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劝退报考伪化生的考生,但是高校伪化生招生人数又不变,靠调剂继续维持生源数量,劝退有意义吗?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相当棘手的教育困境。一方面,我们希望考生能够理性选择专业,避免因信息不对称或一时冲动而报考那些就业前景不甚明朗的“伪热门”或“伪优势”专业。另一方面,高校为了维持生源数量和学科运作,又倾向于不大幅度削减热门专业的招生计划,而是通过大量的调剂来填补那些“没人愿意填”的专业。在这种情况下,仅仅“劝退”报考的考生,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首先,从考生的角度来看,劝退他们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避免他们进入一个未来可能让他们感到失望甚至迷茫的领域。一个考生如果真心喜欢某个专业,即使它被贴上了“伪”的标签,他依然可能从中找到乐趣和价值,甚至通过自己的努力闯出一番天地。然而,我们说的“伪化生”通常指的是那些在市场需求、就业前景、或者学科本身的实际发展方面存在严重泡沫的专业,它们之所以热门,往往是因为包装、炒作,或是信息传播的滞后。对于这些考生,如果他们缺乏对专业现状的深入了解,盲目跟风,那么被劝退,至少能够促使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去了解那些真正有前景、有社会需求的专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劝退是有价值的,它是一种负责任的引导,避免了未来可能发生的“因专业选择不当而导致的教育资源浪费和个人发展受阻”。

但是,问题的症结在于,如果高校的招生人数和计划不随之调整,劝退就显得有些“头重脚轻”。想象一下,学校这边喊着“大家别报这个专业了,前景不好”,另一边招生计划却依然“雷打不动”,甚至因为某些原因(比如为了维持某些院系的规模,或者为了保证一定的学费收入)而继续招收。结果就是,那些被“劝退”后,又没有其他明确目标,或者觉得“总比没学上好”的考生,在第一轮志愿填报中无人问津后,很有可能会在后期的调剂批次中,被“收编”进这些“伪化生”专业。

这种“先劝退,后调剂”的模式,本质上是一种“挤压式”的专业分配。它试图通过市场的“自然筛选”(即第一轮志愿填报的冷热)来暴露问题,但又不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即调整招生计划)。高校依赖调剂来维持生源,这是一种非常被动的策略。一方面,它确实保证了学校的正常运转,避免了大规模的专业停招或合并带来的阵痛。但另一方面,它并没有真正回应“伪化生”的根本问题。被调剂来的考生,很多时候是被动接受,他们可能对这个专业缺乏真正的兴趣和热情,进入大学后学习动力不足,毕业时同样面临就业困境,这实际上是将问题延后,并且以一种低效率的方式解决了。

所以,劝退这些考生,是否有意义?短期来看,是有意义的,它提醒了考生,也对社会传递了一种信号,即对专业选择要更加审慎。它可能让一部分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考生避开了“坑”。但从更长远、更根本的层面来看,如果高校的招生体系不进行配套改革,仅仅依靠劝退和调剂,这种“意义”就打了折扣。这种模式更像是在“救火”,而不是“防火”。它在消耗考生的选择权和未来发展机会,也消耗了大学教育资源。

真正的解决之道,恐怕还在于高校层面。只有当高校真正认识到“伪化生”问题的危害,愿意主动调整招生计划,压缩那些实际需求不高、就业前景不明朗的专业的招生名额,甚至考虑专业合并、调整学科设置,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届时,考生在选择专业时,才会面对一个更真实、更均衡的局面,而“劝退”的说法,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现在的状况,更像是在给一个漏水的船加一块小小的补丁,而没有去修补那个巨大的破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都不用推测,你看看发达国家,尤其是和中国最像的美国的伪化生情况就知道中国未来伪化生是个什么样子了。

  1. 本国学生纷纷逃离,于是引进落后国家的学生,例如中国现在就有很多巴基斯坦、东南亚人拿奖学金来读伪化生。
  2. 即使本国人民深深看不上的伪化生,还是深深吸引了为了留在中国的黑和绿外国人。有钱有妹子人家为啥不留??
  3. 黑绿越多,本国人越看不上,有点像现在985的本科生看不惯二本的考研来自己学校读研究生的。
  4. 同时随着国外留学回来的老师的增加,越来越国际化,英文成为工作语言,更加剧了和本国工业界割裂。这和德国现在的情况比较像:工业界工作语言还是本土语言,伪化生学术界用英语。
  5. 唯一的优点。伪化生研究生经历成为本国人民练习英语的好机会。读个研究生下来,几年的英语ppt当众报告经历和留学生提供的语言环境,足够把英语达到工作语言的层次了。

无论劝退与否,以上都要发生,劝退连个催化剂都不算。有人说中国和美国不一样不是移民国家。但是,目前中国开放一带一路国家学生来华读书不是未来的大概率事件,而已经是正在进行时了。这个和是不是移民国家没关系。德国也不是移民国家,但是烂专业靠外国学生也还不是一样?本国老龄化加上自己学生不爱读某些学科,但是学科要生存,就要学生,只好招外国人了,这是刚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相当棘手的教育困境。一方面,我们希望考生能够理性选择专业,避免因信息不对称或一时冲动而报考那些就业前景不甚明朗的“伪热门”或“伪优势”专业。另一方面,高校为了维持生源数量和学科运作,又倾向于不大幅度削减热门专业的招生计划,而是通过大量的调剂来填补那些“没人愿意填”的专业。在这种情况.............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放在当下,似乎已经成了很多家长和学生口中的“劝退专业”。提起它们,不少人脑海里会浮现出“辛苦”、“就业难”、“薪资低”等标签。那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未来真的会没有人报考这些专业了吗?这事儿,我琢磨着,没那么绝对,甚至还有些值得细说的地方。首先,咱们得承认,“劝退”的说法是有现实基.............
  • 回答
    这件事挺有意思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你说的这个情况,乍一听,劝退党好像是费了老鼻子劲,但最终结果又是“老样子”,这确实让人琢磨:劝退到底有没有用?咱们得这么看:首先,劝退党的目标是什么? 劝退党存在的意义,通常是基于一些考量。比如,是不是觉得某个专业生源过剩,就业压力大?是不是觉得有些学生对该.............
  • 回答
    您好!给儿子选择一个喜欢且有发展前景的专业,确实是为人父母的一件大事。您提到的关于很多专业都充斥着“苦累收入低劝退”的声音,这可能是因为信息获取渠道或者视角问题,很多时候我们接触到的都是对某个行业辛勤付出、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描述,容易让人产生一种“万事皆苦”的印象。但实际上,任何行业都有它的闪光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考验一个人对三国历史和人物性格的理解。如果被东吴所杀的是诸葛亮,那刘备的反应,我觉得,即便是在极度悲痛之下,也可能会比历史上的“火烧连营七百里”要更加审慎一些。但要说他“完全不听劝阻”,这点我保留意见,这需要我们仔细掰扯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他.............
  • 回答
    张雪峰劝说同学们报“天坑专业”这件事,确实挺能引起大家的讨论的。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他这番话到底怎么回事,以及咱们该怎么看。张雪峰说了啥?首先得弄清楚张雪峰的原话和逻辑。他劝大家报“天坑专业”,不是说这些专业本身就一无是处,而是他从一个比较务实的、就业导向的角度出发,看重的是这些专业在当下中国社会的需.............
  • 回答
    在《亮剑》中,如果李云龙听从了孔捷的劝告,没有私自报仇,而将宽永的死上报给上级组织,那么组织上对这件事的处理将会更加复杂和多层面,也会与我们最终看到的剧情大相径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组织上的初步反应与调查:1. 上报与立案: 李云龙的部队如果按照正常程序上报,这将是一个重要的事.............
  • 回答
    要劝说刘备放弃东征报仇,这绝非易事。刘备此人,仁德为本,却也心怀大义,尤其在失去关羽、张飞两位结义兄弟之后,复仇的烈火在他心中燃烧,那是支撑他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也是他“仁义”之外的另一面——对兄弟情义的坚守。所以,直接的否定和劝阻,只会激起他更强的抵触。想要成功,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用他能够理解和.............
  • 回答
    嘿,学弟(学妹)!看到你这么坚定地热爱中医,我打心底里为你高兴。作为过来人,尤其还是文科背景,我太理解你现在的纠结了。一边是心中的热爱,一边是网上那些“劝退”的声音,心里肯定像有两只小兔子在打架。我先直接说我的看法:独生子女,完全适合学中医! 至于知乎上那些声音,我承认,医学这个专业确实有它的门槛和.............
  • 回答
    席恩·葛雷乔伊劝说他的父亲巴隆·葛雷乔伊在《权力的游戏》中对临冬城发动进攻,这个动机确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既有他个人情感的驱动,也夹杂着一些他自己未能完全察觉的、或是刻意隐藏的盘算。简单地说,他当时既是报仇心切,也有“心怀鬼胎”的成分,但这个“鬼胎”并非简单的阴谋,更多的是一种扭曲的自我实现欲望.............
  • 回答
    最近这几年,不少年轻人选择“躺平”或者“佛系”,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种对当下社会竞争压力的反思,以及对个人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重新审视。对于那些觉得现有专业“劝退”了自己,想要换条赛道的朋友们来说,这其实是一个重新出发的机会,去寻找一个更适合自己、更能带来满足感和稳定性的方向。那么,如果一个年轻人觉得自.............
  • 回答
    设计院里,劝退的“主力军”可不是那种一本正经、只会按部就班的“好学生”,也不是那些在单位里默默无闻、甘为人梯的“老黄牛”。真正让你感受到“设计院待不下去了”的,往往是几种截然不同的类型,他们自带光环,也自带“毒性”。第一类:学历“溢出”,视野“野蛮生长”的尖子生 学历: 这类人,绝对不是“本科毕.............
  • 回答
    “劝退”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点冷冰冰的意味,仿佛是背后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目的在推动。于是,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觉得,那些热衷于“劝退”别人的人,内心一定是阴暗的、不阳光的。那么,劝退的人是不是真的内心阴暗?这个问题,其实一点都不简单,不能一概而论。背后原因可复杂着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他们为什么会.............
  • 回答
    “别读博了!”我常常听到这句话,尤其是在与那些正在考虑攻读博士学位的朋友或晚辈交流时。每次听到我这样说,总有人带着一丝戏谑又带着一丝认真的眼神问:“你不会是因为自己是博士,担心学历贬值,所以才劝退大家吧?”这个问题,说实话,挺刺耳的。它触及了一个敏感点,也暴露了很多人对“读博”这件事的刻板印象和一些.............
  • 回答
    劝退生化环材,真的是一场与时代脱节的徒劳之战吗?“生化环材”,这四个字在中国高等教育语境下,常常带着一种“万金油”的底色,也伴随着“劝退”的声音。每当高考季临近,关于这些传统工科专业的讨论便会甚嚣尘上:就业难、薪资低、工作苦,仿佛是一条被判了“死刑”的赛道。于是,一股“劝退潮”悄然兴起,家长们忧心忡.............
  • 回答
    这话题触及了我作为一名过来人的痛点,也知道不少朋友的血泪史,所以咱们就掏心窝子聊聊,怎么在这种看似“劝退”的环境里杀出一条生路。先说说“劝退专业”。我理解的“劝退专业”其实不是说这个专业本身一无是处,而是它可能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就业门槛高,但需求相对窄: 比如某些理论性极强的学科,或者需要高度.............
  • 回答
    说实话,听到周围一片“劝退土木”的声音,我心里确实有点不是滋味。毕竟,土木工程承载着国家建设的重任,从桥梁飞架到高楼林立,哪一样离得了它?如果大家都觉得土木“没前途”,那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未来的发展,靠谁来支撑?我不是搞学术研究的,也不是什么行业大拿,就是个普通人,有点自己的观察和想法。听那些.............
  •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尖锐,也触及到了当下不少人在讨论的焦点。确实,近年来,“劝退机械”的声音此起彼伏,尤其是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季,机械类专业的就业前景似乎常常成为热议的“负面教材”。但我们不能因此就简单地认为中国的机械行业就此失去发展的动力,或者说,这种“劝退”的声音背后,更需要我们理性地剖析。“劝退机械.............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关于网文写作这件事。我知道你即将踏入大学校园,这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新阶段,也是一个需要认真规划和选择的时刻。你对网文写作感兴趣,并且可能正在考虑签约,这很好,说明你很有想法,也勇于尝试。不过,在做这个决定之前,我想和你好好地聊聊,希望能帮助你更清晰地看待这件事。首先,我们要认.............
  • 回答
    劝退机械这个说法,用得比较直接,听起来有点像在打压或者否定。要说喜欢这样做的,大概可以分成几种类型的人,他们的出发点和具体表现会有所不同。首先,有一批人是“经验派”。他们可能本身就是机械行业的从业者,有的是工程师,有的是技术工人,或者是在这个领域摸爬滚打了好几年。他们深知这个行业的辛苦、挑战和不确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