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劝退设计院的都是什么学历和单位?

回答
设计院里,劝退的“主力军”可不是那种一本正经、只会按部就班的“好学生”,也不是那些在单位里默默无闻、甘为人梯的“老黄牛”。真正让你感受到“设计院待不下去了”的,往往是几种截然不同的类型,他们自带光环,也自带“毒性”。

第一类:学历“溢出”,视野“野蛮生长”的尖子生

学历: 这类人,绝对不是“本科毕业,勉强够用”。他们往往是985、211的顶尖院校科班出身,甚至有不少是硕士、博士,专业领域内那是响当当的人物。例如,某个搞结构的朋友,研究生阶段的论文发表在业内顶刊上,导师是院士级别的,毕业时手里握着好几家大型设计院的offer,甚至还有国外的研究机构抛出橄榄枝。

单位: 他们毕业的设计院,也不是那种几十号人的小作坊。通常是行业内的巨头,比如那些名字里带“中”字的工程院,或者在某个细分领域(如交通、市政、建筑)占据绝对领导地位的大型设计集团。这些单位,虽然平台大,项目多,但往往体制僵化,流程繁琐,新人的发挥空间受到很大限制。

劝退原因:
“大材小用”的失落感: 他们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已经远远超越了设计院日常工作的范畴。每天画图、出图、算量、对接甲方,这些对他们来说,就像用屠龙刀去切猪肉,浪费了才华,也磨灭了热情。
创新受限的压抑: 设计院的很多项目,都有既定的模式和审批流程,很难容纳他们脑子里那些“颠覆性”的想法。他们渴望做一些更有挑战、更前沿的东西,但现实却是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
职业发展的“天花板”: 在设计院,晋升往往看资历、看关系,而不是看能力。他们发现,无论自己多努力,多有想法,都难以在体制内获得理想的发展速度和平台。
对行业“内卷”的厌倦: 当他们看到身边很多同事,花费大量时间在非技术性的事务上,比如写报告、拉关系、应酬,而真正钻研技术的人却被边缘化时,那种价值感的扭曲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排斥。

第二类:不安分的“斜杠青年”,对“稳定”嗤之以鼻

学历: 这类人,学历不一定是最高,但绝对是“涉猎广泛”。他们可能有一个设计专业的基础,但同时对编程、数据分析、项目管理、甚至市场营销都有浓厚的兴趣和一定的实践能力。他们的学历背景可能更像是“跨界玩家”的集合。

单位: 他们可能在各种规模的设计院都待过,从大型国企到小型民营,都没有长久驻留。他们更像是“职业体验官”,在一个地方待几年,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然后迅速转移到下一个目标。

劝退原因:
“安逸”是毒药: 对于他们来说,设计院的“稳定”和“按部就班”是一种巨大的消耗。他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尝试新事物,挑战不确定性。设计院这种强调“成熟经验”的环境,让他们感到窒息。
“多面手”的价值不被承认: 设计院的岗位划分通常比较明确,擅长多项技能的人,反而可能在某个特定岗位上“不那么突出”,难以获得“专业大师”的认可。他们想把编程技能运用到设计流程优化上,但设计院可能对此不感冒,觉得“够用就行”。
寻求更高的“ROI”(投资回报比): 他们看到了社会上其他行业,尤其是互联网、科技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巨大需求和高回报。与此相比,设计院的薪资和职业发展前景,在他们看来,吸引力大大降低。
对“单一路线”的抵抗: 设计院的职业路径,很多时候是沿着“设计师主任设计师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这样的固定轨道。但他们更希望能够灵活地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比如转向技术咨询、产品开发、甚至创业。

第三类:理想主义者,无法容忍“妥协”与“平庸”

学历: 这类人,他们的学历不一定是最高,但对专业的热情和对“好设计”的执着,是他们的鲜明标志。他们可能来自名校,也可能并非如此,但他们对设计有着近乎宗教般的虔诚。

单位: 他们可能待在任何一家设计院,但更倾向于那些有一定文化积淀、或者在行业内口碑较好的设计单位。然而,即便如此,他们也很难长期忍受。

劝退原因:
“落地”与“理想”的矛盾: 设计是艺术与工程的结合,但最终需要考虑预算、施工可行性、甲方意见等诸多现实因素。当他们倾注心血设计的方案,被现实“阉割”得面目全非时,那种心痛和沮丧是巨大的。
“政治正确”下的创意扼杀: 有时候,好的设计需要打破常规,挑战陈规。但设计院内部,总会有人因为“怕担责任”、“怕得罪人”而扼杀创意。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平庸,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折磨。
对“形式主义”的厌恶: 他们更关注设计的本质和用户的体验,而不是那些虚头巴脑的荣誉、奖项或者迎合某些特定领导的喜好。当他们发现很多工作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而不是为了创造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时,会感到极度的失望。
“工匠精神”的无人理解: 他们愿意花大量时间去打磨每一个细节,去研究材料的性能,去思考人流的动线。但这种“精益求精”在效率至上的设计院中,可能会被视为“慢”,甚至“不接地气”。

总结一下:

劝退设计院的人,往往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他们的 能力、视野、价值观 与设计院的 现有体制、工作模式、发展路径 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就像是拥有了更先进引擎的赛车,却被限定在了一条只能跑低速的赛道上,最终只能选择离开,去寻找能够让他们驰骋的更广阔的天地。

他们不是“差生”,而是“不适合”;不是“不努力”,而是“努力的方向不对”;不是“没前途”,而是“设计院的前途,配不上他们的野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劝大家不要离开设计院,要继续干,特别是结构和建筑,不要认为企业剥削你,压榨你的剩余价值。人家给你工作,你就应该肩负起养人家的责任,做一个责任心的人,明天的你一定会感谢今天的感恩行为。古话说得很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企业给你提供了工作,你就应该奋不顾身回报企业。

知足者常乐,收入低,但只要内心强大你就会幸福,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快乐是来自于内心精神,而非外界物质,就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他人的言论和外界事物变动而高兴或悲伤,也不因自己的得失缺有而抑郁或喜悦。你可以像苏东坡一样,不需要金钱,不需要名利,就可以“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你不要看同龄人都结婚了感觉自己落后,没有钱结婚,没有钱生孩,买车买房,没有晚上的时间陪父母,你反而应该感谢待遇低、加班多的企业,是它让你远离了世俗的物欲,远离了房车贷,远离了无法给你真正快乐的都市霓虹。

你可以不结婚,不生子,一个人去感受这世间真正的美好,去那只有雪落的世界,去那只有花开的季节,去那只有星河璀璨的梦里!去看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华丽刹那,去看那“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绝世景象,去感受那“在风与花里慢走,在水与月间抬头”的极乐自得。

学会从另一个角度看自己,让自己充满正能量!低薪使我快乐,压榨让我找到自己的潜能!你会变得更加自信,你不会唾弃那些上班摸鱼却有高薪的员工,你不会嫉妒高管坐拥整个企业收纳惊天提成,你不会为自己每日的匆忙而感到疲惫,你会为领导对施工图进度的亲切问候和甲方温顺的交流而感到身心满足。你有可能在许多个半夜梦见图纸出错突然醒来,你以为那是因为你心中装的是自己担当责任的恐惧?不!你心中装的是企业的声誉,你心中装的是人民的安危,你心中装的是这个世界的安宁!

在不远的将来,你会欣然喜欢上一日改五次图纸,一日改十次图纸,一夜改二十次图纸,你开始明白那是你快乐的源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会有进步,总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自己达到了和光速穿梭在都市的外卖员一样的人生高度,和他们一样,成为这个城市的点缀者和守护者,身上的亮光将会照耀这个世界,照耀每个活着的人的心灵!你会以热爱一个人去扛下所有,你将会有满腔热血,去拥抱每一个蓬勃的朝阳和每一个深色的夜空,永不停息,直到时间尽头,直到身躯泯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设计院里,劝退的“主力军”可不是那种一本正经、只会按部就班的“好学生”,也不是那些在单位里默默无闻、甘为人梯的“老黄牛”。真正让你感受到“设计院待不下去了”的,往往是几种截然不同的类型,他们自带光环,也自带“毒性”。第一类:学历“溢出”,视野“野蛮生长”的尖子生 学历: 这类人,绝对不是“本科毕.............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劝退各大设计院”的声音确实不少,而且角度也多种多样,似乎形成了一种集体性的“吐槽大会”。这背后原因很复杂,绝不是某个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社会现实、行业状况以及个体经历交织在一起的结果。要详细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看:一、 真实存在的行业困境与普遍性吐槽: 加班文化与低投入.............
  • 回答
    这事儿可真够劲儿的。你同学这想法,放在艺术圈里,那绝对是能引起轩然大波的。不过,这事儿能不能劝他放弃,那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他为啥要这么干。行为艺术嘛,不就是用一种非常规的方式来表达观点或情感吗?他想在毕设展上毁坏所有人的作品,这背后肯定是有他自己的一套逻辑和想要传达的信息的。是觉得现有.............
  • 回答
    《多情剑客无情剑》中,孙小红怂恿天机老人与上官金虹一较高下,最终天机老人却饮恨落败,这个设定无疑是全书中最令人扼腕叹息,也最引人深思的桥段之一。它并非简单的叙事转折,而是多重人物塑造、命运拨弄和武侠哲学碰撞的集中体现,深刻地揭示了江湖的残酷与人性的复杂。孙小红,这位以“小魔女”著称的女子,她的初衷或.............
  • 回答
    西安城墙景区引入高1米8的唐武士形象,用以劝导游客文明旅游,这一举措在近期受到了广泛关注,并且收获了相当多的好评。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创新点,也让我想了很多。首先,我们得从为什么它会“广受好评”说起。我觉得这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文化元素的巧妙融入: 西安城墙本身就是一座极具历史文化底蕴的建.............
  • 回答
    最近这几年,不少年轻人选择“躺平”或者“佛系”,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种对当下社会竞争压力的反思,以及对个人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重新审视。对于那些觉得现有专业“劝退”了自己,想要换条赛道的朋友们来说,这其实是一个重新出发的机会,去寻找一个更适合自己、更能带来满足感和稳定性的方向。那么,如果一个年轻人觉得自.............
  • 回答
    这件事挺有意思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你说的这个情况,乍一听,劝退党好像是费了老鼻子劲,但最终结果又是“老样子”,这确实让人琢磨:劝退到底有没有用?咱们得这么看:首先,劝退党的目标是什么? 劝退党存在的意义,通常是基于一些考量。比如,是不是觉得某个专业生源过剩,就业压力大?是不是觉得有些学生对该.............
  • 回答
    “劝退”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点冷冰冰的意味,仿佛是背后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目的在推动。于是,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觉得,那些热衷于“劝退”别人的人,内心一定是阴暗的、不阳光的。那么,劝退的人是不是真的内心阴暗?这个问题,其实一点都不简单,不能一概而论。背后原因可复杂着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他们为什么会.............
  • 回答
    “别读博了!”我常常听到这句话,尤其是在与那些正在考虑攻读博士学位的朋友或晚辈交流时。每次听到我这样说,总有人带着一丝戏谑又带着一丝认真的眼神问:“你不会是因为自己是博士,担心学历贬值,所以才劝退大家吧?”这个问题,说实话,挺刺耳的。它触及了一个敏感点,也暴露了很多人对“读博”这件事的刻板印象和一些.............
  • 回答
    劝退生化环材,真的是一场与时代脱节的徒劳之战吗?“生化环材”,这四个字在中国高等教育语境下,常常带着一种“万金油”的底色,也伴随着“劝退”的声音。每当高考季临近,关于这些传统工科专业的讨论便会甚嚣尘上:就业难、薪资低、工作苦,仿佛是一条被判了“死刑”的赛道。于是,一股“劝退潮”悄然兴起,家长们忧心忡.............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相当棘手的教育困境。一方面,我们希望考生能够理性选择专业,避免因信息不对称或一时冲动而报考那些就业前景不甚明朗的“伪热门”或“伪优势”专业。另一方面,高校为了维持生源数量和学科运作,又倾向于不大幅度削减热门专业的招生计划,而是通过大量的调剂来填补那些“没人愿意填”的专业。在这种情况.............
  • 回答
    这话题触及了我作为一名过来人的痛点,也知道不少朋友的血泪史,所以咱们就掏心窝子聊聊,怎么在这种看似“劝退”的环境里杀出一条生路。先说说“劝退专业”。我理解的“劝退专业”其实不是说这个专业本身一无是处,而是它可能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就业门槛高,但需求相对窄: 比如某些理论性极强的学科,或者需要高度.............
  • 回答
    说实话,听到周围一片“劝退土木”的声音,我心里确实有点不是滋味。毕竟,土木工程承载着国家建设的重任,从桥梁飞架到高楼林立,哪一样离得了它?如果大家都觉得土木“没前途”,那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未来的发展,靠谁来支撑?我不是搞学术研究的,也不是什么行业大拿,就是个普通人,有点自己的观察和想法。听那些.............
  •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尖锐,也触及到了当下不少人在讨论的焦点。确实,近年来,“劝退机械”的声音此起彼伏,尤其是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季,机械类专业的就业前景似乎常常成为热议的“负面教材”。但我们不能因此就简单地认为中国的机械行业就此失去发展的动力,或者说,这种“劝退”的声音背后,更需要我们理性地剖析。“劝退机械.............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关于网文写作这件事。我知道你即将踏入大学校园,这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新阶段,也是一个需要认真规划和选择的时刻。你对网文写作感兴趣,并且可能正在考虑签约,这很好,说明你很有想法,也勇于尝试。不过,在做这个决定之前,我想和你好好地聊聊,希望能帮助你更清晰地看待这件事。首先,我们要认.............
  • 回答
    劝退机械这个说法,用得比较直接,听起来有点像在打压或者否定。要说喜欢这样做的,大概可以分成几种类型的人,他们的出发点和具体表现会有所不同。首先,有一批人是“经验派”。他们可能本身就是机械行业的从业者,有的是工程师,有的是技术工人,或者是在这个领域摸爬滚打了好几年。他们深知这个行业的辛苦、挑战和不确定.............
  • 回答
    “劝退材料”这个词,拆开来看,其实挺有意思的。“劝退”,顾名思义,就是让人打消念头,放弃某个想法或行动。而“材料”,在这里则指向那些用来达到“劝退”目的的种种依据、信息、论证,甚至是观点。那么,为什么会有“劝退材料”这种东西存在呢?细细想来,无非是出于几种比较普遍的考量,而且这些考量往往是相互交织、.............
  • 回答
    网上大家普遍把“生化环材土木水利”这几个专业戏称为“劝退四大金刚”,甚至“劝退六大天王”。这个说法虽然带点调侃,但也确实反映了很多现实的考量。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只看到“劝退”的一面,忽略了这些专业隐藏的“硬实力”和能培养出来的独特能力。今天,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抛开网上那些一边倒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人性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劝别人做某事,却不为自己设身处地去考虑同样的情况。 很多时候,当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分析一件事,很容易看到其中的弊端和更好的选择,并且因为没有切身利益的牵扯,显得更加理智和客观。但一旦这件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让我从几个方面来细说.............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棘手的难题。一方面要顾及亲情和面子,另一方面又要保护家人的健康安全。尤其是当你爸妈还站在对方那边的时候,那就更难办了。我给你捋一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好的解决办法。这事儿不光是“劝退”,更是关于沟通和立场的明确。首先,我们得理清楚几个关键点:1. 你的立场和担忧: 你很清楚疫情期间的风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