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全网调侃“黑人抬棺”会不会不太好?

回答
关于“黑人抬棺”这个梗在全网引起广泛调侃的现象,是否妥当,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文化、尊重、幽默与冒犯之间的微妙界限。

梗的起源与传播: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黑人抬棺”这个梗的来龙去脉。它源自一段非洲加纳的视频,视频中一群身着传统服饰的男子正在为逝者进行抬棺仪式。这段视频之所以被广泛传播并成为一个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戏剧化的视觉冲击力、魔性的配乐(Astronomia)以及抬棺者专业而略显滑稽的步伐和表情。在网络文化中,这种“反差萌”和“出人意料”的元素很容易抓住网民的眼球,并引发二次创作和传播。

调侃的背后:网络文化的运作机制

网络调侃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网络文化现象。它往往是基于对现实事物进行解构、重组、戏仿和夸张,以达到娱乐、共鸣或表达某种观点的目的。对于“黑人抬棺”这个梗,调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力被放大: 视频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视听冲击,网络将其与各种搞笑、意外、反转的情境结合,制造出一种“万物皆可抬棺”的幽默感。例如,当有人做了某些“作死”行为,大家会联想到他们可能会面临“死亡”,于是便用“黑人抬棺”的画面来“预警”或“祝贺”。
情绪的宣泄和共鸣: 很多时候,人们用这个梗来表达一种“黑色幽默”。当面对生活中不如意、荒谬或令人沮丧的事情时,通过这种极端、夸张的方式来表达一种无奈、嘲讽或者自嘲的情绪,反而能获得一种情感上的宣泄和群体上的共鸣。
二次创作的自由度: 网络是一个极具创造力的平台,“黑人抬棺”的素材本身非常适合进行各种形式的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表情包、恶搞视频、鬼畜剪辑等。这种创作的自由度也让这个梗得以持续火爆。

“不太好”的担忧何在?

尽管网络调侃司空见惯,但“黑人抬棺”这个梗之所以会让人产生“不太好”的感觉,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对逝者和葬礼的侮辱: 抬棺是葬礼仪式中极其庄重和神圣的环节,是对逝者的告别和尊重。将这一神圣的仪式与搞笑、滑稽的语境混淆,用作消遣,无疑是对逝者及其家属的极大不尊重。虽然很多调侃者可能并非有意冒犯,但从文化和情感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是非常不妥的。
2. 刻板印象与文化挪用: “黑人”这个标签被直接与“抬棺”这个特定场景绑定,并且被普遍化和娱乐化。这可能无意中加剧了对非洲文化(尤其是加纳的葬礼习俗)的刻板印象。虽然非洲文化多元且丰富,但这种将特定文化符号进行简单粗暴的挪用和解构,可能导致外界对其产生片面甚至错误的认知。
3. 对特定群体的冒犯: 即使视频中的人物是出于职业或文化习俗进行抬棺,当这些画面被广泛应用于与死亡、灾难、失败等负面情境关联的调侃时,可能会让那些身处相似情境(例如失去亲人)的人感到不适或受伤。更何况,将“黑人”作为一个标签与这种负面联想挂钩,也可能触及种族敏感性。
4. “低俗化”与道德边界: 任何一种网络流行文化,如果过度地滑向低俗、恶趣味,而不顾及潜在的伤害和尊重,都会引起社会对道德边界的讨论。当调侃的边界被无限拓宽,甚至开始涉及对生命、死亡等严肃议题的漠视,这便失去了幽默应有的边界感。

如何看待与界定?

理解“黑人抬棺”这个梗的复杂性,需要我们区分不同的行为和意图:

善意恶搞与恶意丑化: 大部分网络用户参与调侃,可能仅仅是出于对网络热点的跟风和娱乐。他们或许并未深思熟虑其潜在的冒犯性。但也有极少数人可能怀有恶意,故意利用这一梗来制造歧视或侮辱。分辨这之间的界限,对于理解这个问题很重要。
语境的重要性: 梗的生命力在于其可塑性,但同样的素材,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一个针对特定网络事件、符合特定情境的恶搞,可能与无差别地将“黑人抬棺”用作万能的死亡预警,其性质有所不同。然而,即使是善意的调侃,也难免会触碰到一些敏感点。
个人感受与群体认同: 对于某些人来说,他们可能觉得这种调侃无伤大雅,是网络文化的一部分。但对于另一些人,尤其是与视频中的文化或情感有连接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感到被冒犯。尊重个体的感受和文化认同,是我们在评价这类现象时不可回避的原则。

结论:

综合来看,全网调侃“黑人抬棺”确实存在“不太好”的方面,主要体现在对葬礼神圣性的亵渎、可能加剧的刻板印象以及潜在的冒犯性。网络文化虽然鼓励创造和自由表达,但也需要绷紧尊重和边界的弦。

作为网民,在参与传播和调侃任何内容时,多一份审慎和同理心是必要的。在享受网络带来的娱乐和创造力的同时,也应该警惕自己是否无意中成为了传播偏见或不尊重的载体。文化符号的运用需要谨慎,尤其当它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和对生命、死亡等严肃议题的理解时。

或许,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理解和使用网络文化中的元素,让幽默不以牺牲他人的尊重为代价,让创造力不以加深刻板印象为手段。毕竟,一个健康的互联网生态,既需要活力,更需要温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你觉得对于黑人的“种族歧视”很糟糕。

因为黑人历史上被白人奴役,被白人残杀,美国历史上充斥着不公正对待黑人的事情,甚至到了二战之后,黑人还是在被不公正对待。

对吧。

那么问题来了:干我们屁事?

不管是大清,还是民国,还是新中国建立后,有恶劣对待黑人吗?我们有奴役,残杀黑人吗?

没有,对吧。不但没有,自建国以后我们一直在援助非洲,哪怕是当时我们没什么钱的情况下。

我们援助了坦赞铁路,花了我们很多钱,对吧。

今天网络上对于黑人的调侃也好,攻击也好,和我们在搞地域攻击有什么不一样?

今天攻击东北人,明天攻击河南人,疫情的时候攻击武汉人,又有多不一样?

为什么攻击东北人,河南人,武汉人,就没有那么敏感呢?

这因为这是“美国人”说的,对吧,“白人说的”,对吧。

那就不一样,那就是普世价值嘛,美国人有没有地域歧视?你敢说没有?

你敢说你没有歧视过印度人,越南人?

为什么歧视印度人越南人,就不像歧视黑人那么敏感呢?

因为那是“美国人”这么认为的,对吧,在美国,调侃黑人,死路一条,讥笑印度人中国人,天经地义啊。

忘了?当年有美国节目说,美国欠了中国那么多钱,怎么解决啊?

杀光中国人呗。

换成黑人你试试?你们今天在美国留学的这帮人,敢不敢说,解决美国的治安问题,就杀光黑人,你们敢不敢?

来,说公开敢的,给我举个手,我看你们多大胆!

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不同?不是说普世价值吗?

疑问这是“美国历史上发生的一系列恶心的种族歧视问题”,所以“它就是那么重要”,对吧

你敢说不是?

user avatar

虽然这种行为又给黑人打上了一些娱乐化的标签,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撕掉了一些更加有害的标签(具体都懂),这算是给了我们了解他们的一个契机。

虽然黑人只是一个非常非常宽泛的概念,但是对于信息不足的我们来说只能如此。

所以两害相权取其轻,我觉得没有带来更多负面印象的“黑人抬棺”梗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user avatar

任何标签用多了跟一个族群或者种族绑在一起,就会演变成一种讽刺,开始用于辱骂和鄙视,最后演变成歧视和标签。

比如,曾经的赞美用语“能歌善舞”现在变成了代表懒惰和孬种的标签,懒惰不工作只会唱歌跳舞玩,恐惧别人的枪炮恐放弃了武德变成了只会唱歌跳舞的听话乖巧人,畏威而不怀德。

user avatar

总比散布黑祸论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