因为没有切身利益的牵扯,显得更加理智和客观。但一旦这件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让我从几个方面来细说.............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棘手的难题。一方面要顾及亲情和面子,另一方面又要保护家人的健康安全。尤其是当你爸妈还站在对方那边的时候,那就更难办了。我给你捋一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好的解决办法。这事儿不光是“劝退”,更是关于沟通和立场的明确。首先,我们得理清楚几个关键点:1. 你的立场和担忧: 你很清楚疫情期间的风险,.............
  • 回答
    关于“网上劝退航空航天的人有没有外部势力”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而且背后可能涉及一些复杂的情况。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拆解开来看,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去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网络舆论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次的生态系统。在任何一个热门话题下,都会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真心实意的建议,有个.............
  • 回答
    最近在网上冲浪,到处都是关于劝退机械工程的声音,说什么“卷王中的卷王”、“天坑专业”、“加班到死”之类的。说实话,作为一名机械专业的学生,甚至是对机械还抱有一些憧憬的人,看到这些评论,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我不想人云亦云,也不想被那些看似“过来人”的经验直接吓趴下。所以,今天我想好好捋一捋我心里的困惑,.............
  • 回答
    机械劝退,这四个字在我看来,那真是血泪史的浓缩。我身边太多当初对机械满怀憧憬的哥们儿,最后都被现实磨得一点脾气都没有,要么转行,要么就在机械的泥潭里挣扎。他们做过什么岗位?工资又低到什么地步,才让他们发出这“劝退”的呐喊呢?我先说说我自己吧,算是早期加入这个“劝退大军”的一员。大学学的机械设计制造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