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家乡人不在,千里投毒你最快。
防疫政策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许多城市(包括南北的一线城市)只出个指导,把最终决策权交给基层社区。美其名曰不搞一刀切。
但基层社区是掌握更多疫情信息了,还是更了解城市医疗情况了,抑或决策能力比上级还要高了?显然都不是,对于是否应该调整防疫措施,基层社区怎么能够比市县级别的管理者更清楚呢?
那么还把这个权限给到基层,是为了防疫还是其他目的?混过社会的人应该都清楚了。
于是上面语言温馨搞欢迎,基层花样频出让你gun。最后问题归到基层不行。
所以,俺的建议是要把基层社区和村的决定权回收,市县统一出明确政策和操作并网上公开,安排5个以上专职人员解答问题下最后判断,如果市县认为自己不了解情况只能让基层来,那就干脆把基层管理人员提拔上来。
而且我不认为“一刀切”是错的,一刀下去能不能回大家都清楚,大不了不回去了。
而市县不搞一刀切,却来了个锯子拉。要拉断哪个地方?什么时候拉断?大伙全都不知道。能不能回家谁都搞不清楚。这可比一刀切折磨人多了。
管得太松了,疫情防控1秒钟也不能松懈。
去年一个师妹想去崇礼滑雪,电话咨询防控,官方回复都是以省为单位执行,即:
如果该省有任何一例新冠确诊病例,包含境外输入,要么回去,只要进入均集中隔离14天+7天留观再放出。
登楼北望空余恨,峰峦深锁家无门。
料得焰彩透天夜,一城风雪一城春。
算来两载没回村,邻舍传俺牢里蹲。
虎年再不嗷几下,山上恐将无新笋。
手机设置颇繁纷,三叔四婶头发昏。
掰着指头数日月,愣盼不到带星人。
昨儿又听一绯闻,翠花已被拐私奔。
我心稀碎谁知道,你只关心你自身。
坐标长春,前几天某位小老弟(医学僧)要从深圳龙岗区回来,给吉林省卫健委打电话咨询,被告知只需要核酸即可,但政策下沉,具体情况,问所在的区以及社区的要求。再次打电话给区和社区,被告知:别回,回来就给你隔离。
给小老弟急坏了:马上过年了,一年到头就为回个家。明知道没啥事儿,但现在有家不能回,难受啊。
我告诉他:你别急啊,还一周过年呢,你们那边已经没新增了,这几天就应该低风险了,别急,别慌。
可小伙纸焦虑啊,万一回不去咋整?于是继续连续问了三天,吉林省这边都是同样的答复。
26号凌晨,深圳低风险,去星。
小伙纸26号(周三)上午八点多,给吉林省卫健委打了个咨询电话,打电话前开开心心,放下电话心态崩了。
我继续劝他,你别急嗷,估计最晚后天你就能回来了,当地政策有一个滞后性,别急啊。
嗯,今天(周五)小伙纸到家了。
——————————
在单位中,中层干部起到的作用应该是——承上启下。而近些年来,中层干部把本应自己承担的责任,一部分推到上层,绝大部分甩锅给基层。明明自己应该承上启下的,最后仅仅发挥了一个传话筒的功能——上传下达。
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有人说的:你们公务员谁都能干,初中生就行,不就是传个话吗?谁不会?
可是他单纯当一个传话筒还算好的,经常性的他为了给自己简历增光添彩,把上层下达的政策、命令层层加码,甩给基层,美其名曰:前瞻性。你基层要是仅按上层的文件执行,那你基层就是“政治觉悟不高”。
最后造成的结局就是:上层的政策、命令都是好的,可到中层就变了味,低级红高级黑,锅给基层,奖给自己。
基层要想保住自己的位置,只能一刀切,否则自己就掉坑里去了。中层既表面上执行了上层的命令,又对百姓卖了好,且找到了背锅侠,一举三得。
举个例子,就是医保。
一边告诉百姓:啊这个药啊,治疗什么的啊都入医保了啊,你们随便用,我们都给报!
一边告诉医生:我可告诉你,有限额的。超过额度我就罚你。
然后百姓去医院看病:不对啊大夫,医保都给报,你为啥不给我开药?
可医生也有苦难言:我给你开了,医保就得扣我钱,就相当于我拿工资给你买药了。我一不收红包二不搞关系,只想本本分分老老实实的上班,咋就这么难?
归根结底,还是部分中层领导缺乏大局意识,热衷于当甩手掌柜,责任心不足,丢了初心。
该治治了。
目前防疫整体还是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1.如果地方防疫太过于宽松,一旦发生疫情,那么一把手面临着责任问题,重则下台,轻则警告。
2.如果地方防疫太过于严格,老百姓生活就会受到影响,比如这个新闻中提到的,但是一把手不会受到处罚。
3.有的老百姓从带星的地方来,有可能是带星地方的中风险地区,但是为了能够顺利过关,会伪造住所,欺骗志愿者。
所以,防疫严格,宽松,老百姓的诚信与否,是个动态很难权衡的问题,不是每个小地方都像北上广深一样财力充沛。
希望疫情早日结束
不同地方不一样啊,北京海淀回去的,上海只需要社区报备即可,核酸都不用做。
而且只需要第一天去报备,没去过当时北京的中风险地区,也不需要写轨迹。以后北京出了其他的中风险地区,社区并不会找你追加确认。
感觉这样肯定会有破口。不过,毕竟上海是一个境外入境隔离期人员都能自由活动的城市……
哈尔滨这个又是另一个极端……
我觉得“健康监测”这种方法要普及,对于“别人觉得没风险但你觉得有风险”的人,可以允许他自由活动,但要求他多测几次核酸。比如北京海淀回去的,让他回去第1,4,7天测三次核酸。这样如果真出了问题,那责任也不是你的啊……
至于提升日常的核酸检测能力,这是应有之义吧。不做这件事的地方政府,可以认为是懒政了。
不过对于防疫措施,我的理解是:
各地政府应该在自己能保持动态清零的能力范围内,尽量放松。不断尝试在管控措施尽量少的情况下控制住病毒传播,锻炼提升自己的流调能力、管控能力、纠错能力等。
因为新冠病毒是个无尽模式,传染性、毒力越来越强的毒株会不断出现。放松是给日后对付更强的毒株时,提供收紧的空间。
你现在明白美国封城的话为什么美国人要上街了没有?
1.《春运抵返人员有何要求?哈尔滨市权威解答!》这篇推文可以自己去搜,里面有对存在本土感染者方面的段落,对低风险地区不是只有题目中的一个处置方式。
2.终端管理确实没有和首端管理同步,如果在北京上车前就劝返退票,想必大家也不会多说什么。
其实在防疫这件事上,如果所有地区能做到上车前管理、引导和检测,肯定会比下车后面临二选一更优。
3.以我个人参与防疫的经验来看,基层防疫工作者参照的不一定乘客看到的高中低风险地图,部分城市可能会进行一定调整,基层防疫工作者一般是按当地下发的表格处置,如果上车前咨询应该也不会出现题中情况。
4.很多人都在谈论防疫责任导致的帽子问题,其实如果疫情只是关系帽子,但不造成现实危害,还是会有治理者敢把帽子别在裤腰带上放开防控的,但这是传染病,不只关系着帽子,也关系着每个居民的身子和日子。
我说这些不是为了谁开脱,只是想说,导致这种现象出现是多原因的,只以丢帽子论,未免过于狭隘。
这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根源,不在基层防疫人员。
基层人员只是在忠实地执行上级传达下来的指令:
所有从某某地来的人,无论是不是真的来自中高风险地区,一律劝返/隔离。
上级为什么会传达这个指令?
因为本地一旦发生疫情,该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要承担责任,最高决策层中要找出一个背锅的,免职、处分,政治前途差不多也就到此为止了。
你说,如果你站在官员的第一视角,这个损失是不是太惨重了——
只要我治下的地方上没有疫情,我就算过关了。在这个情况下,经济发展指数,人民幸福感指数,城市宜居指数,都不如我的乌纱帽保险指数重要。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官员这样的反应和做法,没毛病啊。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官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呢?
这个回答,只能写到这里了。
懂就懂了吧,不懂,也没事,咱们都老老实实在家里吃泡面喝稀粥,不给地方官们添麻烦。
就好。
真的本不想再说这种东西,你认为的永远是你认为的。
这个事并不是直接劝返,而是给了两个选择,隔离或返程。
而隔离分两种,有条件的有单独住房的可以选择居家隔离,没条件的家里屋少人多的选集中隔离,而且我所了解的哈尔滨市是7+7,除非是这个家庭所有人都在同一个住房内居住,才会让他们继续集中隔离。
还有,他们为什么回去?只是因为劝返吗?难道不是因为北京学校让他们预留出14天用来隔离才回去的吗?学校为什么要隔离?哈尔滨现在没有疫情,过年期间也可能没有疫情啊,即使有疫情也不一定在他们居住的辖区啊,辖区也可能是低风险啊。你为什么要求一定预留时间隔离呢?
所以不要说防疫政策怎么样,严一点不是苛刻要求,是对本地居民负责任。哈尔滨在整个2021年已经经历了6次疫情了,能不能让我们过个好年。
为知友们提供更多信息:
孙女回哈尔滨下车即遭劝返,春节能否少点有家不能回?
国家卫健委不止一次要求“对于来自不同风险区域的返乡群众,各地要分类、分区精准落实防控措施,防止政策执行简单化、一刀切,防止层层加码”,但是到了现实中,屡屡出现的哈尔滨这样的案例,不仅破坏了精准防疫大局,也造成了民众生活的混乱。
很多人为了能春节返乡,一早就开始研究老家的防疫政策,然而哈尔滨站台泪别这个案例就告诉我们,研究透了政策可能也没啥用,哪怕是带着核酸阴性证明和绿码顺利坐上了火车,还是要面临被社区劝返的结局。
地方政策表面上宣扬的一个样,到了基层真正落实时却换了一个样,伤害的也是一些地方的政府公信力。这也是一些专家学者担心的情况,2021年底,钟南山院士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个别基层出现“层层加码”的做法,造成不安和过度管控,同时造成群众生活上、工作上、思想上的混乱,不利于政策的落地执行。
值得一提的是,与哈尔滨等地相比,也不乏一些地方对春节返乡人员制定了人性化、暖心的政策。比如,前两天有网友给浙江老家打电话询问过年是否可以返乡,当地疫情防控办的一句“想家了吧?想回来就回来吧。只要你在的街道没有封闭起来,你就可以回来”让很多网友瞬间破防。
据媒体报道,这位网友的老家浙江嘉兴港区专门制定了《港区疫情防控五色表》。表中涵盖了全国所有中高风险地区情况(精确到小区)以及对应的管控措施,并且随时动态更新,既不一刀切,也不提级管控,确保春节期间,想回老家过年的可以顺利回去,想回港区的能够安全安心地回来。
从这个案例就可以看出,只要各地基层有科学有效的工作方式和以人为本的担当,让在外务工人员高高兴兴回家过个年,远没有想象地那么难。
搜狐《狐度》出品
作者:和光
挺有意思,现在北京是咋规定的了?有一例确诊,哪怕是低风险也是限制进京吧,是不是有叫对等原则的?咋滴,刀落在别人身上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落到自己身上了,就开哭天喊地了呗。
防疫界限和行政界限捆绑的太厉害了。
不以实际距离作为标准,而是以省市区作为标准,实在太不合理。
海淀区大了去了,西南三环到北六环边上大几十公里都是海淀区。
但魔幻的是,海淀确诊一例后整个海淀的人哪儿都去不了,哪怕是隔了几十公里外的海淀人,甚至是根本不住在海淀或者根本不住在北京的海淀户籍人。
然而确诊病例所在地旁边1公里外的丰台群众/西城群众却可以通行无阻。
属实是非常可笑了。
2020年:大是大非,是守土有责。
2021:留学生要回家是千里投毒。
2022:恶意返乡。
政策没有变,仁者心变。
现实版的我真有一头牛。。。。
政策惯性是真实存在的,你2020年权力下放到保安,村门口大爷时候,就决定了今天的劝返。
疫情已经两年,还是各自为政到每个小区都有自己不同做法,什么时候能出个统一标准或者指导法案呢?
很多地方确实是这样,上面只是出个指导,把具体决策权下放,无非是留一个缓冲的口子在这,处理不好,是基层的问题,下面怕出问题,只能层层加码。
但是,这样做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作为明明配合疫情的人,却没有查到任何关于北京海淀低风险区回哈尔滨受限的信息。
他们不配合防疫吗?没有,很配合,积极查找过年返乡政策,按照规定拿着核酸证明回来的。
但是到了地方了,才发现回不了。
这给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明明在积极配合防疫,却还是发生意料之外的事,到了家了才发现回不了家,自身连预案都没有。
我同事,也是在积极搜索,并且打电话问父母回乡政策,做核酸什么的。因为一天一个变的,临近返乡才能知道能不能回去。
我觉得这件事情里最让人难受的,还是,你得不到一个确切的信息,能回不能回,如何才能回。他们明明在配合防疫,却还是得不到一个确切的信息。
这从某种程度上,是不是也在为防疫增加困难呢?也为回乡的人制造麻烦?
所以说,这种事情,防疫政策还是全国统一的好,病毒传播在哪个地方规律都是一样的,科学防范,还是可以统一的。
一个地方一个政策,不同的基层人员执行起来尺度也不一样,苦的还是老百姓。当然对基层人员执行也会造成麻烦。
本来防疫就不容易,就不要人为制造困难了吧。
其实我觉得我们普通人对于防疫还是很配合的。
博主抖音@西汀小姐姐(id:Xx1347)记录了疫情期间的抗疫视频,她原名熊艳一家是武汉人。
雷神山医院建设时,她的父亲和伯伯邀请了几个五六十岁的老朋友,一起去做志愿者。铺设床位、搬运物资,老先生们忙前忙后,嘴上只说是“不能上班宅在家里也没事,想为国家做点贡献。我们也只是帮忙把一些基础的事情做好。”
熊艳给妈妈打电话,忍不住说了自己工作的辛苦:“我每天上班都很累很累,要戴尿不湿。我不敢吃很多,水也不敢喝多,喝多了要上厕所,我一上午都在憋着……”
那时候她很脆弱。妈妈在家里炖了鸡汤和银耳汤给她送到医院,她连连拒绝:“我在一线跟病人接触,感染风险很大。”
妈妈告诉她:“医生护士们都在一线上,我女儿也在一线上,你都不怕我怕什么呢?”
大家都很配合疫情防护,为疫情付出很多,基层防疫还是也考虑下老百姓的感受,统一好实施,减少疫情防疫的困难才好。
我觉得,现在有条件的可以试试反向过年,就是把老人接到大城市过年,接到北京来,接到上海来,接到深圳来。
铁路的话,价格一样,买票还方便,即使天南海北,也可以选个大家都方便的大城市,车票还可能便宜点。而且老人相比年轻人,时间上还是宽裕一点的。住宿的话,大城市的远郊,应该还是承受的起的,大城市也有农家乐嘛。
最大的困难,一个应该是老人外出独立能力不足,也许是腿脚不便,也许是脑筋不足。另一个也许是不想老人看见自己的困苦吧。
我没有什么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单纯只是个想法,也知道有很多家庭没有这样的条件,但那些有条件反向过年的,能不能交流一下,反向过年有哪些利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