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个用户发现有水银。
没有其他用户支持。
明显的是车主的问题,或者车主不小心把一只老的温度计给打碎了,或者有人估计在车上放了水银。
汽车制造的时候,不需要用水银处理车内的东西,而且水银会挥发,会与其他物品产生化学反应。
生产中有人打碎了温度计,等车到了车主手里,也早就看不到液态水银了。
这个新闻是怎么上热搜的?
都开了一段时间了,还一按就会冒出水银,还有这么大的量,是不是最近家里老人把老式的水银血压计给压碎在座椅上然后渗透下去了。
汽车生产的有害物质规范要求对于这种肉眼可见级别的水银量根本就没有讨论的意义,这个级别的水银量(如果真是水银)应该讨论的是刑法判几年,而不是行业标准。
昨天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脑子里冒出一大串问号,可能视频拍摄者更多考虑的是汞蒸气对人体的毒害作用,怀疑理想汽车官方在制造环节残留了大量液态水银。
我可以理解拍摄者看到这一幕的时候的紧张、气愤。但显然这位拍摄者并不了解铝合金加工从业者对液态水银的恐惧——假如理想汽车制造过程中故意添加液态水银,那怕是他们想把自己的车子玩散架。
这个名词大家可能会略感陌生,但却是关乎出行安全的一个重要物理反应。指液态水银接触金、银、钾、钠、锌、铝等形成合金的反应,会降低固态金属材料的结构强度。大家乘飞机出行的时候可能会被告知不得携带水银体温计登机。去年开始,因为疫情的原因很多人会带着水银体温计出行而被机场安检拦住。
体温计的种类不同,携带乘机的要求也不同。水银体温计是不能随身携带的,只能办理托运,且必须将水银体温计放置在保护盒里。
这是因为水银温度计中的液态水银能够溶解铝,对铝型材造成破坏,引起飞机机身结构降低,埋下事故隐患。而且液态水银流动性非常好,如果在飞机上不慎打碎了体温计,部分液态水银有可能沿着缝隙流入到不易清理的位置。而飞机为了减重,所以大量采用铝合金结构件,尤其害怕汞齐。
在现代汽车制造过程中,也会大量使用到铝合金。因为铝合金是一种机械性能优异,不易被氧化(表面致密氧化层)而且密度较低的材料,有助于降低整车重量,节省能源。根据目前理想汽车公布的信息,理想ONE中使用到铝合金的部件有很多,而且为了在未来进一步提高铝合金材料部件的占比,降低整车重量,他们还在招聘金属材料(铝合金)高级工程师:
好在目前看,理想ONE的主要承重结构件还是使用的高强度钢,而钢材是不害怕汞的。至于理想汽车究竟采用了多少铝合金部件,这方面还得请新能源汽车大佬 @张抗抗 解答,或者理想汽车官方出来回答一下。
所以,这几滴液态水银对车辆的潜在危险还是很大的。我觉得拍摄者应该担心的不是理想汽车制造过程中残留液态水银(人家搞铝型材的躲还躲不及呢,怎么可能使用这种活阎王)挥发影响健康,而是会不会有人用这种会挥发的微型杀手准备谋害自己。
是不是有点《特种部队:眼镜蛇崛起》内味儿了?
至于这些汞会不会在彻底挥发之前毁掉车子,挥发的汞蒸气会对车内人员造成多大的健康威胁,就要考虑到车内温度了。毕竟夏天车内温度相比其他季节高得多,尤其是暴晒的情况下。
根据Winter[1]2003年的研究发现,汞珠大小影响了汞的挥发速度。小汞珠的挥发速度先快后慢,大汞珠挥发速度呈现线性下降:
然而请注意,研究者的观察时间长达1500-2000小时。这就说明汞的挥发速度在室温下是很慢的。
另外,国内教科书指出,室温下空气中汞最大允许含量是0.1 mg/m³[2],超过这个浓度汞蒸气就饱和了。而我国允许的居民区为0.3 μg/m³[3]。可以认为低于这个数值就是安全的。而如果暴露在1 mg/m³的汞蒸气中数小时,就会引发急性汞中毒。所以如果车内温度很高,车内空间又比较狭小,超过安全红线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所以这个往拍摄者车里撒水银的人无论是想用水银蒸汽毒害他,还是破坏车辆铝合金部件,都能达到加害的目的,而且这个手段非常隐蔽。
汞中毒包括吸入和误食两种主要途径,本例仅考虑率吸入的情况。根据吸入的总量、速度可以大致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汞中毒。
(1)全身症状:口内金属味,主要症状表现在神经系统。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乏力、全身酸痛、寒战、低热,严重者情绪激动、烦躁不安、失眠甚至抽搐、昏迷或精神失常。
(2)呼吸道表现: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发绀、听诊可于两肺闻及不同程度干湿哕音或呼吸音减弱。
(3)消化道表现:多见于误食,不赘述。
(4)中毒性肾损伤:汞造成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吸入高浓度汞蒸气2~3天出现水肿、无尿、氮质血症、高钾血症、酸中毒、尿毒症等直至急性肾衰竭并危及生命。严重者有血尿、蛋白尿、高血压以及急性肾衰竭。
(5)皮肤表现:多于中毒后2~3天出现,为红色斑丘疹。早期于四肢及头面部出现,进而全身,可融合成片状或溃疡、感染伴全身淋巴结肿大。严重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
吸入汞蒸气浓度不甚高(0.5~1.0mg/m3)的病例,常于接触汞1~4周后发病。临床表现与急性汞中毒相似,程度较轻。但可见脱发、失眠、多梦、三颤(眼睑、舌、指)等表现。一般脱离接触及治疗数周后可治愈。
(1)神经精神症状:头晕、头痛、失眠、多梦、健忘、乏力、食欲缺乏等精神衰弱表现,经常心悸、多汗、性欲减退、月经失调(女),进而出现情绪与性格改变,表现易激动、喜怒无常、烦躁、易哭、胆怯、羞涩、抑郁、孤僻、猜疑、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
(2)震颤:肢体精细动作障碍、口舌不清吐字障碍、肌电图发现周围神经损伤症状。
(3)肾损伤轻微[4]
综合以上症状,如果拍摄者近期出现了神经精神症状、精细运动障碍为主的一系列表现,可以去综合型医院神经内科或当地职业病防治医院就诊。
我认为理想ONE制造过程中用不着液态水银,而且液态水银对车辆质量有威胁,所以也就不存在制造过程引起车辆残留(仅仅是我一家之见)。如果怀疑有人谋害,可以排除家人朋友不小心打坏水银温度计/血压计的情况后,果断报警,锁定证据!
哈哈哈, 有点意思了。 车厂一方一直公开宣称催促用户去报警甚至拉着一起去报警, 警方一直拒绝立案呢。。。
友商一直呼吁车顶维权的薛定谔式“怀孕”“愿意检测”“准备告”的某车主去检测去走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然而车主就是不检测不提告。。。
新能源这超级风口,各路嗜血而来的玩家们, 小心夜路走多了,总会碰见鬼!
有点机械和材料常识的,机械电气产品生产了解一点的,基本都知道这个不可能是车辆本身问题。这贝壳财经能出来带节奏,无非再次证明传媒人绝大多数基础理科常识的低下而已。
当然, 或许是新能源这超级风口,蛋糕太庞大虎视眈眈太多,背后水深呢。
前半年对“刹车失灵”的席卷一切的海啸,留下满目疮痍后,可以想到早晚会反噬到其他有关或者无关的友商身上。 有人能做初一还尝到甜头,一定有别人做十五。 新能源销量的“欣欣向荣一片捷报”表象下面,暗流涌动之后舆论场腥风血雨会是常态。
挺好的,对于吃瓜群众, 台面各路玩家互撕,卷起袖子骂街。
还有,除了什么热点下都要跨过去吃流量的一众网红大V原本就名声“昭著”,原来一直装矜持装白莲花的一群汽车“业内大佬“,慢慢让沉默多数对他们的印象, 从“专业客观”褪色回“利益导向”。以前车圈“岁月静好”大家风雅格调,不用像数码圈“刀刀见骨”难顾斯文, 可恨新能源鲶sha鱼被放进来搅得天翻地覆,仙女也下凡进窑子了。
比较惊讶的, “不向不合理要求妥协”会被满网络包括官媒批斗成“傲慢”。对比下,这直接人身咒骂了,这各路人士倒似乎当自家小孩调皮一样对待了?
网络上动不动就是“不要双标!”, 这个哪算“双”,是“无标”, 无底线了哪有标?
对于这种明白人一眼能看穿,在微博活不过五分钟的虚假信息(或无意,或蓄意),是可以在微信朋友圈被大爷大妈和部分低学历用户持续持久传播的,对于理想这种精确面向家庭用车的产品,一旦广泛传播开几乎就是灭顶之灾。所以企业老板看似失态的破口大骂,才是将这种企业风险在萌芽期就一脚怼死的恰当办法。
几个月前陶琳的回复被扣上傲慢不尊重消费者甚至汉奸屁股朝外的帽子,这回李想这种直接喷消费者脑子里是水银,那群人全不吱声了
有人说水银是假的,说的好像特斯拉刹车失灵就能证明了一样。我说你是睿智让你自证你不是,你证明不出来或者你的证明我不认,拿一个难以证伪的理由闹三个月人尽皆知,你不是也就是了,高啊
河南车主录音的事情是不是没下文了,是不是已经打算冷处理了?
别再说什么外企坑国人怎么怎么样了,鸿茅药酒,牢场251,劳动仲裁结果反赔企业,事实一再正明,坑人最狠骂人最毒的都是这些打着民族主义大旗的企业,外企出事了全国人民媒体追着一起骂,民族企业?能让你发声就不错了
1、目前来看,车辆生产中自带水银的可能性基本没有。
2、关于水银的挥发速度,有没有比较专业的解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