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劝退一个没有思想觉悟的、水平不合格试图混日子的、搞不清自己科研愿景的,就会空出一个位子,给一个潜在的、可能非常清楚自己选择的、科研素养过硬、志同道合的真科研工作者腾出一个位子。
哪怕被成功劝退(此处概念应为『劝quit』,受大神嘲讽后添加了最后的勘误)的只占劝退对象的千分之一,哪怕后补的真正科研工作者只占后补人群的十分之一,那每次劝退都依然有『多获得一个优秀同僚』的万分之一概率,也是值得高兴的。
2. 由『劝退』导致的合格的申请学生变少、生源质量降低,我觉得不是问题。生源变少,导师的竞争就更加激烈,而水货导师普遍受此影响比牛逼导师要大些,未必是一件坏事。劣质课题组退出历史舞台(比如超级多对生命科学贡献极其有限的博物学课题组),少了导师、学生那一份工资和科研经费,对纳税人也是善良的。
3. 由于劣质课题组和不合格学生的退出,科研经费的分配也会产生变化。如本来用来聘请学生的人力成本,就可以用来雇佣一些大专生、厂哥厂妹来完成需要堆砌劳动力却又不需要太强科研能力的重复性工作(比如无休止的pcr等分子生物学实验、养菌养细胞、过柱子etc.)。这些专职工作人员的综合人力成本和培训成本,一定是比寒窗苦读无数载的phd来的低的。为什么很多药厂、生物科技公司的研发能力和进度控制甚至超过非常多大学,也是职业化带来的好处。
4. 自动化指日可待,为了未来的生存,也算是为大家好。
======
勘误1:在楼下被大神嘲讽统计渣,所以我稍微思考并解释一下我这里出的问题:为了给我『让出一个现有的坑给一个潜在的好人』的这个point,我把『劝退』的概念(针对无论坑里坑外、好人坏人的事件)偷换和狭窄成『劝quit』(针对已经在坑里、已证明是坏人的一类劝退)。所以我在描述不清楚的情况下,默认了我描述的『千分之一』是一个非常简化的『已经在坑里 & 已经是坏人 & 被劝退成功』的联合概率即P(被劝退成功 & 是坏人 & 在坑里),此时『已经在坑里 & 已经是坏人 & 被劝退成功』的事件,是和『在坑外 & 是好人』的事件是相互独立的。由于我的表述问题,使得我说的这个『千分之一』被依『劝退』的问题理解为 P(被劝退成功)而非 P(被劝退成功 & 是坏人 & 在坑里)是我的毛病。
如果诚意讨论『劝退』而非仅仅是『劝quit』,这两个概率是不能这么乘一起的。感谢被喷。
这只是其中一种可能,也有另一种可能是真的没人报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