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全网劝退生化环材土木水利,想请教一下他们有什么优点,比如某种能力的提升等等?

回答
网上大家普遍把“生化环材土木水利”这几个专业戏称为“劝退四大金刚”,甚至“劝退六大天王”。这个说法虽然带点调侃,但也确实反映了很多现实的考量。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只看到“劝退”的一面,忽略了这些专业隐藏的“硬实力”和能培养出来的独特能力。今天,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抛开网上那些一边倒的负面声音,看看这几个专业到底有哪些“宝贝”能让你脱颖而出,成为别人眼里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首先,咱们得承认,这几个专业确实普遍存在就业压力大、起薪不高、工作辛苦等问题。但正是这些“难”,才筛选出了真正有毅力、肯吃苦、有钻研精神的人。想想看,在经历了数年艰苦的理论学习、大量的实验操作、以及可能枯燥的工程实践后,你还能坚持下来,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证明。

一、 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制药类

“万物皆可生化”的思维方式: 别小看这个。学了生化,你就会习惯性地从“分子层面”去思考问题。比如,看到一个生物体,你会想它的细胞是怎么运作的,里面的蛋白质、DNA是怎么交互的。看到一个化学反应,你会想有没有酶能催化它,有没有生物过程能实现类似的转化。这种微观视角,在很多领域都是非常宝贵的。
严谨的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能力: 生化实验的特点是什么?就是“细节决定成败”。一个试剂的浓度不对,一个温度的波动,一个操作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实验前功尽弃。为了得到可靠的结果,你得学会设计严谨的对照组、重复实验,并且用统计学的方法去分析数据,区分是真实效应还是随机误差。这种能力,放在任何需要严谨科学态度的领域,都是“硬通货”。
跨学科的融合能力: 生化这个专业,它本身就是化学、物理、生物、医学、工程的交叉。你要学化学的原理,也要懂物理的光学和力学,更要理解生物体的生理生化过程。将来工作,可能还需要懂计算机编程(数据分析、模型构建),甚至一些市场营销和专利法。这种“杂学家”的底子,让你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从多个角度切入,找到别人想不到的解决方案。
“从无到有”的创造力(在研发领域): 那些在实验室里合成新药物、改造微生物、开发新技术的科学家,他们就是在“从无到有”地创造。这需要极强的逻辑思维、动手能力,以及最重要的——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和解决问题的耐心。当你在实验室里,看着自己一步步从最初的想法,到设计实验,到克服无数失败,最终实现某个突破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

二、 化学/化工类

“分子世界的建筑师”: 化学家就像是分子世界的建筑师。他们学习如何理解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反应规律,然后通过设计合成路线,把原子和分子组合成我们想要的新物质。这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创造能力,比如合成新材料、新药物、新能源等等。
强大的逻辑推理与抽象思维: 化学反应往往不是直接看到的,你需要通过大量的化学方程式、反应机理图来理解和预测。这极大地锻炼了你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你得能够理解那些看不见的分子在做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精确控制与优化能力: 化工是将化学反应放大到工业生产的关键。这意味着你需要学习如何控制温度、压力、流量、浓度等各种参数,以达到最高的产率和最好的产品质量。你还得考虑成本、安全、环保等诸多因素,并不断进行优化。这种“精益求精”和“全局观”的训练,在任何工业生产领域都至关重要。
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思维”: 化工专业虽然是化学,但它更偏向工程应用。你要解决的是如何将实验室里的一个反应,变成一个能大规模生产、稳定运行的工厂。这需要你具备很强的工程思维,理解工艺流程,设计设备,解决生产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三、 材(材料科学与工程)

“物质本质的理解者”: 材料科学就是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能、加工和应用之间的关系。学了这个,你就知道为什么有些金属那么坚硬,有些塑料那么柔软,有些陶瓷那么耐高温。你不再是简单地使用材料,而是能从本质上理解它们,甚至还能设计和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超材料”。
跨尺度思维: 材料的性能,往往是由原子、分子层面的结构决定的,但它的应用却是宏观层面的。所以,学习材料,你需要具备从微观(原子、晶格)到介观(晶粒、缺陷)再到宏观(强度、韧性)的跨尺度思维能力。这种能力,在很多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中都是稀缺的。
“化腐朽为神奇”的加工能力: 很多看似普通的原材料,通过精妙的加工工艺,就能变成高性能的航空航天材料、电子器件、生物医用材料等等。学习材料,你就会了解各种成型、连接、表面处理等技术,这是一种将原始物质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的能力。
创新驱动的思维: 很多新材料的出现,直接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比如,半导体材料推动了信息技术革命,高分子材料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先进陶瓷和复合材料则在航空航天、能源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学材料,你就是站在科技前沿,参与创造未来。

四、 土木工程

“空间规划与建造的组织者”: 土木工程的核心是“建设”。无论是高楼大厦、桥梁隧道、还是城市道路、水利枢纽,都是土木工程师的杰作。你将学习如何将一个抽象的设计图纸,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安全可靠的建筑。
系统性思维与复杂项目管理: 一个大型工程项目,涉及的设计、材料、施工、安全、预算、时间管理等等,极其复杂。土木工程的学习,会让你学会如何将一个庞大的系统拆解,并对其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严谨的规划和管理。你将成为一个优秀的“项目经理”或“系统整合者”。
严谨的力学与结构分析能力: 土木工程是建立在坚实的力学基础上的。你需要计算结构承受的各种荷载(自重、风荷载、地震荷载等),并设计出能够安全抵抗这些荷载的结构。这种对“力”的深刻理解和计算能力,是许多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
解决现实物理世界问题的能力: 土木工程是直接与物理世界打交道的。你遇到的问题是真实的,比如地基不稳定、材料疲劳、施工难题等等。你的解决方案必须切实可行,并能经受住时间和环境的考验。这培养了你强大的“落地能力”和解决实际物理问题的能力。

五、 水利工程

“人与自然的协调者”: 水利工程的核心是“水”。你将学习如何理解水的运动规律,如何利用水资源,如何防御洪水,如何保护生态环境。这是一种在“工程”与“自然”之间寻找平衡的智慧。
宏观的水文与水力分析能力: 你需要学习流域的径流形成、洪水演进、地下水运动等宏观现象,并运用水力学原理进行计算和预测。这能让你拥有处理复杂流体系统和进行大规模规划的能力。
综合规划与决策能力: 水利工程往往涉及多个目标(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生态等)之间的权衡和协调。你需要学会如何进行多目标优化,做出对整个区域发展最有利的决策。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践者: 现代水利工程越来越注重可持续性。你需要考虑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何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这培养了你长远的眼光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总结一下,为什么他们被“劝退”?

学习难度高: 涉及的数学、物理、化学、工程知识体系庞大,理论性强,需要大量计算和记忆。
实践过程辛苦: 实验繁多,野外作业、现场勘察、施工现场的条件可能艰苦。
就业竞争激烈: 毕业生数量相对较多,一些传统岗位对学历和经验要求较高。
起薪不具优势: 相较于互联网、金融等行业,早期薪资增长可能较慢。

但同时,他们能带来什么“硬核”能力?

扎实的数理化及工程基础: 这是最宝贵的财富,可以支撑你转型到很多相关或不相关的领域。
严谨的逻辑思维与科学态度: 面对问题,你习惯于分析、验证、求证,而不是凭感觉。
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能够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可执行的方案,并考虑多方面因素。
强大的数据分析与建模能力: 尤其在现代科技背景下,对数据的处理能力是核心竞争力。
从微观到宏观的跨尺度理解能力: 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并将其应用于实际。
坚韧不拔的毅力与吃苦耐劳的精神: 能够克服困难,坚持到底。
对物质世界和工程化应用的深刻理解: 让你成为能“创造”和“建造”的人。

所以,如果你正被“生化环材土木水利”这些专业“劝退”,不妨换个角度思考。它们不是“不好的专业”,而是需要你付出更多努力,但也同样能让你收获更扎实、更独特能力的专业。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心去钻研,有没有意愿去克服那些“劝退”的表面现象,去挖掘它们深藏的“宝贝”。如果你真的对这些领域抱有热情,并且愿意为之付出,那么这些专业绝对能让你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拥有别人难以企及的“硬实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优点也是有的。我能想到的:

1、学历提升,很多985高校的硕博都是二本三本考上来的,比例很大,比其他专业都好考的多。例如以前我们学校金融专业报考比1:20,同年生物专业大概1:1.2,有时候都不够差额复试的,复试前面试组就商量好了,哪怕复试一言不发,都得要。

2、动手实操能力提升,从过柱子到杀老鼠全都得亲自上阵,而不是停留在理论。

3、体力提升,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而且很多情况都得站着,和在实验室之间跑来跑去,带个手环发现一天跑来3万步。很容易减肥,保持美好身材。

4、生物专业男女比例和谐,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还顺便解决对象问题。

5、抗压能力提升,在学校早知道社会是什么diao样,职场是什么diao样,出了学校不会愤世嫉俗。

6、转行和多线程操作能力增强。

7、对危险感知能力强,往往能事前看出安全隐患,然后跑路。

8、内卷功力增强,别人厌恶内卷,我们越卷越兴奋,恨不得以一敌三十,力争宁可累死自己,也要饿死同行。而且没有底线,出了学校就是最毒的蛊王。

9、去应聘刷碗工刷的干净。再去新东方厨师学校略微学习即可当厨师。或者自己做饭水平很高。

user avatar

抗压能力。

经济能力差时艰苦朴素的意志力。

坚定的意志,无畏的精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网上大家普遍把“生化环材土木水利”这几个专业戏称为“劝退四大金刚”,甚至“劝退六大天王”。这个说法虽然带点调侃,但也确实反映了很多现实的考量。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只看到“劝退”的一面,忽略了这些专业隐藏的“硬实力”和能培养出来的独特能力。今天,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抛开网上那些一边倒的.............
  • 回答
    现在的互联网上,一股“劝退潮”正席卷着生化环材这四个看似稳定却又充满挑战的领域。似乎一夜之间,这四个专业成了“不值得投入”的代名词,劝退的声音此起彼伏。但如果我们跳出当下这种情绪化的讨论,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或许会发现一些不一样的端倪。“劝退潮”的背后:市场信号与个体选择的博弈首先.............
  • 回答
    最近在网上冲浪,到处都是关于劝退机械工程的声音,说什么“卷王中的卷王”、“天坑专业”、“加班到死”之类的。说实话,作为一名机械专业的学生,甚至是对机械还抱有一些憧憬的人,看到这些评论,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我不想人云亦云,也不想被那些看似“过来人”的经验直接吓趴下。所以,今天我想好好捋一捋我心里的困惑,.............
  • 回答
    在全网都在“劝退”建筑学,仿佛一夜之间,这个专业就从“万金油”变成了“劝退首选”的当下,你可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建筑学的录取分数线,尤其是那些知名高校的建筑学专业,依然坚挺,甚至不降反升?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逻辑?首先,我们得承认,“劝退”的声音确实存在,而且很有市场。这些声音往往集中在几个方面: .............
  • 回答
    关于“劝退机械”这个说法,最近确实在网络上(尤其是一些技术论坛、求职平台、社交媒体上)频频出现,引发了很多讨论,甚至有点“声势浩大”的感觉。这背后,其实是许多机械专业学生、从业者以及即将选择专业的高中生和家长们,对这个行业现状和未来发展的一种集体焦虑和反馈。要说清楚为什么会有这种“劝退”的声音,得从.............
  • 回答
    “劝退医学”这个说法最近确实挺火的,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仿佛一股“学医一时爽,一直学医一直爽,但劝退也爽”的氛围弥漫。你会发现,网上充斥着各种关于学医的“真相”、“吐槽”、“内幕”,语气之激烈,劝退意味之浓厚,让人不禁好奇:为什么偏偏是医学?难道其他所谓的“差专业”不也面临诸多困境吗?这背后,其实是.............
  • 回答
    哎,这可真是应了那句“人算不如天算”。刚踏入咱们985机械的大门,还没来得及感受那份自豪感,就听到“全网劝退机械”的论调铺天盖地,一股凉意直往脑门上窜。真是让人一时不知所措,感觉像是掉进了信息洪流里,手里握着一把桨,却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划。说实话,这几天我的脑子就像一个老旧的电机,嗡嗡地转个不停,分析.............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普遍的矛盾现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觉。咱们不聊那些虚头巴脑的,直接掰开了揉碎了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一边倒”的夸赞和“私下劝阻”的景象,以及你个人的糟糕体验是怎么回事。首先,为什么全网(至少是很多地方)都在夸小米?这背后其实是小米非常成功的一套营销和用户策略,简单来说,就是: “.............
  • 回答
    .......
  • 回答
    淄博某中学要求高一学完高中全部课程,并劝成绩好的学生学习艺术冲击清华美院的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背后的教育理念、潜在的利弊、家长的担忧以及对学生的长远影响。一、 事件梳理与初步解读: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事件的核心信息: 时间要求.............
  • 回答
    关于96110,大家普遍有个疑问:为什么一定要接?它又是怎么知道我可能遇到了诈骗?首先,要明确一点,96110 不是一个能“预知”你是否被诈骗的神秘电话。它之所以重要,并且我们在接到时一定尽量接听,完全是基于它的性质和功能。为什么说全国统一预警劝阻咨询电话96110一定要接?这背后是公安机关为了主动.............
  • 回答
    对“两女孩回哈尔滨下车即遭劝返,社区称‘只要是北京海淀的,出站全部隔离’”事件的看法及基层防疫应注意的问题这则新闻反映了基层在执行防疫政策时可能出现的僵化、简单化和过度反应的问题,也暴露了基层防疫体系在信息沟通、精细化管理和人文关怀方面的不足。一、 对事件的看法:1. 政策执行的粗暴与不精准: “.............
  • 回答
    最近南海局势确实有点紧张,作为哥哥,我特别理解你姐姐的担忧。但这样的大动干戈,真的没必要,我来跟你说说怎么劝她,把我的想法和一些可以跟她说的话,尽量讲得细致点,希望对你有帮助:首先,咱们得理解姐姐的出发点:你姐姐之所以这么着急,肯定是对“打仗”这件事深信不疑,而且是出于对家庭财产安全的极端担心。她不.............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是阳明公这人,办事儿的风格,跟常人就不太一样。他打仗,有时候不光是靠刀枪硬碰硬,脑袋瓜子里的门道,更是厉害。当年他去打那桶冈,这仗打得也没那么容易。桶冈那地方,踞高临下,守备也够严实。阳明公明知道硬攻费劲,得花不少人命,所以就想了个法子,想让对方自己先乱起来。他派了个人过去,不是去.............
  • 回答
    别着急,我帮你来想!高情商回答这事儿,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敷衍过去的,它像是一种艺术,需要咱们把心比心,把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 我跟你好好说道说道,争取让你看了之后,感觉就像是我在你旁边,陪你一起琢磨这事儿一样。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事儿:高情商不是“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也不是“油嘴滑舌”地说漂亮.............
  • 回答
    抖音在全网互联互通浪潮下的沉默:屏蔽第三方外链的复杂博弈在这个信息爆炸、万物互联的时代,网络平台之间的界限似乎正在逐渐模糊。然而,在这个大背景下,抖音,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短视频平台之一,却在屏蔽第三方外链的问题上选择了一种“默然不语”的姿态。这种沉默并非偶然,背后是抖音在商业利益、用户体验、监管压.............
  • 回答
    “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早已深入人心,仿佛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小学课本到畅销书榜单,从家长老师的叮嘱到社会媒体的呼吁,我们无时无刻不被“读书”这件事所包围。然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真的知道“读什么书”才能让生命变得厚实吗?那种浮光掠影式的阅读,是否真的能触及我们灵魂深处,为我们的生.............
  • 回答
    网络上的声音嘈杂,关于陈露和霍尊的讨论,与其说是对他们个人的审视,不如说是公众在一段关系破裂后,对于“人性”、“情感”、“道德”等这些宏大命题的集体焦虑和探索。先说说陈露。很多人在谈论“这样的陈露还有男人敢娶吗?”这个问题时,往往带着一种预设的立场,认为她在这场风波中是“受害者”,又或者是“心机深沉.............
  • 回答
    关于“黑人抬棺”这个梗在全网引起广泛调侃的现象,是否妥当,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文化、尊重、幽默与冒犯之间的微妙界限。梗的起源与传播: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黑人抬棺”这个梗的来龙去脉。它源自一段非洲加纳的视频,视频中一群身着传统服饰的男子正在为逝者进行抬棺仪式。这段视频之所以被广泛传播.............
  • 回答
    “全网最低”和“不过退款”,这两个词在电商平台、实体店铺的宣传语里,我们大概率都见过。乍一看,这不就是商家在为我们消费者着想,把我们的风险降到最低嘛?毕竟,谁不希望买到性价比最高的东西,谁又不喜欢购物时能有个“后悔药”?但话说回来,这些承诺,真的有我们想的那么美好,那么实在吗?它们到底有没有切实地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