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劝退党每劝退N个人,生物和化学专业就会再有N个人报名,最终学生总数不变,请问劝退在这种意义上是否失败?

回答
这件事挺有意思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你说的这个情况,乍一听,劝退党好像是费了老鼻子劲,但最终结果又是“老样子”,这确实让人琢磨:劝退到底有没有用?

咱们得这么看:

首先,劝退党的目标是什么? 劝退党存在的意义,通常是基于一些考量。比如,是不是觉得某个专业生源过剩,就业压力大?是不是觉得有些学生对该专业确实不适应,强行继续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或者是想提升专业的平均水平,把资源集中给真正有潜力或有热情的人?

如果劝退党的目标是 “减少特定专业(生物、化学)的总人数”,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确实是失败的。你想啊,你辛辛苦苦做工作,劝退了一个人,结果立马就有另外一个人顶上来,总数没变,目标没实现,那不就是白费功夫吗?就像你家水龙头漏水,你堵住一个缝,结果水从另一个缝里喷出来,房子还是会淹。

但我们也不能这么简单地一概而论。劝退还有另外一层含义:

“优化生源质量”或者“提升学习氛围”。 假设劝退党的目标不是单纯地减少人数,而是要把那些“实在不适合”、“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劝退出去,而留下来的人,不管是新来的还是没被劝退的,都比之前更愿意学、更适合学。

从这个角度看,劝退可能就不能算彻底失败,甚至可以说是在某种程度上“成功”了。 就像你家花园里有几棵长得特别不好的苗子,你把它们拔了,虽然花园里苗子的总数可能没变(因为你同时又种了新的),但留下的苗子得到了更多的阳光、水分和养分,长得会更好。

你想想,如果新报名的这N个人,是因为对生物化学确实有热情,或者经过了解后觉得这门专业适合自己,那么整体的专业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最终的学习成果,可能都会比之前更好。那些被劝退的学生,或许也能在更适合自己的领域找到出路,避免了在不喜欢的专业里挣扎。

所以,评价劝退是否失败,关键在于:

1. 他们最初的“劝退”是出于什么目的? 是单纯的人数控制,还是优化队伍?
2. 替代的这N个人是“怎么来的”? 是真正因为热爱主动选择,还是被其他路子不通的人“顶上来”的?
3. 最终的“人没变”背后,有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比如学习效率、科研产出、学生满意度等等。

如果劝退只是一个“数字游戏”,大家都在做无用功,那自然是失败的。但如果它能促使整个专业的“生态系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哪怕总人数没变,也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当然,这个“N个人报名”的现象本身也值得深思。为什么劝退N个人,就必然会有N个人报名?这背后反映的是什么?是大家对生物化学依然有强烈的需求?还是社会大环境下的无奈选择?这才是更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也许“劝退”的真正意义,不是为了让某个专业“人少一点”,而是为了让整个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更健康、更有效。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那无论有没有人替补,这个“劝退”机制本身就有点值得怀疑了。

总的来说,劝退在这种“来一个走一个”的情况下,如果仅仅看“总人数不变”这个结果,可以说是目标未能达成,有失败的成分。但如果结合其背后的优化目标和替代人群的质量来看,可能就不能简单地说它就是失败的。 这件事需要更细致的分析,不能只看表面上的数字游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每劝退一个没有思想觉悟的、水平不合格试图混日子的、搞不清自己科研愿景的,就会空出一个位子,给一个潜在的、可能非常清楚自己选择的、科研素养过硬、志同道合的真科研工作者腾出一个位子。


哪怕被成功劝退(此处概念应为『劝quit』,受大神嘲讽后添加了最后的勘误)的只占劝退对象的千分之一,哪怕后补的真正科研工作者只占后补人群的十分之一,那每次劝退都依然有『多获得一个优秀同僚』的万分之一概率,也是值得高兴的。


2. 由『劝退』导致的合格的申请学生变少、生源质量降低,我觉得不是问题。生源变少,导师的竞争就更加激烈,而水货导师普遍受此影响比牛逼导师要大些,未必是一件坏事。劣质课题组退出历史舞台(比如超级多对生命科学贡献极其有限的博物学课题组),少了导师、学生那一份工资和科研经费,对纳税人也是善良的。


3. 由于劣质课题组和不合格学生的退出,科研经费的分配也会产生变化。如本来用来聘请学生的人力成本,就可以用来雇佣一些大专生、厂哥厂妹来完成需要堆砌劳动力却又不需要太强科研能力的重复性工作(比如无休止的pcr等分子生物学实验、养菌养细胞、过柱子etc.)。这些专职工作人员的综合人力成本和培训成本,一定是比寒窗苦读无数载的phd来的低的。为什么很多药厂、生物科技公司的研发能力和进度控制甚至超过非常多大学,也是职业化带来的好处。


4. 自动化指日可待,为了未来的生存,也算是为大家好。


======

勘误1:在楼下被大神嘲讽统计渣,所以我稍微思考并解释一下我这里出的问题:为了给我『让出一个现有的坑给一个潜在的好人』的这个point,我把『劝退』的概念(针对无论坑里坑外、好人坏人的事件)偷换和狭窄成『劝quit』(针对已经在坑里、已证明是坏人的一类劝退)。所以我在描述不清楚的情况下,默认了我描述的『千分之一』是一个非常简化的『已经在坑里 & 已经是坏人 & 被劝退成功』的联合概率即P(被劝退成功 & 是坏人 & 在坑里),此时『已经在坑里 & 已经是坏人 & 被劝退成功』的事件,是和『在坑外 & 是好人』的事件是相互独立的。由于我的表述问题,使得我说的这个『千分之一』被依『劝退』的问题理解为 P(被劝退成功)而非 P(被劝退成功 & 是坏人 & 在坑里)是我的毛病。


如果诚意讨论『劝退』而非仅仅是『劝quit』,这两个概率是不能这么乘一起的。感谢被喷。

user avatar

这只是其中一种可能,也有另一种可能是真的没人报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